崔书明
在当今时代,创新是立足的根本。没有创新就是一潭死水,永远停滞不前。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无论做什么工作,总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那是行不通的。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有责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让他们更有能力迎接新的挑战。下面我谈几点做法,仁者见智,共同进步。
一、要在内心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和需求。只有有了这样的欲望,学生才会不断探究和钻研。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古代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奔流不息。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海洋里就是一叶小舟,他们迷茫,辨不清航向。因此他们会有求知欲望,就会东问西打听。实际上这就是学生本身的创新欲望,是一种宝贵的品质。我们做老师的就要做好他们的舵手,不断为他们指引航向。不能挫伤他们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学生有很多提出的问题是简单的,甚至是无聊的。但是老师不能嗤之以鼻,简单应付,用“还用问”“呵呵”“不可能”等字眼抹杀学生探究知识的心灵。也许你一次的抹杀,可能就会断送一个未来的好苗子。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我们的责任就是这样神圣。要不怎么说我们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呢?也许我们一句鼓励的话,一次耐心的回答,都有可能激起学生力争上游,使他们脑洞大开,将来成为国家栋梁。其次,我们要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要追求创新,既然创新就会冒风险,就有可能失败。特别是知识创新难度加深,失败概率也就更大。历史上每一次创新的成功,都是在几百次,甚至上千次的失败的基础上有所建树的。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我们没有点坚强的意志品质,就不会达到顶峰。历史上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都是经过科学家艰苦付出和无数次的失败才转为为成功的。例如爱迪生发明灯泡的艰难过程,居里夫人发现铀的苦慢经历,造纸术发明过程的艰辛,中国第一个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困苦,等等,都是经过常人难以想象的境况诞生的。那么多的革命先烈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前仆后继,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索和失败后,中国革命才取得最后的成功,中华民族才屹立于世界东方,对于这些历史事件,我们用心引导,会使学生心灵深处感到震撼,心灵得到升华,无形中也会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品质。
二、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品质
联想思维等同于发散思维,就是针对一个问题,可以寻求多种解答方式。目前的历史教材编排得很具有科学性和逻辑性,但是对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显得不够重视。不过课本是死的,教书的人要灵活运用教材。我们要灵活使用教材,不能让学生死读书,那就是纯书呆子,不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这样的人考试分数再高,将来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也不会太大。他们就是一个学习知识的机器,有了知识也不会运用,原因就是缺乏发散思维的品质。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前不久看到一个小故事,说一个女中学生具体分析了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乏,海上交通主要靠台湾海峡与南太平洋,印度洋连接,她分析说中国收复台湾之日就是中日开战之时。因为中国控制了台湾海峡,阻碍了日本出海通道。这个学生的回答,让我瞠目结舌,很是佩服。一个女中学生就有这样的思想,这样的具有前瞻意识真是难能可贵。反过来看我们身边很多学生,多数是过于单纯学知识,缺乏创新思维。没事玩手机,上微信,打游戏,真是为未来国家的兴亡担忧。我的担心或许不是多余的,对此要引起高度重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开展写“历史小论文”、“讲历史故事”、“通过历史展望未来”等活动唤起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民族气节。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学生有了创造性人格,有了发散性思维品质,下一步就是要多想举措,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品质。首先,鼓励学生不拘一格,大胆质疑。虽然课本知识是很多专家学者研发制作的,很多知识是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如果人类对待已有成果或者结论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人类发展就会停滞不前。例如一开始人们认识世界是以太阳为中心的,几百年来都没人怀疑,后来的发展研究证明那是错误的。古代人认为地球是方的,这个理论几百年来在人民眼里也都是正确的。后来航海家麦哲伦历经千难万险,航海绕地球一圈证明地球是圆的。这些都证明没有创新就没有新知识,更不会有新的理论诞生。因此,有学生敢于提出新问题,我们要鼓励,要表扬。其次,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标新立异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不是墨守成规。例如有的同学问在解放战争中,刘邓大军,林彪领导的诸多部队战功显赫,而不见彭德怀元帅的身影,但是后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为什么让彭德怀担任总司令去朝鲜呢?能提出这样问题的学生,绝对是一个有思维、有创新意识的人。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不断锐意进取的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会培养出更多国家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