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姗
摘要:大多数人都认为孙吴统治者在政治上是不崇尚法术的,这和曹魏、蜀汉又和很大的不同。然而,孙权是出身贫门,在政治上是推崇法家思想,反对儒学思想所主张的仁政德政,为了维护孙吴皇权的统治,孙权一度打压儒学大夫的主要代表人物,对其进行打击致死,给当时的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困扰。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相关史料及学术论著的整理、阅读、研究,将孙吴君主与朝臣间产生的一些思想分歧与冲突,放在历史环境中考察。通过对于资料的研究分析,孙吴统治者崇尚法术以及与儒学士大夫的分歧与冲突。
关键词:孙吴时期;政治;儒法之争
一、前言
在中国古代,政权往往采取统治与教化两者合一的方式构建帝国,故统治往往与思想紧密结合。执政思想的抉择很大程度上与政权的基础力量、地域特点、地域文化密不可分。孙吴政权的不同时期,伴随着其政治基础的迁移,及执政方针的转变,这一过程中地方势力的变化与地方思想的差异起到决定性作用。本文主要从江东地区学术文化的差异,孙吴君主与大臣间政治思想的分歧入手,进而分析孙吴政治中内在的“儒法之争”。
二、孙吴统治者崇尚法术
孙吴的政权转向于江东地区,但是这并不是和儒学大夫们的矛盾就消失了,由于他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出身差异,双方在政治上的观念有着极大的反差。在政治上,孙吴统治者崇尚法术,不认同儒学大夫的仁政德政。在《三国志·吴书·顾雍传》记载:“张昭顾雍同时有感于孙权法令太稠,刑罚微重”,可以看出,孙权在政治上是支持通过法术来治理国家。同时,在《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中记载:“南阳谢景善刘廙先刑后礼论,逊呵景曰:‘礼之长于刑久矣,……”,可以看出陆逊主张仁政德政,反对孙吴统治者的法政。对于儒学大夫所推崇的仁政德政,在孙权的内心看来是有很明显的反对态度的,他不希望看到儒学门派的势力掩盖孙吴统治者的皇权。
孙氏定鼎前期,所依靠的主要力量是淮泗地区人物,孙坚、孙策长期活动于中原,对江南人物的任用极为有限。随着在江南政治的逐步稳固,大量江东士族进入孙吴政权,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在执政方针上的看法也开始影响到孙吴的立国方向。所以在孙吴政治机构内部,是存在着政治观念的分歧的。而孙权在政治观念上,很推崇曹操的法术之治。
三、孙吴统治者与儒学士大夫的分歧与冲突
东汉政权以缓政崩溃,汉末政治家乃纷纷以严刑峻法加以纠正,曹操、诸葛亮、孙权等无不如此,而这恰与两汉以来推崇的儒家治国方略产生分歧。对于孙吴时期的儒学大夫主要的群体是江东的一些大氏族,然而当中的一些侨士在拥护的人数和实力来看都比较软弱,对于孙吴统治皇朝的有很强的依赖。因此,孙吴统治者会利用这一点,对当地的大家族进行严重的抵押打击,故意对其中的侨士进行嘉赏,从而故意挑拨两方的实力,通过一些手段对大氏族进行遏制,而对侨士进行拉拢,有意的产生地域之间的分歧,使得孙吴统治者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例如在孙权引发的二宫构争当中,陆逊等一些儒学士大夫的主要人物都纷纷被陷害含冤而死,而对于那些侨士则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惩罚,这就很明显可以看出孙权在此事件之中的阴谋。
孙权曾言:“近得伯言表,以为曹丕已死,毒乱之民,当望旌瓦解,而更静然。闻皆选用忠良,宽刑罚,布恩惠,薄赋省役,以悦民心,其患更深于操时,孤以为不然。操之所行,其惟杀伐小为过差,及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至于御将,自古少有。丕之于操,万不及也。”此种政治理念,相对比江东大族出身的朝臣“恩惠为治”的观点,可归结于一种儒法之争。孙权在对于江东的大氏族还是存在一定的担忧,孙权通过利用一定的政治手段来故意操控这些斗争,尤其在孙权晚年,一些行为做法更加明显的表明其内心对江东大族的成见。
儒法之争,究其根本,应从汉末江东地区学术发展状况入手。江东地区的学术与中原学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汉武帝以来,江东地区的经学文化的传播不断加强,尤其浙东地区完全以经学为主流。如会稽虞氏,世传孟氏《易》学,以虞翻为代表,他晚年在交州期间,“虽处罪放,而讲学不倦,门徒常数百人。又为《老子》《论语》《国语》训注,皆传于世。”,唐玄宗御注《孝经序》云:“韦昭,王肃先儒之领首。虞翻、刘邵抑次焉。”可见虞氏《易》学造诣之深。而孙吴统治者孙氏出身,为非儒家之寒门,相较于曹魏,孙氏的文化素养表现得较为缺乏。家庭出身与所接触的文化不同,导致了孙吴统治者与江东大族出身的朝臣间观念的差别,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江南学术的地域性特点。
从孙吴家族开始,孙坚年幼时就开始参军,从小就过上了军旅生活,在个人修养上来看,没有具备学习儒家思想的修养。当孙吴统治者统治之后,虽然对于后代的教育十分重视,但是并非是儒学文化的首要推崇者,和那些崇尚儒学教学的大夫有一定的思想文化的差异。从其修养来看,孙权父子都是不收礼制之人,主要的原因还是孙氏家族出身贫民,没有进行良好的教育,在意志里没有礼法的概念在头脑里。孙吴统治者孙氏出身,为非儒家之寒门,相较于曹魏,孙氏的文化素养表现得较为缺乏。家庭出身与所接触的文化不同,导致了孙吴统治者与江东大族出身的朝臣间观念的差别,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江南学术的地域性特点。此外,还涉及到了吴郡富春孙氏在江南的地位问题,将从孙氏家族与吴氏家族入手,进一步分析。孙权更重视读史书,兵书,法术,以实用性为主,这与儒学世族是有一定区别的。家庭出身与所接触的文化不同,导致了孙吴统治者与江东大族出身的朝臣间观念的差别,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江南学术的地域性特点。此外,孙吴统治者崇尚巫术迷信,这也同样大大违背了儒学思想的内涵。
四、结语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相关史料及学术论著的整理、阅读、研究,将孙吴君主与朝臣间产生的一些思想分歧与冲突,放在历史环境中考察。通过对于资料的研究分析,孙吴统治者崇尚法术以及与儒学士大夫的分歧与冲突。本文通过对孙吴政局中法术之治与儒术之治间的差异进行研究分析,从而体现孙吴政治的一些特性以及形成“儒法之争”的原因,最终形成较为系统和完善的综合叙述,体现出孙吴政权及其政治的本质。
【参考文献】
[1]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M].合肥:黄山书社,2009.
[2]李昉.太平御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方诗铭.三国人物散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