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默修
上几期我们谈论的都是一些理论问题,这一期调剂一下口味,结合实例,来谈一谈古代赏石的年代学实践问题,也就是古代赏石的鉴定与断代问题。
问题的提出
我们知道,鉴定的首要任务是区分真伪,辨别新老。然而,在古代赏石领域,真与伪,新与老,却有着更复杂的状况。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关于赏石的年代学问题,并非是去研究赏石的物理年代。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每一块石头,差不多都有亿万年的年纪,肯定都是“老”的。从这个角度去谈论问题对我们来说没有意义,一块亿万年的石头,如果是昨天刚刚开采的,从收藏与赏玩的角度而言,也只是“新”的。我们谈论的鉴定与断代,是指赏石的人文年代,也就是赏石的开采与收藏年代,由于人类的开采和收藏行为,在赏石上留下了许多特征,这种不同于地质地貌所赋予赏石的特征,我们称之为人文特征。根据赏石的人文特征,我们可以对赏石的人文年代进行推断。
其次,真与伪的概念。在赏石界,我们说一块石头是真的而不是假的,通常是指这块石头没有经过修治,纯由天然形成,所谓“石贵天然”;而当我们说一块石头是假的的时候,则是指这块石头是由人工雕琢打磨而成,不是纯由天然形成。但是,对于古代赏石而言,情况就要复杂得多,一块石头是不是真的,是不是动过手这个因素,并不能构成真伪的绝对判断。根据现有资料,自宋代以来,赏石大多经过人为修治,愈晚近修治程度愈严重。如果说宋代只是为了使赏石臻于完美才略加修治,明清两代则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修治方法和套路,而且对修治的痕迹也多不加掩饰,反观宋代的赏石则由于漫长的时间因素而将修治痕迹风化殆尽。因此,我们对于修治因素非但不可轻言否定,而且需要仔细甄别,将其作为断代的重要依据。
判断的尝试
明确了以上两条,我们就可以着手对实际的案例进尝试着判断,先从外观入手,我们可以对案例的包浆风化,造型修治等情况进行观察。包浆,又称宝浆,在南方多称皮壳,古人有时称之为皮毛,陆友仁在《研北杂志》中说道,“观古铜器及太湖灵璧等石,先看皮毛”。这里的所谓皮毛,就是指石头的皮壳包浆,它是由于岁月的原因,在石头表面形成的氧化层。“包浆”其实就是“光泽”,器物经年累月之后,在表皮上形成的自然的光泽。不止瓷器、木器、玉器、铜器、牙雕、石头,就连书画碑拓等纸绢制品都有包浆。年代越久的东西,包浆越是沉着浓郁。在漫长的岁月中因为灰尘、光照、手渍以及常年的把玩和摩挲,层层积淀,逐渐形成的表面皮壳。它幽暗沉静,显露出一种温存的旧气。这种光泽浸入石头表面的肌肤,沉入内里,使得包浆显得内敛而温润。由于大多数石头的表面都是凹凸不平的,而人手的抚摸只能接触凸面,因此石头突出的部分的包浆效果会强于凹入部分,这就使得包浆具有非连续性。视觉上呈现出一种断续感。
然后,我们来看造型和修治的状况,此石外表呈如意状,且为灵芝造型的如意,如意柄端的部分,修治状况不明显,而如意的头部,则有着较为明显的修治情况,可以视作局部随型雕琢的作品。只是由于岁月的久远,修治部位已重新形成石皮,与柄部的石皮连成一体,两个部分的包浆效果已非常接近,非仔细观察不能分辨。如意,古时又称“搔杖”,一般做搔痒工具解。“如意”二字,乃是梵语“阿那律”的意译。指爪杖物,长尺许,脊背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可如人意,因而得名。又有说法,和尚宣讲佛经时,也持如意,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唐代张祜 《题画僧》诗之二有:“终年不语看如意,似证禅心入大乘。”到了近代,如意多长一二尺,其端多作灵芝状或云头状,因其名吉祥,多供玩赏。
再看内质,此案例为灵璧石制如意,体量较小。根据对灵璧石的历史状况的考察,我们知道,在宋代的时候,灵璧石尚有体量高大者存世;而到了明代,体量庞大的灵璧石资源已经趋于匮乏,至清代,则体大质优的灵璧石已十分稀缺,所出者多为小石。另外,从如意材质的历史流变来考查,最初其多为手形,材质也多为竹、木、铜、铁、玉等;而到了唐代以后,由手形渐渐演变成卷云纹形、灵芝形、心字形及团花形,其材质渐渐增有金、银、翡翠、珊瑚等;到了明代末年至清初,如意的制作工艺达到历史高峰,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方法与套路,材质更常见为竹、木、牙、角、瓷、石等,它的实用功能也基本完结,基本上成为一种奢侈的陈设品。值得一提的是,灵璧这种石质,相对于太湖石和英石,也更容易形成包浆。灵璧石属于变质岩,由颗粒大小均匀的微粒方解石组成。而太湖石属于石灰岩,相对而言,石灰岩容易受到外来力量的侵蚀,比如长期经受水力的冲刷以及溶蚀,很容易风化。英石则属于沉积岩,石中常间杂白色方解石条纹,因为风化和杂质的关系,石质显得坚而脆。灵璧石属于变质岩中的隐晶岩,和太湖石以及英石相比,它的质地更加地均匀和细密,其内在的地质结构也更为严谨。因此有规律的表面摩擦,就可以在灵璧石的表面形成较强效果的包浆。
审慎的结论
鉴定和断代的考证工作,是广泛运用各项特征和因素之后作出的综合判断,任何一项单项的指标都不能成为鉴定和断代的绝对依据,在年代学实践中,我们一般依据由大到小逐渐缩小时代范围的原则来进行考证。首先应该考察其包浆与风化,以便确定其“新”与“老”的大判断,从本案例的实际情况来看,可以确定其是一块古代的赏石。接下来再考察它的质地品种,来判断它能处于古代的什么时期,是高古,中古,或是近古。由于它是石造如意,又是较小的体量,可以确定他是明清以来的事物。再来考察它的造型和修治的风格,以便判断其是否属于某个具体的年代,因为它的头部的随型修治,灵芝造型,简练中育繁复,粗率中显文秀,这种成熟高超的制作工艺,既显现出明代的粗放率真,又有清代的繁复秀丽,因此我们大致可以判断,此案例应是明末清初之物。这种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方法,可以尽可能地减小误差,细致定位,帮助我们逐步确立对案例的断代依据。当然,在具体的考察步骤中应该考虑到上诉这些因素和指标的可靠性,最常见的比如是否作伪、是否改制,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到我们判断的准确性。鉴定和断代是一项细致复杂的工作,它既依赖于眼光,又承托于学识,如何能够综合运用我们的视觉经验,对案例的各项因素进行客观综合的评判,是一项非常考验人的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