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娟(1.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黄石435003;2.湖北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黄石435003)
财政民生投入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城乡二元结构的考察
曹海娟1,2
(1.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黄石435003;2.湖北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黄石435003)
摘要:文章立足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特征明显这样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背景,利用1997-2013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实证考察财政民生投入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发现:财政民生性投入对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均具有显著的挤入效应,但这种挤入效应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异质性。继而提出,在加大财政民生投入数量的同时,应注意民生投入结构的优化和比较优势的发挥,并畅通民生性公共品的需求表达机制,以提高财政资金民生投入的绩效。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财政民生投入;居民消费
居民整体消费能力不足和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持续扩大是影响我国经济长效增长的主要结构性问题。来自WDI Online的数据显示,1978-2012年全球平均居民消费率为60.6%,而我国居民年均消费率仅为46.1%,大大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显然,如何有效促进居民消费已成为实现“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惠民生、促和谐”这一宏观政策目标的重要举措。鉴于此,本文立足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特征明显这样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背景,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实证考察财政民生投入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并重点进行效应的城乡异质性分析,以期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绩效、引导城乡居民消费和保证经济长效增长提供有力的依据。
通过对已有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后发现,国外文献主要聚焦于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或挤入效应。Bailey(1971)首次将财政支出引入消费者效用函数,提出财政支出与私人消费之间存在替代关系或互补关系。此后,西方学者们大多基于恒久收入假说或消费生命周期模型,运用不同的经验数据研究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的关系,并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Aschauer(1985)[1]利用美国的数据基于跨时最优消费选择模型,研究财政支出与私人消费之间的关系后发现,两者的替代系数为0.23~0.42。Tsung (2001)[2]通过对OECD国家财政支出、居民消费等数据分析后发现,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明显的替代关系或挤出效应。与上述观点相反的是,Karras(1994)[3]通过30个国家的数据研究发现,财政支出对私人消费具有挤入效应,即政府支出增加将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Schclarek(2007)[4]利用40个国家的数据进行实证考察,结果表明,政府消费冲击对21个工业化国家和19个发展中国家的私人部门的消费都具有明显的挤入效应。
国内大部分研究表明,财政支出尤其是对民生的支出有助于居民消费的提高。刘宛晨、袁闯(2006)[5]通过对我国1978-2004年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财政支出对我国居民消费具有挤入作用,而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更为明显;洪源(2009)[6]利用协整检验对1985-2007年我国政府民生消费性支出与居民消费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政府民生消费性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显著的互补关系,且政府民生支出是影响居民消费变动的重要因素;储德银(2010)[7]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1995-2007年财政民生性支出与居民消费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民生性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明显的挤入效应;刘沁清(2012)[8]使用1998-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发现财政民生支出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消费倾向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通过上述对相关文献的回顾,我们发现,学术界现有的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方面所进行的探讨,为我们对相关问题的后续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但从我们掌握的文献来看,国外学者的研究结论是立足于相关国家特定的财政体制和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而得出的,他们的研究结论不能盲目移植或者嫁接。而国内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局限于全国整体层面,没有充分考虑到城乡之间因经济基础不同所造成的财政政策效果的差异性问题,这种脱离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现实条件的研究结论,大大削弱了其对财政实践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而这正是本文试图有所突破之处。
(一)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鉴于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具有明显的二元性,在此我们分城镇和农村两个样本就财政民生投入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在因变量选择方面,用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表示城镇居民消费UC,用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表示农村居民消费FC;在自变量选取上,本文用财政民生投入总量除以人口数,即以人均财政民生投入表示财政民生投入量G1,非民生投入G2则以财政支出减去民生投入后的余额表示。在此特别说明的是,因目前学术界对于财政民生投入划分尚未统一的口径,基于研究的需要,本文以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基本民生内涵为指导,并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对财政民生投入构成进行了界定,其中,1997-2006年公共财政民生投入主要包括文教、科学技术及文体广播事业费、公检法司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及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政策性补贴、城市维护费,2007-2013年则将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列为公共财政民生投入的构成部分①。此外,为提高模型的解释力,在此我们把城乡居民收入作为控制变量加入模型进行讨论,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表示城镇居民收入UI,用农村居民纯收入表示农村居民收入FI。
为了消除价格水平变动对上述各经济变量的影响,我们用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97=100)对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和城乡居民收入进行调整,以城乡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997=100)对财政民生投入和非民生投入进行平减。为了消除异方差并减缓数据的剧烈波动,在此对上述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
本文实证采用除西藏之外的30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1997-2013年的相关数据②。数据频度为年度。上述所选取的变量数据均由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整理得到。
(二)实证的方法与模型的设定
虽然本文重点关注的是财政民生投入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问题,但其实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有许多,诸如收入水平、消费习惯、消费环境等都会对当期居民消费产生影响。因此,为了全面地检验财政民生投入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异质影响,本文分城镇和农村两个样本构建如下两个模型:
上述模型中,lnUC、ln FC分别表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消费支出的自然对数,ln UI、ln FI分别表示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的自然对数和农村居民人均实际纯收入的自然对数,ln G1及ln G2则分别代表人均实际民生投入和非民生投入的自然对数;ln UCi,t-1、ln FCi,t-1分别表示滞后一期的城乡居民消费支出,i代表样本单位,t代表年度,η代表时间效应列向量,ε代表随机扰动项。
在进行模型估计之前,还需要对所用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这里我们利用计量软件使用Eviews6.0,同时采用LLC检验、ADF-Fish检验和IPS检验三种方法对数据样本及其一阶差分序列的平稳性进行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变量的水平值不能拒绝“异质单位根”的原假设,为不平稳时间序列;而各变量经过一阶差分变换后具有平稳性特征,所以,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不会存在伪回归的可能。囿于篇幅限制,此处略去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在具体估计模型前,对上述计量方程究竟是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需要通过F检验和Hausman检验来判断。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城镇及农村样本分别在1%和5%的水平上显著,因此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参数估计效果较好。同时,从模型整体来看,F检验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模型设置较为合理。由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此采用FGLS可以得到较为有效的估计结果。具体估计结果见表1。表1的回归结果为我们分析财政民生投入等相关经济变量与城乡居民消费的关系提供了详细而又具体的数据资料,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多数自变量系数在1%~10%的水平上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说明这些因素对居民消费有明显的影响,但不同因素对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表1 城乡面板数据估计结果
续表1
(一)财政民生性投入无论是对城镇居民消费还是农村居民消费都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对农村居民的影响大于对城镇居民的影响
财政民生性投入分别在5%和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民生投入与城镇及农村居民消费呈正相关关系,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会随着政府民生性投入的增长而增加。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一单位的财政民生性投入的变动将会引起城镇居民消费0.017 6单位的正向变动,而同样一单位的财政民生性投入的变动则会引起农村居民消费0.055 7单位的正向变动,这表明农村居民消费对财政民生性投入的反应是比较敏感和强烈,也就是说,如果政府增加相同额度的民生性投入,那么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的刺激作用要明显强于对城镇居民。上述实证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多年来我国财政资源配置的非农偏好,使得城镇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消费体系和相对良好的消费环境,城镇居民得以积累相对较高的消费能力,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低于农村居民,这样一来财政民生性投入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作用弱于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也就不足为奇了。由此可见,为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实现社会共同进步,政府加大对农村地区和城市贫困人口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投入和各种政策性补贴,对于提振低收入群体居民的消费信心,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改善他们的消费预期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财政非民生性投入对城镇居民消费产生了正向影响,而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了负向影响,但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从实证结果来看,在样本统计期间,农村居民消费需求随着政府非民生投入的增加不断下降,而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则呈现相反的变化态势,但在统计上均不显著。我们知道,财政非民生投入能间接通过增加社会总需求从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来带动居民消费,但长期以来我国财政投资主要集中在城市,从而挤占了对农村地区及农业发展的财政投入,同时由于我国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使得对城市的财政资金投入相对于农村而言更有效率,最终导致财政非民生性投入对城乡居民消费产生不同的影响。另外,实证结果在统计上不显著,说明该因素对于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的效果很弱。对此可能的解释是,财政民生性投入与非民生性投入对居民消费影响的作用机理不同,其中民生性投入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增加产生直接的影响,而非民生性投入间接影响居民消费需求,加之我国财政支出的决策机制及市场机制不健全限制了其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间接促进作用。
(三)居民收入水平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作用要高于对城镇居民的影响作用
从表1我们可知,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906 4,大于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0.821 5,这表明收入水平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作用大于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这与我国多年来城镇居民收入高于农村居民的客观现实较为吻合,也有力地佐证了居民收入是决定居民消费的关键因素③。所以,与农村相比而言,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较低,也就决定了收入对其消费的影响作用有限。同时,由于城镇居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使得农村居民收入和财富的占有量相对更低,这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居民之间因收入水平差距而导致的消费水平差距,再加上我国农村人口比重过高,这在整体上阻碍了我国居民消费的有效提升。有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总体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1997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相当于农村居民的2.6倍,至2005年这一比例提高到3.1倍,此后略有下降,2012年这一比例为2.9倍,由此看来,要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关键是要大力挖掘农村居民消费潜力。
(四)城乡居民的前期消费对当期消费产生了正向影响,但其对城镇居民的影响略大于对农村居民的影响
实证结果显示,在10%的显著水平上城镇居民的前期消费对其当期消费产生了0.010 7的影响,而农村居民的前期消费对其当期消费产生了0.009 6的影响,这充分说明了居民消费“棘轮效应”的存在。正如前述所说,城乡居民消费除了财政投入、收入水平等经济性因素的影响外,还要受到诸如居民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及其所处的消费环境等非经济性因素的影响。与农村居民相比,城镇居民更容易受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和消费文化的影响,从而导致其前期消费对当期消费的影响作用稍大一些,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城乡居民之间消费水平存在差异的原因。当然,城乡居民的消费理念是长期消费习惯的沉淀,但其根本也许是要受制于居民现期收入的影响。
此外,将各变量对城乡居民消费影响系数进行综合比较后,我们清楚发现,居民收入水平仍然是影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关键变量,财政民生性投入对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具有明显的挤入作用,但在样本考察期内,财政非民生投入对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并不明显。
近年来,我国面临着财政民生投入不断增长与居民消费水平未能有效改善的现实矛盾,引起了学术界对如何发挥促进居民消费增长的财政责任这一问题的广泛关注。本文利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97-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财政民生性投入与城乡间不同消费群体间的数量关系,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我国财政民生投入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既具有共性的一面,也具有差异性的一面,财政民生投入无论是对城镇居民还是对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都具有明显的挤入效应,是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的基本因素,但其对农村居民的影响大于对城镇居民的影响。因此,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引导消费、改善民生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率的制度安排。
民生连着国计,民生财政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渗透着复杂的政治因素,财政民生投入清晰地反映了政府对民生投入的政治意愿,直接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长期以来,GDP导向的政绩观造成地方政府民生投入的主动性不足,造成财政民生投入的不确定,而财政民生投入的不确定性又制约着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预期。因此,要从根本上消除制约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制度根源,就应建立面向民生投入为主的财政体制,使财政机制从注重效率、偏重投资转向注重公平、促进消费和社会共同发展。此外,鉴于长期以来我国财政民生性投入城乡差异较大的事实,政府应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适度加强对农村居民财政投入的针对性和倾斜性,以促进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
既然财政民生投入对改善城镇与农村居民福利、消费倾向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那么政府就要通过城乡之间民生投入结构的优化并注重财政资金比较优势的发挥,并畅通民生性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以提高财政资金民生投入的绩效,从而发挥民生财政对居民消费的贡献,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政府的科学理财能力,又有利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后劲不足问题,以此推动消费和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
注释
①考虑到2007年我国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为保证改革前后相关数据的可比性,本文对财政民生投入的统计口径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②鉴于数据的可得性,西藏不包括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
③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理论、Friedman的持久收入理论等都系统论述了收入对消费的影响。
参考文献
[1]David Alan Aschauer.Fiscal Policy and Aggregate Demand:Repl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83(3):667-669.
[2]Tsung-wu Ho. The Government Spending and Private Consumption: A Panel Integration Cointegration Analysis[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1,10(1):95-108.
[3]Georgios Karras. Government Spending and Private Consumption: 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1994,26(1):9-22.
[4]Alfredo Schclarek. Fiscal policy and private consumption in industrial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J].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2007,29(4):912-939.
[5]刘宛晨,袁闯.我国财政支出的消费传导效应分析[J].消费经济,2006(4):75-78.
[6]洪源.政府民生消费性支出与居民消费:理论诠释与中国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9(10):51-56.
[7]储德银,闫伟.财政支出的民生化进程与城乡居民消费[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10-16.
[8]刘沁清.财政民生投入和城乡居民消费: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发现[J].上海经济研究,2012(6):67-75.
[责任编辑:张兵]
●经济研究
Study on Effect of Fiscal Well-Being Expense on the Resident Consump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CAO Hai-juan1,2
(1. Mining and Metallurgy Culture &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Huangshi 435003,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Huangshi 435003,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special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obvious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features,the paper uses the em⁃pirical data of China's 30 provinces to establish model and test the effect of fiscal well-being expense on th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 consumption from 1997 to 2013.The empirical results are as follows:The effect of fiscal expense for well-being on both the consumption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 is positive,but the effect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hen increasing fiscal expense for well-being,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ts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Keywords: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fiscal expense on well-being;resident consumption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638(2016)02-0065-05
DOI:10.13454/j.issn.1674-8638.2016.02.012
收稿日期:2016-01-04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5Q244);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基金资助项目(2014kyb08);黄石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015z043);湖北理工学院校级科研项目(13xjr01R)
作者简介:曹海娟(1976-),女,山西运城人。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财税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