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中梗阻” 提升执行力
“6·26”宜凤高速特别重大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省委、省政府就加强道路交通安全作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决策部署。在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之际,仍有一些地方接连发生多起道路交通事故,这再次给我省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敲响了警钟。事故的发生,充分暴露出这些地方政府没有始终盯紧看牢安全生产,存在监管漏管失控的现象;充分表明相关监管部门在贯彻落实省政府102号文件方面还存在走过场、虚张声势的问题。
抓安全生产,政策措施的执行一直是个难题。有时候,省里出台的政策措施,“走到市里少了俏,走到县里没了袄,走到乡里剩下脚,走到村里变成草”。在落实的时候,有的说在口上,写在纸上,念在会上,“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有的执行起来“慢吞吞”“冷冰冰”。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压力层层递减,监管层层衰竭,失之于软、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出事也就不足为怪了。抓安全生产最大的风险是不落实!好的政策,只要一条一条去落实,事故就可以避免。因此,破除“中梗阻”、提升执行力,对于抓好安全生产工作至关重要。
要破解政策措施执行“中梗阻”问题,必须加强对地方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考核督查。一方面,完善考核办法,强化结果运用,将安全生产作为考核干部和重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坚决实行“一票否决”,让每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另一方面,以有效的问责追责机制倒逼责任意识提升,对责任不落实、监管不到位、失职渎职的,严格追究、严厉问责;重大事故、典型案件,对责任人从严重处,决不手软。以此强化责任分工、倒逼责任担当、助力责任监督,确保施加给执行层的压力数值等同于压力传导前。
要破解政策措施执行“中梗阻”问题,必须激发政策系统的整体活力,达成共识,形成合力。首先,要扩大参与,提高政策制订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让政策执行者在参与中增强对政策目标的认同,对政策内容的了解,从而提高执行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主动公开信息,增强社会公众对政策的知晓度,以对政策执行者形成倒逼效应。许多政策之所以在执行过程中“销声匿迹”,是因为群众不了解政策的目的和内容,从而难以对政策执行效果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因此,要让群众参与到安全生产的监督中来,让群众说得上话,说话管用。第三,要依法办事,形成政策与法律的良性互动。具有长期性的政策应该在条件成熟后成为法律,也要减少临时性政策的出台频率,不能为了一时的便利,而牺牲法律制度和政策体系的权威。要增强法治精神,实行依法治安。生产安全事故频发,绝非偶然,而是叠加着一系列必然因素、串联着一系列内部原因,其中最大的问题便是违法违规生产经营建设行为长期存在。因此,要坚决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对违法违规行为和责任人,依法严惩,绝不姑息迁就,不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只有铁腕打击非法违法和违规违章生产行为,依法严惩违法犯罪,才能起到警戒和震慑作用。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这是中医学上的重要原理,安全生产亦然。政令畅则效能高,“中梗阻”则效能低。只有解决政令不通和执行不力的状况,打通“中梗阻”,才能固好防线,守住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