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庆雯+++刘畅
【摘 要】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本文通过对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和环境的对比分析,证明不同的文化对人的行动产生的不同影响。
【关键词】文化环境;性格;行动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055-01
《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分别为东方和西方很具有代表性的复仇故事。元代杂剧作家纪君祥所著的《赵氏孤儿》塑造了一批忠义之士,赋予作品以传统文化中的忠、义思想。同样是复仇,《哈姆雷特》描写了统治阶级内部为了权利地位而引发的种种矛盾和纷争。
一、作者所处的时代对其作品构思的影响
元代文人地位低下,蒙古族作为主要统治阶级,尚武思想犹存,而关于《赵氏孤儿》的作者纪君祥的资料记载较少,文人在元代的地位较低,从这些戏曲中也不难看出,文人所要抒发的是或愤懑或郁郁不得志的情怀。《赵氏孤儿》是一部杰出的悲剧,它歌颂了英雄人物前仆后继的自我牺牲精神,构成了全剧悲壮的基调。《赵氏孤儿》中的屠岸贾大将军是“官阶层”的代表,而程英代表着“民众阶层”,于是作者所构思的这一故事就有了隐喻意味。
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他的剧作有一定的喻世目的和对现实的关注。莎士比亚的部分剧作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文主义的社会政治思想,哈姆雷特这一人物则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出身于王室,但一直在德国的人文主义中心威登堡大学读书,因此一般认为莎士比亚的这一交代表明了主人公的思想和道德倾向。在哈姆雷特心中,他把人类看作是“了不得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对于人的认知和理解。
二、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的主流思想是“百善孝为先”“舍生取义”。《赵氏孤儿》中的赵孤在得知全族被奸臣屠岸贾所灭,自身的存活和成长是一批忠勇之士舍生取义所换来的,潜意识中的想法是不报灭门之仇为不孝,不报忠士之恩是不义。赵氏孤儿程勃的“生身父亲”是一个到处唯唯诺诺、卑躬屈膝的“软弱者”,这使得赵孤程勃心中的“屈辱感”深刻而强烈,他既无法认同“程英”,又无法拒绝“天然的亲情”,而仇人屠岸贾则带给他“父亲”所能给予他的安全感,在人物潜意识中,屠岸贾是程勃的榜样,他是想成为屠岸贾这样的人的,但是在得知屠岸贾是自己的灭门仇人时,程勃杀死意识中最爱的“父亲”,也是在精神层面上杀死了一直以来他向往成为的榜样,也在一定程度上杀死了自己,这是人物的命运悲剧性之所在。
哈姆雷特受到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思想的影响,在萌生了复仇思想后反复犹豫思考,在确认了叔父就是杀人凶手后,又犹豫要在什么时机将叔父杀死,叔父跪在神像面前祈祷时,哈姆雷特可以选择拔剑从背后将叔父刺死,但是由于宗教思想的“捆绑”,他错失了这一次行动机会。有很多观点和分析认为哈姆雷特有“恋母情结”,叔父是哈姆雷特潜意识中的偶像和自己,哈姆雷特的叔父“杀兄娶嫂”的行为只是哈姆雷特一直以来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哈姆雷特对于叔父的情感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仇恨叔父毒杀了自己的父亲,另一方面“恋母情结”又驱使着他崇拜叔父的种种行为,这样的思想使他在不断地纠结复仇方式和时机,纠结“生存还是毁灭”。哈姆雷特最后身中毒剑但是奋力杀死了叔父,无论是实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是一种变相的“自杀”。
三、不同文化环境下人物行为的异同
哈姆雷特和程勃作为西方和东方复仇形象的典型代表,有着相同目的的复仇,虽然复仇的动机和方式不同,但是最后两者都实现了自己复仇的目的。哈姆雷特的犹豫彷徨、程英的果断迅速,这两者的行为具有中西方的特色。东方的“全局观”“家族观”一直影响着程勃这一人物的行动,“我”为了“家”去复仇。而哈姆雷特在复仇行动中最多思考的是“我”复仇会如何以及“我”复仇后会怎样,宗教会给“我”的复仇行动带来什么样的舆论压力和评判。
两者复仇的相同之处在于: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仇人在一定程度上是自己的“偶像”“榜样”甚至是内心深处最想成为的人。虽然两者的复仇对象不同,但是复仇后的心理状态大致相同,杀死了仇人,也杀死了潜意识中的自己。
不同的环境对人物的性格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性格又影响了人物行动,人物行动是拉动全剧线索进程的行为。不管是东方的《赵氏孤儿》还是西方的《哈姆雷特》,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这一类型的复仇故事都显得悲壮而经典。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
[2]朱维之,赵澧,黄晋凯.外国文学简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哈姆雷特[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4.
[4](元)纪君祥著,杨胜朋,周明初校注.赵氏孤儿[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