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秋玲+莫海克
摘 要: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目标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内动力(如共情、思维、起飞),可使教育与心理达到有机融合。
关键词: 内动力开发 教育 心理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发内动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抽象数学知识形象化,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实现教育与心理共长,是当前每一位中学数学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巧借共情开启学生的心灵
共情是指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设身处地体验求助者的情感和不良情绪。利用共情进入求助者的认知世界,将心比心,把自己的体验和情感传达给求助者,从而帮助求助者从不良情绪中走出来,促进双方良好关系的建立。如赵某某刚上高一,在舞蹈方面颇有天赋,家里也支持她往艺术特长方面发展,但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甚至出现对学数学严重排斥的倾向。因此,我巧用共情,通过以下三步鼓励并促进赵某某自我表达,从而更深入、全面、准确地认识自我,学会接纳自己。
1.首先表扬了她主动迈出了求教的第一步,同时站在学生角度剖析学习数学的艰难及有可能获得的心理成就感,置身于赵某某目前的处境,体验她的内心世界,交流学习数学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很快获得她的信任。
2.转变她旧的思维模式,引导她面对某个问题结果时,脑海中浮现的是“下一次怎样怎样做”,而不是产生“要是我怎样怎样,就会怎样怎样”的思考方式,进行积极思考,尽快迈出行动的步伐。
3.激发她正确对待自己,将目前的处境看做是“暂时”的,我的数学知识点某些暂时记不起来,计算能力暂时跟不上,我已经开始努力,有那么一天就可能跟上其他同学的步伐。然后我给了赵某某一份初中知识点的提纲,要求她不管通过什么方式方法,找齐所有内容,能够记多少就记多少,自我判断完成任务了再来找我。
总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借用共情技术滋润学生心田,认真理清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二、发展思维水平,培养创新意识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培养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1.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探索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正如宋代文学家苏轼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遵循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跳出课本中条条框框的束缚,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按不同思路探求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不等式的证明:已知a,b,c属于正实数,且a+b+c=1,求证.给学生设质疑点,引导学生运用直接法、间接法、换元法等多种方法进行证明,并从中选择出一种最简捷的方法。这样一题多解,让学生从不同层面运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不仅能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锻炼,而且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2.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借于抽象的知识概念有根据、有步骤地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形成新的思想的认识过程。逻辑思维能力是高中生学好数学的必备的能力之一。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重视学生在每节课吸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合理设计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克服思维中的障碍;培养学生逻辑能力。
3.创造实践空间,促进思维发展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我们应在数学学习中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动手实践空间,让操作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成为发展学生智能的阶梯。如在学习点、线、面空间结构时,让学生利用点、线制作成平面,探讨出空间立体图形中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这样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积极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数学抽象知识的理解,并加以归纳与概括,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质,大大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三、实事求是,折翅的天使重新起飞
在成才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经历,每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教育与关心,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一定影响。赵某某翻开必修一数学课本的那个表情让我记忆犹新,落寞灵魂已经超脱在外,问她对数学什么印象,只回答一句:“我学不会数学的!”她母亲认为她“学不好数学”这件事早年就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把学不好数学归结为遗传因素,过早地下定义给孩子种下了畏惧的种子,甚至成为敷衍学习的借口。而又为孩子树立了过高目标,压得孩子喘不过气,但又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只能像木偶一样被父母牵着绳子走。第一次面教之后,我就和赵母针对孩子的学习基础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深入沟通,经过多次交换意见,赵母能够客观地对待孩子的目前学习情况,逐渐接受了学习中的个体差异和特长存在,合理地对孩子提出每一步努力的目标,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打破了“学不会”预言,信心一点一点得到恢复。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给学生创造美好的学习环境的同时,要注意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鼓励学生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盛志军.数学教学共情技术运用探微[J].中学数学教学,2005(04).
[2]段国丽.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5(08).
[3]闫春丽,赵华新.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亚太教育,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