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常谈话防晒
防晒碎碎念
关于防晒的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也必须每年进行普及:UVB会使肌肤被晒红、晒伤,但它的伤害仅针对表皮层;而UVA的伤害直达真皮层,它会造成肌肤光老化,破坏胶原蛋白,可以说是致老之“元凶”。这些老生常谈所引发的“新问题”则在于,防晒霜到底有没有作用?是不是必要?我们是否应该就此远离阳光?当然不是!阳光赋予我们正能量,这是不可取代的(阳光能帮助维生素D的合成,长期不照射阳光的人会缺钙)。我们难以想象,当一个人远离阳光、昼伏夜出时,他的生活会变得多么阴暗。所以,正确的防晒理念,应是健康、积极地面对阳光。在阳光下运动,在阳光下成长,但同时又不被阳光伤害。
于是,防晒产品尽最大可能地使皮肤免受紫外线侵袭。且发展至今,它早已不局限于单一的防晒功效,其中会增加更多的抗氧化成分、修复成分等,对已经因紫外线造成的光老化进行修复。至于防晒霜究竟有无作用,这并不是由某一个人说了算。在世界范围内销售的任何护肤品都需要经过每个国家专业权威机构的认证。尤其是防晒产品,属于“特殊化妆品”,在中国有严格的审批制度。在中国,正规选购的防晒产品中文标签上,都会有“国妆特进字***”的批准文号。
2016 WHAT’S HOT?
今年防晒新热点,除了还是会延续防晒兼具美丽的美妆功能。因为空气污染的问题,大众也会开始注重雾霾对肌肤的伤害。进而,抗雾霾的防护保养将会是大家开始重视的,近来也有品牌开始针对空气污染伤害提出护理计划。而要达到抗雾霾效果,挑选防晒商品建议符合以下三大原则:
1、添加抗氧化成分,加强对抗自由基:抗氧化成分的防晒品一方面可以增加防晒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协助稳定肌肤,并降低紊乱因子造成肌肤的刺激与伤害。
2、形成肌肤表面完整的保护膜:能帮肌肤“加层膜”,防止空污微粒陷入。当空污微粒渗入肌肤时会刺激肌肤底层产生发炎反应,进而引起一连串破坏效应导致肌肤长斑、过敏、松弛等现象产生。
3、好清洗,不易残留:防晒成分必须与肌肤角质层做结合才能达到有效防晒。若防晒成分不容易清洗干净,则空气污染粒子容易残留在脸部肌肤,这样容易增加肌肤过敏的危机。好清洗才不会让粒子长时间附着在脸上。
美妆观察员 路客
“矫枉过正”论效果
如果要谈及防晒的效果,就避免不了做评测,这可不是那个苹果切开来涂抹点产品就可以测得出的。去年有家知名的实验室做了几十款市面上有名的防晒霜评测,整体看下来,欧美品牌防晒产品的防晒力要强一些,日系产品在数据面前弱了一截。但是,作为亚洲人的皮肤,身边很多人都觉得,日系防晒霜的使用感要比欧美防晒强得多,可惜使用感这事没法用仪器来测,只好个人体验,当然,我决不吝啬对日系防晒霜的褒奖。要让你仅仅在大太阳天坚持抹防晒,其实也很难。进一步的“高标准、严要求”则是——一年四季都要防晒,即使阴天也需要防晒。为什么?因为在阴天也有UVA,它能穿透钢筋水泥和一切,让你变老!如果做不到这个,那所谓的“效果论”就是瞎扯、无从谈起。防晒这件事就跟吃保健品一样,三五个月看不到效果,一两年也就谁比谁黑一点、白一点,可七八九年后,距离被拉开得远啦,皮肤的弹性、毛孔、纹理……这些都跟防晒有关。
美肤芳疗专家 秦彬
质地如是说
物理防晒往往相对厚一些,也容易出现白、腻的现象,主要添加氧化锌、二氧化钛,安全性也比较高,氧化锌对于一些比如脂溢性皮炎也有效果,也是皮肤科经常会开出的药膏种类。敏感肌的人可以用物理防晒霜,为了避免过于泛白,以轻拍均匀防晒霜为佳,避免直接涂抹造成“大白脸”的后果,怪吓人的!但不得不说物理防晒霜随着科技的发展,质地也在发生着变化,但还是建议以拍打方式使用。化学防晒就相对不会那么厚,也不会泛白,但有些会比较油,或者补涂多次后更加油,并且不排除刺激性的隐患,加上白天外出也需要不断的补涂,所以敏感肌还是要谨慎选择。
走出防晒误区
“高倍防晒”真的好吗
数年前,SPF15的防晒产品曾是主流;两三年前,SPF30已被认为高倍防晒;如今,一大批SPF50+ PA++++的防晒产品涌现,美容爱好者趋之若鹜。几年前,日本将防晒产品的PA值的标注从之前最高的三个+,突破至四个+。“可惜”的是,因进口化妆品标准限制,PA++++的防晒霜无法进口国内。却仍有品牌,“偷天换日”自愿在产品包装上“降低一等”,甚至专为中国市场生产一批外包装盒。言归正传,选购防晒产品真的是指数越高越好吗?不见得!看一下这个数据就能明白个大概了:SPF15能防护94%的UVB,SPF30能防护97%的UVB,SPF50能防护98%的UVB。说到底,防晒霜的功效在于“使用方法”四个字上。纵然指数再高,用量不够也是白搭。常说的“1元硬币”大小的用量,如果一次性涂抹会感觉太厚重,不妨分两次使用,先用一半的量,过2-3分钟再用一半的量。
重头戏:一切都在防晒前
其实,市面上的防晒产品并不多(相对于护肤品而言),若再加一条“好用”的防晒产品,那选择范围更小了。因而,防晒是个大话题,防晒给不给力,一切都在防晒之前!
很多“问题肌肤”,在选择产品时并未找到自己问题的“根源”。很多人在护肤时,尤其是夏天,不停地补水,喷雾、精华、乳液、面膜一起上,但涂抹防晒后小半天,T区油光泛滥,脸颊不自然地干燥。这与防晒霜并无关系,这样的肌肤就好像一个漏水的瓶子,再怎样补水,都不会满。要做的是“修复”,比如代谢循环能力变差,就要想想多久没去角质了,多久没跑步运动出汗了。夏季防晒之前,可以增加使用抗氧化产品,一则做“修护”,二则是防御(紫外线的伤害)。带有防晒指数的BB霜、CC霜有没有防晒能力呢?有,但不够。在紫外线特别强烈的夏天,并不建议用带有防晒功效的BB霜取代防晒霜。
关于防晒霜为什么会堵塞毛孔的问题。大致上,有三个因素会引起防晒霜堵塞毛孔:第一,清洁不彻底。第二,防晒霜太油。有些人执着地认为越是油的防晒,效果越好。实则并无关系,这取决于研发防晒产品的技术。第三,防晒前用的产品太多。尤其在夏天,过于繁琐的护肤会造成肌肤负荷过重,造成毛孔堵塞。爱出油的肌肤,在化妆水后,尽量选择清透啫喱型的乳液,待吸收后,再涂抹防晒霜。
防晒你是哪一派?
UV派,看懂才是真防晒
如果美容、护肤是你的爱好,你一定能对UVA、UVB、UVC如数家珍:UVC被臭氧层过滤,无法达到地球;少量的UVB能穿透臭氧层到达地面,短时间内使肌肤表皮晒伤,但大部分情况下它会被玻璃、水泥等阻隔。UVA则是紫外线中对皮肤伤害最大的,能穿透玻璃、钢筋水泥等,它会直接穿透表皮层、真皮层到达皮下组织,破坏弹性纤维组织和胶原蛋白,使肌肤无法得到“支撑”,由此产生松弛、皱纹、斑点等一系列的老化问题。正是由于UVA的无处不在,才会有护肤达人们的高声疾呼“防晒比什么都重要”。但并非使用了防晒产品就不会被晒黑了,这是误区!防晒产品只是帮助肌肤免于被晒伤,免于UVA、UVB结合深入肌肤细胞,使黑色素过度产生,并增加皮肤细胞癌变的概率。通俗地说,用了防晒,即使晒黑,美白回来也比较容易。一般早晚通勤的白领,并不需要“严格”按照“至少反涂抹两遍防晒”的要求,也不需要每隔2小时就补擦一次,只需保证防晒霜能够涂抹到每寸肌肤即可,大约用量在1元硬币大小。在防晒指数的选择上,以SPF15~20为宜。但是,如果你的工作是长期暴露在毒辣辣的阳光下,抑或是去海边、沙滩度假,那防晒必须彻底。很多人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被晒红、晒伤,这就是UVB造成的恶果。B表示“晒伤”(Burning),UVB让皮肤立刻发红、变黑、出现斑点,并失去水分。因此,这时防晒霜的涂抹就需按高标准、严要求执行:脸部肌肤至少反复涂抹两遍,每遍使用量为1元硬币大小;身体防晒可以用简单的防晒喷雾,喷至液体沿手臂滴下,然后均匀涂抹。如果持续保持几小时都在太阳底下,那么2小时补擦一次防晒是绝对没有错的。
物理化学派,别那么“事儿”
防晒门派有很多,物理、化学、混合(物理兼化学),这两年还出现了所谓“植物派”和“非防晒剂防晒派”,实数小众。在大众所认知的防晒产品中,多以前三者居多。所谓物理防晒,即防晒主要成分为二氧化钛与氧化锌,这类防晒成分并不会渗透至皮肤内部,只会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防御网,所以相对安全系数更高,更加适合敏感性肌肤、孕妇来使用;但它的缺点是会在肌肤表面有非常强烈的存在感,并且可能有浮白现象发生,使用感打折扣。而化学防晒呢,使用感会很好,但所含的化学防晒剂会渗透至肌肤内部,可能会引起过敏等症状,不适合敏感性肌肤使用。不过,上述所说的两种“纯物理”、“纯化学”防晒都是早些年防晒产品的论调了,在目前市面上已不多见。凭借科技发展,现在的防晒霜大多结合了物理防晒和化学防晒的优点,尤其是在使用感、安全性、防晒性能上都有特别突出的表现。
数字派,神秘莫测
防晒产品上标注的SPF值是指它对UVB的防护能力。我们正常的皮肤暴露在阳光下10~15分钟便会泛红,继续暴晒就会晒伤。“15分钟”就被称作“最低红斑剂量”,以它为基数乘以SPF值即为该防晒产品所能确保肌肤不受UVB伤害的时间。例如SPF10的产品,能确保肌肤在“15分钟×10=150分钟”内不受UVB的损害。而这些公式和数字所确保的功效,都需要在一个前提下才能实现,即涂抹“1元硬币”的量。“1元硬币”这只是个形象的比方,根据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标准防晒霜涂层厚度,每平方厘米的肌肤应涂2毫克的防晒霜。大致上相当于一张脸涂1.2克,即1元硬币大小。如果没有达到这个量,那么,防晒的时间、功效就会大打折扣。但这并不代表所用防晒产品的防晒系数越高越好。有人做过统计,SPF8能防护88%的UVB,SPF15能防护94%的UVB,SPF30能防护97%的UVB,SPF50能防护98%的UVB……可见,在SPF8~SPF30范围内的防晒产品才是我们日常选择中最为有效的。系数越高,所含有物理或化学防晒剂就多,对皮肤的刺激也相对较大一些,容易堵塞毛孔,甚至滋生暗疮和粉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