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强
“到农村去,那里有生我养我的爹娘;到农村去,那里有育我成长的南瓜米汤;到农村去,那里是魂牵梦绕的故乡。”
到农村去,“第一书记”成为目前中国政治生态的一个亮点。
“2020年前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扶贫开发成为能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也关系到山东“十三五”能否顺利收官。选派第一书记到贫困村抓党建促脱贫,山东一直走在前列。
2015年2月,省发改委新一轮7名第一书记,来到蒙阴县垛庄镇、旧寨乡。帮扶的7个村多为山地,因为村情相似,他们形成了“一人包七村,七人包一村”的工作理念。
第一书记为目前农村的变革做出了重大贡献——架桥修路、扶贫攻坚,让“消失的故乡”变成新时代的桃花源,成为他们价值的体现。
不让一个人掉队:
从产业脱贫到兜底扶贫
扶贫,是第一书记工作的核心环节。
“去年,我们村已有99户贫困户脱贫,还剩下35户,”东里庄社区支书徐志仓对第一书记工作队表达谢意,“帮助来自你们,受累的是你们,受益的是我们。”
蒙河村的贫困户王友才,今年60岁,建了一个简易葡萄大棚,原本建一个棚需要15000元,有扶贫资金的支持,他只花了9000多元,苗木还会有三分之二的补贴资金。
大洼是于家岭社区的一个自然村,这里的百年杏林是沂蒙山区最大的一处古杏林,在以蜜桃种植为主业的蒙阴,显得很独特。55岁的赵西海利用小额扶贫贴息贷款5万元,开了农家乐“杏福小院”。3月26日,杏花节当天,农家乐开业。
“以前的扶贫模式,给农民一些羊、兔子,但很多人年龄大了,养不动,只好卖了或杀了吃了。”徐志仓说,在东里庄,年轻人普遍并不穷,无法脱贫的都是老弱病残,针对这一批人,必须由村集体来解决,“以前也想通过项目来解决他们的问题,但苦于没有资金,第一书记恰好带来了资金。”
像东里庄一样,7个村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老弱病残中,甚至有一次,当地有关部门走访特困户,随机选了7户,最年轻的80岁。这些人的脱贫致富,以村集体为主导的产业带动起到了很大作用,比如蒙河村的葡萄大棚。
4月20日下午,第一书记工作队齐聚蒙河村,讨论葡萄大棚的建设情况。
“附近养殖场的沼气如果利用起来,可以形成循环经济。”马家河社区第一书记兼7人工作队队长王泽洋说,“沼渣、沼液对葡萄的生长很有利。”
“一个棚每年的承包费8700元,几个棚已全部承包出去了。”村支书刘长军说。
为了保温,暖式大棚的后墙有4米厚,一个棚投资7万元,“第一书记协调资金32.8万元,村里自筹资金不到20万元,大棚承包出去,一年承保金6万元,从中拿出2-3万元给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其他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该村第一书记孙树强说。
除了蒙河村的暖式大棚,南蓉芙村的蘑菇大棚,东里庄的油坊,马家河、龙汪峪、于家岭、双河村的养殖场,都采取集体建设、承包,形成了部分承包费兜底扶贫无劳动能力贫困户的模式。
于家岭村是一个搬迁村,原来的村子在山半腰,村集体在旧址建了30亩的养殖场,有2000个兔窝。“除去成本以及工人工资,一年可拿出4万多元收入分给贫困户。下一步还会扩大规模,大力发展养殖业。”村支书赵一民说。
在双河村,84岁的杨怀凤老人和智障儿子一起生活。第一书记梁涛在村里走访时发现了这户人家,买了东西去看他们。“针对这样的家庭,一是新农合、低保等政策扶持,再就是从集体收入中拿出一部分钱来扶持他们。”村支书鞠振宝说。
东里庄社区第一书记刘建栋介绍,“油坊建起来后,预计每年会有20—30万元的集体收入,远比把贫困资金一分,来年还是贫困强的多。”这样,扶持一批,村集体兜底一批,7个村的扶贫实现“有区分、全覆盖”。
本刊记者调查了解到,7个村过去几乎没有集体收入,而今,最多的一年收入能达到20多万元,最少的也将近5万元。这些源源不断的收入,是贫困户脱贫的有利保障。
龙汪峪和于家岭还建设了针对老年人的幸福院。徐志仓有一个大胆的想法,等老年人全部脱贫后,争取资金建一个老年公寓,把老人们集中供养,卫生室也搬进去,彻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外地的养老院他们不去,老人们互相认识,在村里就很好了。”
致富新模式:
“第一书记+合作社+农户”
蒙阴处于沂蒙山区腹地,全县多山地,水利设施和道路欠缺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旧寨的5个村,绝大多数村民在山上种植蜜桃,引水困难,道路曲折。“这是长期的生产生活状况,同时也是贫困的主要原因。”龙汪峪第一书记王之栋说。
一年多以来,7人工作队主动对接行业部门,争取农业节水灌溉、农业综合开发、生产路建设、库区移民后期扶持等58个项目,资金额度总计2104万元。在项目资金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新打饮水井3眼,全面解决村民安全饮水问题;完成7个村户户通工程,硬化村内道路13.85万平方米;新修路基宽8米、路面宽6米的生产路15.8公里;新打灌溉大口井、深井8眼,整修大口井2眼,建设蓄水池5座,整治病险水库3座,整修河道1000米,水利设施得到大幅改善,增加灌溉面积6000余亩。
东里庄社区有2000多亩桃树,“打井、铺管道到山顶,第一书记和村委成员亲自去搬石头,真到了浇地的时候,村委成员和村民一起排队。没有奉献精神,老百姓不会听你的。”徐志仓说。
本刊记者在蒙河村看到,硬化的水泥生产路,延伸到了桃园深处,精准化的
灌溉系统密布在桃园里。
“水上山、路上山,使千亩荒山变桃园,增加了农民收入,也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于家岭社区第一书记侯元刚说。
送钱送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村两委班子的团结与否,直接关系到村级工作的成败。徐志仓说:“上级不支持,第一书记不帮助,村两委班子团结没这么好。”
东里庄社区曾是全乡闻名的贫困村,而今,两排农家乐遍布村中央,新建的村委会办公楼,三楼会议室专门用来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徐志仓介绍,“村两委班子很团结,干群关系也很好,我们经常在这里召开全体村民大会。”
2015年10月,蒙河村被表彰为第六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村干部就相当于村民的管家,怎么做都得请示主人,不能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刘长军说。
“第一书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成为村民致富的保障。在蒙河村,过去村民自发卖桃有困难,村里便想办法帮助村民卖桃。村委领办合作社,由合作社组织人把桃进行分级,统一销售,提高了桃的平均价格,增加了群众收入,合作社还可以提取管理费,每年为集体增收3万多元。
一年多以来,7人工作队为5个社区争取卫生室改造资金30万元,实施卫生室改造;新建老年幸福院2处,协调绿化资金21万元,栽植苗木花卉14000余棵,实现垃圾集中处理;推进农户改厨改厕,各村办公场所全部实现旱厕改造,50多户村民先行试点;新建文化健身广场7处共4000余平方米,乡村大舞台5个,组织专场演出32场,群众精神风貌大为改观。
蒙山汶水间的集体力量
4月1日,一年一度的旧寨桃花节上,第一书记们集体创作了一首诗,登台朗诵:
去年的这个时候/带着组织的重托/背起简单的行囊/我们来到蒙阴这片红色的热土
面对依然贫困的老区/面对传统的生产方式/面对百姓的热切期盼/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马家河和谐广场,鼓乐齐鸣,载歌载舞/南蓉芙民族小学整修一新,回汉共建香菇大棚/白柳南沟养殖项目见成效,就医环境有提升/东里庄新井水喷涌,千亩桃园解旱情/龙汪峪村老人安新家,幸福院里乐融融/于家岭上通新路,千亩荒山变桃园/蒙河大棚拔地起,结构调整产业兴
……
隽永的诗句回荡于蒙山汶水之间,7个人的集体力量,改变了贫困山区的面貌。
“我们开展工作心里踏实是因为有强大的后盾,省发改委党组及机关各处室的支持,让我们有底气。”王泽洋介绍,所有重大问题都是7人到场,“团结”成了这一轮第一书记团队的亮点。
南蓉芙村第一书记王海东说:“7个人统一思想,每个村的村两委统一思想,党员队伍统一思想,每个村民统一思想,这样就凝聚起力量来了。”
第一书记来了之后,修了路,打了井,几十年不断衰落的村庄一夜之间变了样子——这是本刊记者走访中听到最多的话。在双河村,80多岁的老太太都能一口说出“梁涛”(该村第一书记)这个名字。村民朴素的情感,显得分外珍贵。
7个人的工作作风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认可,垛庄镇镇长刘德柱说:“精准扶贫、项目建设、解决村里难题,7个人一起解决,达到互补的效果,感觉非常好。”
旧寨乡党委书记宋海荣说:“他们虽然包了7个村,实际带动了更大范围内的经济发展。”比如,帮助旧寨乡中学申请国家“农村初中工程”项目资金400万元,建设学生公寓、运动场所,提升办学条件和水平。
今年2月1日,省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王忠林专程赴蒙阴走访慰问困难群众,检查指导第一书记工作。王忠林来到双河村特困户侯可富、杨怀凤家中,详细询问家庭收入、生产生活、衣食住行等情况,并送上慰问金和慰问品。王忠林充分肯定了第一书记工作,认为7位第一书记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取得了显著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