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改变我们的生活

2016-06-17 01:27本刊编辑部
齐鲁周刊 2016年22期
关键词:财务

本刊编辑部

虽然中国保险市场发展已有30余年,但数据显示,我国人均保险密度和深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截至2015年底,全国保险密度为1766.49元/人(271.77美元/人),同比增长19.44%;保险深度为3.59%,同比增长0.41个百分点。

据悉,发达国家早在几年前保险深度已是12%左右,保险密度也已达2000到3000美元。 有调查显示,日本人民的投保率是650%,人均拥有6.5份保单。在日本3.11地震中,人均获理赔款是49万美元,折300万人民币;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的投保率约为60%,在5.12汶川地震中,人均获理赔仅为1.9万元人民币。“大灾面前,日本人找保险公司理赔,中国人等政府救援。”网友如此感叹。

据有关专家分析,我国保险覆盖率低,国人保险密度和深度不够,根源在于国人对保险的认知存在诸多误区。

国学大师胡适谈起保险时曾说过,“保险的意义只是今天作明天的准备;生时作死时的准备;父母作儿女的准备;儿女幼时作儿女长大的准备;如此而已。今天预备明天,这是真稳健;生时预备死时,这是真豁达;父母预备儿女,这是真慈爱。能做到这三步的人,才能算作是现代人。”

胡适将保险与现代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这种观点,时至而今,仍有相当的启示意义。

政府层面也在日益重视保险参与社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2014年8月1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简称“新国十条”。2015年4月份,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贯彻国发〔2014〕29号文件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意见》。2016年5月4日,济南市也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意见》,这几份文件的出台,让济南保险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保险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时代的财富管理与健康管理如何通过保险进行结构性配置?我们对保险存在着何种认知误区?《齐鲁周刊》以济南保险业的发展作为样板分析对象,全面展示保险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对于一个愿意帮助他自己的人,没有比购买保险更好的办法。”

放眼今天的社会,对保险拒绝的最常见的理由就是:“保险是骗人的。”

但任何理智的人都承认,这种说法本身就是悖论,正如同说钱如何害人一样。因为钱是死的,人是活的,好人用钱救人,坏人用钱害人。所以有人说:正人用邪法,邪法亦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邪。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简单说,就是告诉我们,东西没好坏,关键看人怎么利用。

保险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被发明出来的风险管理的工具。最早起源于海上保险。保险制度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的表征,是人类以组织的形式有效应对风险的伟大发明。保险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所构想的最伟大的财务证券”,是“个人或家庭财务规划中必要和基本的因素”,在发达国家是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个人或家庭(甚至包含企业和社会)的风险管理手段。但在当今中国,整个保险行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和接受,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上,因此在这个社会的防灾防损方面,保险业发挥的作用还没有成为主流。

现代保险业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比较短暂,虽然号称是与银行和证券鼎足而立的金融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但依然处于弱势地位,整个行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比如从业人员专业知识相对贫弱、社会舆论比较负面、大众保险意识仍然欠缺、监管机构的过度监管等等。

从保险的起源来看,保险的基本职能就是一种“分担风险,消化损失”的科学制度。财产保险是对财产损失进行补偿,人身保险是对人身遭遇意外和疾病时进行损失补偿,这种制度化的互助,让参与者达到了互助和自助的双重效果,也就是说自己出险时得到大家(组织)的帮助(自助),他人出险时又参与对别人的帮助(互助)。保险制度是最有效率的“慈善”,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保险制度的设计是基于概率论,也就是依靠大数法则来实现对个体不确定风险的有效管理(群体具有确定性)。保险具有不可替代性,因为任何个体独自承担风险的能力都是有限的(风险发生不符合概率,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此无法预防),必须依靠组织的力量来实现。所以美国总统约翰逊说:“对于一个愿意帮助他自己的人,没有比购买保险更好的办法。”

“微不足道”的代价与“万劫不复”的灾难

由于科技的进步,金融业也有了巨大的发展,证券、保险和银行互相渗透,彼此交叉,保险在新时代又派生了很多新的功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投资功能,这也是保险公司的基本生存技能,即只有善于运用客户的资金去投资赚取额外的利润,才能保证保险的保障功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保险产品已经成为现代家庭理财必须配置的金融产品。

因为“消除遭受疾病和伤害的可能性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方法来应付损失发生后的财务结果”。

北京大学保险系的教材《人寿与健康保险》的第一位作者所罗门·休伯纳博士是美国第一位将保险课程引入大学的学者,也是保险教科书的鼻祖,有人称赞他“改变了一个行业”。所罗门·休伯纳教授被称为美国保险教育之父,他在该书的第一章中就提出“人寿与健康保险长久以来被视为是个人或家庭财务规划中必要和基本的因素”这一强有力的论点。他指出,“一家之主的责任是投保他的生命提供保障给其财务仰赖者”,现代社会,“家庭责任的认知意味着人寿与健康保险重要性的增加”。他认为“个人对自己与家庭的责任包括活着的时候(因此包括储蓄的累积)与死亡之后”。他强调,“在财务工具中,对于个人死亡能很快地提供资金以及协助弥补财务损失,人寿保险是独一无二的。”

邱吉尔曾对保险业有过一段精到的论述:“人寿保险是唯一的经济工具,能够保证在未来不可知的日子,有一笔可知的金钱。如果我办得到,我一定要把保险两个字写在家家户户的门上,以及每一位公务人员的手册上。因为我深信,透过保险,每个家庭只要付出微不足道的代价,就可以免除遭受万劫不复的灾难。”

猜你喜欢
财务
财务重述、董事长更换与审计师变更
浅谈财务舞弊与防范
欲望不控制,财务不自由
公司业务与财务沟通协调提升财务价值的体会
大型电力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
水利财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