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网络的个性化学习探索

2016-06-17 07:43:19黄海芳余宇华
亚太教育 2016年18期
关键词:个性化内容高职

黄海芳 余宇华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 学习可以在碎片化时间里随时随地发生。本文分析了传统高职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移动网络下课程的个性化学习设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需要,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资源,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和进度进行学习,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关键词:移动网络;个性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139-01

引言

据2015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其中新增网民学生群体占比为38.8%。随着4G时代的到来,WIFI等无线互联网络接入技术的发展,无论是软件、硬件都会促使使用移动终端上网的人群越来越多。如今,在出行途中、公交车里、地铁里或片刻休息时,睡觉前,人们总不会拿出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类移动设备,发微博、弄签到、玩游戏、拍照、阅读、视频、购物等,它不断满足更多细分需求,也意欲占据人们所有的碎片化时间。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我们就要摆脱传统的学习方式,要使学习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束缚。在这一背景下,基于移动网络的学习正在以不可阻挡的趋势走进我们的生活。

一、 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高职学习以统一的教学目标、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方式,统一的教学评价,无视学生的个体需求和个性差异,忽视对学生方法的个性化研究,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潜能[1]。移动终端的私有性和学习者之间存在个性化上的差异,注定了基于移动网络的学习需要具有个性化的特点。

在省内的部分高职院校调查中,发现高职在校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高,经常有旷课现象,传统的教学在课堂上效果达不到预期,相反,学生们对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使用较多,对手机等设备上展示的内容比较感兴趣。毫无疑问,移动设备已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联系得非常紧密。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基础不平衡,学习自主意识较弱,迫切需要移动网络课程具有个性化的特点,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及多样、方便的工具支持,推进个性化学习。

二、移动网络下的个性化学习设计

在移动网络下的学习,上课形式更丰富,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加多元化, 以往只能在对面场景下才能进行的活动可以不断线上延伸。

首先要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移动学习服务,资源获取多样化。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作业要求、管理通知通过等手机短信、手机报、微信、QQ等现有工具发到学生手机上,便于实时把握[2]。一些可以分散记忆的知识点,如定理、语法格式等以手机报等形式每日发送。通过手机,IPAD等便捷式设备浏览WAP网页、链接学习内容,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网络学习,可以方便学生在自己时间精力许可时间自由学习。可以把电子书、多媒体课件、图文课件、教学视频等数字化内容存储到云服务器上。

其次在移动网络课程资源上要体现个性化,提供数量庞大、丰富的学习资源[3]。支持文字、漫画、图文混合形式的学习内容的图文模块;支持教学视频的点播;为了方便在移动终端使用,把学习的内容分解为若干小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在空闲的5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学习;支持Swf,Pdf、PowerPoint等多种格式课件资源的浏览与播放;学生可以根据章节、知识点等方式在线测试,让学生通过测验知道自己的不足;系统具有搜索引擎,用户可以根据感兴趣的关键词快速搜索课程资源进行学习;可以详细统计每个学生学习进度、学习时长、最近学习的日期时间、赚取的虚拟币;用户可以跟进自己的手机使用习惯,对客户端进行网络缓冲设置,操作习惯等进行个性化设置。

移动网络下的学习不仅让学习在碎片化时间里随时随地发生,也让学习管理更加便捷和科学,对学习的测试、学习的数据统计变得不再复杂。我们可以遵循个体差异原则,提供个性化的课程学习方案,最大限度地体现不同的教学内容、作业,启发学生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一样,个性有差异,教师允许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所选择,可以多学、少学、先学、后学、快学或慢学。课程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个性可分为基础型、拓展型、提高型[4]。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特长和学习基础等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着重体现不同层次的作业和不同个性特色的问题,允许学生在移动网络环境下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用足够的时间去完成相关的作业和问题。课程提供多元化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同伴评价、自我反思评价,虚拟币加分。教师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观察的评分,同伴评价是移动网络上学习同伴的评分,自我反思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成果、学习态度的评分。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通过移动网络学习的同时,还可以赚取虚拟币。此虚拟币可以花在课程、视频或资源下载等,也可在该门课程学习结束后兑换课程考核加分。

三、 结论

基于移动网络下的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利用移动设备自助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能力,使得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水平选择不同内容和不同的路径学习,较好地体现了个性化学习的要求。

(作者单位:1.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中国工商银行湖南金融培训学校)

参考文献:

[1]魏胜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6).

[2]肖晓飞.基于即时通信工具的学习支持平台的设计与应用[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8).

[3]郑云翔.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

[4]瞿海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个性化教学策略初探.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8(3).

猜你喜欢
个性化内容高职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科学大众(2022年11期)2022-06-21 09:20:52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12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新闻传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7:10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主要内容
台声(2016年2期)2016-09-16 01:06:53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中国卫生(2015年1期)2015-01-22 17:20:15
海峡影艺(2012年1期)2012-11-30 08:15:44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