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教学中文史关系处理的偏误及对策

2016-06-17 01:47乔健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4期

乔健

【摘要】从教学内容上看,文史教学重视对文史脉络的勾勒与文史知识的阐释,轻视对相关文学作品的体验和分析,在文史教学过程中文学作品的比重较小;从教学方法上看,文史教学往往采用的是先下结论在举例分析的方法,文学作品成为文史观的佐证。当前文史教学的最大问题就是与文学作品的渐行渐远,重视文学作品并不是单纯的提高文学作品在教学中的比重,而是要将文学作品贯穿整个教学环境中,在文史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作品的体验,提高学生对文史的认知。

【关键词】文史教学 偏误及对策 知识的阐释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63-02

北大中文系教授葛晓音在“中国文学史学科百年研讨会”上曾经感叹:“报考本专业的博士生考卷年年硬伤不断,笑话百出,一些本应该在本科学习阶段就掌握的基础知识,竟然在硕士阶段都茫然不知,这究竟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呢?还是反映了这个学科的衰落?”学生的素质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差距,原因何在?这其中固然有着社会时代的演变导致了学术研究中浮躁心理过大,但是现有的文史教学模式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关键点。作为高校古代文学教师,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围绕文史教学中文史管理的出来对当前的文史教学进行了探索。

一、文史教学中文史关系处理的偏误

1.作品与文学史的关系处理。妥善的处理好文学作品与文学史的关系是当前文史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当前的文史教学对文学作品与文学史管理处理的偏误主要集中在下面两点:首先是在教学内容上,当前的文史教学过于侧重对文学史脉络的构建和相关理论知识的阐释,却忽略了通过文学作品来加强学生的体验。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史课程的尴尬地位,一直以来文史课程的地位都处于一种不上不下的尴尬状态,课时相比其它课程来说并不是很多,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能够通过删减一些教学内容的方式来保证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是也导致了文学作品的体验和分析的比重下降。其次是在教学方法上,文史教学往往采用的是先下结论在举例子的方法,文学作品成为了一个纯粹的例子。从理论上来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分析是人类对规律的一般认知规律,也是教学的基本规律,因为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在单纯的让学生掌握一些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知识的能力。而单纯的将文学作品视为文学史观的例子毫无疑问是违背了这一基本规律的。

2.文学性与学术性关系的处理。当前的文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学术性”大于“文学性”的倾向,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研究文史的过程中总是体现出一种“学者强调”,对文史知识的把握相当的完善,但是却严重的缺乏真实情感,究其原因就是文学性与学术性关系处理偏误造成的。北大中文系主任杨晦对此曾经说过:“中文系不培养作家,而是学者和批评家的摇篮。”这句话可以说是当前文史教学中“重学术、轻文学”的精准概括。事实上,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文学研究,过于重视其中的一个方面都是有弊无利的,就如刘跃进先生所说的那样:“文学研究中艺术感受、文献积累、理论素养三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因此在文史教学中,教师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把学生引进文学之门,而不是在他们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之前,就拔苗助长的进行学术训练。

二、文史教学中文史关系的重塑

如何在文史之间寻找理想的平衡点,又如何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文史教学中重史轻文的现象,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文学作品在文史中的地位。近年来有相当多的高校已经逐渐的认识到文学作品在文史教学中的低比重带来的严重后果,开始采用各种补救措施来提高文学作品在文史教学中的地位,例如普遍采用的开设文学作品选读课等方式。但事实上,这种做法虽然弥补了当前文史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文史教学的现状。重视文学作品在文史中的地位并不意味着提高文学作品分析的比例就行的,而是应当将文学作品的体验和分析看作是文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在体验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逐步的掌握文史知识才是最为理想状态。对此笔者认为当前的文史教学模式“文学史——作品”应当逐步的转变为“作品——文学史”,在教学方法上则实现从宣讲式教学方法向研讨式教学方法的转变。例如在介绍社会环境对文学史发展的影响时不再照本宣科的进行讲授,而是通过相关的文学作品来展示当时的社会环境,让学生自己从作品中挖掘当时的社会环境特点以及对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时将讲述的重点放在作者的人生体验上,让学生结合作品去感悟古人对生命和自然的体验,帮助他们打开文学之门。

2.文史教学风格。一直以来笔者都坚信林庚先生的教学风格是最成功的文史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林庚先生那种身着丝绸长衫所表现出来的诗人气质和风采,还是在教学时无需任何讲稿,旁征博引,带领学生一睹文学世界的万千气象的方式都给人一种莫名的感受。虽然说随着时代的演变林庚先生的教学风格不一定适合当前的时代发展,但是我们仍旧可以应用一切的手段来向学生展示文学的魅力。例如舍弃那些千篇一律、照本宣科的开场白,设计一个精彩的课程开头;控制好课堂的节奏,使得课堂教学松弛有度、高潮迭起,充满文学特点。这些以现有的教学能力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只要教师能够在课前深入的分析教学内容,对教学顺序进行合理的安排,选择恰当的教学语言,就能够在文史教学中充分的展示中国文史的特质,激发学生对文学的情趣,引导他们一步步的进入学术研究的大门,为以后的研究奠定稳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欣欣.中国文学史教学中文史关系处理的偏误及对策[J].新疆社科论坛,2015.02.

[2]肖智成.论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去史化倾向[J].社科纵横,2015.11.

[3]张全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反思[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