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变革

2016-06-17 07:36本刊编辑部
中国机械 2016年1期
关键词:机床装备制造业



新形势下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变革

12月,由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新华社瞭望智库联合主办的“2015中国制造业创新论坛”在深圳龙岗成功举办。互联网与制造业加快融合,改变了制造业的生产方式、组织结构和创新模式,引发了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及“无工厂制造”等热潮,推动着传统制造业加速提质增效、深入转型升级。新形势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如何激发自身活力,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又将如何顺应新技术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提质增效,打造中国制造业新优势?

平行对话二:新形势下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变革

参与讨论的嘉宾有:

杨海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国家信息化专家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两化融合专委会副主任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

于亚中集集团副总裁

马玉山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陈吉红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徐佳宾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产业经济教授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家委员

以下为发言实录:

主持人(徐佳宾):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2015中国制造业创新论坛平行对话二:新形势下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变革论坛现在开始!我先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本论坛的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财经学教授,也是国家装备制造强国战略执行委员会的委员徐佳宾。这次论坛由我主持,我们很荣幸地请到四位嘉宾,第一位嘉宾是杨海成先生,他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也是国家信息化专家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两化融合专家委会副主任。第二位是中集集团的副总裁于亚先生。第三位是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马玉山先生。第四位是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吉红先生。

我们知道,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关键的环节,在这个关键的转折时期,装备制造业是我们国家发展的脊梁,高端装备制造业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也是体现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的表现。今天我们的主题就是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业。

主持人(徐佳宾):刚才于总从海洋人的角度讲了中国装备业未来对国家的发展、对世界的贡献所作出的艰辛努力和辉煌。所以杨总和于总一个是航天航空,一个是海洋,说明了一个道理:中国的智慧需要中国制造,更需要中国的装备。

中国的装备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它需要航天人的努力、航海人的努力,也需要我们像吴忠仪表这样企业的努力、也需要像华中数控机床这些自动化元老的努力。所以我们这次也请来了马总、陈总来探讨中国装备业的发展问题。中国装备业发展也是到了一个关键的时期。既要提高自身的品质,在国际市场具备竞争力;又要在国内市场上具有相应的广泛的市场和客户,形成跟国内的配套。在中国经济形势处在转折期的时候,中国装备业面对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挑战也不少。所以这次我们请来四位一线的老总,来探讨一下怎样突破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面临的困局。

现在我们进入第二个阶段,自由讨论阶段。

马玉山:我是来自西部地区,宁夏一个欠发达地区的企业,我公司名字叫吴忠仪表,专门做工业仪表里的控制阀,我们是一个传统产业,所以就企业自身的发展以及对中国制造2025的看法,我想在这儿给大家做一个分享。大家都知道这些年经济下行,很多企业的经营都面临一个困境。吴忠仪表这些年通过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实现了产业升级。在经济不景气的这几年我们每年能有20%左右的增长。

首先,我们通过技术创新,我们的产品从中低端转向了中高端,过去我们每台产品的平均毛利水平不到20%,目前我们产品毛利水平达到了40%。过去我们一台阀门都是低端产品,一台阀门两三万块钱,现在我们高端产品一台产品可以做到几百万,正常情况下一台阀门一、二十万,产品的附加值大大提升。所以这也是助推企业产品技术升级。

在这个过程中为什么实现增长呢?就是因为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大量的高端阀门从国外采购不起,需要从国内采购,这样就给我们企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我们也是抓住这样的机遇,来替代进口阀门,所以这也为企业的业绩增长创造了非常好的机遇。

另外我们通过信息化实现了精细化管理,我想拿一些数字说一下,过去我们1400人的时候产值只有3个亿,目前我们做到14个亿,人员不到900人。劳动生产率由原来人均20万到目前的150万,存货方面,我们原来干3个亿的时候就得1个多亿,目前干14个亿产值的时候存货只有8000万左右。所以这些数字都说明我们是通过信息化、通过两化融合,让企业实现了精细化管理,企业的质量不断提升,效率和效益越来越好。

目前我们还继续在往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方面发展,这也是在我们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进一步往智能制造的方向发展。所以我们虽然地处西北,属于欠发达地区,但是我们没有气馁,我们不断地在努力、在提升自己,不管是产品、技术上还是在管理上,不断地向国内的优秀企业看齐,也向国外的好的公司看齐。我们在美国洛杉矶成立了研发中心,吸引美国当地从事高端阀门研究的技术人才,主要解决核电、火电以及深水等高难度控制阀的技术研究。

另外,中国制造2025我觉得这应该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黄金十年。我们搞制造业的尤其是我们搞装备制造业的人应该是非常兴奋的一件事情。我们也盼望着国家有这么好的政策出台,现在这个机遇终于来了。所以就中国制造2025这件好的政策,我不多说了。我就从一个装备制造企业,谈谈我们如何在这黄金十年真正把装备制造业做上去。

我觉得有四点:第一是要加强政产学研用相结合,产学研这三个字讲了很多年,不管是把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还是知识,作为一个企业家来讲这三点完全可以实现,这些年企业的创新不完全来自于自身,我们是在企业主导下跟国内优秀的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实现的。但是我觉得这里面最难的就是用的问题,前面于总讲了不是一个企业的事是一个产业的事,我觉得振兴装备制造业,让制造业能有大的发展可能还不完全是产业的问题,更多的是系统问题。

为什么这么讲?大家知道任何一个新产品如果不用,如果只是研究阶段或者样机阶段,这个产品永远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完善,只有在用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完善。所以我觉得如何能解决用的问题,这是非常大的问题。因为大家知道中国经常有崇洋媚外的情况,总是认为国外的东西永远比国内的东西好。拿我们这个行业来说,进口的阀门上千万甚至上亿,这些阀门实际上在国内也不好用,像我们服务煤化工产业,鄂尔多斯有个项目他一台阀门一千万,总共有48个阀门,也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完全腐败了。这些阀门通过我们来帮他维修,实际上是把里面的东西全部换掉,现在可以用到将近一年的时间。但是我们的成本大概只有几十万。但是国内很多用户仍然是提出更高的要求,就希望国内的装备制造企业你的产品一定要跟国外公司相同的水平他才用。但你想想国外工业化已经发展很多年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才几十年时间。这时候如果没有一定的包容心,不给装备制造业一点机会,不允许装备制造业犯一些小错误,我想装备制造业的振兴也是非常难的。

另外就是政,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时间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与共产党领导下咱们政府的领导有非常大的关系。所以我觉得政产学研用里面,政和用是整个影响未来中国制造2025能不能取得辉煌成就的主要的两个方面。

第二,大家知道制造业一是周期比较长,二是效益不可能马上发挥出来。所以我觉得单纯的国家给制造业企业一些政策或者一些资金支持可能还不够,我倒觉得完全可以把中国制造2025做个大概念和证券市场结合起来,能不能给个优惠,让装备制造企业或者是纳入到中国制造2025的这些龙头企业全部纳入资本市场,现在我们听说很多企业在转型,包括房地产,过去十年,中国的很多房地产是赚大钱的,效益好,现在他们也在转型,都转为投资公司,如果能把制造企业纳入证券市场,通过证券市场来回馈投资者以及制造业企业里面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我觉得这样可能更能体现行业的重要性以及从业人员的价值。

第三,目前大家都说我们装备制造业受国外和国内的双重挤压。另外昨天也听到有人讲把高大上的产品做成地摊货,这也不完全怪罪于国内的制造企业,我觉得还是跟大环境有关系。比如目前的情况下,全部变成低价中标,过去还有短名单,短名单就是大家把水平相当的放到一起来竞争,现在不用这个短名单,石油化工招标的时候不能用短名单,必须全部要参与招投标,全部低价中标,这样就不鼓励创新。像低价中标价格都那么低还怎么去创新?大家拼来拼去只能是恶性循环。制造业不会有任何进步。所以这点与中国制造2025是不相配的。所以能不能有一种渠道,也给国家反映一下这个情况,怎么来鼓励创新,并不是价格越低越好,如果国内装备制造业的产品没出来之前国外的产品价格是非常高的,一旦国内的产品出来以后它就低价来打压国内企业,所以最后变成受国内国外的挤压,一方面对国内产品通过招投标不择手段的把价格压得很低;另外一方面国外的产品又在阻击你,一旦国内的企业死掉了,国外公司的价格又上去了。我觉得这一点也是非常致命的。

第四,国内目前的市场非常不规范,很多企业上项目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资本金,基本上是以银行贷款和供应商的资金在上项目,我觉得这一点对制造业也是致命的,为什么呢?因为很多项目资金不到位,他上到一半的时候上不下去了,最后他不光拖垮银行,还拖垮了大量的制造业。所以我觉得国家应该规范市场行为,如果你没有资金你这个项目是不能建的。像咱们现在有很多工程、很多项目都建到一半建不下去了,如果把十个建不下去的项目压缩成四个或者五个,每个项目都会建得非常好,而且建成以后产能也不会过剩,整个是良性的,而且装备制造业也会资金回笼非常迅速。所以我觉得这一点也是制约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既然中国制造2025对于制造业企业是非常利好的一件事情,但我个人认为我这么多年从事装备制造企业,我觉得这四个方面是未来可能会制约我们伟大梦想实现的一个主要因素。我就给大家分享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徐佳宾):刚才马总做了精彩的发言,在他的发言当中提到两个问题,一个是中国装备的智能化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下一个环节还要继续深化讨论。另外他还提出了非常启发性的问题就是在中国装备在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该营造什么样的环境的问题,我们在下个环节也要继续深入探讨。现在我们请华中数控的陈总做一个发言。

陈吉红:谢谢。我们华中数控主要是做数控系统,是根据数控机床配套,可以说是数控机床的大脑。数控机床是我们机械制造业的关键装备,是制造装备的装备,不管是杨总的航天还是于总的航海,只要做出来这套数控机床,甚至包括我们生活中的家电、手机也要靠数控机床。特别是在数控机床这一块从历史到现在对中国这种五轴的高档的数控机床都是封锁限制的,杨总他们航空航天应该更有体会,高端的都是不卖给你,不是说我们能不能集成得起来,人家就不卖给你。当然我们做出来以后他就放开封锁进来了。我们华中数控就是做控制性驱动器电机的。

说到中国制造2025,大家说中国大而不强,机器人控制器驱动器电机还有减速器都是基础部件,电动汽车也是三大电、三小电,控制器驱动机电机和电池。因此,我们在国家重大专项这几年迎来了非常好的发展机遇,数控机床这个专项给我们大概3个多亿的拨款,希望我们瞄准国际上最先进的数控系统、人家不卖给中国的数控系统,研制一个中国人自己的系统,我们通过这三四年的努力,我们真有比较大的进步,特别是在航空航天方面,像航天八院、航天四院、航天三院都在用咱们国产的数控机床、数控系统,航天八院我们的系统在他们那里帮他们干零件。特别是这次大阅兵地上三个方阵,天上两个方阵都是用的我们系统。

今天来到深圳特别高兴,因为我们跟深圳是有缘的,我们在深圳有一个控股公司叫华数机器人,去年高交会的时候刘延东同志主持开幕式就由三个机器人搭积木,我们就接下来了还演得挺成功的。普京的五环关键的时候还有一环没打开,所以也挺不容易的。这是我们介绍一下我们的基本情况。

第二今天的主题是关于转型升级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我的体会,可能未来装备制造业特别是我们机床装备转型的方向有这么四个:第一是高端化,大家都希望往高端去转型,包括国家重大专项都是支持这个东西。但是高端转型还是有很大的风险,关键是你能不能找到用户,找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弄得不好领先世界一步是先进,领先市场三步就变成先烈了,一个投入几百万的东西,肯定都想转,但是有风险。

第二是细分化的转型,别老盯着高大上的东西,能不能盯着某些细分市场,这一点我有一个特别好的案例,就是咱们手机的加工,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不起来,大家都不买房子了,唯独一个亮点就是加工手机的机床,别小看手机加工,其要求加工的表面光面度、加工的效率都很高,干一个手机的床子是一个高等机床,加速度1 个g,以前只有法那科做那个机床,因为苹果的手机变成金属壳了,全世界的手机都要金属壳,弄得华为、小米的手机没机床干不成,深圳有几个企业,比如深圳的创世纪,我们也参与,针对细分市场攻关,把这个攻下来了。原来国外的数控机床28万还不卖给中国,现在开始卖了,而且更关键的是咱们自己的机床也能替代国外的,这是细分市场。但是细分市场就像刚才于总说的,如果不做特别的攻关研发,针对细分市场做深入的研究,最后一公里是走不完的,这个单子就是拿不到。

第三是自动化,大家一说就是机器人,这也是有风险的,我如果用国外的控制机驱动机作出一个机器人来,成本比买四大家族的整机器人还贵一些,那你怎么竞争?你核心的东西不在自己手上,减速器价格被人家垄断,你根本就没有竞争力。

第四是智能化,一个发红包把银行的事儿干掉了,咱们制造业这块有没有一些能够弄点颠覆性的东西呢?所以就正好有工业4.0,西门子提出来的,西门子搞数控,我也搞数控,所以我就跟得很紧,天天在琢磨工业4.0到底有什么新玩意儿。但是听来听去觉得大家都在讲3d打印、机器人、erp,我就在想这些玩意儿原来都有,二十年前都有,那时候3d打印叫快速成形,而且我们杨总当年863搞个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不也是走横向集成、纵向集成,智能制造20年前日本人提出来,我们把它引进来了搞了几年也不搞了。我就在想德国工业4.0是不是新瓶装老酒,是不是德国人忽悠咱们中国人。我就请教一些专家,我能不能搞智能机床?智能数控?智能机床和普通机床有什么区别呢?他们说你别听他们忽悠,这个太遥远了,弄得我都不知道从哪儿下手。所以我和很多老板一样工业4.0也好、中国制造2025觉得听挺宏伟的,但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但我受到两点启发,第一点启发就是手机,手机怎么叫智能手机呢?我一查网上,智能手机跟普通手机有什么区别呢?人家说能联网、能够装app,没有一个跟智能有关系。其实智能手机只要能计算机辅助可视化、计算机辅助智能就可以了。所以智能手机是叫smartphone,就是聪明的意思。

我2003年到美国去,后来发展德国工业4.0的核心技术根本不在德国,在美国,为什么呢?工业4.0的框架最后归结到一个网络:cps,物理信息融合系统。美国人十年前就提出来了,ge公司跟我们说发动机采集大数据,然后底下有个专家系统能够做监控保证,所以ge公司从一个制造发动机、销售发动机到租赁发动机,从制造业变成了服务性的企业。

如果回到机床说天上有个物理发动机,底下有个虚拟发动机,两个发动机在融合,那我就想物理的机床我知道,那个虚拟机床是什么东西呢?大数据应该产生什么东西呢?后来美国人给讲了个例子我就知道了,就是一条生产线上面有很多电机不管是机床还是机器人上都有很多电机,这个机床响一下一个零件,电机的电流在加工零件的时候有一个心电图会发生曲线的变化,把这些电流的数据采下来,理论上讲第一个零件的心电图跟第一百个、第一千个零件的心电图是重复的、是一样的,如果不一样就说明材料出了问题、模具出了问题,同样能监控一套系统的状态。因此我们就抓住这个想法,正好我们就是做数控系统的,数控系统里面所有的数据我都能拿出来,然后我们就把这个心电图给描述出来了,用这个心电图,比如手机加工,加工的表面质量、加工的效率都比国外的差,我就想办法国外的心电图和我们的心电图拿出来一条条对,发现可能是我们的算法有问题,一改进,马上就提高了,现在我们在比亚迪跟国外的pk,比国外的还快,同样的程序、同样的机床、不同的系统。然后我还把加工时候的心电图给录出来了,一看这条指令电流大了,这条指令发生了振动,然后我就可以修改加工的工艺参数,又提高了10%。所以通过这样我就以心电图来监控整个装备的健康状态,优化加工工艺和参数,这好像有点智能的意思了。

我们现在在手机加工的领域,我的数控系统比国外快10%,然后我一优化又快10%,这就意味着假如他买一千台机床,如果买我们的就可以少买两百台机床,他有什么理由不用咱们国产的?所以从根本上来讲我觉得我们中国制造业要发展,还是要用智能化的手段,来改进、来提升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谈到怎么发展,我记得第一次在新华社开会,有专家就提出来中国制造2025最终的问题可能还是出在品质上面,尤其是刚才马总说的用的问题,中国第一轮中国制造是家电制造,引进国外的技术、设备、生产线,通过激烈的竞争和淘汰,剩下那么几家:格力、美的,现在连设备他都开始自己做,格力现在在打造智能工厂,机器人都在用,形成了核心竞争力。第二轮中国制造:汽车,我看就不咋地,引进国外的技术,连品牌都引进来了,虽然满足了我们中国的广大人民消费需求,可是对中国的装备基本上没有拉动,我们机床行业最大一块心病就是汽车工业一年八千亿的投资,机床都是用国外的。我就觉得特别佩服咱们深圳的比亚迪,国产品牌里面他们是做得最好的,非常不容易。第三轮中国制造可能就是航空航天航海等十个领域,如果还按原来的体制,中国制造再过十年,还是一样的缺心少脑。因此我觉得给我们这些做基础部件、控制系统的研发人才的支持,更多的是要给市场,在用的过程中帮助我们不断改进、不断提升,这样才能发展起来。

我就说这些,不对的请指正。谢谢!

主持人(徐佳宾):刚才陈总讲了非常精彩的一段,从他的企业的发展、数控,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作用讲了亲身的体会。陈总跟马总一样都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制造2025确实给我们高端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很有利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智能化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它在这当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使我们企业能够在这个行业中得到发展。

杨海成:刚才陈总也讲到了如何应用数字化、网络化的手段,用大数据来促进我们的产品、我们的装备能走到更加smart、更加智慧。我想传统的装备它是一个按照人的指定的设计的功能和要求执行动作的一个机器,就是数控机,我们原来的机床在人的使用和驱动下它完成一系列动作,应该讲这些动作的执行包括车间生产线的动作任务的执行,包括都是靠人我们本身来驱动完成,所以人是驱动这个机器的最重要的对象,在网络时代、在智能时代,我们看到计算代替了人的大脑,网络代替了信息在系统中的传递,每一台机床、每台装备更多的是用网络获取的信息数据来进行计算判断,从而来使得我们每一个装备和机床能够更加适应实际需求,更加自主、更加智慧的选择。

所以我想智慧化的东西实际上我理解就是人们用网络创造了一个网络的数据、网络的计算、网络的连通,给我们每一台装备、每个产品创造了可以进行智慧、数据感知,进行数据的获取采集,进行数据的分析判断,进行数据的驱动处理,从而使机器越来越少的依赖人的管控,越来越多的是靠机器的驱动来做,使得它走向更加高效化。再一个更加一致化,任何数据从刚才陈总讲的机床的心电图,像我们做航天装备,卫星在天上每天24小时运转,一年365天,一个卫星要连续运转10-15年,就像我们的心脏一样永远不能停止跳动,你要对它进行控制、分析,卫星就是高端装备、就是智能装备,他本身要根据自己运行的状态作出适应性的调整,要作出自修复的诊断,而且大量在地面获取的大数据,每时每刻传下来的心电图,我们地面人员要它进行模型的分析判断,画出它的正常飞行的区间、危险的区间,然后根据这些区间来进行分析判断,自动的控制,让它一旦出故障,马上另外一套容错系统就启动了。

我们看到网络计算数据实际上真正在这个时代给我们每一台装备真正的做到像人一样去应对和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提供了真正的大脑,提供了智力的知识和手段。所以当我们促进工业转型的时候,我们就得用这样智慧的手段、智慧的平台、智慧的系统去改造,从而使我们的工业也更加智慧起来,出错了我们可以纠正,如果质量不高可以提升,而不是像过去工厂主要靠人,靠打工仔、打工妹来管控每个生产流程,这样的话产品的质量、生产的速度肯定赶不上智力的机器来控制整个工厂的发展。所以,我觉得互联网时代给我们提供了能代替我们大脑、能够把这样一个机器变成用一个智慧的机器来控制各种各样机器执行动作的时代。

现在谈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候大家也就说是第二次机器的时代到来,我觉得就是智慧的机器和我们原来物理的机器去高度融合,去代替掉人的智力的劳动,从而用机器实现代替人,所以这次的走向智慧时代,如果前面的工业革命是用机器代替了人的体力,这次工业革命是用智力的机器来代替人的脑力,从而使得我们迈入到了一个让人得到更加解放,让机器来执行更多像人一样的智力驱动。包括现在政府也在用大数据,过去主要是靠官员来决策,现在有了网络、有了大数据,有了各种舆情的判断,这样智慧的机器就可以给我们管理这个社会、分析这个社会提供智力的支持,这就是智慧管理、智慧城市甚至智慧政府。所以我们一定要把信息网络、云数据这些当成我们智慧制成的要素来把它融入到我们工业中去,才真正使我们走到智慧的工业时代。过去是人的智慧来管理机器,现在是靠网络的和机器的指挥来管理机器,让我们走到更加高效。我是这样来理解这样的智慧时代对我们装备制造的改变,谈得不对的请大家指正。

于亚:这种智慧的方式有可能使我们重大装备实现跨越。刚才陈总有个观点我非常赞成,我们可能用4.0的思想来提升我们从2.0走向4.0的进程。比如以大的系统来讲,我刚才介绍我们有深水平台有一千多个系统,这些系统的数据现在是分散在各个平台上,从趋势来讲最终要集成在一个平台,这样他不仅考虑自己子系统的功能和安全性问题,更多的考虑系统之间的安全性问题,还要考虑放在一个平台不同动作的情况下、不同环境情况下系统各自的干扰,其实最终的提升如果不放在一个数字平台上解决是解决不了的,而目前全世界都没有解决。这就是我们将来在智慧平台上面有可能提升我们新的高度的一个方向。这是其一。

其二,我们现在在做中国制造,多数情况下还是从门到门的,进了场的是我的,不到场的就是你的。但实际这种方向、简单的买卖关系、简单的交易方式越来越受到挑战,因为这个时候大家不仅仅从简单制造业去考虑质量、考虑成本、考虑效率,而且看你全生命周期里面你能给我贡献的价值到底怎么样,而这样一个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一定是智能、智慧数字管理,你有心电图你才能比对出你和别人的差异,你如果不用这样的手段就使你关了一道门,使你永远没有办法和别人在一块儿。我们现在叫互联网也好、 互联网也好,它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走向,在这个必然走向面前我们如果不用智慧做支撑,不用大数据做支撑,使你在这个走向面前停步不前,有可能使中国制造停止在目前的情况下没法往前走。所以无论我们从事什么行业,现在可能都要放到一个智慧制造、4.0来审视我们过去的方式、模式包括态度。

主持人(徐佳宾):两位老总对这个问题还有什么补充?

陈吉红: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我认为中国做得比较好的是咱们航海这一块的,就是中船集团大概是今年3月份他们成立了一个智能船舶创新中心,据说中船的副总裁牵头在北京成立的,他们想干什么呢?跟ge公司想干的事情非常相像,首先在船上装两百多个传感器,装了gps定位,把船上的很多数据取下来了,那天讨论的时候我参加了,他们说这个东西说起来简单,但实际上用起来就刚才于总说的,船上那些子系统的数都不能互联互通,更别说船与船之间互联互通,所以他第一步就像ge公司一样通过传感器采集数据,然后对发动机、对船舶的状态进行故障诊断、健康保障,尤其船在外面一旦发动机出了问题船就停在那儿,把它拖走都要挺多钱,所以这个对用户是能带来效益的。

还想做什么呢?他说既然这样的话我能不能把跟地球物理信息结合起来,你那个航道上哪有什么暗礁、冰山我都知道了,我帮你看船,虽然船长在那儿开船,但是后排有一个船长在那个地方帮他看船,这样安全性就提高了,保证我们的船舶安全。

他如果我跟地球的气象卫星的数据结合起来,我就可以帮你设计一条洋流的方向,哪里有台风,我帮你设计一条更好的航道,省钱,用户就更高兴了,这个东西我就要了。最后说现在很多船今天走到那儿如果跟马云的物流对接起来,让船别跑空的,让货都收集了,用户业务又有了。

所以我们搞智能不能为智能而智能,我们应该首先是要围绕着能给用户带来什么好处,如果这个问题不想通,你弄了好多智能最终用户不会埋单的,因为你没给他带来效益。而且互联网经济羊毛出在猪身上、狗来埋单之类的,你让他掏这个钱是你帮他省了钱,所以这是智能,千万别搞偏了,一定想着给用户带来什么好处。

第二,刚才谈到心电图,所有的设备都有心电图,但问题是我到底应该用什么心电图呢?也就意味着收集哪些大数据呢,就意味着首先要想好前面我到底给用户带来什么,或者弄了一堆垃圾数据没法用,又增加成本,是没意思的。昨天我们开闭门会议的时候,我不记得是李院士还是谁谈到现在工业4.0最核心的就是工业大数据,我是非常赞同这个观点的。因为有了工业大数据,所以我就能建cbs,我就能有物理的发动机,我能得到虚拟的发动机,根据这些大数据,数据为王,而且还有个说法是大数据是什么?科学算命。以前我们是瞎算,现在有科学的数据来支撑算命,我们的东西就会越来越智能。谢谢!

主持人(徐佳宾):陈总讲得很生动,过去经常讲一个产业的发展必须要产学研相结合,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今天我们要把我们国家的装备制造业变成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时候,四位老总做了非常智慧性的发言,我们不仅要有产学研,还要有用,也就是说市场,产业的发展需要用,需要市场来支持,需要我们国内市场的支持,也需要我们在国际市场上能得到机遇。不仅如此,大家还提到了挑战性的问题:我们的产学研加用,让我们的装备制造业成为高端装备制造业还不够,还要加上政,也就是说产学研下面还有政,我们的政府应该为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政策环境,让我们的产学研用加上政府的力量,真正的走过2025提供的机遇期,成为在国内响当当的,在国际上更是响当当、有竞争力的产业。这是我们要看到的。所以对于这方面的问题我们还是要继续请四位老总发表你们的想法。

于亚:我们做重大装备本身有两个角色,一个角色是对我们的客户我是供给方,然后我按照合同来形成,下面为我配套的企业昨天的数字是762家,然后我又是它的需求方,从用来讲,刚才我特别赞成马总的观点,国产装备不上去我们就没有办法形成中国优势和中国能力。但如何上去、如何形成国产配套?从用的角度来讲,我们也有若干苦衷。

第一,目前我们整个水平应该讲参差不齐,但是像我们做的海洋装备的水平是非常严厉,严厉到你都很难想象。这种严厉不仅在产品质量本身,还在你的证书、文件、条码、若干个细节里面差一点儿都不行。

第二,比如我们最简单的不锈钢的螺钉就有可能使我们不能交付,我们6-7亿美金的船有可能要弃船。弃船之后对我们损失是惨重的。如果温和一点我们抵一天的罚金差不多20-22万美金,这个螺钉多少呢?可能2美金。所以大家如何统一到共同的工业态度上来做,这是其一。

其二,的确没有使用永远提高不了水平,但是我们现在有一个机制就是鼓励用的机制,这里面有民主情结问题、有态度问题但是也有商业问题,比如我现在国产化的使用我是用得最多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个产业来讲有没有人体会到总装企业承担的巨大的压力和风险,其实在这个过程中,第一标准不够统一,第二态度不够统一,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我们有的配套企业他的低成本我的理解是不完全成本,制造工艺的投入不够,装备的投入不够,测试手段不够,后期的跟踪不够,若干个不够的情况下出问题很可能,但是如果是我们说服用户试了第一次,我尽我的努力做到101%,有没有这种机会?如果有这种态度我们总装厂感动了,我们更多的包容了,比如给我们配套厂有一家做得非常好,他有非常多的困难,也有非常多的问题,但是为了给我做配套,他模拟了我的整个装备从武汉一路开到烟台,一路上很多关卡高度不行,拆了好几个公路的收费口。如果大家能有这样共同的平台、共同的态度,我想情况会好得多。

其三,国家到底扶持谁?总装企业认为扶持总装企业,配套企业希望扶持配套企业,但作为总装企业来讲,需求也是创新力,形成不了需求,大家都没有机会,我们如果作为产业来讲,我倒不是我站在总装我是希望扶持总装,我希望大家优先考虑总装拿单,我们能保证总装拿单的情况下,才能保证整个产业链赚钱。所以国家到底扶持谁我很难有答案。但从过去来讲我们习惯于把中国制造嵌入国外的系统,今天我们其实在把全球的嵌入中国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中国重大装备、中国的总装企业更强,拿到更多的单子,我们中国制造才能够摆脱简单的和国外交易的状态,才有可能实现我们的产业链条升级版的循环。

主持人(徐佳宾):于总讲到我们的产业链、产业的制造系统嵌入了国外的、国际上的配套系统,哪一天中国的装备反过来让世界的系统为中国的系统服务,那就是中国的骄傲。当我们的总装厂拿到定单的时候,我想它首先会想到中国还有这么多的为他服务的本土企业。

马玉山:刚才于总有句话对我们配套企业或者装备制造企业说得非常好,确实我们要换位思考,作为用户来讲怎么敢大胆用你的东西,他刚才说的为什么不能做到101%呢,我一直在思考这句话,我觉得这句话说得非常好。如果我们的目标是百分之百,有些还做不到,那确实大家可能不太敢用你的东西,如果你能做到101%、102%,可能我们的可靠性、安全性就会更好。所以我想就这点也是给我们所有装备制造企业提个醒,我们怎么样把自身产品做得更硬、更好,来顺应发展需求。

主持人(徐佳宾):刚才吴忠仪表的马总讲得非常精彩,他的意思是说中国的装备制造企业会成长起来的,你们要给他机会,给他们宽容,他们会做得很好的。

陈吉红:高端装备制造、中国制造如果要做好,应该是生态圈,不能像现在这样,比如我做数控系统,我就没有用国产的芯片,咱们的总装厂也不用国产系统,咱们汽车厂也不用国产机床,老百姓也不用国产汽车,这个怪圈不打破,咱们中国制造真的是很难真正的走向高端。因此,我觉得从产业链上互相支持、互相合作。

主持人(徐佳宾):陈总讲得非常有志气,我们会能打造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的产业生态圈。杨总?

杨海成:我觉得装备制造业将来肯定是中国走向制造强国的最重要的主战场。要做到中国制造强国,标志就是要自主创新,同时还要建立起适应装备制造业的系统,能够把我们各种系统能力协同起来的装备制造链,使得我们在关键的技术领域、关键的基础领域都能获得我们的自主权、话语权、可控权。

猜你喜欢
机床装备制造业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
机床展会
港警新装备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防晒装备折起来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2019,中国机床变中求进
基于通用机床的100%低地板有轨电车轮对旋修
机床挤刀装置的控制及应用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