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华
健康体检人员脂肪肝的超声诊断与血脂变化探讨
孙玉华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脂肪肝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诊断的影像学特点及不同类型脂肪肝对于血脂水平的影响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3020名教职工的体检结果,检查内容包括血脂检测、超声检查等项目。结果 退离休教职工的脂肪肝发病率为64.5%,明显高于在职教职工(16.7%);退离休教职工的血脂增高的检出率为65.0%,明显高于在职教职工(12.7%),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Ⅱ组、Ⅲ组脂肪肝患者的血脂增高发生率分别为70.4%、79.2%和85.1%,而对照组非脂肪肝教职工中的血脂增高发生率为12.3%,Ⅰ组、Ⅱ组、Ⅲ组的血脂增高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Ⅲ组>Ⅱ组>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彩超检查有助于对脂肪肝进行临床鉴别和诊断,而脂肪肝患者的血脂增高发生率也显著高于健康人群,在临床中值得注意。
脂肪肝;健康体检;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血脂水平;差异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饮食结构也带来了诸多变化,营养过剩也导致了脂肪肝类疾病病例的持续增加。脂肪肝病情具有可逆性,若不能准确诊断、及时治疗,则可能引发引发脂肪性肝炎、肝硬化等严重的合并症,从而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彩色超声诊断因具有分辨率高、辐射伤害小、检查全面等优势,在临床诊断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本研究回顾分析了本校3020名教职工的体检结果,并以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诊断患有脂肪肝的患者共1230例作为分组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的脂肪肝患者的彩超影像特征,并探讨了脂肪肝和血脂变化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我校医院在2014年3月~2015年3月对3020名教职工人员及学生进行了健康体检,其中包括离退休教职工1520例、在职教职工1500例,体检者均接受彩超检查、血脂含量检测,本组研究中分别有男性、女性体检者1650例和1370例,年龄31~69岁,平均(48.3±16.1)岁,经彩超诊断为脂肪肝者共1230例,其中轻度脂肪肝患者432例,定为I组;中度脂肪肝患者428例,定为II组;重度脂肪肝患者370例,定为III组;无脂肪肝体检者1790例,定为对照组。比较组间体检者的血脂增高发生率情况。4组患者的年龄情况、性别比率、体检者身份分布情况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排除弥漫性脂肪肝患者。
1.2 方法
1.2.1 脂肪肝彩超诊断方法 (1)检测方法:检查时患者应处于仰卧、侧卧位置,并按照并按照由上到下、从左及右的顺序使用阿洛卡SSD-α 10机器彩超机对受检者的肝脏进行全面观察,检测范围包括肝脏的形态、轮廓、边缘、大小、肝动脉、血管状况,并注意观察是否可见高密度回声亮点,在观察、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多角度、多层次全面观察、保证受检者应空腹检查以排除肠内气体干扰以及在随着观察的深入、镜头的转换不断调节彩超焦距、对比度以保持精确度和消除假阳性影像干扰,由专业医师根据彩超检查结果中的肝脏形态结构、肝动脉及周边血管的血流状况等影像学资料、症状表现结合脂肪肝分型鉴别标准对受检者进行综合诊断。(2)脂肪肝分型鉴定标准:严格按照《超声诊断手册》《超声医学》中的相关标准对所得的肝脏观察影像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并对受检者是否患有脂肪肝、脂肪肝患者的严重程度进行综合鉴别及判断。总结起来,轻度脂肪肝(Ⅰ型)的B超影像中,患者肝脏形态、体积及血管中血流情况并未见明显异常变化,且肝脏、膈肌组织的轮廓较为清晰,从回声信号来看,可见肝脏前部回声显著增强、后部回声略有减弱;对于中度脂肪肝(Ⅱ型)而言,患者肝脏的整体形状、结构无显著改变,而肝脏的体积出现一定程度的增大,肝周血管结构、轮廓较为模糊,回声特征依然以前部增强、后部减弱为主;重度脂肪肝(Ⅲ型)影像中,肝脏体积明显增大、肝体充盈饱满、肝脏边缘呈现钝性边角、肝周血管轮廓模糊、血流运动学参数改变明显,前部回声显著增强、后部回声衰减或无回声,除此之外,医师还应对受检者的面容体征、既往病史、主诉症状、血检结果等进行回顾分析并作出综合诊断,总结起来,从回声信号来看,若检查中出现前部增强、后部减弱的特征影像,则说明患者具有较大可能出现脂肪肝[2-3]。
1.2.2 血脂检测方法 对本校学生、在职/离退休教职工行指末梢采血(约1 mL)并将检测样本进行编号后送至实验室,采用快速血脂检测仪(南京峰达医疗仪器有限公司生产,波长= 565 nm)对3项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进行检测,进样在40~60 μL,并将检测结果与血脂正常值范围对照,若3项指标中有2项及以上偏高且超出正常范围,则判断受检者出现血脂增高。血脂各项指标的正常值参考范围[2]为:2.90 mmoL/L≤TC≤6.22 mmoL/L,0.35 mmoL/L≤TG≤1.95 mmoL/L,HDL≤3.12 mmoL/L。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脂肪肝在不同类型体检者中的分布情况 退离休教职工的脂肪肝发病率为64.5%,明显高于在职教职工(16.7%),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脂肪肝在不同类型的体检者中的分布情况
2.2 血脂增高在不同类型的体检者中的分布情况 退离休教职工的血脂增高的检出率为65.0%,明显高于在职教职工(16.7%),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血脂增高在不同类型的体检者中的分布情况
2.3 血脂增高发生率比较 Ⅰ组、Ⅱ组、Ⅲ组脂肪肝患者的血脂增高发生率分别为70.4%、79.2%和85.1%,而对照组非脂肪肝教职工中的血脂增高发生率为12.3%,Ⅰ组、Ⅱ组、Ⅲ组的血脂增高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Ⅲ组>Ⅱ组>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不同类型脂肪肝患者、非脂肪肝体检者的血脂增高发生率比较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变化,脂肪肝在临床中越来越常见。脂肪肝是指脂质在肝脏内集聚量大于肝脏湿5%以上的一种临床症象,发生积聚的脂质主要包括脂肪酸、TG、胆固醇等,调节饮食、减小上述脂质的摄入是控制、治疗脂肪肝的关键[4]。
根据脂质积聚程度的不同可将脂肪肝分为Ⅰ型(轻度)、Ⅱ型(中度)、Ⅲ型(重度)三种,但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表现的特异性普遍较差,如Ⅰ型脂肪肝患者无明显症状而常常被漏诊,而Ⅲ型脂肪肝患者的病情则往往较为急重,与急性肝炎症状较为相似,因此误诊情况也经常出现[5]。常规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只能提供血脂、血糖水平等检测数据,而难以准确定位病灶、反映肝脏形态特征及血流特征,因此不利于脂肪肝的综合诊断[6]。与常规检查相比,彩色超声诊断具有分辨率高、辐射伤害小、检查全面等优势,可根据回声信号准确定位病灶、直观反映肝脏形态结构、清晰显示肝周血管的血流特征,因此被应用于脂肪肝的鉴定、诊断中,而通过分析不同类型脂肪肝患者与血脂增高发生率之间的关系,也可为临床脂肪肝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工作提供指导[7-8]。
本院在体检过程采用彩超机对3020名受检者进行了脂肪肝诊断,并对其进行了血脂水平检测,回顾分析在职、退离休教职工及学生三类人群的体检结果显示,在脂肪肝、血脂增高发病率上,离退休教职工大于在职教职工,且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血脂增高、脂肪肝等症状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特点,由于在职教职工工作时间较长、摄食量适中、消化速度相对较快,因此对于脂质类如胆固醇、TG的代谢能力较强,同时在职教职工中吸烟频次较低,这也使在职教职工发生血脂增高和脂肪肝的比率更低,而离退休教职工多具有吸烟习惯,同时运动较少、饮食结构不够合理、不良生活习惯较多,因此其高血脂、脂肪肝的发病率相对而言更高。而在另一方面,不同程度的脂肪肝患者、无脂肪肝受检者间的血脂变化情况也存在差异,结果显示,Ⅰ组、Ⅱ组、Ⅲ组脂肪肝患者的血脂增高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Ⅲ组>Ⅱ组>Ⅰ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了血脂增高、脂肪肝发生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即血脂增高的患者更容易患有脂肪肝,而脂肪肝也会促使血脂增高的概率增大。
总之,彩超检查可通过超声回声信号立体、直观地反映出不同类型的脂肪肝患者肝脏的形态结构、肝周血管、动脉的血流状况,且彩超影像分辨率较高,有助于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诊断,研究结果也提示脂肪肝患者的血脂增高发生率显著高于健康人群,且不同类型的脂肪肝患者血脂增高的发生率也存在差异,在临床中值得注意。
[1] 杨迎春.探究脂肪肝超声诊断与血脂、血糖和肥胖的相关性[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23(12):194.
[2] 张慧颖.脂肪肝超声诊断结果探析[J].当代医学,2014,20(11):101-102.
[3] 李军.健康体检中脂肪肝超声诊断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4, 33(2):72-73.
[4] 邵蔚.脂肪肝对超声诊断肝纤维化的影响[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4, 15(2):112-114.
[5] 蔡爱花.脂肪肝超声诊断与胆囊结石的相关性探讨[J].北方药学,2014,11(1):118.
[6] 李长春.健康体检人员的脂肪肝超声诊断及防治措施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4,1(8):593.
[7] 赵丽云.脂肪肝超声诊断与血脂血糖和肥胖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34):158-159.
[8] 陈泓强.脂肪肝800例超声诊断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2):144-145.
10.3969/j.issn.1009-4393.2016.5.108
吉林 130021 东北师范大学校医院电诊科 (孙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