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仁央宗
拉萨作为一个圣地,有一个关键词“圈”,藏语中被称为“廓”。是基于佛教理念形成的一个有着秩序和规律的圆形城市。
关于八廓,能够看到的文字记载非常多。而且有很多观点认为,八廓街的形成距今已经有1300年的历史。
八廓,在藏文中指中圈。相对于这个词,拉萨就有内圈、外圈、上圈、下圈以及环绕布达拉宫的转经路。圈圈相连,形成了拉萨古城的完整形态。
围绕整个拉萨古城,是转经路的外圈,藏语中称“林廓”。起始点尽管不分明,但范围相对固定。北从小昭寺,往东至今拉萨市人民医院,往南至拉萨河畔,往西至药王山、磨盘山及布达拉宫。顺着顺时针方向,转一圈古城,视为功德。藏族人认为居住在古城圈内的居民,都会供有佛像、佛塔、佛经三宝。所以在“林廓”路上的祈愿,会因每户供奉的佛、法、僧三宝的护佑,圈内还有大、小昭寺,以及多个小寺,因此会加倍其积累的功德。转圈无论大小,是个人行为,可以每天转一圈林廓,也可以隔好几天转一次林廓,但无论如何每个月的8号、15号、30号等吉日,是信徒们转林廓的好时辰。当然,遇到一些宗教节日,信徒们会相应地多转几圈。如在藏历4月,是释迦牟尼诞辰、圆寂、成道的集中月份,人海茫茫就在林廓路上便会人头攒动,行人络绎不绝。有乞讨在路边的,有布施在路上的,总之都在修行路上成就彼此。
有了外圈、中圈,自然有内圈。被称为内圈的“囊廓”,就在大昭寺庭院里。信徒们不厌其烦,顺着顺时针方向,在大昭寺庭院内围绕着释迦牟尼及众佛环绕而行。人们口诵经文、手持经纶念珠,一圈又一圈地行走在信仰的长廊中。
“孜廓”,是围绕着布达拉宫的转经路。除这四条转经路外,还有围绕大昭寺以东的上圈,即“堆廓”和围绕大昭寺以西的下圈,即“麦廓”。这两条转经路,已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拉萨古城,在历史上是先有古殿大昭寺,再逐渐形成八廓古街的。是拉萨古城孕育的一个充满历史感的街道一个承载着古城千年历史文化的古道。
清晨的八廓街,多数店铺还没开门,从邦达仓楼顶可以俯瞰街上上班的人、转经的人以及磕长头的人。形成一道沿顺时针旋转的精神的涡旋。(摄影/秋天)
八廓街,既是宗教的,也是世俗的。古刹旧殿、客贱商铺、贵族豪宅、活佛拉章(府第)以及祈福经杆……和谐地汇集在这条古道上。
经过大昭寺正门,站在八廓街头,映入眼帘的是“甥舅同盟碑”,也被称为“唐蕃会盟碑”。在这块碑前还有一块近代所立的小石碑,其内容是劝解居民种痘的告示。这个告示,证实了在近代一直困扰藏族社会的疾病,即天花。在拉萨,乃至全藏区,天花是一个直接威胁到人民生命的疾病。所以,这个石碑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近代西藏社会开始引入现代意义上的医疗知识。
关于这两块石碑,就种痘石碑来讲,人们把它当做一个有生命的守护者,相信膜拜这个碑文可能带来的健康以及这个碑文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所以,常常会有一些看似荒唐却又非常认真的行为,那就是很多人聚精会神地用刀片刮去石碑的皮层拿去供奉或食用,以求祛病安康。
会盟碑的北面就是“觉吾扎”。 “觉”为释迦牟尼佛,“吾扎”为头发的敬语。顾名思义,是指佛祖的头发。此外这棵柳树,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公主柳”,据传说这棵柳树是文成公主亲自栽培。
沿着顺时针方向,首先来到一个被称为“曲杰颇章”的大院。从名称上来讲,是指法王宫。“曲杰”,即法王,“颇章”,即宫殿。据说在大昭寺修建的同时,赞普曾经命令在大昭寺北边修建了两所宫殿,供赞普和妃子们居住。随着吐蕃制度的瓦解,以及时代的更替,最终仅存一处法王宫。这座建筑,是否修建于吐蕃松赞干布时期,不得而知。不过,一个新的符号“24号”大院,总是告诫人们年轻的微笑最终会替代曾经的传说。
从法王宫往北的胡同便是夏萨苏,据说拉萨有四个苏,也就是角落的意思。夏萨苏,如同名字所表达的,这里曾是出售新鲜牛羊肉的肉铺。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古老的拉萨还有一所鲜肉市场,叫夏仲巴热(即售肉胡同)。这里的商人基本上是回民,据说回民宰杀牛羊肉时,会请阿訇念经平复牛羊临死前的恐惧。所以,在拉萨无论是回族还是藏族人民都相对放心地买回民宰杀的牛羊肉。在过去,有专门的酥油市场、粮食市场以及鲜肉市场。而鲜肉市场分回民市场和藏民市场。
从法王宫往东就是拉萨最著名的泉水井“顶廓曲米”。“顶廓”,为深旋;“曲米”,为泉眼。当年的赞普王妃们喝的是这口井里的水,后来藏历举行新年传召法会时,僧人们喝的也是这口井里的水。
尽管拉萨水资源丰富,但在过去,拉萨居民饮用的是井水。一般一个大院会有一口井,当然也有两三个大院共拥有一口井。正是因为这样,打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家庭劳作。打水、蓄水;互助打水、新年打第一道水都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景致。据说,传召法会时,每户会有人来协助寺庙打水。当然,打水在很多时候是女人们的工作。女人们,总是在打水的路上叽叽喳喳,说东道西,所以过去流行的许多街道歌谣,其素材来自打水的女人们。
“顶廓曲米”,因神圣而甘甜。大昭寺庙宇的东北角有一个上了锁的神秘门洞,信徒们总是把耳朵贴在门面倾听“曲米”深处的水浪声,呼呼声似有似无。曾有说法,“顶廓曲米”深处有天鹅在栖息。
作为圣水源泉的“顶廓曲米”井口,总是被信徒挂满了各种色彩的经旗,这里包含了人们的祝福祝愿,也包含了人们美好的祈愿。“泉水”,在西藏并不少见。但藏族人,每逢泉水都会小心翼翼地待之,深怕不小心把泉水给弄脏了。所以,即使要饮用,也首先找个干净的水池,把手洗净,然后毕恭毕敬地把双手连成碟形取水,然后走到边上再饮用,尽量避免嘴角的水滴落入泉眼。
据传说,拉萨古城四面有四口泉水井,“顶廓曲米”当然是其中的一个。原来在药王山脚下有一口泉眼,泉水散发淡淡的药香。在20世纪80年代初,这口泉水仍然存活着,后来不知是什么时候,泉水干了,人们的记忆也变得遥远了。
再往东,街道南面有一座坐西朝东的三层石头建筑,叫“朗孜厦”。这座建筑有着500年的历史。
帕珠执政时期,堆龙有一个叫“朗孜”的大家族,其成员后来被任命为第巴,所以在八廓内修建了这所府邸,故名为“朗孜夏”。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朗孜第巴被降职,而八廓的府邸被充公。五世达赖喇嘛执政后,西藏地方政府把这个建筑作为古城拉萨管理机构,被称为“朗孜夏列康”,类似市政厅,该机构负责管理拉萨市的治安,常年有被政府任命的“拉萨米本”,一僧两俗官员,官印上直接印刻着“拉萨米本”字样。用现在的话说,该机构是一个级别相对低但权限范围很大的市政管理机构,所以在民众心目中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朗孜夏机构,下设6间牢房,其楼上是审讯犯人的地方,而楼底下是关押犯人的监狱。一般来说,在楼上审判完犯人后,“米本”站在楼上平台宣布审判结果,然后按照犯人所犯下的罪行轻重进行责罚。但无论如何,受到鞭打是不可避免的。
在过去,如果富足家庭的成员犯罪须受鞭打,家里可以徇找一个替代者。同样,也可以钱寻私情,使得鞭打变得形式。
朗孜夏监狱在很多时候关押的都是偷盗行骗的罪犯,也有一些闹事者。这些罪犯,如果情节轻者,可在监外受罚。其做法是,罪犯在确定的时间里要到朗孜夏接受鞭打,完毕,不受制约。当然也有一些情节不太严重者,还可带着脚链手链,沿街乞讨。
朗孜夏作为一个职能部门,其管辖范围主要为林廓以内的居民,像住在布达拉宫脚下的“雪”居民,以及河对岸的居民,该机构则无权管辖。
在过去,藏历新年初三那天,三大寺喇嘛(僧人),相继下山,入住八廓。八廓四处有各大寺院的僧舍(平日租借给俗人)。到了从藏历新年初五至二十六日,大昭寺举行传召法会。在此期间,朗孜夏的行政权,都要交付给哲蚌寺铁棒喇嘛,而朗孜夏在内的各级官僚机构一律停止办公。三大寺及拉萨附近各寺僧众约二万余人,会在藏历初五至二十六日内集中在八廓,参加传召法会。而哲蚌寺的铁棒喇嘛武僧,开始在林廓以内大声宣讲传召法会期间需要遵守的规定:不得喧哗、不得吵闹、不得醉酒,等等。
尽管哲蚌寺铁棒喇嘛掌管了拉萨林廓以内的治安,但在鞭打罪犯过程中,他们无权使用朗孜夏楼台。当然,噶厦不会忘记给他们在大昭寺南侧留下一个空间,所谓鞭打处。
朗孜夏南侧是公元9世纪,赞普赤热巴巾执政时修建的“木如寺”。据说,赞普赤热巴巾在维修扩建大昭寺时,周围修建了6座小庙及僧舍。文献记载:6座小庙分别为东面的“嘎如”和“木如”;南面的“嘎哇”和“嘎瓦韦”;西面的“哲康”和“哲康塔玛”。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赤热巴巾当时修建的不是6座小庙,而是4个“如”。如果后者说法确立,那么这四个建筑是军营而非庙宇。
每年藏历新年传召法会期间,乃琼护法神下榻到这座古老的庙宇内,准备这传召期间所举行的降神仪式。
木如寺和朗孜夏之间有一个相对宽敞的市场,其中间有一个精致的白塔,叫“嘎林郭西”,即四门白塔。
嘎林郭西,犹如瓶状,狮座底下设有四门,因而被称“四门白塔”。塔内装有多闻八大马王、藏巴拉、增绿天母。有一种说法是,该塔是在松赞干布时期修建的;也有说法,认为该塔是在墀松德赞时期修建的;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赞普时期拉萨头人米旺达孜修建的。
然而,对于信徒来讲,这座塔的神圣还不在于它的年代,而是据说公元14世纪,宁玛派大师贡钦隆钦到拉萨时,他透过这座白塔亲眼目睹了“空行母玛吉拉卓”,当时他只有20岁。还有藏戏创始人唐东杰布(1385-1464)在拉萨朝圣时,曾坐在白塔下乞讨。白塔的神秘和神圣还不仅于此,在五世达赖喇嘛执政时期,白塔在重新维修的时候,增加了许多圣物作为装藏。后来在热振活佛摄政时期,白塔被打开并取走了装藏的部分圣物。到了11世纪40年代末,该塔又被重新装藏并封盖加持开光。在拉萨还有一个故事说,该佛塔内供奉着神奇富商罗布桑布的头盖骨及饰品。所以过去拉萨的物质交流会在这里进行。
嘎林郭西东面是“冲赛康”,一座三层楼高的老房子。从字面上看,“冲”在藏语中是“市场”的意思;“赛”,在这里是一个动词,是观赏的意思;“康”,如果解释得比较简单,便是指房屋,把三个单词组成一个名字,便是观市堂。
该建筑是新兴的甘丹颇章西藏地方政府为五世达赖喇嘛修建的。因为该建筑坐北朝西,直视八廓市场,当然也可从楼顶往后观赏拉萨集市。正是这座楼的观市优势,所以有了这个非常具体化的名称。
也许这座建筑的优势使然,六世达赖喇嘛、藏王颇罗鼐都曾经在这座建筑内居住过。1727年,雍正皇帝决定设置驻藏大臣,而这座建筑成为驻藏大臣办公的第一个衙门。
说到衙门,就能想到中央对于西藏的管理。后来驻藏大臣衙门曾是位于鲁固地区一片花园地的现“朵森格”路的东西方向。朵森格,在藏语中是指石狮子。
过去这一带叫“梅朵吉采”,其寓意是一片花海。曾是大贵族多仁家族的林苑。1857年,多仁家族和清朝衙门进行交易,结果这个有着树木花园的地方成为了最后的驻藏大臣衙门。衙门建成不久,门口放置了两个石狮子。当时与衙门建筑配套的设施有影院、餐厅。拉萨人称衙门餐厅为“高级萨康”。“萨康”,即餐厅。
还有一件颇有趣味的事情,那就是1905年驻藏大臣张荫堂大人来到拉萨。他的到来,将一种粉色波斯菊引种到了拉萨,这些花儿很快在拉萨城内四处灿然开放,很受拉萨人们的喜爱。这种花儿也因此被拉萨人亲切地称为“张大人”花儿。
衙门的建立,代表着清朝中央主权的制度管理。所以近三百年来,清朝中央政府非常关注衙门的建立和衙门对于地方政府的管理督导。在拉萨除了这两所衙门建筑外,还有两所衙门建筑,分别是:位于扎基寺附近的扎基衙门和位于小昭寺南面的甘丹康萨。前者曾是兵营,因当时的社会动乱,衙门借兵营的保护在此办公一年。后来搬到大昭寺南门的“甘丹康萨”。据说这座建筑原是拉萨米本(头人)为自己修建的府邸庄园。后来在蒙古固始汗的协助下五世达赖喇嘛获得了西藏政权,建立甘丹颇章地方政府。新型政府把这座建筑献给了这位立下汗马功劳的蒙古将领,并把该建筑改名为“甘丹颇章”。“颇章”,意为宫殿。
一声声压低了的诵经声,男人们凝重的表情和女人们无拘的笑声,更多地把宗教和世俗连接在一块。走过朗孜厦、走过冲赛康这样充满世俗气息的建筑之后,冲赛康对面的“冲赛康强康”,便出现在朗孜厦和冲赛康两幢大型建筑之间。“强康”,在藏语中是弥勒佛殿,一座庄严的宗教场所。
公元16世纪时,八廓街道上,据说常有滋事者扰乱居民生活,甚至还杀人制造恐慌。一世罗桑巴罗珠宝坚赞为了稳定社会治安,专门塑造了一个降魔镇邪的弥勒菩萨巨像,因佛像面朝冲赛康建筑,所以被称为“冲赛康强巴佛殿”。弥勒佛殿,这座两层高的黄色大殿建筑,主供佛为弥勒佛。
后来这座弥勒佛殿成为了拉萨的印度、尼泊尔等外籍人员常来膜拜的殿堂。这尊佛,在宗教上据说有能力给活人做金刚碆瓦仪式,也能为死人举行灵魂往生仪式。
说到八廓这条街道上有几家比较著名的商家,有一家可以说非常特别。商铺中摆满件件精致的佛像,店铺里一个操着不太流利的藏语,头戴船型帽的尼商,他带有浓厚尼泊尔口音的藏语,总会给无论是外来的信徒还是常年在此条街道上定居的人们,带来阵阵笑声。这就是被称为“夏木嘎布”的世袭尼商及他的商铺。“夏木”,在藏语中指帽子,“嘎布”为白色。这个尼泊尔商人经营的商铺,恰好在朗孜厦建筑的北墙下。
在八廓北街末端,有一个独立于其他民居的宗教建筑,这就是八廓街最大的玛尼拉康。玛尼拉康就是一个巨大的经轮佛堂,转动经轮,便是念颂和积攒六字真言在经轮上。这座玛尼拉康建筑,是1725年时修建的,殿内装置了一个巨大的转经筒,每个行走在转经路上转经的人都会走进这间狭小的建筑内,手把经轮转上几圈。有儿歌唱到:玛尼玛尼,阿妈的玛尼。
从八廓北部转向东部的那一刻,有一根硕大的经幡柱矗立。大经幡柱是用牛皮绳和牛毛绳捆绑的木柱做成的,木柱被捆绑缠绕得非常结实。挂满了五色经幡。据说在1681年,西藏境内发生了森巴战役,蒙古将领噶丹次旺率领蒙藏联军打败了侵略者,在他率部凯旋时,为表彰其英勇奋战,为他树立了这面旗和大经幡柱,称作“噶丹塔钦”。
与这大经幡柱相呼应的是,八廓东南角也有一个相似的大经幡柱直入云端。据说在1409年正月宗喀巴大师在八廓举行了第一次传召法会。当时为庆祝法会,在八廓东面树立了十五个经幡柱。法会圆满,宗喀巴大师就坐在这根经幡柱的东面墙角,非常欣慰地赞叹到:真好。于是,在此树立了这个经幡柱。人们习惯地将这个经幡柱称为“甘丹塔钦”。
八廓东面是一条综合商业街,过去这里不仅是汉商、藏商、回商集聚的商业街,还有尼商、拉达克商人,等等。在过去的年代,茶马古道的漫长艰辛,是云南商人各个商号在西藏的传奇。过去这里有云商们出售的茶、盐、各种百货,也有云商们浪漫的爱情故事。他们在这座城市里,既以商号的形式形成一个商会,其中又有不少人以爱情婚姻来融入藏族社会。
当时的北京商铺,一个不大不小的商住建筑,这个商铺因主人是来自河北一带的北京商人而得名,多年以经营锦缎、丝绸、瓷器等为主,很受当时达官贵人们的青睐,这个家族的成员也成为上层贵族社会社交场合上极受欢迎的对象。
他们经过三代人的努力,不仅有了丰厚的家产,也赢得了众人的追捧。该家族从一个普通的小买卖人,到后来举家从河北迁移到了拉萨,成为拉萨老幼皆知的一户富商。
古老的八廓街道上,街道纵横犹如迷宫、胡同串连胡同。楼层透过楼层,形成一个奇妙的建筑格局。
拉萨人总是把一个人的尴尬处境,说成是这人误入了没有通道的楼层。八廓东南头有一座特殊的建筑,叫齐德林。这座楼在八廓,显得有些孤单,因为这座建筑与其他建筑的楼距比较远。在过去,有个说法,八廓各楼层是相通的,只有到了齐德林楼层才找不到路。所以,老拉萨人常拿齐德林建筑来比喻一个人的尴尬程度。
八廓东南角西面的索康家族。“索康”家族成员声称自己是第四世达赖喇嘛的后裔,这是一种对于家族族源的追溯,1727年,西藏社会发生骚乱,有一名“索康巴”的贵族官员因失守江孜,被关押在日喀则桑珠孜监狱内。这应该是通过文字,最早提及“索康”家族的一些早期记录。
1804年,该家族终于有一名成员充任地方政府的噶伦官职。这个官职,直接把一个不起眼的家庭即刻变成了大贵族。一个“米扎”(强人)等级的名单里,开始多了一个索康家族。后来的继承者,把索康家族事业做得越来越大。
索康大院是索康旺钦格勒得势后修建的一所府邸。该建筑不同于所有的贵族府邸建筑,宽敞的院落,空间极大,是当时贵族聚会、放映电影、社交的场所。这座建筑的魅力还不仅如此,还有把一个家族的府邸建筑巧妙地融入到八廓街区的整体运转当中,索康府邸南面是西藏近代最大商贾邦达仓家族的大院。这个建筑,叙述了一个大商贾的发迹史。
20世纪30年代,商业文明给贵族社会带来了不少的触动,首先是观念上的变化。商人不再是一个被精英文化所排斥的一个行业,反过来商业精英开始有条件和资格觊觎官僚机构。就这样,西藏地方政府有了第一个买办贵族。家族成员为了谋得政府官僚机构内的一席地位,不惜用重金打点,最终从政府买得一个官职。
邦达仓家族的富裕不仅能够用重金买官,府邸很多建筑材料也从印度运来,以至于到了20世纪40年代中期,拉萨出现了一次贵族府邸建筑大改观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许多贵族家庭选择在拉萨近郊修建“别墅”,而放弃八廓中心紧凑沉闷的建筑。
当脚步踏入八廓南街时,不同贵族家族的府邸建在这里。但这里有两所重要的府邸院落。一个是七世达赖喇嘛家族的府邸,即亚溪·桑珠颇章。“亚溪”,在藏文中有父亲的产业之意。这个家族是西藏第一个达赖喇嘛家族,该家族的出现和格鲁派在西藏的强大地位以及中央任命达赖喇嘛家族成员为“公”爵位有着直接的关系。
该家族的府邸,最早是在五世达赖喇嘛执政时期修建的固始汗家族的宫殿。当时叫狮龙宫。后来,口语称谓的变化,狮龙变成了心想事成,但宫殿名词的使用仍然没有改变。
此外另一建筑是“拉让宁巴”。在藏文中“拉让”特指活佛居住地,而“宁巴”是指老的或旧的。
该建筑起初是由柳吾宗本在八廓给自己修建的拉萨府邸,后来宗喀巴大师首次在八廓举行传召法会的时候,他将该建筑贡献了出来。后来,五世达赖喇嘛参加传召法会时,该建筑也成为达赖喇嘛临时休息的地方,一来二去,有了这个名字。
1751年,大贵族“吞巴”家族成员中出现了一名噶伦,这个时候,该建筑已经成为“吞巴”家族的府邸。
这些建筑虽然高度有限,但是对于当时的民众来讲,依然有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这些建筑从外形设计来讲,显得拘泥而秩序井然。每一座建筑的主要材料都是花岗石,外加泥土和木料,每一个建筑都有近乎相同厚度的墙壁,有类似的院落和房门,然而正是那些密闭的窗户显示出贵族社会不同的等级。对于当时的贵族社会带讲,一座房屋建筑表达了一个家族对于所处社会的价值取向,也因为如此,贵族成员们非常在意房屋的建筑。
在过去,地方政府反复明文规定,要求私人建筑的高度不能高于三层,否则被认为是企图要与大昭寺和布达拉宫比高。并且还进一步规定,如果不依从规定就被看成是对神佛的不敬。制度上的限制,至少会让贵族社会有所收敛。不过到了夏季,八廓周围的贵族府邸,也会做出一些违规的事情来。这就是在屋顶上出现的小阁楼。不过到了藏历新年传召法会时,面对强大的制裁,贵族府邸楼顶上出现的小阁楼也瞬间消失。
又一个经幡柱这是不期而遇。这个经幡柱正巧树立在传召法会的八廓就广场上,这广场被称为“松曲热”。顾名思义,讲经传法的场所。位于松曲热的经幡柱被称为“格桑塔钦”。据说是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为了弘法而树立的经幡柱。
从格桑经幡柱往西,脚步回到了起点。这时能够看到的有两个旗杆。其中南门的旗杆是1641年正月举行传召法会时,固始汗及当时的摄政第斯索朗曲培共同树立的经幡柱。也是为了宗教的昌盛和社会的平安。此外北面的经幡柱,则立于1986年。这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藏传佛教再次被政府重视的结果。
八廓印象,因人而异,无论朝霞还是夕阳,或是阳光当头,八廓透着的美丽光环,以及源源涌入转经路上的人们,在某种程度上是永驻的。至于政治的、商业的、宗教的,构成了八廓的繁荣文化。千年历史从指尖滑落,但一个街区在脚步的丈量下建立的独特文化文明,是以一种网状式的方式从八廓点开,扩展到了全西藏。毫无疑问,八廓是藏族最伟大的古城也是最跟近时代脚步的新型城市空间,这里有藏民精心设计的城市理论和实践,也有藏民族美好的祝愿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