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好人周颂英,别样孝道让生命起舞

2016-06-14 11:07张永胜
现代家庭 2016年6期
关键词:遗体亲戚女儿

张永胜

公益微电影《清明》在央视《面对面》栏目播出,该片首次将常人看来是“离经叛道”的遗体捐献之事,通过一家三代人的生活展现出来。影片女主人公在面对父母提出要在自己百年之后把遗体捐献出去的想法时,虽然不赞同他们的做法,但还是顶着亲戚的质疑谩骂,邻居的流言蜚语,坚定地完成了父母的遗愿,诠释了一种别样的孝道。

家住苏州的周颂英在家中静静地看完这部微电影之后,掩面泪流,深吸一口气后推窗望天,仿佛看见了天堂里的父母正在为她点赞……作为这部微电影的现实主人公,她在捐遗路上走得太难太坎坷……

开明父母留下捐遗心愿

2000年12月的一个晚上,周颂英正在收拾碗筷,父亲周昭德对她说:“英子,和你说个事,等我和你妈走了,你就把我们的遗体都捐掉吧。”父亲冷不丁冒出的话让周颂英一个哆嗦,她诧异地望着一脸平静的父亲。

周颂英的父亲周昭德和母亲许熙卿已年近耄耋,两位老人都是扛枪打江山的老革命,见多识广,思想开明。离休后,他们俩回到了苏州盘门路的家中颐养天年。为了照顾父母,在幼儿园当老师的周颂英和父母住在了一起。

周颂英知道父母思想开明,看淡生死。可父亲要捐献遗体的想法还是吓了她一跳。待碗筷清洗收拾完毕后,周颂英走进妈妈许熙卿的卧室,带着纳闷且责怪的口吻说:“妈,我爸说要捐献遗体呢?都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你要拦住他啊。”哪知道,母亲乐呵呵地说:“我知道,这是我们商议好的事情,我同意你爸的想法。你抽空帮我们打听打听捐献的具体流程。”母亲的话让周颂英更加诧异,她急忙说:“这怎么行呢?你们俩一天到晚瞎琢磨。把你们都给捐了,我连个祭拜的地方都没有。”坐在客厅沙发上的父亲听到她们母女的对话,起身来到卧室门口,干脆地说:“世俗的祭拜一点意义都没有,我和你妈都不需要。”周颂英完全不能理解父母的想法,埋怨着说:“你们的思想太新潮了,我都搞不懂你们是怎么想的。”

周颂英当时心想,老小老小,父母老了就像个孩子,时不时会冒出些千奇百怪的念头。捐献遗体或许就是父母突然冒出来的冲动,也或许就是个玩笑。哄哄、拖拖,待时间久了,父母就不会这么想了。所以,她嘴上答应帮父母去了解捐遗的流程,可一点实际行动也没有,她的想法很简单,人死后,入土为安是孝道,哪有把父母遗体给捐了的子女啊?

近一年的时间里,每次面对父母的追问,周颂英要么就是说自己工作太忙了,要么总是哄着父母说:“好好好,我肯定去问。”“哄”、“拖”之间,周颂英已然忘记了此事。

一天晚上,买菜归来的周颂英正准备做饭,在家中看报纸的父亲见她归来,将手中的报纸往沙发上一扔,绷着脸说:“英子,让你办个事情就那么难吗?”向来对父母格外孝顺的周颂英急忙问:“什么事啊?”父亲说:“都快一年了,捐献遗体的事情,你到底打听清楚了没有。”闻听此话,周颂英“哎呦”一声,笑吟吟地说:“你们到现在还惦记着这事呢?”父亲当即严肃地说道:“别和我嬉皮笑脸的,这些天你若不去办这事,我和你妈就不吃你做的饭。”

看着父亲生气的模样,周颂英不敢再哄再拖了。晚饭后,她就开始上网查阅相关的捐遗资料,并向周围人打听捐遗渠道。当时别说苏州市,就算在全国,遗体捐献也是一个很陌生的话题。

在网上,周颂英看到一段文字介绍,当捐遗成功后,每一位捐遗者都将被编号、被肢解、成为一个个尸块。看到这样的介绍,周颂英惊吓得浑身发怵,这不就是“千刀万剐”吗?这让做子女的于心何忍?不行,绝对不行。

当晚,周颂英将她从网上了解到的内容对父母说了清楚后,异常坚定地说:“我是你们唯一的女儿,我不可能这么‘残忍地把你们的遗体捐掉。”看着女儿坚决的态度,周昭德和许熙卿相视对望后,母亲平静地说:“这是我们的遗愿,正因为你是我们唯一的女儿,我们才希望你能帮我们实现。”母亲的话,让周颂英心酸,她哽咽着问:“爸,妈,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事情,让你们觉得我不孝,才有这想法的?”周昭德安慰她说说:“英子,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讲究‘厚养薄葬,厚养父母,你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希望你也能把‘薄葬做到。”

那晚,周颂英和父母彻夜长谈,父母亲讲诉了他们激情岁月里的那些往事,语重心长地告诉她,他们这一辈人年轻时为建设祖国贡献了青春年华,他们的一切都是国家的,奉献是他们这代人的信仰。现在老了,不能再为国家做贡献了,但是,把自己的身体奉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也是对信仰的承诺。

父亲淡定从容地对周颂英说:“捐献遗体也是一种人生价值的体现,人在过世以后,还能为国家的医学事业做点贡献,这不正代表着我和你妈妈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在延续吗?这是我和你妈妈的遗愿,你一定要帮我们实现。”

父母亲面对生死的坦荡情怀以及对信仰的笃定让周颂英动容,那一刻,她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尽管她觉得父母的思想太超前了,但一种勇气和力量在心中升腾。千孝不如一顺,顺从才是最大的孝,周颂英决定勇敢地迈出这一步。

孝顺女儿背负不孝之名

2002年年初,周颂英辗转来到苏州医学院(现为苏州大学医学院),找到了解剖研究室的教授陈尔齐。咨询完捐遗事宜后,周颂英捎带了两份捐遗志愿书回到家中。周昭德和许熙卿详细看了捐遗志愿书后,签上了各自的名字,周颂英作为执行人也签了字。他们成了苏州市首对夫妇遗体共同捐献者。

2006年1月,87岁的周昭德患病住院,当年4月去世。此时,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已经下班,周颂英在父亲的病床边坐了一整晚,她将父亲的身体擦洗干净后,给父亲穿上衣服。

让周颂英和母亲始料未及的是,父亲的遗体成功捐献后,亲朋的反对从劝阻变成了激烈的言语冲突,麻烦也接踵而至。从医院回到盘门路的家中,闻讯赶来奔丧的亲戚们开始和周颂英争吵,坚持要周颂英将父亲的遗体从医院要回来,好好地安葬。

周颂英几次解释都难以平息周家亲戚的责怨。渐渐地,责问变成了吵架,要不是邻居的劝阻,很有可能发生暴力冲突。这样的吵架接连发生了三天,家里家外都是骂声一片。

周家亲戚的谩骂让周颂英和母亲难以理解,在周颂英母女看来,这是他们家的家事,也是一种奉献,但周家亲戚强调说,让老人入土为安是每个子女要尽的孝道。

最终,百口莫辩的周颂英和母亲在沉默中熬过了周家亲戚连续三天的谩骂。她们以为就此风平浪静,可没想到自己的生活就被卷进了另外一个风暴漩涡之中。

当时盘门路沿河一带都是苏州老房子,有几十家住户,每天进出都能相见。周颂英将亡父遗体捐献出去的事情片刻间就在小区中传开,一些热心的邻居起初是悄悄地拦住周颂英,说:“你是不是没有钱给你父亲买墓地啊,我们可以借给你。”

多次被周颂英拒绝之后,刺耳伤心的话就如刀一样扎着周颂英的心。“我活了这么大,没有见过这样的女儿,为了一点钱就把父亲的遗体卖了,太不孝了、养了这样一个女儿就是白眼狼……”尤其是小区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常聚在一起议论“后事”,指桑骂槐地说:“有的老人去世,家里大操大办,还请和尚来做法事。有的人家啊,把老人的遗体都给卖了,良心给狗吃了。”

丈夫离世、亲戚谩骂、邻居嘲讽,许熙卿急火攻心卧病在床,看着女儿总是躲着她悄悄地抹泪,许熙卿深知,女儿已经承受了太大的压力。考虑良久,她对女儿说:“英子,咱惹不起,躲得起,我们搬家。”

2006年6月,周颂英带着母亲搬离了住了近20年的盘门路小区,住进了竹辉路的一个小区。

树欲静而风不止,让周颂英母女俩没有想到的是,仅仅过了三个多月,周家亲戚竟然找上门来,他们不停地劝说许熙卿放弃捐献遗体的念头。一辈子性格随和的许熙卿耐心地告诉上门的亲戚,说这是她自己的决定,谁也改变不了。亲戚们劝说无效后,又开始央求许熙卿的朋友上门劝说,但许熙卿在捐遗之事上态度坚决,她对朋友说:“你们不要再劝了,我为国家奋斗了一辈子,现在就是想为国家做最后的贡献。”

母亲的坚持与绝决,击退了亲戚和朋友,但此事在竹辉路小区散开,新邻居们无不用异样的目光打量着周颂英。在邻居们的眼里,周家的举动太超前了,这让亲人感情上怎么能够接受呢?随后,熟悉的朋友同事、陌生的邻居、老的少的,只要见到周颂英就是一番劝说,没个消停,烦不胜烦。

那天,周颂英到菜市场购买老母鸡时,偶遇一熟人,对方开口便问:“你父亲的遗体怎么样了?”周颂英尴尬地点点头,未作回答。就在她转身离开的时候,有人悄声说道:“听说他父亲的遗体还在殡仪馆里用药水泡着呢?这个女儿太没良心了,一家人都是神经病。”

话如锉刀,句句割肉,周颂英强忍着悲伤之泪,跌跌撞撞地跑回家中,跪在母亲的床前嚎啕大哭:“妈,我们不捐了,不捐了,好吗?我受不了,我背不起这不孝的骂名啊!”

此时的许熙卿已瘫痪在床,望着女儿凄苦的模样,许熙卿也落泪了:“英子,你不让我捐,我又怎么能去天堂陪你的父亲?”老泪滑落间,许熙卿感叹道:“我和你爸的选择岂是常人的精神世界,你的孝心又岂是常人所能理解。”

流言蜚语像无数双无情的手,撕扯着周颂英的心,她成了小区里的“另类”人物,被人指指点点。征得母亲同意后,2006年12月,周颂英再一次选择了逃离和躲避,母女俩搬家,住进了吴中区的一个小区里。

在许熙卿心中,把自己的遗体捐献出去,是最后的奉献,是圆梦的幸福,在周颂英的心中,替父母亲了却捐遗心愿,就是最大的孝顺。周颂英与母亲相互支撑相互慰籍,共同坚守着心中的这份情怀。

2008年5月,许熙卿离世,周颂英为她完成了遗体捐献。此时恰巧赶上周颂英调往新单位工作,新同事们获知其母去世后,都责怪她没有第一时间将此事告诉他们,耽误了去她家中祭奠老人家的情谊。周颂英只是淡然一笑,也不解释。待红十字会的捐遗证书送到了新单位后,新同事们才恍然明白。随后,质疑与讥讽又一次将周颂英包围,周颂英索性辞职,做起了一名非医疗健康咨询师。

别样孝道震撼人心

在此处生活了六七年后,本以为复归平静的周颂英又一次撞上了“人言可畏”。

周围新认识的朋友和邻居知道了她是个“异类”的“捐遗家庭”。有的邻居坐不住了。说她和女儿不孝,跟她们居住在一起很晦气、不吉利。可笑至极的是,有些人路过她家门前的时候,竟然要跺跺脚,说这样可以去晦气。

那些传入周颂英耳中的很多事情都让她觉得莫名其妙。道听途说也好,胡编乱造也罢,内心早已风清云淡的周颂英再一次选择了搬家。2014年12月初,她带着女儿搬到了苏州园区东港社区。与以往不同的是,周颂英前几次搬家是消极逃避,这一次却是“主动出击”,她之所以选择这个社区,是因为该社区居委会对遗体捐献认可度是苏州地区最高的。

父母亲捐遗的风波让周颂英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隐约间总觉得有某种力量在鼓舞着推动着自己,心情沉淀间,她豁然开朗,传承父母的捐遗行为,告慰父母的亡灵。她主动找到了苏州大学医学院陈齐尔教授,在捐遗登记表上签了字。

捐遗之路如此坎坷,日常生活不悲伤不思念吗?非也,有时候,周颂英也对父母捐遗感觉遗憾。她想祭拜父母亲时有点无从下手。在没有骨灰,也没有墓碑的日子里,她会一个人落泪,想念父母了,她就对着父母亲的遗照聊聊天,算是祭奠。

2010年4月,无处祭拜的遗憾得以弥补,苏州红十字会捐献纪念园建立,纪念园将所有成功捐献者的名字刻在了石碑上。纪念墙上“生命永恒,光明长存”这八个字是周颂英和其他捐献者共同的墓志铭。每年清明,周颂英都会来纪念园祭奠父母。

周颂英觉得父母的捐遗行为是家里一种传统,是他们一种人生价值的体现,她要把这个传统继承下去。2011年的清明,祭拜完父母后,她对女儿说:“遗体捐献有6小时的时限,但是捐献器官是掐着分掐着秒来的,一个器官毕竟可以救活一个人,而且他的生命可以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如果妈一旦有这个机会捐献器官,你千万不要不忍心,能理解吗?”女儿点着头,哭了。

周颂英的女儿在23岁时,选择了捐遗,成为“捐遗家庭”的第三代传承人。但女儿从不在单位提起,同事们都不知道,虽然女儿从事着与医疗毫不沾边的财务工作,但周颂英认为,她是一名共产党员,于国家来说,要起带头模范作用,与家庭来说,这是家风。

今年50岁的周颂英不仅是遗体捐献者亲属,同时也是一名遗体捐献志愿者,她还组建了捐遗公益团队,消除社会对捐遗事业的偏见,让捐遗志愿者不受伤害。

发放宣传手册、资料登记、走访沟通……周颂英已经不再躲避,父母大爱无私的奉献精神如灯塔指引着周颂英的人生之航。她组建的公益团队,先后走进了39个社区。目前,整个苏州市共有捐遗志愿者2700多人。

走过艰辛,周颂英终于得到了大众认可,当选为2015最美苏州人

被人谩骂被人驱赶是常有的事情,社会的不理解,给捐遗志愿者的工作带来难题。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现状正在慢慢好转,这让周颂英感到幸福且有意义。这些年来,周颂英先后当选“苏州好人”、“苏州最美人物”,至孝最美,生命绵延,16年心路历程,变成了一家三代人的捐遗善举与家风。周颂英说:“荣誉在肯定一个人的同时,也会带来更大的压力。当更多人知道你以后,也就意味着有更多双眼睛在关注你。未来或许会有各种不同的声音传来,但我相信,只要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信念走,就足够了。”

猜你喜欢
遗体亲戚女儿
结对帮扶成“亲戚” 扶贫路上心连心
大三的女儿
比亲戚
海的女儿
许集美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榕举行
提倡捐献遗体器官 免丧葬费甚好
各界群众参加陈忠实遗体告别仪式
车载式遗体火化设备设计与应用
女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