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冰川,董晓霞
(1.中国社会科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所,北京,100732;2.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业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81)
论鲜活农产品市场流通与价格决定
——来自蔬菜市场的观察
胡冰川1,董晓霞2
(1.中国社会科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所,北京,100732;2.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业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81)
摘要:文章从鲜活农产品市场流通过程中存在消费者和生产者“福利双损”这一社会现象出发,基于开放市场条件下的基础经济假设,采用数理模型推演、案例分析和自回归模型,对当前我国蔬菜流通中价值链构成问题和蔬菜价格走势的核心决定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受制于终端零售者的规模及鲜活农产品的市场出清特征,蔬菜终端零售费用占比相对过高的现象不可避免;同时,由于蔬菜价格是均衡经济系统内生决定的,而时间序列模型也说明了蔬菜价格与经济系统的高度一致性。因此,从蔬菜市场宏观调控的政策出发,“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容忍蔬菜价格的周期性波动,实际上是经济最优选择。
关键词:鲜活农产品;终端价格;波动趋势
一、 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总有新闻报道城镇居民抱怨蔬菜价格过高,同时也总有报道菜烂在地里。看似矛盾的社会现象实际上涵盖了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如产需衔接、信息匹配、流通效率等诸多问题。举例而言:中国蔬菜种植面积3亿亩,产量超过7亿吨,即使扣除贸易量与损耗量,全社会消费量也是非常庞大的数字。进一步地,从蔬菜消费种类来说,根据《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列明的新鲜蔬菜有65种,而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新鲜蔬菜种类不下上百种;如此巨大的产量与如此繁杂的种类,在市场出清过程中,不可能完美匹配,从而带来种种问题。正如火车票的销售问题,总有一些线路有人买不到票,而另外一些线路还有票没卖出去,不可能存在一个完美匹配的市场。实际上,在若干具体问题的原因中,最关键的一点在于:由于大宗农产品(商品)的耐储属性,可以通过库存机制在动态上实现持续市场出清;而生鲜*生鲜农产品概念是商超、电商等面向最终消费者的用法;而鲜活农产品则是中间流通领域的概括性用法,例如《全国高效率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建设实施方案》(交公路发〔2005〕20号)。在本文中,鲜活农产品与生鲜农产品的概念等同。农产品的不耐储属性决定了:一次性市场出清机制必然导致摩擦性矛盾存在。加之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在连续的时间序列上,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自然是不奇怪的。
进一步地社会讨论倾向于认为蔬菜价格加价过高,如蔬菜产地收购价为1元,销地零售价为5元,加价4倍,意指蔬菜流通过程效率低下并存在加价过高的“暴利”现象。很多研究也就此展开实地调研及量化分析,部分研究非常具体的阐述了蔬菜从产地到销地的全流通过程,并对每个环节的市场价值链进行了具体记录,如杨志宏、翟印礼(2011)以沈阳市为例,着重就蔬菜从产地批发市场到零售终端(超市)各个主要流通环节所产生的费用进行分析;类似研究很多,包括王学真等(2005)[1-2]。客观来说,此类研究的具体结论非常翔实地调查了蔬菜价值链的构成,但是并未回答终端销售在蔬菜市场价值链加价占比的原因。所谓“暴利”属于规范研究范畴,但是从一个简单的逻辑出发,如果一个具体行业不限制准入与退出,那么理论上便不存在“暴利”;对于现实观察的蔬菜在流通中加价幅度过大,其具体原因的研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命题。如果说蔬菜流通加价问题是一个具体问题,那么其基础价格的厘定则是一个相对抽象的研究,在开放市场条件下,既然价格是均衡经济系统内生决定的,那么蔬菜价格也不能例外。由此观之,蔬菜流通及价格决定都将是经济系统的必然表象,本文的研究也将遵循这一逻辑展开。
概括而言,本文的内容安排将主要包括(1)问题的提出,即提出蔬菜价值链中加价的因素及蔬菜价格的决定因素讨论;(2)对现有鲜活农产品价格决定及趋势波动研究的文献述评;(3)构建一个微观视角上的理论模型,用以说明蔬菜流通及零售定价的构成;(4)基于宏观的时间序列数据评价蔬菜整体价格的系统决定;(5)相关结论与讨论;(6)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二、 文献回顾
对于蔬菜流通及价格的研究,已经十分多样,内容也十分丰富,既有整体的蔬菜市场分析,又有具体的分品种及价格研究。方志权、顾海英(2004)以上海市的具体案例说明上海居民对蔬菜品质需求与消费体验提出更高要求,蔬菜流通日趋多元化;进一步地,该研究通过2002年11月上海对458位市民的抽样调查表明,有36.9%的市民首选在超市买菜,并且这一趋势水平还在提高[3]。王素霞、胡定寰(2007)对水果和蔬菜的调查结果表明,70%以上的消费者在农贸市场购买的蔬菜、水果占其购买总量的一半以上;同时,该研究通过价值链追踪发现,超市零售阶段流通费用占42%,农贸市场零售阶段流通费用占47%,均占较大比例[4]。卢凌霄、蒋丽娜(2010)通过1995年、2004年、2009年三次南京市白云亭批发市场的蔬菜批发调研,通过对比得出在蔬菜流通过程中,专业化程度、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蔬菜批发市场的自由竞争机制得以充分发挥,尽管当前的蔬菜批发市场的进入门槛越来越高,但是并未影响目前的市场竞争[5]。上述研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蔬菜市场流通体系日趋多元化,而零售阶段的流通费用占比仍然较高,但是整体市场竞争环境仍然充分。
对于整体蔬菜价格的分析,宋长鸣,徐娟,李崇光(2013)利用2002年1月至2011年5月白菜、黄瓜、西红柿、菜椒和四季豆的价格月度数据,基于ARCH和GARCH模型得出了货币供应量显著影响各类蔬菜价格,但反过来却不成立的结论[6]。李干琼等(2013)利用2000年1月至2010年7月28种蔬菜批发价格数据并基于VAR模型得出:化肥、货币发行量、热钱和天气等因素是蔬菜市场价格波动的原因[7]。周锦,李崇光(2014)通过2002年1月到2013年9月的全国集贸市场价格数据,对蔬菜市场价格的非线性动态调整过程得出:蔬菜价格具有非线性波动特征,存在机制之间的平滑转换过程,门限值是其转换的转折点,而蔬菜前期市场价格是发生非线性波动的一个潜在的重要变量[8]。从技术角度来看,该研究利用STAR模型,是对传统线性回归模型的改进。类似的时间序列建模还有很多,其具有启发意义的基本结论在于:蔬菜价格波动均呈现规律性,并且蔬菜价格收到经济系统的影响。
国外蔬菜市场研究也十分丰富,角度也很多样,历史也很悠久。从简单分类的角度,一种研究从蔬菜市场本身出发,例如:Florkowski、Elnagheeb(1993)通过波兰四种蔬菜(大白菜、洋葱、土豆、胡萝卜)1958-1986年分阶段格兰杰因果分析得出,在既定滞后期条件下,农产市集的蔬菜价格调整要远远快于零售商店,相对高价格农产品价格调整要低于低价农产品,通过价格的快速反应带来了灵活的生产调整与消费调整,因此分散决策的市场经济更有效率,该研究也隐含了对政府管制价格的批判[9]。Buzbyet al.(2012)指出,美国蔬菜损耗在零售和最终消费端为人均141美元。另一种研究则将蔬菜置于整个农产品的框架下,实际上,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后,主流研究都将全球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归因于能源价格与生物能源技术的发展,如Trostle(2008),Rosen(2008),Tokgoz(2009)。最近,Baumeister、Kilian(2014)利用1995-2013年间实际油价有实际农产品价格的VAR模型得出油价对作物和零售食物价格并无影响[11-14],Avalos(2014)也基于时间序列模型得出相应结论[15]。实际上,由于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蔬菜流通市场存在很大不同,因此其蔬菜流通的研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不是很大;此外,研究蔬菜价格的系统性决定问题,在现行的时间序列模型下,由于数据选取、技术方法等问题,部分研究已经逐步偏离问题的本源,转向一种工具演示。
对比国际与国内研究,在蔬菜流通层面,国内国际的主要研究内容差异很大,如前所述,这其实是两个市场本身存在差异的一个反映;在蔬菜价格决定层面,国内国际的研究,无论从研究对象、还是技术方法,都存在很大的趋同性。综合上述研究,蔬菜市场的诸多问题已经基本形成共识,尽管相关结论仍然多有商榷性质,如蔬菜价格的时间序列决定问题等;同时,仍然有些问题未能得以体现,特别是关于中国国内蔬菜流通的特殊问题。针对于此,本文将首先考虑当前我国蔬菜流通中的终端加价问题,并进一步考虑蔬菜价格的核心决定因素,藉此对现有的研究进行一些扩展与丰富。
三、 蔬菜加价现象的微观原因
(一) 数理模型推演
(1)
(2)
其中φm为随时间变化的第m种蔬菜的自然损耗,当t=0时,φm为1,随着t变大φm将逐步减少为0。
对于该菜贩的成本来说,大致应当包含:(1)劳动力的机会成本Wj;(2)摊位的租金及税费Rj;(3)流通与运输费用Lj;(4)损耗费用Φj。其中
Wj=w(t)
Rj=r(Sj)
Lj=l(Sj,t)+ε(Sj,t)F
明显地,劳动力的机会成本Wj是销售时间的增函数;摊位的租金及税费Rj是菜贩销售规模Sj的一个函数;而运输费用Lj在现实中不仅是Sj的一个函数,同时也是运输时间t的函数,此外在我国很多城市的实际管理中,运输过程还包含了或有的固定罚款F,该罚款的概率ε同样也是Sj与时间t的一个函数。因此总成本为
(3)
该菜贩的净利润为
πj=Yj-Cj
通过(2)-(3),整理后可以得到
-r(Sj)-l(Sj,t)-ε(Sj,t)F
该菜贩的净利润最大化函数可以写作
(4)
其约束应为
构建拉格朗日方程为
(5)
由于跨期的汉密尔顿函数的一阶优化条件十分复杂,为了简化模型,假定菜贩的市场出清时间t=0,*也可以为任何特定常数。对于第j个菜贩子而言,可以将净利润方程简化为*此处省去了个体标记j。
π′=∑pmqm-∑Pmqm-w-r(∑qm)-l(∑qm)-ε(∑qm)F
此处π′≤π,令
B(∑qm)=r(∑qm)+l(∑qm)+ε(∑qm)F
B因为严格单调增函数,可以进一步将目标方程简化为:
π′=∑pmqm-∑Pmqm-w-B(∑qm)
约束条件也简化为s.t.I≥∑Pmqm,上述拉格朗日方程也简化为
L=π′-λ(I-∑Pmqm)
那么其优化条件可以表示为
由此可以得到:
pm=(1+λ)Pm+B′(S)
(6)
根据库恩-塔克定理可以获知λ≥0,进一步的可以假定
其中k为最终市场的涨价幅度,该式带入(6)可以得到:
(7)
由于S=∑qm对B′(S)取泰勒近似可以得到:
(8)
通过方程(8)可以获得以下结论*如果在一个特定零售区域中,(1)相应的零售者j如果数量过少,(2)或者有足够的零售者,但是每个零售者提供的m种新鲜蔬菜都相对独立,那么便形成了小区域寡占。从理论上说,这种新鲜蔬菜的小区域寡占相对于正常的加价之外,将会增加额外的利润,这部分利润将等同于消费者从最近邻区域购买蔬菜所支付的运输费用。②此处假定规模的一阶导数为线性。:(1)当一种蔬菜相对价格越低时,其涨幅越大;扩展理解为,当蔬菜绝对价格水平相对于其他交易商品越低时,其涨价幅度越大;(2)当蔬菜销售数量规模S越小时,B(S+Δqm)-B(S)相对越大,这也意味着,当蔬菜经营者的规模相对越小,其往往加价幅度越高。同理,如果简化过程中不考虑S,那么可以得到蔬菜的销售的初始价格随销售周期的延长而增长。②对于上述结论,可以存在的推理包括:(1)当蔬菜批发价格足够高的条件下,其上涨的幅度将会变小;(2)当蔬菜经营者的经营规模扩大时,其加价幅度会变小,但是由于交易市场的制约,其经营规模很难达到“低加价”水平。
图1 蔬菜涨价幅度与规模和价格的理论模型图②
(二) 上海的案例
为了具体说明该问题,可以用上海市的案例进行必要讨论。当前上海市蔬菜零售主体包括超市、菜市场与近郊的集市,具体业态包括中心菜场、标准菜场、特色菜场、小菜点、大卖场;除此之外,当前生鲜电商及传统商超的O2O模式也是一种新兴业态。就上海市的菜市场而言,根据百度地图的搜索,上海市目前有菜市场1000余个,而上海市政府相关报告数据显示,*资料来源:《上海市食用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发展规划(2013-2020年)》“截至2012年底,本市已建成标准化菜市场880家,约占本市菜市场总量的90%,年销售食用农产品650万吨”,结合上述资料,不妨假定当前上海市菜市场为1000个。根据2014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14年上海市常住人口2425.68万人,即意味着,平均每个菜市场服务2.4万人,考虑到上海生鲜农产品零售业态的多样化,假定一半消费者选择菜市场,那么平均每个菜市场将服务1.2万人。
进一步地,根据钟骅(2012)的资料,2010年上海市菜场共800个,总建筑面积约120万平方米,由此可见,大约平均每个菜市场面积为1500平方米[16];同时参考上海市地方标准《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资料来源:上海市质量技监局关于发布上海市地方标准《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的通知,DB31/T344—2005《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新建菜市场用于经营的建筑面积应在1000平方米以上。对比来看,可以取最低规模,假定菜市场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根据笔者长期调研经验,菜市场中至少有1/3为蔬菜零售,约为330平方米为蔬菜销售。按照每个摊位6平米计算,上海大约每个菜市场有零售商贩55户。
可以总体匡算得出,上海市每户蔬菜零售商贩服务220人。2014年,我国蔬菜产量7亿吨,人均蔬菜占有量514公斤;按照上海市统计局统计数据,2013年上海市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人鲜菜消费量为109公斤;参考《上海市食用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发展规划(2013-2020年)》,2012年标准化菜市场年销售食用农产品650万吨,即人均270公斤,考虑到其中包括肉类、水产品等生鲜农产品,人均蔬菜销售量应当低于270公斤。*行业估算数据显示,上海市年均蔬菜消费量为620万吨。结合上述三组数字取折中值,不妨认为上海市城市居民蔬菜人均消费量为250公斤,即人均每天消费0.7公斤。这也意味着每户蔬菜零售商贩每天要销售220×0.7≈150公斤鲜菜。*这一数量大致与笔者调研相吻合再进一步地,2014年上海平均工资水为每月5380元,*资料来源:中国日报2014-12-22按照每月22个工作日计算,上海市日均工资为245元。按照每户蔬菜零售商每天销售150公斤蔬菜计算,考虑到上海市日均工资245元,这也意味着每公斤蔬菜至少需要加价1.5元才可以获得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其他如果考虑损耗、零售本身费用等其他问题,每公斤蔬菜的加价将会更高。
对照上述数理模型的推演,如果每个商户每天可销售的蔬菜量越大,那么其加价幅度将会降低,正如批发市场的加价幅度远低于零售市场一样,但是受到零售范围与市场容量的制约,决定了城市蔬菜零售一定仍将是劳动密集的,例如上海市标准化菜市场管理办法就规定“标准化菜市场原则上按照居住区内约500米(郊区800米)服务半径设置”,所以蔬菜加价比例相对过大的问题在一段时期内仍将持续,实际上可以将蔬菜加价部分看作生鲜产品流通终端的服务费用。此外,随着设施农业以及高品质蔬菜(有机蔬菜、绿色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蔬菜自身的相对价格开始上涨,相对而言,加价幅度就显得平缓。
通过上海的案例可以非常直观地说明:在当前蔬菜终端零售中,面对千家万户的多元化蔬菜选择需求,必须要保障一定数量的终端零售者,受制于规模及蔬菜自身相对价格的约束,一定比例的零售加价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一加价在很大程度上是生鲜农产品终端流通的服务费用,因为从产业属性来看,生鲜农产品的终端流通是高度劳动密集的[17]。更为一般地,可以将其他生鲜农产品流通终端,如大卖场、超市、社区菜店、生鲜电商等零售加价理解为零售服务费用,只是相对于庞大的生鲜社会流通成本而言,在多元化需求的背景下,该服务费用较蔬菜本身生产成本更为突兀,由此也引发了诸多的社会讨论。
四、 蔬菜价格的决定:趋势与波动
(一) 数据
毫无疑问,蔬菜价格是由经济系统内生决定的,由此无论采用怎样的技术方法,蔬菜价格总会是经济系统的一个指标反映。为了具体刻画这一现象,对蔬菜价格进行必要的廓清。为了使得蔬菜价格具有可比性,本文首先对2001年1月至2014年12月的大白菜、土豆、青椒、西红柿、黄瓜的批发市场价格进行简单平均,并以2009年5月的平均价格作为100获得蔬菜价格指数。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五种蔬菜的价格相对较为稳定,其批发市场的异常观测值较少,较为适宜作为蔬菜价格指标;该价格指标并未采用加权平均,一是因为各品种的产量难以获得,二是算数平均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明问题。反映宏观经济系统的指标很多,为了便于识别、简化计算,本文采取狭义货币发行量(M0)作为对应指标。因为M0作为流通中的现金,可以更好的反映零售及最终消费品价格指数。
图2 蔬菜价格与货币发行量(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农业部批发市场监控价格
在宏观层面上,近14年我国蔬菜价格整体上行趋势显著,同时蔬菜价格周期性波动特征鲜明。(1)从蔬菜定基价格指数可以看出,虽然短期内蔬菜价格波动较为频繁,但从中长期看,蔬菜价格中轴呈现明显的上涨趋势。2001年的蔬菜定基价格指数平均为65,2005年为78,2010年为117,2014年为128。(2)从环比价格指数看,我国蔬菜价格的波动仍然非常明显,并呈现出年度周期性运行。具体而言,2001年1月至2014年12月的168个月份中,其中环比价格波动幅度超过10%的有70个月,占总样本月份的41.7%;环比波动幅度超过20%的有24个月,总样本月份的14.3%。
(二) 蔬菜价格的决定:模型与结果
从短期市场价格来看,鲜活农产品价格的决定有别于大宗农产品。这主要体现在产品内在市场特征的差异方面,粮食等大宗农产品虽然表现为“周期性收获,连续性消费”的市场特征,但是由于仓储的存在,市场调控相对容易,因此其价格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粘滞性。而蔬菜等鲜活农产品,由于时空结构的问题,几乎具备了“连续性收获,连续性消费”的市场特征,且市场几乎是一次性出清,所以蔬菜价格在短期内的传导速度非常快,这也使得蔬菜价格在区域市场的局部时间很容易出现大幅波动。但是蔬菜“连续性收获,连续性消费”的市场特征,也决定了其在理论上应该不存在结构性缺口,短期的市场价格波动最终均会以类似“封闭蛛网”而结束。
从经济系统来看,蔬菜市场价格与其他大宗商品价格都是经济系统内生决定的,尽管诸如石油等资源性商品具备了一定的外生属性,并对经济系统产生影响,但是蔬菜市场并不具备相应外生决定能力,即使天气等自然条件变化对蔬菜产出及流通产生影响,但是仍然不足以影响整个经济系统,更谈不上产生相关影响及反馈。由此,可以认定蔬菜价格是经济系统的一个简单内生变量。按照货币学派观点,货币是外生与经济系统的,但是这一外生变量恰恰是经济系统的一个最贴切反映[18]。根据农业部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的批发价格大致可以推算出:1995年我国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每吨为700元,2009年每吨为2640元,2014年已经上涨至每吨3670元。如此快的价格上涨速度与我国商品的整体价格上涨密切相关,根据已有研究,蔬菜价格的长期波动可以简单地归咎于外生的货币因素[19]。
进一步地,本研究通过构建自回归模型分析我国蔬菜价格与货币发行量M0之间的关系,来验证蔬菜市场的微观价格与宏观货币政策之间的关联度。研究通过对2001年1月-2014年12月的蔬菜价格与货币发行量M0建立自回归模型,根据AIC原则,滞后期确定为1。通过模型回归结果(见表1),可以得出:蔬菜价格的波动除了与其上一期价格走势一致外,货币发行量M0的影响在1%的水平上显著,系数为0.5807,即我国流通中现金量M0每增长10%,蔬菜的价格水平将上涨5.81%。该结果在一方面反映出我国蔬菜价格长期稳定上涨的趋势,另一方面更反映出在周期性波动之外,蔬菜价格与经济系统的高度一致性。实际上,对于该结果,即便是采取更长时间的观察数据也不会得出相异结论。
表1 蔬菜价格与M0的关系
五、 结论与讨论
(一) 蔬菜零售费用占比高源于消费者多样化的生鲜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蔬菜消费总量十分庞大,消费种类非常繁多,使得面向消费者的蔬菜零售必须采取劳动密集型的终端模式,加之蔬菜的生鲜属性,使得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经营规模受到自然约束,同时由于蔬菜自身的相对价格较低,使得蔬菜零售费用占销售价格的比例较高。正是如此劳动密集的终端模式才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持续不断、品种丰富、供应充足的消费体验。对比而言,粮食的终端销售问题就简单许多,其原因在于:可供选择的谷物品种较为有限,水稻、小麦更是几乎均质的,不存在多样化选择的问题,同时还有大规模的库存可以进行调节,从而使得粮食价格可以相对稳定。
蔬菜的零售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作劳动密集型终端的服务费用;实际上,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零售终端的多元化(如商超、电商等),加之蔬菜生产效率的提升与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在蔬菜零售终端的价格构成中,零售费用占比将会进一步提高。此外,考虑到消费者消费能力的提升,高品质蔬菜市场的进一步扩展,零售费用占比在一定程度上将会稀释。透过上述分析,即使不考虑零售费用的占比问题,蔬菜整体零售价格在未来将会被进一步抬升,其原因不仅包括各种成本的提高,还包括今后蔬菜消费结构的变迁。
(二) 蔬菜价格的趋势由经济系统决定,波动呈现出稳定规律
微观层面的蔬菜价格是市场自由竞争的必然结果。自下而上地,宏观上蔬菜价格自然是经济系统内生决定的结果。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解需要尽可能的避免技术上的细节,回归到蔬菜市场本身:对于一个经济系统而言,短期内的工资水平可能受到外生因素影响,但是一段时间的工资水平一定是内生决定的。对于微观蔬菜零售个体而言,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带来的机会成本将会推动终端费用的上升;另一方面,工资水平将会决定蔬菜的消费变化,从而改变蔬菜市场的供需对比,进而导致蔬菜价格的变化。例如,2014年,由于中国经济整体下行压力加大,蔬菜价格指数降到了4年来的最低水平,由此可见:蔬菜价格的中轴趋势将受到经济系统的决定。
相对于蔬菜价格的中轴趋势而言,蔬菜价格的波动则是蔬菜市场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中国幅员辽阔,整个农业生产呈现出鲜明的纬度特征,而露地蔬菜生产往往在夏秋季节集中上市,与粮油一次收获,全年消费不同的是,生鲜农产品保鲜时间短,大量上市之后很难在短期内获得相应的需求,因此只能通过竞相降价来谋求市场出清;相反,在冬春季节,一方面受到节日影响,另一方面蔬菜产量,特别是露地蔬菜产量减少,使得蔬菜价格快速上涨,如此循环往复。目前,尽管全国设施农业水平快速提高,规模不断扩大,受到成本较高的影响,在冬春季节,蔬菜价格仍将呈现出季节性上涨形势,这一点并未改变。
(三) 蔬菜市场宏观调控的适用性讨论
上文提及Florkowski、Elnagheeb(1993)的波兰实证,其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对蔬菜的价格管制并没有效率,而更具效率的农户市集价格实际上波动更大的[9]29。国内的相关研究却指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如周锦、李崇光(2014)指出可以根据门限值作为蔬菜价格转换的转折点,并以此作为国家调控蔬菜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重要依据[8]29,类似研究不胜枚举。中国实际上也经历过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因此就存在宏观调控的边界问题。对于蔬菜市场的宏观调控,其目标与手段又是如何,实际上并不明确。
如上文所述,蔬菜价格是经济系统内生决定的,如果以价格作为宏观调控目标势必陷入价格管制的陷阱,并通过传导机制使得上游的蔬菜生产陷入混乱境地,毕竟在经济系统中,数量与价格目标不可同时获得。如果以数量作为调控目标,类似于粮食生产的挂钩补贴方式,那么如此多的蔬菜种类,如此大的种植规模,使得数量目标协调一致的困难无比巨大;另一种类似于活猪和冻猪肉储备的调控方式也无法适应极度复杂的蔬菜市场。无论蔬菜市场宏观调控的目标在何处,都将不可能找到合适的政策抓手。与其如此,“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容忍蔬菜价格的周期性波动,才是蔬菜市场宏观调控的真理所在。
六、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在数理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基于上海市的案例对蔬菜流通终端的价格构成进行了说明。该案例实际上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推断进行分析,并为数理模型结果提供了必要的佐证。进一步地研究可以从菜市场的微观调研数据出发,对数理模型结果进行实证,从而提供更有利的经验证据。对于蔬菜价格整体的决定问题,相关研究已经非常丰富,但国际国内的研究实际上并无可靠定论,从逻辑上来看,蔬菜价格由经济系统内生决定这一观点并无问题,但是相关的影响程度及内在机制可能并不是简单地时间序列数据可以解决的,需要更深入的讨论。再进一步地,无论是微观层面对蔬菜零售价格,还是宏观层面对蔬菜整体价格,本文实际上仍然基于一系列比较静态的假设,并未考虑诸如偏好、消费弹性的动态变迁问题,举例而言,根据上海市统计年鉴的数据,上海市的蔬菜消费量从2009年开始已经持续增长,这种结构性变化实际上将对未来蔬菜市场的发展带来更加深刻的影响,是值得引起关注的经济事实。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从相应的政策及策略选择角度,未来相关研究应尽可能的避免政府宏观层面的政策建议,因为对于蔬菜市场及价格而言,自由波动虽然不是完美的,但却是最具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
参考文献:
[1]杨志宏,翟印礼.超市农产品供应链流通成本分析——以沈阳市蔬菜市场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1(2):73-78.
[2]王学真,刘中会,周涛.蔬菜从山东寿光生产者到北京最终消费者流通费用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5(4):66-72.
[3]方志权,顾海英.上海蔬菜产业链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4(1):1-4.
[4]王素霞,胡定寰.以超市为中心的农产品供应链流通成本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7(26):2-11.
[5]卢凌霄,蒋丽娜.基于流通经济学视角的蔬菜价格波动问题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5):57-63.
[6]宋长鸣,徐娟,李崇光.货币供应量、蔬菜调控政策与蔬菜价格波动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22):105-108.
[7]李干琼,许世卫,李哲敏,等.蔬菜市场价格短期波动影响因素分析——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3(3):45-49.
[8]周锦,李崇光.非线性视角下蔬菜市场价格的波动特征——基于STAR模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31-38.
[9]FLORKOWSKI W J, ELNAGHEEB A H.The Evolution of the Pricing Mechanism in the Polish Vegetable Markets: An Empirical Test[J].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3,15(1):1-8.
[10]BUZBY J C, HYMAN J, STEWART H, et al.The Value of Retail- and Consumer-Level Fruit and Vegetable Losses in the United States[J].The 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2011,45(3):492-515.
[11]TROSTLE R.Global Agricultural Supply and Demand: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Recent Increase in Food Commodity Prices[R].Washington.DC: ERS,USDA,2008.
[12]ROSEN S, SHAPOURI S.Rising Food Prices Intensify Food Insecur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R].Washington.DC: ERS,USDA,2008.
[13]TOKGOZ S.The Impact of Energy Markets on the EU Agricultural Sector[R].Ames.Iowa: Iowa State University,2009.
[14]BAUMEISTER C, KILIAN L, WAGNER W, et al.Do Oil Price Increases Cause Higher Food Prices?[J].Economic Policy,2014,29(8):691-747.
[15]AVALOS F.Do Oil Prices Drive Food Prices? The Tale of a Structural Break[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2014,42(10):253-271.
[16]钟骅.上海菜场布局规划思考与探索[J].上海城市规划,2012(3):92-97.
[17]胡冰川.生鲜农产品市场不对称的解析[J].中国乡村发现,2014(4):28-32.
[18]胡冰川.消费价格指数、农产品价格与货币政策——基于2001-2009年的经验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0(12):37-45.
[19]胡冰川,徐枫,董晓霞.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因素分析——基于时间序列的经济计量模型[J].中国农村经济,2009(7):86-95.
(责任编辑郑英龙)
Market Circulation and Price Determination of Perisha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of the Vegetable Market
HU Bing-chuan1, DONG Xiao-xia2
(1.RuralDevelopmentInstitute,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jing100732,China;2.AgriculturalInformationInstitute,Chinese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Beijing100081,China)
Abstract:From the phenomenon of “dual welfare loss” for consumers and producers in the market circulation of perisha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based on basic economic assumptions of open market condition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re determinants of value chain composition and vegetable price trend in the China vegetable market with theoretical model deduction, case study and auto regression mode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ubject to the large-scale of terminal retailers and clearing characteristics of perisha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 end retail cost accounts for a relatively high proportion of the vegetable price. Meanwhile, the vegetable price is endogenously determined within a balanced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time series model also shows a high degree of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vegetable price and the economic system. Therefore, in line with the vegetable market macro-control policy of “ensuring the market mechanism a decisive role in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t is the economically optimal choice to tolerate the cyclical fluctuations of vegetables prices.
Key words:perisha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terminal prices; fluctuation tendency
收稿日期:2016-03-1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城镇化背景下食品消费的演进路程研究”(7137328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全产业链视角的我国高产品垂直价格传导机制非对称性研究”(71203221)
作者简介:胡冰川,男,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产品市场研究;董晓霞,女,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产品价格研究。
中图分类号:F52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16)05-00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