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董彩霞
丹麦能源技术出口前景
The prospect of the Danish energy technology export
■文/图董彩霞
从港口看正在扩建的哥本哈根资源中心,它将成为又一个地标性建筑
4月底,丹麦工业联合会召开了一次能源技术出口会议。丹麦能源、供给和气候部长、多个能源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丹麦能源署、基金会、丹麦工业联合会下属的公共交流机构——“绿色国度”人员代表及德国驻丹麦大使到会并致辞。
去年,丹麦能源技术出口量为714亿丹麦克朗(约717亿人民币),比2014年下降了4%。即使如此,能源技术仍占丹麦去年出口总量的11%,居欧盟国家之首。2000年时,丹麦能源技术出口为267亿克朗,15年以后达到了714亿克朗,按目前的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6.8%。同一时期内,丹麦其他方面的出口平均增长率为3%。
丹麦能源技术对哪些国家出口最多?第一名是德国,其次是美国,第三是中国。去年丹麦向德国出口能源技术为247亿克朗。
丹麦工业联合会制定了能源出口目标——即到2020年,丹麦能源技术出口量要达到1000亿克朗。
按照欧盟统计局(Eurostat)的定义,绿色能源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可持续性能源,即货物和技术利用生物质、地热、海浪能、太阳能和风能。二是更好地利用能源,即货物和技术利用节电技术、控制能源和储存、绿色交通、热电生产技术及热泵等。
丹麦的垃圾处理技术已经融入了绿色能源生产系统。如何进一步强化自己的领先地位,开发更多的相关技术,并有利于出口?5月上旬,丹麦垃圾协会召开了两天的年会,专门讨论这个问题。能源出口和垃圾看似不相干,但笔者认为,两者关系密切,值得关注。
丹麦能源、供给和气候部长拉斯·克里斯汀·利勒霍特(Lars Christian Lilleholdt)说,“去年12月世界气候变化大会(COP21)在巴黎召开,并达成了协议,这向全球能源提供了一个强烈的政治信号——低碳发展是方向,要告别化石燃料,转向绿色能源。”丹麦正处在全球、欧洲、丹麦气候和能源发展的关键时刻。丹麦政府已经制定了规划,到2050年完全脱离化石燃料,在此过程中丹麦要始终在这一转化过程中保持领先地位。巴黎协议将有利于欧盟内部区域性合作的进一步拓宽和国际间能源市场的快速变化。这就要求丹麦需要及时更新自己原有的规划,适应新的形势。部长说,“光是减排一项,各国就需要大量投资,不要说能源转型的产业及服务了。”对丹麦这样一个能源技术出口大国,这无疑提供了新机遇,他同时要求大家不要睡在成绩单上,能源技术创新不仅要达到新的高度,还要适于出口。
根据联合国能源署的统计,2015年全球对化石燃料的投资为1300亿美元,而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则达到了2860亿美元,比前者多出一半,相对于2004年,增加了6倍。
按照丹麦工业联合会的一个估算,若巴黎协议得到有效执行,到2030年,丹麦对欧盟、美国、中国和墨西哥的能源技术出口可望达到1200亿克朗,2020年便能达到1000亿克朗。关键是要针对已经定位的市场,满足客户需求,加强竞争力。
为迎接这一发展,今年3月,丹麦政府成立了能源委员会, 旨在分析能源方面的发展趋势,向政府做2020至2030年间的能源政策咨询。
这次会议对能源行业出口的机遇进行了多方面的讨论,如离岸风电场、全球能源技术增长趋势、丹麦热电技术出口、建筑节能、石油产业从黑色向绿色能源转型、绿色天然气、太阳能及区域供暖在欧洲的前景等。
丹麦工业联合会能源部主任克劳斯·马兹森(Claus Madsen)说,能源技术的开发与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相关紧密。即使国际经济发展不乐观,“我们这一行业也要团结一致,向世人展示我们的技术。我们可以邀请各国代表团来参观,而不能因为经济形势不乐观就退缩。再就是我们要让政府践行已定的协议,我们业内要细致地制定行业出口规划,以加强相互间的合作。”他批评丹麦新政府今年消减了对能源技术开发的资助,“陪同代表团在丹麦实地参观比我们去对方国家讲解自己的成就不知要强多少。”
丹麦工业联合会下属的公共交流机构“绿色国度”主任凡·摩登森(Finn Mortensen)提到,去年“绿色国度”一年就接待了23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相关人员。开会的当天,正好有一个广东省代表团前来取经。除了巴黎协议这样的大框架,各国各地区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尤其是该国的法规条例,“我们在介绍丹麦做法的同时,了解到了不少世界各地的情况。”
一提到“垃圾”,人们立刻就会联想起腐烂、恶气、蚊虫蜂拥。建筑和工程废料、废弃化学制品、饮料瓶、旧衣物、旧家具及其他家用废品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国迅速增加,不及时处理,堆积如山,造成污染不说,还形成健康隐患,对人类形成一种威胁。
在丹麦,垃圾处理是环境治理方面费用最高的一项,按2012年的计算,每年高达110亿丹麦克朗。
2007年,丹麦国会一致通过2050年实现100%脱离化石燃料的规划,它要求全国各行各业集思广益,减少碳排放,同时重新考虑能源和资源的关系。
收集垃圾在丹麦一直由各城市负责。原有的两个垃圾协会于2013年合并,成立了现在的丹麦垃圾协会,在政府和社会间形成一种新的政治力量。协会主席马斯·雅克布森(Mads Jacobsen)说,“丹麦垃圾协会视垃圾为一种资源。我们的目的是使整个社会更多更好地对有限资源进行再利用。”副主席欧佛·达尔斯格德(Ove E. Dalsgaard)补充到,“那些无法再利用的垃圾可以用来生产绿色能源,也就是说垃圾处理在绿色转型和能源转型中要齐头并进。”
今年的年会于5月10至11日举行,第一天的会议主要是业内交流。第二天的会议则对外开放,请了国会多个党派的代表、能源、供给和气候部长、前欧盟气候委员、前文化部长、学界、能源咨询人员、艺术家、基金会、工会及媒体。
对垃圾的态度,实际上反映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登台讲演中不止一位代表提到很多国家对垃圾的负面感。即使部分人能够理解其正面含义,但从国家层面上讲,仍然不能形成制度,实现垃圾转换成绿色能源,并使其融入整个绿色能源转换机制。美国就是一个例子,不同行业不通气,不能协调。
要想使垃圾处理融入可持续性发展目标,就要求政府及能源行业不断地交流,强调垃圾的正面形象,同时要花精力和资金来支持垃圾变成资源。能源供应是我们生活中最主要的一部分,我们不可能想象现代社会的运转没有电、水、供热和制冷。2014年,哥本哈根被评为欧洲“最宜居城市”,也就是说它在垃圾处理、饮用水、交通、气候等方面都是优秀的。
有代表提到,丹麦有一个传统,即一家公司根据国家规定对新设备进行设计,常常利用咨询公司的帮助,并随时与政府通气,除了图纸设计外,该公司还和咨询公司一起考虑新设备的长远意义,而不只是眼下的竞争和利益。而国外很多地方则不是这样,公司只考虑自己的项目,不利用咨询公司协助,不考虑项目在整个能源供应链中的作用和对将来的影响。
丹麦原文化部长、现Kolding市设计学院院长伊丽莎白·格尔纳·尼尔森(Elizabeth Germer Nielsen)刚一上台,就叫大家全体起立唱国歌。歌词的作词者是大名鼎鼎的安徒生,歌词描述的是丹麦美丽的国土。之后她让大家闭着眼睛想想唱国歌时的感受。“你们是不是能联想到丹麦参加国际足球赛时唱国歌时的心情?球迷们唱国歌时都是情绪高昂。我觉得垃圾产业也应该如此,要能激起民众的情绪,争取大家参与。”
她说,“丹麦的垃圾处理得好,工人到时候就开着垃圾车来,还收拾得干干净净,然后又默默地开车离去。这就是丹麦垃圾工人给人的印象——很理性、很敬业、到时就来、干净利索,但也不过如此。今天的垃圾行业如同社交媒体,在短时间内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其复杂性让人晕眩。”
哥本哈根市一垃圾桶
设计能帮助垃圾行业吗?设计的含义到底是什么?设计是为让产品对大众有意义。什么叫“有意义”?她说,“对一个消费者来说,意义在于他的价值观、文化和他自己的特点。”她举了个例子,南非的国旗是曼德拉上任总统后设计的,他希望新的国旗能够包括南非所有人,6种颜色中,黑绿黄代表土著各族群,红蓝白则代表英国和荷兰后裔。同一个旗子,黑人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部分,白人也能看到自己要看的部分。这面国旗即承认不同,又有聚合力。“对待不同的客户,就是要照顾他们的不同,同时能体现共同的目标。”
她所在的设计学院前不久为Kolding市废水公司搞了一个设计:以前废水公司的工作无人知晓,通过设计,他们让看不见的东西能看得见。现在废水公司搞了展览,向来访人介绍他们的工作和设想。废水变成清洁水后,流入了小溪,在市政府的协助下,融入了城市绿化娱乐新区。她又举了例子,最近几年闹市区和交通要口都设立方便路人或司机使用的垃圾桶,使垃圾外置骤减。她再次强调,设计要从长计议,多考虑客户的需求和愿望,使更多的人理解垃圾就是原材料,是资源。现在全球食物浪费惊人,我们完全可以更节省,再利用,同时将已经浪费掉的食物转换成能源。仅现有的技术就能够使我们的社会变成“无垃圾社会”。
德国驻丹麦大使克劳斯·罗伯特·克鲁姆瑞(Claus Robert Krumrei)在丹麦工业联合会举办的能源出口会议上讲到,“丹麦从上世纪70年代起开始发展新能源,当时没有几个国家看好它的发展趋势,但丹麦人一直坚持走自己的路,以后一直走在世界能源技术的前沿。德国要向丹麦学习。”
的确,丹麦是一个很小的国家,它和其他国家同样经历过“中东石油危机”、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和最近几年石油价格大幅跌落。它之所以能够利于不败之地,在于丹麦人不仅立于本国,更是放眼世界,企业间、行业间分工细致,同时通力合作,向可持续性发展目标迈进。
作者简介:董彩霞,主修社会学,获哥本哈根大学博士学位,现为丹麦能源与环境记者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