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满意度

2016-06-14 02:18:52郑生钦闫小波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结构方程失地农民城镇化

郑生钦, 姜 辉, 贺 庆, 闫小波

(山东建筑大学 管理工程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1)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满意度

郑生钦,姜辉,贺庆,闫小波

(山东建筑大学管理工程学院, 山东济南250101)

摘要:失地农民对政府征地的满意度是关系城镇化建设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文章构建以农民预期、公平感知、质量感知为前因变量,以失地农民满意度为结果变量的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以济南市失地农民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相关数据,对假设的结构方程满意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确定影响失地农民满意度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质量感知是对失地农民满意度影响最大的变量,其影响系数为0.70,其次,农民预期对失地农民满意度不产生直接影响,通过质量感知对其产生的间接影响为0.58,公平感知对失地农民满意度的影响最弱,其直接和间接影响之和为0.41。提出通过改善质量感知、合理农民预期、提高农民公平感等途径提升失地农民满意度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失地农民;满意度;结构方程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4.7%,相比上年提高1.16%;城镇常住人口为7311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约1929万人;农村常住人口为62961万人,减少约1261万人[1]。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轨迹来看,稳定阶段的城镇化率为80%左右[2]。因此,今后几十年我国将处于持续的城镇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不仅引发了更多的就业需求,也增加了住房、基础设施等基本生活需求。城市建设用地已经不能满足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必然引发征收农村集体土地行为,出现大量失地农民。

作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者的农民,当政府征收其赖以生存的土地时,他们面临如下的困境: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缺乏非农劳动技能,面临失地即失业的问题;针对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并不完善,一些失地农民会处于“种地无田、就业无岗,保障无份”[3,4]的状态。处于困境中的人群,很容易导致心态失衡。由征地引发的矛盾纠纷愈演愈烈,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5]。

政府征地过程中不进行认真细致的宣传工作,就不能使被征地农民产生合理的预期。没有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安置方案,就不会使农民获得被征地的良好质量感受。补偿分配、征地程序等方面的问题又会使被征地农民产生不公平感。针对预期、质量感、公平感这些要素对失地农民满意度的影响程度、影响路径的探索和研究是必要的,该研究对于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以及推进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采用结构方程(SEM)方法,构建失地农民满意度模型,以山东省济南市失地农民调查问卷的数据对失地农民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测评,分析确定影响失地农民满意度的关键因素,进而提出提升失地农民满意度的措施建议。

1失地农民满意度影响因素

1.1失地农民满意度的内涵

失地农民是指政府征地活动中“被征地”的对象。他们因为“失地”而改变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既有别于普通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市民,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边缘群体。本文提出的“失地农民满意度”是指在政府主导的征地活动完成后,失地农民对政府征地活动的满意程度。他们将自身对征地活动的事前期望、过程的公平感知、事后的实际感受综合起来,做出对政府征地活动是否满足自身需求的主观评价,即满意度评价。

1.2失地农民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概要

近几年,国内学者对失地农民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有:钟水映等[6]运用Logistic回归与Backward LR回归的方法,以中部两条高速公路的征地拆迁农户为调查对象,得出了影响农户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是征地拆迁的补偿标准;王慧博[7]通过对上海和广西的调查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失地农民对基本生活(包括工作、居住、社会保障、收入)的满意度是最主要因素;刘祥琪等[8]基于对中国17个省份的调查数据研究,指出在实践中需要保护农民在征地过程中的参与权并提高征地补偿水平的重要性。陈占锋[9]采用结构方程技术研究城乡结合部的失地农民的生活满意度,得出经济收入、社会保障是重要影响因素。梳理以往文献中得出的失地农民被征地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如表1所示。

表1 失地农民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统计

2失地农民满意度研究

2.1结构方程简介

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简称SEM)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数据分析方法,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引入了潜变量的概念,通过设定每个潜变量的观测变量,利用便于统计分析的观测变量来测量潜变量及其相互间的关系[15]。其实质是利用联立方程组求解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基本方程形式如下:

x=λxξ+δ

(1)

y=λyη+ε

(2)

η=βη+Γξ+ζ

(3)

式中:x、y分别为观测自变量和观测因变量;λx与λY为相应的系数矩阵;ξ、η分别为结构自变量和结构因变量;δ和ε为相应的误差;β和Γ是路径系数,β表示内生潜变量之间的关系,Γ是外源潜变量对内生潜变量的影响;ζ是结构方程的残差项,反映了在方程中未能被解释的部分。

2.2失地农民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的提出

满意度的衡量最早出现于顾客满意度理论研究中。瑞典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SCSB)是国外率先构建的国家级满意度测评结构方程模型,模型中包含顾客期望、质量感知、顾客满意度、顾客抱怨、顾客忠诚5个结构变量及各自的观测变量,该模型及其改进模型已被广泛用于企业的顾客满意度及公共服务满意度的研究中,也给结构方程满意度模型的构建者们提供了有益参考。

政府征地过程中,由于农民是其征地的对象,可将农民看作政府征地活动的“顾客”,SCSB中的顾客满意度在此模型中为农民满意度;政府对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就业安置、社会保障的优惠政策等可以看成是农民失去土地后的回报,农民对此抱有的理想水平可以看作农民预期,农民期望值的高低是其对补偿程度判断的心理标准,对质量感知、公平感知以及最终对政府征地的满意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质量感知和公平感知可以看作是政府在征地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感受,农民对公平的感知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质量感知,同时对征地满意度也会有直接的正向影响,而失地农民的质量感知会直接影响其对征地满意的程度。考虑到我国失地农民这一群体的特点以及政府征地公共服务的特殊性,选取农民预期、公平感知、质量感知为前因变量,失地农民满意度(模型中以“农民满意”代表)为结果变量,构建失地农民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图1),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H1~H5,图中箭头指向表示假设有正向影响。分析和被征地农民访谈过程中获得的信息,结合有关失地农民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已有研究(表1),选取了16个观测变量(表2)。

图1 失地农民满意度假设模型

潜变量观测变量农民预期X1失地后生活水平预期X2征地补偿数额的预期X3失地后就业帮助预期X4失地后社会保障预期公平感知X5信息公开透明度X6补偿分配公平度X7征地程序完善度X8失地农民参与权质量感知X9政府征地补偿标准X10失地后再就业情况X11失地后社会保障情况X12失地后消费收入水平X13居住安置适宜性农民满意X14实际同预期比较X15实际同理想比较X16农民总体满意度

(1)农民预期

农民预期是指农民在征地活动发生前,基于对以往征地政策的了解和判断,对政府给予的征地补偿质量的期望。这种期望产生于农民对补偿的需求,本文选取失地农民对征地过程的整体预期、对失地后政府给予补偿金数额的期望、对失地后能享受到政府对其再就业帮助以及社会保障程度的期望指标综合衡量农民预期。

(2)公平感知

公平感知是指失地农民对政府在征地活动过程中的行为以及征地结果等是否公平的感知。1965年美国心理学家John Adams提出公平理论,是研究人的动机与知觉关系的一种激励理论,本文设置了公平感知这一潜变量。选取政府事前对征地政策等相关信息公开与征地过程中各项行政流程的透明度,土地增值收益在政府、开发商与农民集体之间的分配,土地补偿金在农民集体内部的分配,以及失地农民的参与权等指标对公平感知进行测量。

(3)质量感知

质量感知是指失地农民在得到政府的各项补偿以及妥善安置后的直接感受,是失地农民满意度影响因素测评的一个核心变量。本文选取征地补偿的标准和方式、征地后安置居住的适宜性、获得的社会保障情况、失地后的再就业情况以及年收入与消费水平等测量指标对质量感知进行测量。

(4)失地农民满意度

失地农民满意度是指在政府主导的征地活动完成后,被征地农民对政府征地活动的满意程度。这种主观评价是失地农民基于自身需求的实现程度做出的,通过将自身对征地活动的事前期望与事后的实际感受相比较得到。用对征地活动的总体满意程度、实际与预期相比的满意程度以及实际与理想相比的满意程度等三个观测变量来测量。

2.3实证检验

2.3.1数据收集与信效度检验

为了研究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被征地满意度,以简单易懂、容易被农民理解为原则,以本文选取的16个观测指标为基础,设计问卷并进行调研。问卷采用Likert 5级量表进行测量,从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分别赋予1~5分的分值。以济南市的失地农民作为调查对象,随机抽取400位失地农民进行入户访谈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380份,经仔细核查排除无效作答的问卷42份,最终有效回收338份,有效回收率为88.9%。有效问卷分布情况见表3。

表3 问卷分布情况

为检验问卷设计的合理性,运用SPSS19.0软件,采用Cronbach’α系数法对问卷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进行检验,得出Cronbach’α值均在0.8以上,说明调查问卷信度良好,数据可靠;采用KMO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方法得出KMO值为0.893,Sig值为0.000,且各变量的因子载荷均在0.6以上,达到显著性水平,表明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

2.3.2路径分析与假设检验

利用调查所得的数据,运用Amos20.0软件对图1的假设模型进行结构方程的路径分析。从结构模型的整体拟合指数看,卡方与自由度的比值为2.754,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且其他各项拟合指数均符合建议值的要求,显示结构模型整体拟合较好。根据路径分析的结果,得到研究假设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及显著性水平(表4),标准化路径系数表示沿路径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程度大小。

表4 路径分析输出结果

注:显著性“***”表示估计参数达0.001的统计显著性;“**”表示估计参数达0.01的统计显著性;空白表示不显著。

2.3.3模型的修正

在上文的路径分析中,H1假设路径的T值仅为0.578,小于1.96,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农民预期对失地农民满意度的直接影响不显著,而是通过质量感知和公平感知两个中介变量来影响农民满意度。因此删除农民预期→农民满意度这一路径。根据MI值对模型进行多次修正,得到修正后的模型如图2所示。

经过对模型的调试、修正,拟合指标如表5所示。

表5 整体模型适配度检验

由表5可知,经过对模型的修正,模型的绝对适配度指数RMR、RMSEA、GFI、AGFI,增值适配度指数IFI、TLI、CFI和简约适配度指数PGFI、PNFI、PCFI以及χ2/df等都在标准值范围内[16],表明数据和模型拟合情况很好。

潜在变量的组合信度(C.R.)是模型内在质量的判别准则之一,一般判别标准是大于0.6[12],由表6可以看出,上述潜在变量的组合信度系数值在0.7729~0.8343之间,均大于0.6,表示模型内在质量佳,且T值都大于1.96,达到了0.05显著性水平。

图2 失地农民满意度修正模型

通过对模型进行修正,最后各项指标(表5、表6)均达到要求,说明数据与模型拟合情况很好。因此得出文章所构建的结构模型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和显著性,该模型较为理想。

表6 验证因子分析汇总

农民预期、公平感知、质量感知对失地农民满意度的影响效应如表7所示。

表7 模型修正后的潜变量影响关系表

2.4影响失地农民满意度关键因素分析

(1) 农民预期对失地农民满意度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关系,而是通过质量感知和公平感知两个中介变量来间接影响满意度,间接影响效用为0.47×0.70+0.62×0.33×0.70+0.62×0.18=0.58。其中,农民对失地后生活水平的预期X1(λ1=0.78,p<0.001)、农民对失地后能享受到的就业帮助的预期X3(λ3=0.78,p<0.001)对农民预期的作用最大;其次是补偿金额的预期X2(λ2=0.75,p<0.001)。由此可知,通过有效的宣传和沟通渠道,让农民对失地后生活水平、享受的就业帮助和征地补偿金额等有合理的预期,去除不必要的担忧,有助于农民形成较高的质量感知,进而获得较高的满意度。

(2) 公平感知对失地农民满意度直接影响效应为0.18(p<0.001),通过质量感知影响失地农民满意度的间接效应为0.23,总的影响效应为0.41。其中,补偿分配的公平(λ6=0.82,p<0.001)对公平感知的作用最大;其次是信息的透明程度(λ5=0.81,p<0.001)、完善的征地程序(λ7=0.71,p<0.001)。因此,通过完善征地程序、保证政府征地过程中的信息透明、制订公平的补偿分配政策等措施可以提高失地农民的公平感知。这不仅可以直接提高失地农民的满意度,还可通过改善农民对政府征地过程的质量感知而影响失地农民满意度的提高。

(3)质量感知对失地农民的满意度影响效应最大,为0.70(p<0.001)。其观测指标中,征地补偿的标准和方式X9(λ9=0.75,p<0.001)对质量感知的作用最大;其次为失地后的再就业情况X10(λ10=0.74,p<0.001),征地安置的居住适宜性X13(λ13=0.71,p<0.001)。可以看出,提高征地补偿的标准、对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大力扶持、提高征地安置的居住适宜度等措施是提高失地农民满意度的有效方式。

3提升失地农民征地满意度的建议

3.1多渠道提升农民的质量感知

首先,改善失地农民被征地后的再就业状况。对失地农民进行免费的劳动技能培训,并让他们享受同城镇下岗职工相同的优惠政策与社会援助,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对经过再就业培训的失地农民进行技能跟踪服务,为其提供再就业过程中的技术保障,使他们尽快融入到城市经济活动中。

其次,积极推进与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很多失地农民由于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缺乏非农劳动技能等,在失去土地后很难实现再就业,因此社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其原有的土地保障。对于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一是要有持续的政策支持,符合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条件的,应将其纳入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体系。二是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可以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资金筹集机制。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制订合理的土地补偿标准,充分考虑土地,特别是城市建设用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市场价值,让失地农民分享城镇化与经济不断发展的成果。构建原有和将来土地使用者“双赢”的征地模式,避免成为“零和”博弈。

3.2优化征地流程,提高失地农民的公平感

充分尊重失地农民的参与权与知情权,事前公布征地公告、征地补偿政策以及各项安置方案的同时,成立高素质的第三方的征地宣传组织,增加新的沟通管道。让农民了解政府城市化决策和自身的关系,尊重失地农民的合理诉求,引导农民对征地补偿及日后的基本生活有理性的预期。不仅做到补偿、分配的公平,更要保证政府关于征地的各项政策信息的及时公开、行政流程的透明,做到“阳光征地”,充分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3.3建立与推行征地管理信息系统

政府部门应加快建立健全征地管理信息系统,为“阳光征地”提供技术保障。将政府、开发商、失地农民、征收土地的相关信息、征地补偿与安置政策和标准、征地流程等统一整合到该系统中。一方面,有助于被征地农民建立合理的预期,去除不必要的担忧。他们可以查询征地补偿信息、补偿款的发放情况、社会保险的投保情况等,让失地农民真切感受到“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相信政府征地可以改善被征地农民的生活状况。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被征地农民的公平感。被征地农民通过与征地方的沟通互动,充分了解征地程序、理解征地补偿政策,并以表达自己诉求和质询的形式参与征地过程,从而提高失地农民的公平感知。

4结语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质量感知对失地农民满意度的影响最大,它通过征地补偿的标准和方式、失地农民再就业情况以及失地后的征地安置的居住适宜性来反映。其中,征地补偿的标准和方式是最重要的因素,提升征地补偿标准、改善补偿方式,让农民共享城镇化和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成果是提升失地农民满意度的关键措施。农民期望不直接影响失地农民满意度,而通过质量感知和公平感知两个中介变量来影响,失地农民对征地补偿的期望、对未来基本生活水平的期望和对未来就业的期望是构成农民对城镇化建设支持的基本驱动力。因此,让失地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融入城市生活的措施保障会提升被征地农民预期,进而影响质量感知,提高失地农民满意度。提高征地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公平感知,也是提升失地农民满意度的途径。它可以直接改善失地农民的满意度,又可以通过提高失地农民的质量感知来提升失地农民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13年)[M]. 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2014.

[2]邱晓华,管清友. 中国经济新变局[M]. 北京: 中信出版社,2015.

[3]张爱平.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以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为例[D]. 武汉: 武汉大学,2011.

[4]谢立宏. 宁夏固原饮河村回族失地农民生活方式变迁研究[D]. 兰州: 兰州大学,2012.

[5]王珊珊. 国土部副部长:征地拆迁群体事件时有发生. [2014-01-14].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1-14/5733478.shtml,2014-01-14/2015-08-20.

[6]钟水映,李 魁. 征地安置满意度实证分析[J]. 中国土地科学,2008,22(6): 63-69.

[7]王慧博. 失地农民市民化满意度分析[J]. 江西社会科学,2013,(7): 196-203.

[8]刘祥琪,陈钊,赵阳. 程序公正先于货币补偿:农民征地满意度的决定[J]. 管理世界,2012,(2): 44-51.

[9]陈占锋.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研究[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 55-62.

[10]钱忠好,肖屹,曲福田. 农民土地产权认知、土地征用意愿与征地制度改革——基于江西省鹰潭市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7,(1): 28-35.

[11]叶剑平,丰雷,蒋妍 等. 2008年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调查研究——17省份调查结果及政策建议[J]. 管理世界,2010,(1): 64-73.

[12]张术环. 征地补偿安置与新农村建设中的利益协调问题[J]. 农村经济,2010,(11): 45-48.

[13]张志强,唐轲,王青. 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杨凌区位例[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4): 55-60.

[14]胡荣华,陈琰. 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 统计研究,2012,29(5): 79-83.

[15]邱皓政,林碧芳. 结构方程模型的原理与应用[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16]吴明隆. 结构方程模型——AMOS操作与应用[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Land-lost Farmers’Satisfaction on Land Expropriation i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ZHENGSheng-qin,JIANGHui,HEQing,YANXiao-bo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Jinan 250101, China)

Abstract:Land-lost farmers’ satisfaction to the governmen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decides whether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can be smoothly proceeding. This article builds farmers’ expectations, fairness perception, quality awareness as the antecedent, land-lost farmers’ satisfaction as the result variable satisfacti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his paper takes Jinan land-lost farmers as the object of investigation, implementation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carries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assum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o determine the key factors that affect farmers’ satisfac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quality of awareness is one of the largest structure variables affecting land-lost farmers’ satisfaction, the influence coefficient is 0.70, secondly, farmers expectations for the land-lost farmers satisfaction does not produce direct impact, by quality perception of indirect influence is 0.58, fairness perception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land-lost farmers’ satisfaction was the weakest, the sum of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0.41.Putting forward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increase land-lost farmers’ satisfaction b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awareness, farmers reasonable expectations, raising farmers’ sense of fairness and so on.

Key words:urbanization; land-lost farmers; satisfaction; structural equation

收稿日期:2015-12-30修回日期: 2016-02-29

作者简介:郑生钦(1963-),男,山东诸城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城镇化与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Email:zhshqin@163.com)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985(2016)03-0061-06

猜你喜欢
结构方程失地农民城镇化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西藏研究(2017年1期)2017-06-05 09:26:11
社区居民旅游公平感知与旅游参与、旅游收益的结构关系
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中国设计产业竞争优势研究
预测(2016年3期)2016-12-29 18:39:27
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影响因素模型检验
商(2016年29期)2016-10-29 13:45:22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学习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50
失地农民在土地征收中的救济失范及司法回应——以司法权的适度介入为视角
城镇化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