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兮
植树造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翻阅史册,不难发现,一些封建帝王在种树这事上居然也是蛮“拼”的。
世人印象中,“焚书坑儒”的秦始皇是个不折不扣的暴君,但其允许存世刊印的书目中却有种树书籍的身影。不仅如此,他还要求在修建驰道(相当今天的国道)时,路旁每隔七米就要种一棵树,这估计是中国最早的“绿化带”了。
一向重视农业生产的汉文帝、景帝父子对种树这事当然也不含糊,曾九次颁布劝民植树之诏:“多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而南北朝时的北魏孝文帝,这位以“汉化改革”著称的鲜卑族皇帝,不仅给百姓分田植树,连树的品种、数量及栽种时间都有详细规定。
今人每称柳树,总不觉与“杨”并提,却鲜知此美称源于隋炀帝。在下令开凿通济渠后,他接受大臣虞世基的建议,带头在运河两岸栽植柳树,并御书赐柳树姓“杨”。同时,他还大行奖励之策,“柳一株、赏一缣”,缣就是双丝的细绢,这个赏赐可不薄。
宋太祖将植树实绩与官员考核直接“挂钩”,政绩斐然者直接“晋升一级”。相较于赵匡胤的“正面倡导”,元世祖忽必烈的政策可就让官员们诚惶诚恐了,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将植树立法的帝王。他要求各级官吏每年都要上报种树情况,对于失职或弄虚作假的则按法律论罪。这样的规定,让旅行家马可·波罗大为赞赏。
如果有人排“帝王种树排行榜”的话,明太祖朱元璋当居榜首。这位“放牛皇帝”很有经济头脑,一上任就大力发展“经果林”,“令天下广植。凡民户有田者,须种桑麻、栗枣各二百株。”他还鼓励利用荒山闲地造林,实行“免税”政策,树木成材后归种树者。而对于砍伐、偷盗树木者,一律治罪、绝不手软。在他推动下,大明朝种树成风,全国种树规模在10亿株以上,仅南京钟山一带就种了50余万棵梧桐树、棕榈树,他自己也由此获得了“种树皇帝”的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