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春清
【摘 要】我国古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成功培育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同时封建统治阶级能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深化认识、架构一体化的培育措施,诸如培育内容的具体化、制度建立的规范化、机构设置的完善化、辐射形式的多样化等,这些为我们今天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该再次借鉴古代价值观培育的方式,构建完备的学习、实践、考评等培育体系,发挥全社会的力量,最终使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每一个方面。这既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化解社会矛盾,又能为实现“四个全面”提供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因此,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经验,对于我们当今凝聚全社会力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四个全面”,构筑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文化;制度;机构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这就意味着统治阶级的思想决定了时代的核心思想,决定了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当前,我国面对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西方价值观念的冲突和挑战,面对全面深化改革、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时代的迫切课题。对此,我们可以从我国古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得到启示。
文化的核心即价值观,我国古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成功培育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是形成古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土壤。
1 中国古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形成的社会条件
价值观的基础和底蕴是文化,因此不能孤立地谈价值观,研究我国古代核心价值观不能离开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是形成古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土壤 。
1.1 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价值观形成的经济基础
社会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因此,其形成受社会的经济基础制约。中国古代社会价值观的形成是与其相对应的农耕经济息息相关的。一方面,农耕经济需要不辞辛苦,辛勤耕种,必须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另一方面,在农耕经济条件下人们依靠土地,居住比较固定,流动性极小,需要互相协作帮助,农耕收成依赖天气等自然环境的恩赐,人们敬畏天地,这就培养了人们厚德载物的涵养品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是根本依据。
1.2 中国古代社会的神话传说成为中国古代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最初思想基础
神话传说虽无明确的证据可考,但人们祖先在生产生活中代代相传,在人们头脑中留下深深的印记,无法抹去,如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等神话传说中体现的初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价值观,成为中国古代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最初思想基础。
1.3 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是中国古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基调的决定因素
早在西周时期,作为一种强制力量的礼制限定了中国古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调。《礼纬·含文嘉》云: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矣。[2]《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3]即“仁义礼智信”,古人也称为“五伦”,该时期强调三纲五常的礼制把中国人内在的初步的价值观强化为外在的强制约束,使礼制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而且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种制度秩序。此后的历朝历代统治者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又进一步强化礼制,统治者可以较为系统地运用自律与他律等方法来实现对全社会价值观的控制。
2 我国古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演变
我国古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价值观内容是伴随古代封建社会的需要而发展的,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在中国绵延了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完整稳定长效的核心价值观,集中表现在以“天、仁、礼”为核心的儒家价值观;以道法自然为核心的道家价值观;以普度众生、慈悲为本的佛家价值观。古代社会的这一核心价值观虽然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每个时期的目标都具有一致性,即都是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中国古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源远流长,内容极为丰富,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为古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土壤。中国古代社会核心价值观萌芽于古老的原始文化中,从对自然、图腾的崇拜开始,春秋战国时期,核心价值观发生了巨变,形成了众多的派别和学说,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价值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期,为整个中国古代价值观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主要形成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价值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价值观。儒家价值观是入世的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以“仁”为核心的伦理观、以“礼”为核心的社会观和以“天”为核心的哲学观。道家价值观是隐世的思想,重在强调人生哲学,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德理论,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无为而治、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以“道”为核心的价值观,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充分发挥了老子学说,形成了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价值观和随遇而安等厌世逍遥的人生态度,对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影响颇大。道家的这种自然主义、逍遥避世、明哲保身、以退为进的人生处世哲学,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强不息的人生追求相得益彰,形成一个张弛有度、儒道互补的双重价值观。此后,这种社会价值观经过魏晋汉唐时期思想家们的阐发,儒、玄、佛、道四种文化相互冲突、相互融合,不断拓展,形成了新的气象。
西汉时期,董仲舒极力倡导推行儒家价值观,提出“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人合一”的思想,汉王朝为了强化君权巩固封建大一统的专制统治,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价值观。这标志着我国古代社会以儒家文化为主的核心价值观的正式形成。
魏晋时代,出现了“名教”与“自然”为主的玄学价值观,玄学价值观经过何晏、王弼的“名教本于自然”;阮籍、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向秀、郭象的“名教即是自然”三个阶段的辩证发展,否定了西汉独尊儒术的价值观。
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逐步形成了超人文的佛教出世思想,并在隋唐时代达到了鼎盛状态。这与中国本土的儒家入世思想、现世生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拓展了中国古代价值观。唐代对天人关系的认识上也有了进一步发展,柳宗元否定天的神秘性,认为“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突出了人的力量,刘禹锡则进一步强调人定胜天的思想。认为“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
到宋明时代,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进入了辩证发展的综合阶段。思想家们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又加强了对人性修养的重视,倡议人的欲望应服从于天理,以张载、二程和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形成发展是中国古代价值观发展的必然结果。理学家们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重新构造了包括本体之学、心性之学和修养之学的天人整体之学,从“性与天道”的角度深化了儒学。但理学家们从群体本位主义出发,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价值观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成为摧残人,迫害人的工具。
明清之际,是中国封建社会由高度成熟到日渐衰落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传统价值观在承袭宋明理学价值观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发展并转而走向分化,逐步形成具有近代启蒙色彩的人文价值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们反思理学的缺陷,针对近代社会的发展,对社会和人生进行重新探索,肯定人的合理需求,注重实际人生,倡导经世致用的务实价值观。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社会价值观是以儒、道、佛为核心的价值观,不同时期的核心价值观都是在此基础上演变而成,都是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深化与扩展。三方面价值观相辅相成、刚柔相济、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一个以儒家为主体,道家、佛家为两翼的立体化互补式的价值观,最终达到和谐境界。
3 我国古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当代借鉴
我国古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比较成功,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同时有着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明确培育目标,完备的建构体系和培育内容,社会实践方式等,最终取得了深刻而持久的效果,这带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
3.1 提高思想认识,将核心价值观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认识
从中国古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来看,不同朝代都非常重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体现在培育内容、方法、实践途径方面,而且具有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明确培育目标。如汉朝推崇董仲舒“独尊儒术”的思想建立儒家文化为主的价值观以强化君权专制统治;唐朝发挥宗教对国家治理的作用角度派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弘扬传播佛教文化。放眼全球,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建立了核心价值观,而且与本国的文化土壤、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具有明显的本国文化特色。如美国在最初反对英国王权专制主义统治的基础上的建立了自由、宽容、民主、人权与正义的核心价值观、欧洲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被打上冷战的烙印,超越爱国主义的民主、自由、正义、性别平等及生态平衡等内容成为欧洲社会核心价值的主要方面。在亚洲,各国都按照各自民族文化特征建立了核心价值观,但总体来说由于儒家文化的影响,家庭伦理、等级秩序、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成为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 。而非洲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把本国历史上留下来的古老传统与现代化的使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我国也应紧跟时代,立足中国实际,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建立真正属于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3.2 编制与时俱进的经典教材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前提
古代社会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进程中有着明确的培育内容,拥有统一的教材,如秦代以法令条文作为教育内容,以儒家价值观为灌输内容;汉代向儒生灌输“三纲五常”、“君权神授”的儒家思想;隋唐时期注重对功利主义儒学和皇权的宣扬,唐代将《五经正义》作为统一教材;宋明时期确定了以《小学》、《三字经》、《弟子规》等儒家内容为主的蒙学教材,并明确了“四书五经”为考试范围;清朝确定了《四书五经大全》作为教材内容,采用八股文的科举制度规范考试命题答案,进一步强化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念。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应确定一套与时俱进的经典教材作为培育的理论依据,这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前提。
3.3 制定健全的培育措施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有了明确的培育内容,还要制定健全的措施作为保障,首先,要有规范化制度作保障,汉朝时建立了察举选士制度;隋唐时期开创与实施了科举制;明清朝时期建立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这些制度促使全社会的知识分子学习与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其次,要使机构设置一体化,秦朝时期以官学教育为载体,汉代设立太学、学、校、庠、序等教育机构;唐朝设立国子监、官学、地方书院等教育机构,宋明时期为强化实施八股取士科举制度建立地方书院。这些制度与机构的设置使古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机制更加具体化、系统化、可操作化。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必须将其作为一套整体工程来对待,健全规范化制度,设置体系化机构来引导具体实施。
3.4 推行多样化实践方式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
古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着丰富的践行方式,渗透在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汉代时期官学通过示范和服务的手段辐射社会儒化民众,转变社会风俗,如地方官学举行乡饮酒礼、乡射礼、养老礼、婚丧礼、祭祀周公礼等推行教化。隋唐时期,通过佛教等宗教手段教化民众;明清时期,通过朝廷礼仪、民间习俗进一步强化了社会核心价值观对民众的影响。因此,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应通过多样化的实践运行方式最终实现社会化效果,形成全社会的价值共识。
总之,我国古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比较成功,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模式,产生了自上而下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影响,取得了深刻而持久的效果。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同时统治阶级对社会核心价值观认识的战略化、培育目标的明确化,培育内容的具体化、制度建立的规范化、机构设置的完善化、社会实践辐射形式的多样化,最终形成了以儒、道、释为核心的价值观。但不可否认的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背景下的培育形式单一刻板,思想内容封建保守,这些是应该摒弃的方面。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再次借鉴古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整体工程,构建完备的理论、学习、实践、考评等培育体系,发挥全社会的力量,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每一个方面,犹如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既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化解社会矛盾,又能为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因此,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经验,对于我们当今凝聚全社会力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四个全面”,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第1卷:98.
[2]《礼纬·含文嘉》云: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矣[Z].
[3]《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Z].
[责任编辑:杨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