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文明 谢彩连 王俊娴 李晓帆 王芳龄 李智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新媒体信息传播中的可信度问题。围绕着信息可信度的影响因素以及心理模型两个大的方面,对目前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并对未来的可能研究趋势做一展望。
【关键词】新媒体;信息可信度;影响因素;心理模型
1 研究背景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与互联网的发达,新媒体正在成为信息传播的中坚力量,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心理预期、社会公共关系以及社会心理等多个方面[1]。尽管如此,我们也注意到由于新媒体传播中各种信息鱼龙混杂,真伪难辨,各种“标题党”,甚至“假新闻”喧嚣其中,从而使得人们在整体上对新媒体信息产生某种程度上的怀疑,这是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关注具有现实意义。为此,本文主要探讨新媒体信息的可信度方面的研究。
2 新媒体信息可信度的概念界定
“新媒体(New Media)”是一个历史的、相对的、流动的概念[2]。最早是1967年提出,在当下的技术环境下,新媒体信息主要以线上传播为主要形式,如微博、微信等手段进行信息传播,具有鲜明的互动性[3]。新媒体信息可信度问题本质上是人对信息的认知判断过程。所以自大众传播流行以来,信息的可信度研究就是信息传播中的重要部分[4]。信息的可信度的含义有两个。第一,从信息的内容来看,信息的可信度不仅包括信息客观上的“真”或“假”,并且更加强调主观上对信息相信的程度,是对信息在价值、意义上的主观认知和评定[5];第二,信息可信度可指受众根据信息来源(即传播媒介的品质及特点)进行评价[6]。西方研究者主要从来源/信源可信度、渠道/媒体可信度以及信息/内容可信度这三个方面进行考察[7]。
因此,从受众对信息认知的角度去分析可信度问题,探讨受众对新媒体信息可信度的理解模式,是目前新媒体信息探讨中的一个比较常见的做法。
3 信息的可信度的影响因素
问卷调查的结果总体上表明,手机媒体和网络传媒等时下最流行的传播方式,其可信度总是低于以广播、电视、报纸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而另一方面,新媒体用户数量在日益增长,新媒体呈现出广泛的应用趋势。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到新媒体信息的可信度?由于可信度是受众的一种主观认知,具有较强的主体性,因此,可信度评价可能是高度情境化的、易变的和易受影响的[8]。因此我们要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对现有的影响因素研究进行归纳总结。
3.1 受众的特点
由于在新媒体传播中受众的参与性和主体性不断在加强,所以受众的特征势必会影响了传播的过程与效果。人口统计学方面的研究结果中发现,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因素与信息可信度的评估有相关性[9]。其中,女性对信息可信度的评估高于男性[10],而年龄则与信息可信度呈显著负相关[11],并且在50岁左右出现了信任低谷现。此外,受教育程度越高或收入越高,信息可信度的评分越低[12]。并且,这些相关关系会因为信息类型的不同而出现差异。此外,受众的经验、使用频率以及对媒介的熟悉程度都与媒介可信度具有一定的关系。特别是媒介接触和媒介依赖这两个心理因素对可信度评估有显著的预测力,媒介的使用性与依赖性越高,可信度评价越高[13]。
3.2 信息的特征
除了上述的用户特征对信息传播过程有影响,信息本身的一些特征也是影响可信度的重要方面。
首先,信息来源影响信息可信度的评估。研究表明,受众会主动留意信息是否标明来源,并据此评价信息的可信度和品质,信息的来源越明确,评价越积极,此外,信息内容与门户网站在性质上是否具有一致性也是受众信任度判断的一个重要依据[14]。
其次,伴随新媒体的发展而产生的信息发布平台也是影响因素之一。虽然在信息平台中,信息的发布、传递与交换等过程更加快速与便捷,但不同性质的平台输出信息的质量有所不同,从而影响了信息的选择与评估。例如,相对于网民自发组织的信息交流平台,一些门户网站、新闻站点或政府官方平台的信息可信度更高[15]。
最后,信息内容本身也是影响信息可信度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信息类型的多样化使它们在表达及宣传手法上有所不同,并在可信度评分上表现出差异性,例如商业信息的可信度普遍低于新闻、娱乐或者参考类信息[16]。另一方面从文章结构来看,文章的正文承载着详细、具体的信息,文章的标题则是对信息的高度浓缩与概括,并且以宏观命题的形式存储在记忆中[17],所以标题和正文之间的关系紧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信息可信度的评估。我们注意到在微信平台、微博、博客等新媒体表现载体上,充斥着各种带有明显营销痕迹的“标题党式”信息推送。这些失实、夸张、模式化的“标题党现象”不断泛滥,不仅透支了受众的认知资源,更可能增强了受众的逆反和不信任心理[18],最终对新媒体的信息传达带来损害。
4 信息可信度评价的心理模型
从个体认知加工过程的角度来分析,一般有三种心理模型来解释用户评价网络媒介可信度——“思考可能性模型”、“二元评价、阈值评价和光谱评价”以及“显著-阐释理论”。
思考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简称ELM)也称精细加工模型或双路径模型,主要应用在态度改变和说服领域。该理论模型把态度改变分为中枢路径和边缘路径,认为当人的动机较强、认知能力较高时,会利用较多的认知资源、深入地考虑各种信息以形成一个有效的态度,即采取中枢路径进行的精细加工[19]。而当个体边缘路径是指个体缺乏动机或者只有有限的认知资源时,则利用边缘线索即采取边缘路径进行态度改变。相比之下,前一种路径形成的态度更持久,并且更能抵御反面宣传[20]。
二元评价、阈值评价以及光谱评价是在ELM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二元评价是指在对信息进行评价时,将其二分为为可信和不可信;阈值评价包括最高阈值和最低阈值,高于最高阈值被认为可信,低于最低阈值被认为不可信;光谱评价没有非黑即白的评价,任何评价都是不同程度的灰度。影响受众在这三种方式中进行选择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受众对信息的感兴趣程度、熟悉程度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或者是否有相关信息做参考等[21]。
显著-阐释理论(Prominence-Interpretation Theory,简称PIT)强调的是信度评估的过程,而不是与之相关的影响因素。该理论认为,当人们评估可信度时,存在两个过程。首先是注意力聚焦的显著过程,此时用户的经验、目标、动机、评估能力以及网站的主题等都会产生影响;接着是对聚焦事件进行判断的阐释过程,此时用户的知识技能、经验、期望以及情景规范等因素将会对该过程产生影响[22]。
我们看到,上述三种心理模型都强调对信息可信度的判断是一种主观评价或判断,这一评价离不开各种具体认知加工、过去经验、期望动机的影响。
5 总结与展望
本文主要阐述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可信度的研究现状。随着新媒体与互联网的结合,新媒体与社会生活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现代人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此外,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更加自由、开放和灵活,因此信息安全以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价值判断等都是在新媒体研究中需要关注的方面。此外,由于新媒体更新换代的周期短,速度快,所以在未来的研究中,要不断完善理论框架,不断紧跟新媒体发展的新趋势以及新动向。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6:66-69.
[2]汪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价值观的影响[D].上海:复旦大学,2013.
[3]叶恒芬.网络媒介可信度及其影响因素初探研究——以台湾地区网络使用者为例[D].台湾:台湾中正大学,2000.
[4]白燕燕.浅议新媒体发展态势及对社会影响[J].中国出版,2013,06:32-34.
[5]廖圣清,李晓静,张国良.解析中国媒介新闻可信度[J].新闻大学,2007,04:66-73.
[6]蒋盛益,陈东沂,庞观松,等.微博信息可信度分析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2):136-142.
[7]高雅.微博新闻事件信息可信度评价[D].吉林大学,2013.
[8]李晓静,张国良.社会化媒体可信度研究: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J].新闻大学,2012,6:105-114.
[9]李晓静.中国大众媒介可信度指标研究[D].复旦大学,2005.
[10]张明新.网络信息的可信度研究:网民的视角[D].华中科技大学,2004.
[11]叶恒芬.网络媒介可信度及其影响因素初探研究——以台湾地区网络使用者为例[D].台湾:台湾中正大学,2000.
[12]张洪忠.中国传媒公信力调查[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3]Johnson, T. J., Kaye, B. K. Cruising is believing ? comparing internet and traditional sources on media credibility measures[J].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1997,75(2):325-340.
[14]Hovland, C. I, & Weiss, W. The influence of source credibility on communication effectiveness[J].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1951,15:635-650.
[15]喻国明.中国大众媒介的传播效果与公信力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6]Flanagin, A. J., & Metzger, M. J. Perception of Internet information credibility[J].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2000,77:515-540.
[17]楚军,周军.报纸新闻标题的功能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2(4):89-93.
[18]张秀敏.论网络传播时代新闻受众的困惑——兼评“标题党”新闻[J].新闻爱好者,2010,9:30-31.
[19]田学红,罗瑞奎.受众对广告说服的信息加工[J].广告大观(理论版),2007(6):49.
[20]王怀明,马谋超.名人广告效果的制约因素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3):342-349.
[21]刘学义.欧美视域下的网络媒体可信度研究[J]. 国际新闻界,2010,8:74-79.
[22]赵文军,陈荣元.社会化媒体中的在线信息可信度评估模型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12:69.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