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莉莉
摘要:为解决板栗蚧虫盲目用药问题,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研究噻嗪酮SC、高效氯氟氰菊酯EW、噻虫嗪WG的施用技术及田间防效,为科学合理防治蚧虫提供借鉴。试验结果表明:噻虫嗪与噻嗪酮的防治效果最理想,高效氯氟氰菊酯次之。
关键词:蚧虫;板栗;防治;噻虫嗪;噻嗪酮;高效氯氟氰菊酯
中图分类号:S436.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1-0016-02
板栗蚧虫俗称板栗介壳虫,属于半翅目、蚧总科。板栗蚧虫雌成虫和若虫群居于栗树枝条上为害,吸取树体汁液,并分泌蜜露。栗树枝条受害后表皮干裂、下陷甚至停止生长并逐渐枯死,严重的会导致整株死亡。
丹东市有着悠久的板栗种植历史,种植面积达13.3多万hm2,属当地优势经济林树种,主要品种有丹泽、金华、9113、大峰、岳王等。板栗蚧壳虫是板栗的常见虫害之一,而且尚无农药在此作物上登记。从农药登记管理的角度讲,板栗介壳虫处在盲目用药的状态,因此,选用高效、低毒、安全、对环境友好、低残留的药剂,对防治板栗蚧壳虫具有现实意义。
高效氯氟氰菊酯又叫功夫菊酯,其杀虫机理是抑制昆虫神经轴突部位的传导,对昆虫具有趋避、击倒及毒杀的作用,杀虫谱广,活性较高,速效性好,持效期长,对鳞翅目、鞘翅目和半翅目等多种害虫及叶螨、锈螨、瘿螨、跗线螨等均有良好效果。噻嗪酮属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其作用于昆虫的不同受药部位,干扰其前胸腺、心侧体等正常活动,并呈现出一种不可逆的不良反应,对蚧壳虫、叶蝉、粉虱等同翅目害虫有特效。噻虫嗪是一种作用机理与吡虫啉相似的新烟碱类杀虫剂,可选择性抑制昆虫神经系统烟酸乙酰胆碱酯酶受体,进而阻断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传导,造成害虫麻痹死亡,并具有触杀、胃毒、内吸的活性,可防治半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等,具有高效、广谱、用量少、毒性低、药效持效期长、对作物无药害、使用安全、与常规农药无交互抗性等优点。为研究以上几种药剂对板栗蚧虫的田间防效,在丹东市东港十字街镇进行板栗蚧虫田间药效试验,为科学合理防治蚧虫提供借鉴。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对象及作物
供试作物为板栗,品种为宽优9311,防治对象为蚧壳虫。
1.2 环境条件
试验地选择在丹东市东港十字街镇,这里是丹东市著名的板栗之乡。板栗种植在山地内,地势平缓,土层较厚,土壤为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树龄4 a。试验区的选择有一定代表性,便于观察。
1.3 试验设计及安排
试验药剂的用量与处理见表1。
各小区随机排列,小区面积2 000 m2,约30株树,设3次重复。
按试验设计的用药量,使用生产上常用的器械施药。施药时应保证药量准确,分布均匀,以树枝为重点,喷湿喷透。
施药器械为三燕3WBD-16A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其工作压力为0.15~0.40 MPa,流量0.65~0.88 L/min,喷孔口径1.4 mm。于2015年4月27日若虫孵化盛期施药一次。
1.4 调查方法
1.4.1 气象及土壤资料 施药当天(2015年4月27日上午),晴,南风微风,最高气温28 ℃,最低气温13 ℃,相对温度为75%。土壤为薄层酸性岩粽壤性土,pH值6.0,有机质含量4.5%。
1.4.2 调查方法、时间和次数 4月27日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药后10 d后再调查一次。
调查方法:每小区的每棵树按东南西北中5个不同方位随机选取1 a或2 a生的新梢,用彩带标记10~20个50 cm的枝条为样本;药前调查基数至少200头虫,施药后10 d进行一次调查。用大头针将介壳挑破,有粉红色或挤压后有虫液者按活虫计,如为暗黑色为死虫。
药效计算方法为:
虫口减退率(%)=×100 (1)
防治效果(%)=×100 (2)
式中:pt0为处理区药前活虫数;pt1为处理区药后活虫数;pt为药剂处理区虫口减退率;CK为空白对照区虫口减退率。
2 结果与分析
防治板栗介壳虫药效评价示范试验结果见表2。
统计分析表明:25%噻嗪酮SC高浓度防效与中浓度防效在0.01或0.05水平上差异不显著,在0.05的水平上显著优于低浓度的防效;10%高效氯氟氰菊酯EW各浓度之间的防效在0.01或0.05水平上差异不显著;25%噻虫嗪WG各浓度之间防效均在0.01或0.05水平上差异不显著;25%噻嗪酮SC和25%噻虫嗪WG高浓度的防效在0.01或0.05水平上显著优于10%高效氯氟氰菊酯EW高浓度的防效。
从表2可以看出,供试药剂对板栗介壳虫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其中噻虫嗪与噻嗪酮的防治效果最理想,高效氯氟氰菊酯次之。
3 结论
防治板栗介壳虫一定要掌握最佳施药时期,应在若虫分散转移期分泌蜡粉介壳之前施药,施药时期最好在4~5月。若虫蜡壳已经形成,则防治效果将大大降低。施药时一定要均匀透彻喷洒,特别是树枝树杈部分要全部喷到,不可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