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卞瑞鹤 综合整理
史来贺:当干部要有主心骨
本刊记者卞瑞鹤综合整理
他的名字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等楷模一起,被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优秀共产党员代表,他就是史来贺。为了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他扎根刘庄50年,当年的“长工村”被他带成全国有名的小康村、幸福村。如今,他曾经带领的村庄,正作为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面旗帜,与时俱进、永立潮头,感召一方、引领一方
1952年12月,年仅22岁的史来贺当选为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当时他就立下誓言:“跟党走,拔掉穷根,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面对翻身解放后仍被贫穷、饥饿困扰的农民兄弟,史来贺的心头像压了一块石头:“党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如果群众一直过不上好日子,那就是咱共产党人没本事!”
刘庄地处豫北黄河故道,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给这块1.5平方公里的土地留下了4条3米多深、纵横交错的荒沟和700多块高低不平的“盐碱洼”“蛤蟆窝”荒地。从1953年开始,史来贺带领刘庄人车推、肩挑、人抬,起岗填沟,拉沙盖碱,用了整整20年,把一块块荒地变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
种粮、种棉给刘庄人带来了温饱,如何让刘庄群众富起来,史来贺琢磨来琢磨去,看中了畜牧业。
1964年,当时集体的家底还不厚实,史来贺花90元钱从新乡买回3头小奶牛,后来派人到新疆买回27匹母马。经过精心饲养,3年后,牛犊子变成了一群牛,小马驹变成了大马群。
刘庄工业的起步颇具传奇色彩。1974年,村里拖拉机上的喇叭坏了,想换新的到处买不来,两名司机就试着把坏喇叭拆下来修理,居然修好了。这下可乐坏了史来贺:咱能修喇叭,为啥不能造喇叭?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的情况下,史来贺同大家一起搞试验,一次不行两次,小喇叭终于试制成功。开始时一天只能生产一对,后来增加到5对、50对、100对……很快,刘庄的小喇叭响遍了大江南北。接着,史来贺带领刘庄人又陆续建起了食品厂、造纸厂、淀粉厂等,不仅有效转移了剩余劳动力,还为集体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史来贺(左二)在田间向群众传授种棉技术
刘庄社区鸟瞰图
每年都有无数人前来学习史来贺先进事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刘庄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舒心与畅快。在史来贺带领下,刘庄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1985年,史来贺和村党支部其他成员经过反复考察,决定引进一项高科技生物工程,建设一座全国最大的生产肌苷的制药厂——华星药厂。
“这高、精、尖项目,咱‘泥腿子’能搞成?”有人担心“打不到狐狸惹一身骚”。史来贺还是那句话:“事在人为,路在人走,业在人创。人家能干成的东西,咱们为啥干不成?”
1986年5月20日,刘庄人自己设计、安装的华星药厂正式投产。目前,刘庄已是国内肌苷和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原料药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出口总量居全国前列。
刚刚迈进21世纪,刘庄村就拥有固定资产9.1亿元,年上缴税金4500多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上万元,户均存款20万元以上,成了远近闻名的“中原首富村”。
潮起潮落,风风雨雨,刘庄发展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过。有人不解,曾请史来贺解“谜”。史来贺说:“俺刘庄也不是世外桃源,我们的办法是:遇事要有主心骨,不能听风就是雨。只有实事求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收到好效果。”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让广大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所以,千变万变,发展经济、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一条啥时候也不能变!”
“集体经济得有集体主义,共同富裕得有共同理想。”史来贺把思想政治工作看得很重。他生前常说:“经济搞上去,思想政治工作也要跟上去。既要把群众带到富路上,又要把群众带到正路上。把人教育好,比啥都重要。”
史来贺与村党委一班人几十年如一日,把对人的教育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在刘庄,思想政治工作村上管、厂里管,家里也管,真正实现了“齐抓共管”。结合农民的特点,刘庄村经常运用新旧社会对比、改革开放前后对比、待遇与贡献对比等方法,启发、引导群众自己教育自己。通过对比,找到差距,比出干劲,激发奉献精神。
为全面提高刘庄人的素质,刘庄投巨资建起了高标准学校,邀请大专院校到村里办班,建起了科技大楼,开办了图书馆、阅览室等。在刘庄,还有几项不成文的规定,就是高中不毕业者不安排工作,没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姑娘没资格嫁到刘庄来;新过门的媳妇,必须到科研队接受几个月的科技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才能安排工作。
在刘庄,没有“房奴”“孩奴”,没有“蚁族”“蜗居”。村民除了年薪和奖金外,还有50多项公共福利覆盖了整个生活。
刘庄最引人入胜的,当然是那一片村民别墅。看着拔地而起的别墅群,村民们就想起老书记:“第一次盖新村楼房,老书记最后一批搬进去。这次盖别墅,俺们想着说啥也得让老书记先住进去,可还没盖好老书记就……”
2003年4月23日,史来贺走完了他74年的人生旅程。从1952年起,史来贺一直担任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党总支书记、党委书记。50多年来,他在群众中的凝聚力、感召力始终不减。用史来贺自己的话说,“当干部就得‘干’字当头,真心实意给群众造福,这样才会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
“事在人为,路在人走,业在人创。人家能干成的东西,咱们为啥干不成?”
“信仰信念是个大问题。信仰信念搞不清楚,就像人走路没有目标和方向。”
“共产党是为人民过上好日子而奋斗的,共产党员就是要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千变万变、发展经济、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一条啥时候也不能变。”
“共产党就是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如果不能使群众越过越好,我们就没有尽到共产党员的职责。”
“牌子、名声不值一个钱,能给群众办几件好事,比啥都值钱。”
“创大业作大难,创小业作小难,不创业穷作难。”
“我是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使大家共同富裕,这是我的本分,报酬我不能多拿。共产党员应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工作干在前,报酬放在后。”
“当干部不在职务大小,关键在于能不能为人民造福,咱是个农民,刨地球出身,能把脚下这块地刨好就不错了。”
“当干部既是带头人,又是服务员。带头人就是带领大家苦干、实干,不谋私利;服务员就是为群众搞好服务,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群众富了,才会打心眼里说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
“当干部就得‘干’字当头,干活不能怕掏力,真心实意给群众造福,这样才会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
“当干部要有主心骨,不能听风就是雨。不吃亏干不成事,想不吃亏,别当干部。”
“既要把群众带到富路上,又要把群众带到正路上;既要把群众带富,又要把群众带好。”
评论
老百姓需要史来贺这样的引路人
“我一生就干了两件事,让刘庄人跟党走,让刘庄人过上好日子。”这是史来贺在村支书任上的自我总结。简单朴实的一句话,概括了他50年的风雨历程,50年的道路自信。
刘庄,一个资源贫瘠的平原小村,能在岁月的长河中引领时代风流,关键在于史来贺有主见,有风骨,一心一意依靠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处处维护纯洁党风和营造文明村风,不论顺风逆水,不论激流险滩,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时刻践行党的宗旨。
“老史咋总是能跟中央保持一致呢?对照对照,他做的都符合人民的利益啊!”老党员们在刘庄退休人员党支部会上的肺腑之言,道出了史来贺“两件事”的精魂所在。
和史来贺的“两件事”相比,一些人忙的是其他事儿:有的把个人升迁放在第一位,罔顾群众利益,追求“盆景”政绩;有的比阔气、讲排场,楼堂馆所何其豪华,迎来送往何其热闹,觥筹交错何其铺张。
史来贺的这“两件事”,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可不容易。有的领导干部抓经济头头是道、做得有声有色,讲政治却是说起来清楚、做起来不清楚。一些地方经济指标上去了,却世风低落,百姓颇生怨言;一些党员干部自己不行正义,却感叹群众工作不好做;还有一些人,受西方错误思潮的影响,甚至对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动摇……解析刘庄传奇,感悟中国村魂,破解诸多现实困惑的途径顿时变得清晰。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党员干部如果对人民没有感情,群众“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就不奇怪。因为,群众吃肉,是终日辛勤劳动所得,并非谁的恩赐;群众骂娘,骂的是有劣行劣迹之人,并非所有党员干部。群众是最讲实际的,如果发展不能让群众得实惠,就算吹得天花乱坠也没人信,群众当然不会跟你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史来贺的“两件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忠实践行党的宗旨,时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今天的刘庄,依然是全国闻名的富裕村、先进村,今天的继任者仍然在坚持做这“两件事”,走富路,走正路。
人物简介:史来贺,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村人,1930年7月出生,1949年8月入党,2003年4月去世。生前系新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七里营镇刘庄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曾任全国人大常委、河南省委委员、河南省贫下中农协会副主席、新乡地委书记、新乡县委副书记。曾获“双百人物”“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