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海军,陈晓英,姜丕杰
(辽宁工业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电气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索
程海军,陈晓英,姜丕杰
(辽宁工业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阐述了高等学校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意义,结合我校电气类专业的培养情况,探讨在现有教学体系下,如何提升电气类专业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对“项目+竞赛”模式驱动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式进行探索和实践,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关键词:创新实践;项目;竞赛;能力培养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中央和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各高等学校十分重视对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2]。在此背景下,结合我校电气类专业的培养情况,我们对“项目+竞赛”模式驱动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式进行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
1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1.1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新一轮创业创新浪潮正在兴起,借改革创新的“东风”,推动中国经济科学发展,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在当今以创新为灵魂的信息时代,对善于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经济创新的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而高等学校作为创新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理所应当承担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的更多责任和历史使命。因此,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1.2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和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与基础教育的功能不同,高等教育担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功能,改造现有、创造未来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和发展方向。因此,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入大众教育阶段,创新实践能力成为人才需求的重要标准,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成为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教育部已经把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纳入到高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和学校品牌,这是高校寻求更大生存和发展空间、强大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1.3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高校大学生自身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需要
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受益者,理应是时代的精英人才,具有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是其成长和发展的必备要素,是其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把创新作为企业的一种核心能力,把创新发展作为企业持续前进的源泉。创新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动力之源,同样是大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砝码。高校以市场需求和就业竞争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满足大学生成长的需要。
2电气类专业“项目+竞赛”模式促进“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图1 电气类专业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路径
目前对于电气类专业的人才能力培养,各高校都加强了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如何把握好实践环节的教学实施是电气类专业面临的棘手问题。高校通过相关课程和教学环节的设置,加强和完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但考虑到大学人才培养的现状,很难通过大幅度增加相关培养环节的学时来促进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我们从课外环节考虑,通过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等入手,研究“项目+竞赛”驱动模式促进“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培养路径如图1所示。
其中,实验课程、实践课程、实习环节和毕业设计是传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环节,这些环节的大部分内容以教室或实验室教学为主,实践性不够强,培养时间不够充分。要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就必须注重课外环节的培养,利用各类项目的导向作用和各类竞赛的激励措施,来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教育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越来越重视电气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学科竞赛。在学科竞赛中考核的内容涉及到行业研究热点和实际的应用场景,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突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全社会提倡创新、鼓励创新的背景下,教育部、各省教育厅以及各高校都设置了各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课题,提供资金支持及场地,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新平台。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承担着各种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虽然目前参与到教师科研项目中的主力军是硕士生和博士生,但各种应用型的横向项目的实施也给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舞台。“项目+竞赛”驱动的课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作为传统实践能力培养的补充和拓展,为增强“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2.1通过入门级项目的驱动,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入门级的项目驱动一般在大二学期开始实施,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研究欲望,融入到动手实践的过程中。经历了大学初期的学习,学生通过一些实践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教学,对动手实践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目前的实践教学过程还存在一些问题[3],例如:验证型、演示型实验过多,实验课学时较少且内容较简单等。这就造成不仅仅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不强,反而使学生对动手实践丧失了学习兴趣和动力,认为实验过程就是连连线、抄抄数、写写报告。因此,通过直观易上手、能够吸引学生好奇心的项目作为入门级项目,把学生的兴趣和研究欲望激发起来。
图2 遥控飞机与实践课程关系图
项目研究的初期,最好是把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熟知物品作为研究对象,对于这些东西不只是会用,还要知道其工作原理,进而进行创新性地改造。比如对于电气类的学生,入门项目可以选择较容易上手的收音机、遥控模型、充电器、复读机、遥控器等,这些物品的共同点在于看得见摸得着,对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要求较低,能够快速地开展工作,同时比较容易取得实践成果。一般入门级项目的初期不能很好地体现创新性,但通过该过程的锻炼,能够把学生真正吸引到动手实践中来,实现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相结合,有实现“成就感”的驱使,从而自主实践。图2为遥控小飞机与实践课程关系图,从图2可以看出,通过一个简单的遥控小飞机的控制,能够达到多门课程的实践锻炼,并且这些课程都是电气类专业的重要课程。通过一些入门级项目的实践锻炼,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课程的理解,启发他们进行思考、熟知、应用,不再是单一地被动学习,而是能够自主学习,不断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2通过项目的延伸与拓展,“项目+竞赛”模式驱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图3 遥控飞机项目拓展
学生进入大三以后,经过入门级项目的锻炼,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放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在此阶段,研究项目在难度上进行延伸,在专业深度上进行拓展。采用“项目+竞赛”模式驱动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项目来源主要有四种渠道:1)竞赛类项目。目前,针对电气类专业的竞赛项目很多,例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各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各省级“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机器人大赛、“瑞萨”智能车大赛、“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等等。积极鼓励和全力指导学生参加这些竞赛项目,达到以赛代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进一步自主学习指引方向。2)创新创业项目。为了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省及各高校都设置了不同等级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可以申报国家级、省级及校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项目为导向,提高创新实践能力。3)教师的科研项目。高校教师承担着各种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特别是各种应用型的横向项目的实施,也给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舞台。4)在已有项目的基础上深度拓展。例如上文列举的遥控飞机的项目,对其进行深度拓展,图3呈现了遥控飞机拓展项目示例。由图3可看到,在普通遥控飞机的基础上可以拓展出多个课题,其应用技术有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方面的、有语音信号处理技术方面的、有传感器技术方面的,这些技术都是电气类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研究方向。通过这种“项目+竞赛”驱动模式的实施,促进学生自主思考,提高分析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增强对难点和重点问题的解决能力,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3“项目+竞赛”模式驱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
以“项目+竞赛”模式驱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不是仅仅停留于“项目”这样一个表象,不是简单地只为参加“竞赛”获奖,也不应拘泥于某个项目,而是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层次的项目锻炼,通过“项目”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随时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锻炼的是包括创新能力在内的综合素养,比如良好的观察力、求真务实的态度、团队协作的精神、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分析和探索问题的能力以及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项目+竞赛”模式驱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更多地在于以“项目+竞赛”为载体,以“项目+竞赛”为导向,通过锻炼过程的磨砺,达到综合能力的提升。
4结语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国家战略,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紧迫性、必要性和重要性,要大胆尝试和改革,在现有教学体系下探索与创新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郑明辉,胡涛,周慧华.以“项目+竞赛”模式引领计算机专业创新实践能力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4(15):47-51.
[2] 郑春龙.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73-75.
[3] 王琢,蔡洪刚.以项目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3(1):26-27.
(责任校对谢宜辰)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4.028
收稿日期:20150820
基金项目:辽宁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UPRP20140393);辽宁工业大学教改项目(2014032)
作者简介:程海军(1978-),男,辽宁朝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电力系统自动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6)04-008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