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生 邓四海 黄仁财
耳前长角形切口用于复杂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内固定术的效果观察
王铁生 邓四海 黄仁财
目的 探讨复杂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选择耳前长角形切口进行复位内固定手术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颧骨骨折患者共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例。对照组采用头皮冠状切口,实验组则选择耳前长角形切口,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骨折均完全愈合,其中实验组仅出现术后额纹,在1个月内消失,对照组出现感染1例,额纹1例。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复杂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治疗中,采用耳前长角形切口,能够扩大手术视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应推广使用。
耳前长角形切口;复位内固定;复杂颧骨复合体骨折
颧骨位置突出,在受力作用下,易于发生骨折。同时,颧骨与周围的颞骨、蝶骨以及上颔骨和额骨之间,具有紧密的结构联系,使骨折作用力向周围波及扩散,对周围结构造成破坏。冠状切口的复位固定,是当前主要的治疗方法。然而这种切口术后并发症较多。本次实验,对耳前长角形切口的手术效果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萍乡市人民医院在2012年2月~2015年1月收治的颧骨骨折患者,共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0例,实验组10例。对照组男6例,女4例;年龄15~60岁,平均(32.4±2.6)岁;其中上颔骨骨折2例,下颔骨3例,其他复合性骨折5例。实验组男5例,女5例;年龄16~60岁,平均(31.2±2.4)岁;其中上颔骨骨折3例,下颔骨3例,其他复合性骨折4例。实验符合伦理委员会标准,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实验前,由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触诊时,出现局部压痛;上颔骨与颧骨间间隙减小,喙突与颧骨间距减小;颧骨和上颔骨连接位置,呈现台阶状;X线检查发现眶下孔和上颔窦出现结构异常。排除标准:根据Zingg分类法[1],排除其中A类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取平卧位,用气管插管方式,进行全身麻醉,在头顶到发际线内选择切口,切口长度到耳屏上为止,与患者头发生长方向,保持一致。将帽状腱膜切开后,使用头皮夹,对切口止血。分离皮瓣,直到发际线。切开额部的骨膜,将皮瓣分离至眶缘。将颧骨充分暴露后,切开颧弓上方的骨膜。使骨折处复位,用微型钛板将颧弓固定,同时固定颧额缝。清洗头皮瓣后加压包扎。
实验组体位及麻醉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切口选择发际线内到耳前皱褶位置,以长角形切120°。以生理盐水,选择眼眶外位置进行注射。切开切口后,采用锐性分离的方式进行皮下分离,直到外眦外侧为止。而后采用顿性方式,沿眼轮匝肌进行分离。分离方向以肌纤维方向为准,使颧额缝充分显露。在颧弓上方2cm处,做出切口,到颞深筋膜处。继续分离到颧弓上缘为止。切开附着在颧弓外的,浅层的颞深筋膜。暴露颧骨体与颧弓。从而进行复位和固定。
1.4 评定标准 随访期为6个月,记录并对比2组术后并发症情况[2]。
1.5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组患者经不同的切口进行复位固定手术,术后骨折均愈合。术后6个月,实验组患者均无血肿、感染情况,以及张口困难等情况,其中出现额纹1例,术后1月消失。患者咀嚼与言语功能均恢复,术后瘢痕较轻。相比对照组,疗效较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并发症情况对比[n(%)]
颧骨在人体面部,处于突出位置,遭遇外力时,出现骨折的可能性较高。同时,颧骨在上颔骨与颅骨之间,起到支撑连接的作用,故而一旦颧骨发生骨折,则容易导致面部多处结构损伤,甚至出现脑外伤情况[3]。
颧骨骨折后,发生的移位,与受力大小和受力方向有关。若颧弓出现“M”形状的塌陷,则说明受力方向为侧方垂直作用力[4]。若颧骨体向内位移,或者向下方以及后方位移,则说明作用力是由前方垂直作用。这种情况下,容易造成颧骨体撞进上颔窦[5]。若颧骨向下方位移,则外眦韧带,会随颧骨同时出现位移状况,从而改变患者瞳孔的水平面[6]。若骨折从颧骨波及到眶骨处时,会使骨折的裂缝中,被眶内容物所嵌入,从而破坏了眼外肌的平衡,最终形成复视[2]。
为了防止手术风险,过去对颧骨复合体骨折通常采用保守治疗方法。而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外形恢复的需求,近些年来,采用开放式骨折复位治疗的患者,逐渐增加。而由于颧骨位置的复杂结构,故而手术切口的选择较为重要。传统的切口大多选用头皮冠状切口。这种切口的瘢痕位置被头发所掩盖,对人的外观外貌,不会造成过大影响[7]。同时,其术野能够满足手术需要。因此,在颧骨骨折的复位固定手术中,应用的较为广泛。然而,冠状切口,所涉及的头面组织较多,其切口长、创伤大、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8]。另外,因为手术位置在人体的头面部,所以难免会造成术中的大量出血,从而提升患者感染风险,并增加出现血肿的可能性[3]。
耳前长角形切口,是一种在头皮冠状切口的基础上,结合面部除皱技术,进行改良所得到的一种手术切口方法[4]。通过采用游离面部皮肤后钝性分离的方式,防止面部神经遭受损伤。该切口方法,能够扩大术野,使眶外侧缘到下颔之间的位置,都能充分暴露。处理骨折情况较为复杂的症状问题时,能够在直视下,进行复位固定,从而提升手术效果。
本次实验中,2组患者骨折位置均康复,其中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0%。表明相对于头皮冠状切口来说,耳前长角形切口,能够使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同时,耳前长角形切口,还能提供良好的术野。
综上所述,在复杂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治疗中,采用耳前长角形切口,能够扩大手术视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应推广使用。
[1] 周剑虹,许振华,任常群,等.耳前长角形切口在颌面部多发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3,48(7):429-430.
[2] 盛艳娇,贾保军,敖建华,等.颧骨复合体骨折前庭沟小切口复位内固定54例[J].实用医药杂志,2015,4(6):530-531.
[3] 彭布强,高振杰,申露露,等.改良头皮冠状切口在颧骨复合体骨折中的应用[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4,2(4):285-288.
[4] 杨少芝,吴大宏.颧骨骨折65例临床治疗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4,1(11):1387-1388.
[5] 刘秉尧,曹丽,陈伟,等.颞部Gillies切口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中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24):4670-4671.
[6] 李福军.改良头皮冠状切口在颧骨复合体骨折中的应用[J].医药与保健,2015(8):285-288.
[7] 李丽,苏凤花,张柳琼.经头皮冠状切口行颧骨复合体骨折内固定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旬刊,2014(12):85-86.
[8] 张庆元,张清彬,赵岩.局部小切口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口腔医学研究,2014(7):54.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2.020
江西 337055 萍乡市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王铁生 邓四海黄仁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