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育技术装备中心
创新实验室:课程引领下的学习环境重构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育技术装备中心
为进一步加强上海市基于课程的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丰富教学实践环境,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育技术装备中心(以下简称“上海教装中心”)主办了以“创新实验室——课程引领下的学习环境重构”为主题的上海市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论坛,全市16个区县的教育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参与《基于课程的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行动研究》课题研究的66个学校、区县的子课题负责人约240人与会。论坛综合反映了上海市在创新实验室建设发展方面的政策、思路和具体应用形式等。
论坛现场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育技术装备中心主任竺建伟以《建设创新实践平台,营造个性发展环境——基于课程的创新实验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为题进行了《基于课程的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行动研究》课题研究阶段工作交流,从本市创新实验室建设的理念、发展概况、发展方向等做了全面详实的报告。
创新实验室是学校课程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实践平台,是融合学习内容、学习特征和先进设施设备于一体的学习环境。建设中小学创新实验室是落实《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加强研究性学习和实验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推进上海基础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学区化发展要求的重要途径。
回顾上海市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历程,2010年以来,先后经历了案例征集、立项评审、课题研究、推广普及4个阶段。2010年和2012年上海市教委先后两次面向全市中小学征集创新实验室建设案例成果,遴选全市83个创新实验室建设案例,编辑出版了《创新实验室里的时代脉动》(第一辑、第二辑)和《创新实验室里的梦想之光》。2012年以来,多批次组织全市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立项评审活动,从收到的大量申报项目中评审出市级扶持、跟踪项目500余个,其中近三年市级立项373个,投入超过3个亿,覆盖全市所有区县和学段。除市级立项,区、校两级也自主建设了大量不同形态的创新实验室。据统计,目前上海已有近800多所中小学校建设了创新实验室,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覆盖率为50%,高中阶段学校覆盖率达75%。其内容涉及数学、生命科学、物理、化学、工程技术、信息科技、地理、天文、音乐、美术、金融、法律、综合文科、综合理科、艺术等众多学科和领域。如今,创新实验室建设已成为学校构建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成为区域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的重要抓手;丰富了学校课程资源,提升了学校拓展型、研(探)究型课程的质量;丰富了教学的实践性,搭建了个性化学习平台,形成了培育创新素养的新型学习载体。2015年10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等9家单位联合发文《促进本市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实施意见(暂行)》(沪教委发〔2015〕139号),明确提出“加强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至2020年,每个学校至少设立一个创新实验室。
针对《基于课程的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行动研究》课题进展情况,竺建伟主任引导大家思考以下问题:一是如何在深化课程改革过程中,按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搭建注重学生“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的学习平台;二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融合现代教育技术,注重学科整合,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和体验性,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三是如何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性、开放性、探究性学习载体,从而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意愿,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要求大家深入思考创新实验室的功能定位,研究和解决创新实验室建设、应用和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着力提升创新实验室课程专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加强和推进区域创新实验室建设整体规划和管理工作。
来自市区各学段学校《基于课程的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行动研究》子课题学校代表单位做了交流与发言,这些单位分别围绕创新实验室课程建设、教与学、建设与运行机制、环境建设四方面开展课题研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聚焦创新实验室建设深层次的关键和瓶颈问题,通过行动研究法进行深入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上海市市西中学
上海市市西中学(以下简称“市西中学”)校长董君武以《建设中发展,发展中创新》为题,介绍了学校创新实验室建设的基本理念和核心课程构建的途径。市西中学创新实验室建设始于1998年,与高校合作,首创建设了水处理实验室、生物培养实验室、TI数理技术实验室;随着上海市“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的启动及学校改扩建工程的建设,历经三轮改造,现已建成15个创新实验室,涉及自动控制、汽车、数学、能源、静态模型、物联网、化工技术、生物技术、机器人、OM等理工类创新实验室,以及思维广场、地理防震减灾、音乐制作、数码艺术等人文艺术实验室;随着科学技术及社会热点的发展,又在原有基础上增设F1赛车、无人飞机、大气环境测试、马球运动等新的项目。
市西中学创新实验室
市西中学创新实验室建设的核心理念是: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动手实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学校创新实验室核心课程的构建,一是来源于多年来拓展性课程、研究型课程沉淀下来的、学生喜爱的课程内容;二是源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和形成了学生社团活动项目;三是源于师生对科技发展热点的关注,产生求知探索的欲望,进而设计实验探究活动的“菜单”。
2. 上海市嘉定区曹王小学
上海市嘉定区曹王小学(以下简称“曹王中学”)校长余建明从“一所农村小学与创新实验室的故事”讲起,在学校师资、观念、硬件等诸多不利条件下,寻找“撬动学校变革的支点”,在占地只有半亩的小神农创新实验室,建设了农耕文化陈列馆、现代农业体验馆、神农架及温室试验田等,进一步还将升级改造,打造成智能农业实验室及芯农业创客中心。随着小神农创新实验室的建设,让农村孩子有了属于自己的“小神农课程”,并成功地将实验室元素有机地与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社会等基础型课程进行有机统整,有效改变了现有课程与农村孩子生活经验相脱离的现状,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历。同时,还催生了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成立了记者站、导游社、种植队、未来农业创想社、果蔬创新栽培探究社等。
曹王小学学生在小神农创新实验室体验学习
曹王小学的新田园教育,成功实现了“让儿童回归童年,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回归生命本原”,是农村教育形态的一种深层次的尝试。学校从“小神农创新实验室”到“小神农课程”,再到“新田园教育”,使一所薄弱的农村学校发生了令人瞩目的改变。
3.上海市闵行区基地附中
上海市闵行区基地附中(以下简称“基地附中”)校长张艺以《让课堂上的变化悄悄发生》为题,讲述了学校如何成功地将创新实验室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推广到拓展型、探究性课程,延伸至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的过程。
基地附中最初引进了数学思维工坊和机器人课程,并建设创新实验室,采用“玩—讨论—迁移—创意”新的教学模式,通过游戏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态下进入学习情境,利用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单,帮助学生围绕探究实践主题,记录构思、讨论、创意、实践的全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可视的方式呈现出来,符合学生知识构建和思维习惯培养的过程。随着学生对学习方式变革的呼声日渐增高,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学校由此找到了基础型课程教与学方式转变的突破点。
4.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高级中学
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高级中学校长马淑颖以《创新启智,扬帆远航》为题,重点介绍了学校的航海创新实验室建设及其课程架构、实施成效等。学校的航海创新实验室定位于航海思想宣传、知识普及、实践创新、社会服务四大功能,突出趣味性与体验性相结合、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基础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设置了以船舶、航行、海洋、救生为主题的实验室,形成了航海实践活动项目课程、人与航海系列特色课程、航海创新实验室探究实验课程以及航海文化的跨界探索德育课程,通过系列课程的实施,实现了课程与课题选择的开放、学习时间的选择开放、学习方式的开放、研究团队组成的开放,改变了学生原有较为封闭的学习环境,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求。
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高级中学航海创新实验室
5.上海市长宁区天山第一小学
上海市长宁区天山第一小学校长吕华琼概述学校“无边界的智慧教室”及其课程实施的3个主要特点:课程的无边界,学习方式的无边界,学习资源的无边界。无边界的智慧教室源于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运用英语,以探究式项目主题活动为载体,为学生进行资料查询、实践探究、交流研讨、展示分享等提供充分的条件保障。三年来,根据学生多样化学习兴趣的需求,逐步开发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金字塔”“小蚂蚁大智慧”“颜色的秘密花园”“芭比娃娃的世界”“宝贵的水资源”等10个英语学习主题,为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成为一名“未来世界的公民”奠基。
上海市天山第一小学展示项目学习成果
6.上海市大同中学
上海市大同中学副校长王菲以《创新实验室:让创新课程落地》为题,介绍了学校“从课题到课程”的开发道路。学校已经建设了中医药探索实验室、新能源探究实验室、数学TI实验室、生命科学探究实验室、数码音乐创作实验室、数字媒体设计实验室等6个创新实验室,为学生培养方式的多元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学校坚持课程引领的原则,创新实验室与课程建设协力共进,相伴相生,围绕课程建设配置设施设备、伴随课程的发展实现实验室的逐步完善,让实验室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场所和学习资源。随着一个个实验室的陆续建设,学校还打破了传统按学科分类的实验室布局,尝试跨领域、模块化整合实验室资源,让课程向更加综合化的方向进化。
上海市大同中学形象设计工作室
普陀区教育局副局长周飞以《创新实验室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为题,介绍了普陀区基于课程标准,从中小学创新实验室的设点布局、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管理机制等方面系统谋划,探索形成促进区域资源共享、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教育运作机制。例如,建立校内跨学科教研联动制度,区域中心组教研联动制度,区域各部门管理联动制度,区域共享课程开发的遴选制度,积极探索区域“创新人才培养链”的形成机制。从2013年到2015年,普陀区共有36所学校39个项目成功市级立项,并建设了区级层面49个创新实验室。
来自市教委、市教育学会、市教研室等单位的领导与专家围绕课程、环境、重构创新实验室建设的三个核心词进行了现场点评与交流。
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郑方贤处长高度肯定创新实验室建设这一做法。他指出,推进创新素养培育和创新实验室建设项目,让教育教学改革有一定基础和空间,也让教师发展有了空间,学生成长有了新的途径,让学生拥有从被动接受的教育转变为主动学习的经历。建议相关经验与做法可复制延伸至基础型课程,更多以探究型实验的方式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尽可能让学生体验主动参与的乐趣;同时关注学校整体环境氛围的建设,推进实施“促进本市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实施意见”,尽快抹平城乡间的差异,形成上海基础教育高位均衡。
国家督学、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强调指出,上海创新实验室建设是改革前沿、国际趋势和未来推进的重点。创新实验室的建设着眼于学生培养、着手于课程创新,众多学校创造课程、创新课程的过程,既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体现,也是学校在面对每一个真实的生命时,以学生发展为本、服务学生发展的体现。创新实验室建设从课入手,因课而来,相伴相生,支撑课程,形成了完整的改革经验,在全国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基于课程的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是上海市一项前瞻性的教育改革项目,也是未来5年基础教育改革路径立体推进的重点任务。创设融合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设施设备和管理机制为一体的学习环境,充分满足学生探究、体验、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求,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创新实验室建设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