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琴,张丽霞,李智,张晓未(.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山东泰安708;.山东农业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山东泰安708)
“灵岩禅韵”主题茶艺编创实践
黄晓琴1,张丽霞1,李智1,张晓未2
(1.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山东泰安271018;2.山东农业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摘要:主题茶艺编创能更好表达创作者和表演者的茶文化体验和感受,同时也是对已有茶文化资料的系统整理和再现,能传承和发扬好的茶文化资料和素材。以全国大学生茶艺技能大赛获奖作品《灵岩禅韵》为例,从创作背景、茶艺主题及各要素的确立、意境要素的编创与构思以及茶艺编排和解说词的撰写等方面解析了主题茶艺编创过程和实践,以期对相关人士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灵岩禅韵;主题茶艺;编创
中国茶叶加工2016(1):69-73
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它有五千年的历史,已深深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中,茶艺表演则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艺术化展示人们饮茶、品茶习俗,给人们带来综合文化享受。不同类型的茶艺表演展示的是不同地域文化风情,不同民族饮茶习俗,不同时期人们的茶事审美要求。当代,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茶艺编创、茶艺比赛活动特别活跃,茶艺节目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极大丰富了人们的茶艺生活。全国茶艺职业技能大赛已举办了两届。高职院校近几年也每年举行一次“中华茶艺技能大赛”,至2015年已举办了三届。本科院校2010年举办了首届全国大学生茶艺技能大赛,在2014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茶艺技能大赛上,我们结合山东当地茶文化发展特色,编创了团体赛节目《灵岩禅韵》,在竞争激烈的比赛中获得了团体赛二等奖的佳绩,现将作品《灵岩禅韵》的创作背景、茶艺主题和各要素的确立、意境要素的编创与构思、泡饮技艺特点、解说词等进行介绍,抛砖引玉,供广大茶艺爱好者参考。
禅茶文化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僧人以茶助禅,以茶养性,在唐代高僧怀海所著的《百丈清规》里详细记载了佛门茶事。茶不但是佛徒的日常饮品,还是禅寺礼敬宾客和佛教仪轨中的物品,在各朝代,禅门都是士大夫与僧侣们进行茶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1]。
唐封演在《封氏闻见记》里记载:“南人好饮茶,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降魔师是北宗禅开创人神秀的弟子,在泰山灵岩寺大兴北宗禅,灵岩寺也成为北方禅学中心之一[2]。北宗主渐修,重坐禅与持戒,灵岩寺禅僧坐禅不寐,要藉茶除睡解乏,因而,在北方,饮茶首先在禅僧中流行,尔后藉禅门转而影响到北方社会各个阶层,从而导致饮茶之风的大众化、普及化。本茶艺的创作就是根据此段历史记载,反映灵岩寺作为北方茶文化祖庭的地位,作为饮茶之风在北方传播一个重要节点的历史事实,同时也对禅茶文化的相关知识加以展现,体现山东地区深厚的茶文化底蕴。
灵岩寺,始建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该寺历史悠久,佛教底蕴丰厚,自唐代起就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称“海内四大名刹”,并名列其首,现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首批4A级旅游区。在灵岩景区,群山环抱、岩幽壁峭;柏檀叠秀、泉甘茶香;古迹荟萃、佛音袅绕。这里不仅有高耸入云的辟支塔,传说奇特的铁袈裟;亦有隋唐时期的般舟殿,宋代的彩色泥塑罗汉像;更有“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自然奇观。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评价“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也”。
2.1茶艺主题的确立
本茶艺主题定为“灵岩禅韵”,意在提点在茶文化发展史上,灵岩寺是“南茶北饮”最重要的一个地方,也是僧人饮茶习俗逐渐确立的一个地方(灵岩寺降魔大师认可僧人饮茶成为修持内容)[3],由此形成了由僧人坐禅饮茶助修以致形成民间转相仿效的饮茶风俗,也将饮茶之风由南及北大力推广,为饮茶之风盛行全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此表达现代僧人和后辈对这种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同时反映“茶禅一味”的思想,体现对“茶禅一味”的解读。
“茶禅一味”意指佛教禅宗与饮茶历史关系密切,在茶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往,也有专门的“禅茶茶艺”,但给人的感觉往往禅意过重,平添神秘感和距离感。本茶艺则是结合地方茶文化特色和禅的内涵去表达主题,且又给人清新自然通俗易懂的感觉,重点表达茶中蕴含的静雅的思想与佛教提倡的“静虑”相通之处,反映恬淡清静的茶禅境界,古雅澹泊的审美情趣。着重表现禅茶空灵、纯净之美,同时通过茶与禅的融合来感悟生活中的真谛。
2.2茶品、茶具及泡茶用水的选择
2.2.1茶品
创作时有三种考虑,一是选择复原唐代饼茶,以当时当代茶品来体现主题;二是选择灵岩寺周围当地居民用小叶鼠李木叶制成的茶叶;第三种是现代种植的灵岩有机茶。充分考虑了茶叶的滋味以及使用的方便性,最后选择了灵岩寺周围当代茶人种植的灵岩有机茶。灵岩寺周围空气清新,土壤肥沃,无污染,是绝好的茶叶种植之地,该处生产的有机绿茶香气馥郁清幽、滋味甘醇、韵味无穷。寺庙中僧人最早品饮的茶为绿茶,如今灵岩寺的师傅也经常饮用此茶,因此作品中使用了现代灵岩寺周围生产的有机绿茶更具传承之意。
2.2.2茶具
在选择茶具时主要考虑质地及色彩。作为禅茶茶艺,色调应采用深色调,给人庄严、肃穆的感觉,质地要偏古朴、自然。因此考虑选择陶土茶具,在选配时,选择了国内设计颇具禅意的茶具品牌“万仟堂”出品的咖啡色茶具一套,名为“一竹一石”,该套茶具壶柄、公道杯柄配以竹子,茶具造型古朴、自然,有一种风骨感。
2.2.3水品
自古茶人对泡茶用水很讲究,对泡茶用水有“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论述,若有好泉泡好茶那便是绝配。而在灵岩寺内,正好有丰富的泉水资源,袈裟泉,位于转轮藏遗址东侧崖壁下,名列金《名泉碑》。因泉旁立一形似袈裟的铸铁块而得名。泉源旺盛,泉水四季不断,为寺院主要饮用水。该处危崖峭立,袈裟伴泉,池鱼戏游,曲廊环绕,别有情趣。袈裟泉还被列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2.3茶艺服饰
茶艺表演服饰选择原则之一是要衬托表演主题,本茶艺是禅茶茶艺,因此服饰选择了僧服,让表演者以僧人的身份泡茶,同时也让观众通过服饰理解茶艺表演的类型,感受表演的氛围。选用的僧服为僧人的常服,常服是僧人参与寺内杂务和“出坡”(参与农事活动)时穿着的服装,常服包括海青、衫褂。本次表演选择常服中的“衫”,颜色为灰色,款式是采用“三宝领”和旗袍的腰身襟袖搭配而制成,纽扣在腋下的右襟边沿。这样的服饰符合僧人活动时着装要求,也便于表明身份,见图1。
图1 茶艺表演者的着装——僧服Fig. 1 Tea performers wear - monks wear
2.4茶席设计
表演桌选的是小矮桌,配以蒲团,让表演者跪坐式表演。席面上洒以雪白的细沙,并仿照日本枯山水造景的方法造景,在细沙之上,摆放主茶具,品杯个数为三个,与佛教中的“三千世界”相呼应。在矮桌前围绕一圈竹篱笆,营造自然、朴素的意境,桌上的插花为绿萝,插花点缀整个桌面,在朴素之中突显一份生机与活力,见图2。
图2 茶席设计Fig. 2 Tea table design
意境在茶艺表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常是将背景、背景音乐及其他要素[4]设计结合在一起,烘托出茶艺氛围。本茶艺作品编创时,着重从背景、背景音乐及相关物品选配方面来营造宁静、空灵的意境,使观看者感受到“茶禅一味”的意境。
3.1背景设计
在设计背景时,考虑到人物与环境和谐统一,表达修身养性的禅茶,因此,背景的选择上力求表达僧人身处寺庙泡茶的情景。为此,专门去灵岩寺取景,拍摄了灵岩寺正门,灵岩寺标志性建筑“辟支塔”、寺院庭院以及著名的“袈裟泉”,还选用了一些有禅意的荷花图案及禅境的图片,让背景图片及解说融为一体,帮助观众领悟和理解所传达的主旨及情感。
图3 茶席的设计背景之——荷花图案Fig. 3 One of the design background of tea seats-lotus pattern
3.2背景音乐
茶艺表演中,合适的背景音乐的选配不仅有利于激发表演者的灵感,还能陶冶情操,表达细腻的感情与文化意味,一首好的背景音乐能增强茶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常用的背景音乐有中国古典名曲、专用茶艺曲目、自然之声以及当代音乐等[5]。在以往的茶艺表演中,大家多选用古筝曲来烘托表演氛围。长期多用,自然会有审美疲劳,因此,茶艺节目编创时音乐的选用要有创新,音乐的选择不但要与节目表达的主题相符,还要能充分传情达意,让人耳目一新[6]。在2010年首届全国大学生茶艺技能大赛上,湖南农业大学选送的一个节目,就大胆使用了电影《少林寺》的主题曲《牧羊曲》,能贴切主题,又有创新。因此,本节目选用了巫娜的古琴曲《茶禅一味》,为了配合节目时长,还进行了剪辑。此首古琴曲,古朴、自然、灵动。其中有琴的洒脱飘逸,再加以箫的空灵悠远,将人一下子带入到一个深远虚静、空灵淡雅的绝美意境之中,让人沉醉,如入仙境,彷如天外流水在人间流溢,缓缓地抚慰着人的心灵。
3.3其他要素
此外,为了营造空灵的禅意境界,在打坐念经的一位表演者桌上放置了经书、木鱼、香具等物品,香具用的是“倒流香”,倒流香点燃后,烟像流水一样从上往下流,颇具禅门熏香意境。在其旁边还放置了一处水景“方圆有度”,潺潺流水声中,同时雾化出水雾,丝丝缕缕让人神思缥缈,进入空灵意境。
本茶艺选用三位男生担任表演者,其中两位负责茶叶冲泡任务,一位扮演打坐念经的僧人,以突显禅茶氛围。两位冲泡者要表现出入静、入境的境界。以打坐之姿泡茶,每做完一个动作后,双手回归打坐时的姿势。在泡茶动作上讲究稳重、沉着,体现男士的干净利落和僧人以茶修行的投入,举手投足之间表现对茶的珍惜和对禅的感悟。在礼仪上,运用佛教中的合十礼等礼仪。入场及敬茶行走时,脚步稳当缓慢。敬茶完毕后,与观众一块品饮,分三次喝完,并结合皎然和尚诗中的三饮之说“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最后加上几句解说,点明茶艺主题。整个茶艺的泡饮节奏缓慢,冲泡用心投入,带人进入禅茶意境。
解说:巍巍泰山,五岳独尊,风景幽绝之处,有一座千年古刹——灵岩寺。唐《封氏闻见记》中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大师,大兴禅教,学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由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开创了北方的饮茶之风,灵岩寺成为北方茶文化祖庭。
今天,让我们追寻降魔大师以茶助禅之遗风,静坐调息,虔心事茶,以灵岩寺中袈裟泉水冲泡灵岩有机茶,在泉甘茶香之中,体会禅的关照与感悟,茶的精清与淡洁,以平和虚静之心,来领略“茶禅一味”的真谛。
表演者入场,行礼后静坐。温杯洁具赏茶、置茶、泡茶。
奉茶:将泡好的茶敬献给评委及观众
解说:一片树叶,飘到水中,改变了水的味道,于是就有了茶。水与茶的相遇是前生的注定,水是茶的重生之地,赋予茶生命的温度与厚度,也延长了茶生命的长度,让茶获得圆满。水则因为茶,从平实到志趣高远,从无色无味到人生百味。
表演者回到座位品茶
解说: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第一口)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第二口)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第三口)
结束收具
解说:以茶悟禅,明心见性,以禅寓茶,修身养德。茶禅一味,禅茶一味,虽未尽解,若能把持一份澄明忘我之心,伴随着缕缕茶香,品尝着这天赐的甘露,定能感悟出人生的真谛!
茶艺表演是传播茶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形象生动的表演宛如一部好的艺术作品,不但带给人们真、善、美的感受,还能给人以启迪,在思想上引起共鸣,带给人们对生命、人生的深层次思考。本次编创《灵岩禅韵》茶艺节目,一方面是对历史上茶文化题材的挖掘整理,将优秀茶文化传承发扬下去,另一方面也是展现禅茶空灵寂静之美,在佛教的智慧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历来,人们都说茶与儒、释、道相通,茶文化是东方哲学和智慧的化身,茶禅一味带给人们很多的思考与体悟。当今时代,多元文化发展,各种信息充塞其中,怎样安住一份心,坚守自己的信念,尤其显得重要,茶中平和、安然但又不守旧的思想是当代人能寻得心灵平和的地方。不同类型的茶艺表演或使人怡情悦性,或富含哲理,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愿各地茶文化工作者不断挖掘整理优秀茶文化素材,编创更多的茶艺表演作品,让茶中展现的精神思想带给人们生活前行的力量和智慧。
参考文献:
[1]段红,彭明瀚.《百丈清规》与禅门茶事[J].农业考古,1996(12):264-266.
[2]丁以寿.北宗禅与唐代茶文化简论[J]. Tea times:66-70.
[3]舒曼.“禅茶一味”综述[J].农业考古,2013(5):222-230.
[4]李瑞文,郭雅玲.不同风格茶艺背景的分析—色彩、书法、绘画在不同风格茶艺背景中的应用[J].农业考古,1999(12):102-106.
[5]林东波.刍议茶艺表演背景音乐的选择和创作[J].福建茶叶,2011(5):47-49.
[6]宋晓胤,杨晓,陈玉琼,等.茶艺配乐选择创新尝试—引入新世纪音乐[J].中国茶叶,2014,36(5):38-39.
Compiling and Practice of Tea Ceremony Theme“Zen Rhyme of Lingyan Temple”
HUANG Xiao-qin1,ZHANG Li-xia1,LI Zhi1,ZHANG Xiao-wei2
(1. Department of Tea Science,College of Horticulture,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an 271018,China;2.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rt,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an 271018,China)
Abstract:Tea ceremony theme can better express tea culture experience and feelings of creators and performers,exist system arrangement and reproduction of tea culture data and inherit tea 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material. Taking award-winning work“Zen Rhyme of Lingyan”of the national college art skills contest as an example,we analyzes the theme of tea ceremony editing and creating process and practice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reation background,the theme of tea and the elements,elements of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idea,art layout and commentary writing,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relevant persons.
Key words:Zen Rhyme of Lingyan Temple;Tea ceremony theme;Compiling
中图分类号:TS97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306(2016)01-0069-05
收稿日期:2016-01-16
作者简介:黄晓琴(1977-),女,湖南衡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茶树生理生态及茶文化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