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蓝
随着徕卡和华为在手机摄影领域高调展开合作,想必不久之后会有越来越多的普罗大众会关注徕卡这个传奇品牌的前世今生,就如同苹果手持设备的流行让乔布斯的生平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一样。然而徕卡相机和它的缔造者们的传奇,不同于苹果电脑和乔布斯,其早期见证者早已作古,故事背后的真实早已隐没在历史的迷雾中,为了防止历史的“雾”区引来更多认知的误区,近半个世纪以来痴迷于徕卡历史的相机收藏爱好者们始终在发掘真相。本文作者旅居德国20年,酷爱收集徕卡相机发展的相关史料,并潜心进行了多年研究,其个人心得体会相信值得广大徕卡爱好者引为参考之用。
九大“雾”区:
1.徕兹光学一开始就是专业生产相机的公司吗?
2.巴纳克是徕兹的首席光学设计师吗?
3.徕卡(原型)是第一台使用35mm电影胶片的相机吗?
4.徕卡原型机开发的初衷就是为了制造一台照相机吗?
5.徕卡原型一共有几台?
6.徕卡相机是徕兹光学计划中的产品吗?
7.徕卡的命名源于何处?到底是Lilliput,Leca还是Leica?
8.徕卡原型配的是什么镜头?
9.徕卡0系列一共生产了多少台?
1徕兹光学一开始就是专业生产相机的公司吗?
“徕兹光学最初是生产显微镜的企业,而其前身克尔纳光学最初的业务是天文望远镜。”
徕卡是由两个德语词的前半部分组合而成,这两个词分别是徕兹(Leitz)和相机(Camera)。当年徕兹还是家族企业,这个家族的姓氏是徕兹,家族第一代拥有这个企业的人名叫恩斯特·徕兹,后人称他为徕兹I世。但徕兹I世也不是这个光学企业的创始人,它的前身是克尔纳·韦茨拉尔光学研究所(Optisches Institut von Carl Kellner),在1857年后曾一度使用”Belthle & Rexroth“的商标。卡尔·克尔纳(Carl Kellner)是一个数学和物理奇才,1849年他发表了《无畸变的目镜,新发明的无色差的镜片组》的论文,并用他的发明生产天文望远镜。没过多久,克尔纳意识到显微镜的需求将超过天文望远镜,于是他决定研发和销售显微镜。很多科学家使用过克尔纳·韦茨拉尔光学研究所生产的仪器后,纷纷来信点赞,其中就有当时著名的数学家高斯(Johann Karl Friedrich Gauss)。克尔纳不仅对光学有贡献,同样他对镜片的加工工艺也有独特的理解。可惜天妒英才,29岁时他得了肺结核,那时候是不治之症。有时候你不得不相信命运,如果克尔纳继续他的光学工业,今天恐怕就没有徕卡了。克尔纳去世后他的合伙人弗雷德里希·贝特勒(Friedrich Christian Belthle)接管了他的事业,徕兹I世就是在这期间入股克尔纳·韦茨拉尔光学的。贝特勒实在没有经营企业的天分,1869年他去世后,整个企业就由徕兹I世(Ernst Leitz I)来接管并将企业更名为徕兹·韦茨拉尔光学。与贝特勒不同的是,徕兹I世不仅是个精通技术的工程师,同时他又是一个商业天才。更为重要的是,他所处的时代带给他的机遇。普法战争的爆发给当时的德国经济带来动力,出于爱国,市场上廉价的法国显微镜无人问津,而医学、自然科学方面的探索又使得显微镜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恩斯特·徕兹·韦茨拉尔(Ernst Leitz Wetzlar)很快成了被人关注的品牌。1889年员工人数达到了200人,世纪交替时达到400人。1899年生产出来的第五万台显微镜被送给了达沃斯肺结核研究所。这种把特殊序列号的产品赠送给知名人士或知名机构的营销手段被徕卡一直沿用至今。
2巴纳克是徕兹的首席光学设计师吗?
“不是,如果有人可以被称作徕卡的首席光学设计师,那更应该是马科斯·别雷克(Max Berek)!”
徕卡相机的诞生要感谢一位可以与徕兹家族平起平坐的人,他就是徕卡原型以及后来徕卡L39口相机的发明人和设计者奥斯卡·巴纳克(Oskar Barnack)。从小喜欢大自然的巴纳克其实更愿意成为一个风景画家,显然这个职业在当时换不来面包,属于特不靠谱的一类,所以家里极力反对。除了画画,他对机械也非常感兴趣。关于巴纳克对机械的天赋,有则小故事:在学徒期满后,巴纳克去一家生产机械计算机的工厂面试,师傅想考考他,把一台机械计算机扔给他,让他拆开,清洁,上油,再安装回原来的样子。还没等巴纳克来得及要图纸,师傅就出门了。等师傅回来后,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巴纳克已经顺利地完成他布置的任务。当然他立刻被应聘,而且还加了薪。学成后的巴纳克先去了耶拿的卡尔·蔡司,负责精密仪器的校准,后来跳槽去了徕兹光学,负责研发打磨镜片的钻石工具。业余时间里巴纳克喜欢远足,并用大画幅相机拍摄沿途风光。片匣,机身、镜头等大画幅相机的行头携带太不方便,这令原本患有哮喘病的巴纳克应接不暇,于是在他脑海里就产生了“小画幅,大照片”的构想。最初他试图在13cm×18cm的大画幅上用短焦镜头分拍15张~20张小画幅照片,底片洗印放大出来之后他发现清晰度不够。后来他想到了颗粒更细的35mm电影齿孔胶片。却又发现放大后的24mm×18mm的画幅还是不能达到他对清晰度的要求。怎么办呢?把原本竖幅的电影胶片横过来用!长宽比还是保持3:2,一次用两个幅面八个齿孔,这样就变成了36mmx24mm——我们今天所熟知的135全画幅。巴纳克以机械技术擅长是毋庸置疑的,但把巴纳克定义为徕兹的首席光学设计师是不合适的,因为那样的话,名满天下,设计了一系列徕卡早期摄影镜头的马科斯·别雷克(Max Berek)教授就比窦娥还冤了。
3徕卡(原型)是第一台使用35mm电影胶片的相机吗?
“到底谁是第一很有争议,但已知史料显示,徕卡肯定不是第一台使用35mm胶片的照相机。”
诸多文献一提到徕卡相机,就认为是徕卡开启了使用35mm电影胶片的先河,这其实是一个最大的误区。中世纪后众多的科学发现几乎都会同时被多个科学家研究和关注,正如关于微积分的发明者到底是牛顿还是莱布尼茨一样争论不休。但在徕卡这个案例里,答案是非常明确的。巴纳克既不是第一个使用35mm电影胶片拍摄的人,徕卡(那时还不叫徕卡)也不是第一个使用35mm电影胶片的相机。为此有位来自美国的学者内勒(Thurman F. Naylor)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将他的研究成果公布于众。他在纽约摄影历史协会发表的论文中至少提到27个关于画幅和相机的专利,全部都申请于1925年徕卡I型相机正式上市之前。即使我们用徕卡原型的诞生之年1913年来衡量,徕卡也不是第一个使用35mm电影胶片的相机。英国专利局的材料显示,早在1908年就有关于使用35mm电影胶片相机的专利申请,申请人是一位来自西班牙巴塞罗那名叫雷欧的博士(Dr. Alberto Lleo)。在市场上正式出售最早的采用35mm电影胶片的相机是1913年来自美国的Tourist Multiple相机。双画幅电影胶片,暨今天流行于世的36mm×24mm画幅的使用专利也在1912年,巴纳克制作出徕卡原型的前一年,被一位叫作史密斯(George P. Smith)的先生申请获得。内勒还写到,“如果你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说不定你还会找到在徕卡之前更多的35mm胶片相机。”
4徕卡原型机开发的初衷就是为了制造一台照相机么?
“这个看似可笑的问题,其实是史学界长期争议的话题,有证据证明徕卡原型最初是为了服务于电影曝光的测光工具。”
不了解故事背景的人会觉得这个问题很滑稽,但它确实是徕卡相机历史中最大的一桩悬案。关于巴纳克发明的徕卡原型的动机究竟是什么,历来有两种对立的猜测:第一,徕卡原型就是小型化的相机。第二,徕卡原型是为了给拍电影正确计算曝光的,那时也没有个可靠的测光表。而且胶片在生产中由于不同的乳剂感光度不同,经常发生60m一卷的胶片拍完后才发现曝光不准的“悲剧”。所以有这样一台曝光仪器在正式拍摄前做一下测试是十分有用的。这样的猜测绝不是无中生有,要知道巴纳克是经他在蔡司的好友梅绍(Emil Mechau)的引荐才去徕兹光学工作的。梅绍当年的任务就是负责开发一款新型的电影放映机,蔡司对这个项目完全不重视,认为没有市场前景。梅绍为了不使以前的工作付诸东流,转投了徕兹。到了徕兹光学后他又说服巴纳克加入徕兹,而徕兹给巴纳克的待遇又非常好,所以巴纳克给好友做个帮忙的小工具也在情理之中。最可能的真相是,恐怕就连巴纳克自己也弄不清楚,最初制作徕卡原型的原因。后来梅绍电影放映机成功大卖,并取得了德国电影技术协会大奖。徕兹将这部分业务及相关专利转卖给了AEG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5徕卡原型一共有几台?
“综合各方的意见,纯粹意义上的原型机是2台,但Leica 0诞生前存在过4台样机,其中3号和4号样机是不同的设计。”
徕卡国际上最知名而且最被认可的专家丹尼斯·朗尼(Dennis Laney)和埃尔文·普茨(Erwin Puts)合著的《徕卡口袋书》(至今已出了八版)中明确写到:“已知的徕卡原型有3台,现如今只有其中的2台在徕卡总部……”。在丹尼斯·朗尼另一本著作《徕卡产品和收藏宝典》中却有这样的叙述:“巴纳克制作的首台徕卡原型现藏于徕卡的总部博物馆,第2号样机如今下落不明,第3号样机被私人收藏……”这样完全矛盾的表述在徕卡的文献中绝非仅此一例。关于巴纳克1号徕卡原型的去向,多数人是比较一致的。它现在被珍藏在韦茨拉尔的徕卡博物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巴纳克至少还制作了另一台相同的徕卡原型。1914年徕兹II世在他的美国之行中用这台相机拍摄了很多照片,这些照片至今还珍藏在徕卡总部。巴纳克也曾多年使用过第2号徕卡原型。但关于这第2号徕卡原型的去向,另一个徕卡研究者加尼·罗格里亚蒂(Gianni Rogliatti)在他的著作《徕卡:第一个70年》中做了考证:巴纳克1936年去世以后,这台相机一直被其家族保存,二战期间出于安全考虑转藏于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馆。战后博物馆将这台相机还给巴纳克的儿子康拉德·巴纳克。康拉德又将这部相机出售,它最后一次出现是在1960年的一场拍卖会上。徕卡原型2号机之所以神秘,是因为很多文献直接记载了它的存在,还包括用它拍摄的照片,但它自身的照片始终没有被发现过。比较可能的是:这台相机在某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私人收藏家手中,静静地等待哪天再次重见天日。徕卡样机第3号制作于一战后,这个时间距离巴纳克制造第一台徕卡原型机已至少过去了4年~5年。在这段时光中,巴纳克肯定有了更具体的设想。所以3号样机实际上是徕卡原型的“改进版”,从外形到功能已与徕卡原型大不相同。因此文献中一般不愿意把这台相机称为徕卡原型第3号,而称为样机第3号。但是最新的研究发现,徕卡0系列前还有一台被人遗忘的“样机第4号”。在小基瑟尔巴赫博士(Dr. Hans-Günter Kisselbach)的著作《巴纳克的第一台徕卡相机》发表之前,所有的文献都没有提过这台相机。这台徕卡相机的历史脉络清晰,保存完整,机身配置的是别雷克教授设计的50mm的Anastigmat镜头。在小基瑟尔巴赫博士的父亲老基瑟尔巴赫博士曾是二战后徕卡技术部门的负责人,他从徕兹公司购得这台相机,一直珍藏在基瑟尔巴赫家族。
6徕卡相机是徕兹光学计划中的产品吗?
“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试制徕卡原型机完全出自巴纳克个人的兴趣爱好,而不是他老板徕兹I世的授意。”
众所周知,徕兹光学在20世纪初的主打产品是显微镜。无论巴纳克在1913年制造徕卡原型的初衷是什么,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试制徕卡原型完全出自他个人的兴趣爱好,而不是他老板徕兹I世的授意。那时徕兹光学工业显微镜卖得不亦乐乎,没有任何开发相机产品的计划。但徕卡原型出世之后,拥有商业眼光的徕兹家族立刻意识到了这个便携性相机的巨大市场潜力。1914年春季徕兹家族第二代掌门人徕兹II世就亲自带着徕卡原型在他的美国之行中拍摄,与其说用图片记录生活是他的兴趣爱好,不如把这次拍摄看作是对新产品的测试。徕兹II世回到德国后,于1914年6月12日对徕卡原型的功能和设计申请了专利保护。这两件事关联如此密切,绝不可能是偶然之作。由此笔者推断,也许早在1914年徕兹光学就已经想过把35mm电影胶片相机推向市场,但这个猜测目前找不到任何文献的支持。徕兹的专利申请并没有被帝国专利局批准,因为快门与过片联动的专利早在1901年就被蔡司的Palmos相机取得。由于蔡司申请的这项专利,保护期是25年,所以一般认为,徕卡I型极可能因此被迫拖延了上市的时间,为了避免缴纳昂贵的专利费用。一战后20年代初期,德国的经济大萧条,通货膨胀,失业率陡增。在这样的背景下,1923年初徕兹II世和他几个亲信召开了个会议,决定是否将巴纳克制作的徕卡相机作为产品推广,为了不将“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讨论持续了很久,然后徕兹II世说出了那句最经典的名言:“会议结束,现在已经12点半了。我决定,这个风险由我们来承担!”
7徕卡的命名源于何处?到底是Lilliput,Leca还是Leica?
“在巴纳克的时代,产品就可能遭遇被他人抢了名字的尴尬,不然Leica相机本该叫Lilliput相机或Leca相机。”
既然老板已经拍了板,决定将相机作为产品生产推广,那么下一步就需要给相机起个名字了。巴纳克自己想给他发明的相机取名叫利立浦特(Lilliput)。熟读《奥利弗游记》的读者们立刻就会想到著名的小人国,这个史实明显也是巴纳克当年励志将大画幅相机小型化的一个佐证。但这个名字已经被德国的恩纳曼(Ernemann)相机占用,巴纳克只能作罢。徕兹II世与巴纳克的交情非常好,建议给新产品取名叫巴纳克相机。西方文化中以姓氏作为品牌的例子屡见不鲜,如奔驰,西门子,香奈儿等等。徕兹II世这样做,无疑是给予了巴纳克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誉,因为徕兹家族毕竟是企业的所有者。无奈当时巴纳克还不是知名人物,出了徕兹工厂就没人认识他了。最终大家还是决定取徕兹(Leitz)和相机(Camera)两个词的词头拼在一起,于是就成了徕卡(Leica)。这中间其实还有个小插曲,最初起名不是Leica,而是Leca。而且带有Leca字样的相机说明书也被印刷出来,现在成了徕卡收藏者们竞相追逐的珍品。后来又发现法国已经有个叫Eka的小型相机产品,加上法语的定冠词就变成了LEka,从发音来说与Leca相同,于是就把双元音EI都放入名中,成了更为朗朗上口的徕卡。
8徕卡原型最初搭配的是什么镜头?
“官方博物馆里当然是Leitz Milar镜头,但有资料证明最初的徕卡原型机搭配的是蔡司大名鼎鼎的天塞镜头。”
巴纳克制作的第一台徕卡原型现在在徕卡博物馆里展出,它是徕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目前看到与之搭配的是徕兹米拉(Leitz Milar)42mm/1:4.5镜头。巴纳克最初给徕卡原型使用的是什么镜头,在徕卡专家间也有不同的版本。现在比较认同的版本是,巴纳克最先使用的是50mm蔡司电影天塞镜头(Zeiss Kino-Tessar),也难怪,那时的蔡司在光学镜头的设计上要领先徕卡很多,巴纳克终究也是从蔡司跳槽到徕兹的。但这个“借来”的镜头并不是理想选择,解像力不够,而且相场也不能全部覆盖36mm x 24mm的画幅。据研究,巴纳克后来一直在尝试用不同的镜头与徕卡原型搭配。历史是何其相似,20年过后,当佳能参考徕卡的设计制造出自己的Kwanon旁轴相机的时候,因自家缺乏镜头制作经验而选择日本光学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镜头—这家日本光学工业株式会社出品的镜头后来还有个更响亮的名字,叫尼克尔镜头。
9徕卡0系列一共生产了多少台?
“0系列到底生产了31台还是25台,这也很难得出确切结论,但流通于市面并保存至今的只有17台。”
对徕卡收藏家最重要的线索之一就是徕卡的相机编号,从序列号中可以查到相机的机型以及生产年月。比如徕卡0系列的相机从100到130一共用了31个序列号,所以很多文献就认为0系列出产了31台。另外一部分的文献认为只有25台0系列相机有踪迹可寻,传世至今只剩下17台。在2012年维也纳的拍卖会上,编号为116的徕卡0系列相机以216万欧元的成交价刷新了世界最贵相机的记录。徕卡研究界内公认的权威:范·海斯布鲁克(van Hasbroek)在他的《徕卡收藏宝典》中写到,也许当时确实生产了31台0系列相机,大概有几台为了研发目的而生产,留在了徕兹工厂内部,这些相机后来很可能被拆卸掉。所以确实只有25台0系列相机流入了市面。而且徕卡0系列的外形也不是完全一样的,总体来说分为两批,前一批到121号,与徕卡原型比较相近,机顶上配有折叠的框式取景器(现存Leica原型机展品的框式取景器是后装上的,一般认为至少1号原型机本没有固定的框式取景器设计。),幕帘也不重叠。后面的徕卡0系列机顶上的取景器已经和1925年在莱比锡博览会上发布的I系列没什么两样了。0系列相机其实是徕兹公司在正式出售I型徕卡前的试金石,用来测试市场对产品的反应。出人意料的是,这些试用0系列相机的摄影师,给出的反馈,很多都是对徕卡相当不利的(试想一下,如果一台今天主流品牌生产的旗舰级相机,推出伊始便被媒体集中“吐槽”,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但徕兹仍然按部就班的成功实施了他们的发售计划。目前Leica 0型的收藏价格普遍不菲,其中的104号机如今陈列在徕卡总部博物馆内。
参考文献:
1 Leica Fotoschule – Geschichte, Technik, Praxis, Claus Militz/Urs Tillmanns, Verlag Photographie, 1995
2 Positionen der Markenkultur: Leica, Volker Albus/Achim Heine [HRSG.], Nicolai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GmbH, 2004
3 Die Leica: Zeugin eines Jahrhunderts, Alessandro Pasi, Heel Verlag, 2004
4 Leica – Das Produkt- und Sammler-Buch, Dennis Laney, Lindemann Verlag, 2001
5 Leica Pocket Book, 7. Edition, Dennis Laney/Erwin Puts, Hove Collectors Books, 2002
6 Leica – Entstehung und Entwicklung des gesamten Leica-Systems, Paul-Henry van Hasbroek, Callwey Verlag, 1999
7 Barnacks Erste Leica – Das zweite Leben einer vergessenen historischen Kamera, Hans-Günter Kisselbach, Lindemann Verlag, 2008
8 Leica – The first 70 years, Gianni Rogliatti, Hove Collectors Books,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