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创彬
目前,国际上出现一种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十分明显,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文化发展深刻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对经济的影响更加突出。
一、文化与经济融合的重要性
(一)潮州市委市政府一贯重视发展文化经济。一段时间以来,潮州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目标,积极推进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经济。先后制定了《潮州市关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潮州文化建设重点工作的意见》,这些政策措施都是市委市政府为推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文化经济所作出的战略决策。
(二)发展文化经济是潮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一向是潮州的比较优势,文化经济是潮州经济的重要支撑。2013年我市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比全省所占比重(4.84%)高0.1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178.8亿)的12.56%,略高全省平均水平(12.1%)0.45个百分点,这说明文化经济占我市经济发展的可观比重,反映出它在潮州经济中的重要支撑力。
(三)发展文化经济是潮州经济腾飞的升级版。最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全市的文化事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表现在传统文化传承及合理利用、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对外文化交流的领域拓宽、文化产业多点发展、文化民生普惠民众等众多特点。
一是文化氛围好。十二五以来,我市的公共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文化惠民工程逐步向基层社区及农村推广,图书馆、纪念馆、文化馆、电影院等公共文化场所得到完善,形成文化服务网络;优化基层文化馆站设施设备;建设和完善面向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公共设施;因地制宜建设流动文化设施;推动户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既丰富了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又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二是文化品牌化。潮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种类繁多,例如潮剧、潮州音乐、潮绣、潮州木雕等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在本地区分布极为广泛,承载着潮州的文化精髓。经过市委市政府的努力,目前我市共有非遗项目42项,其中省级的28项,国家级的15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经济的有机融合,给我市经济发展找到了新亮点,注入了新活力,同时也为木雕、陶瓷、刺绣等传统文化的传承开拓了新路径。
三是文化产业优势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优势明显,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是演艺业。全市有潮剧表演团体4个,年演出1400场,营业收入500多万,据不完全统计,市区共有约83支业余文艺队伍,有演出人员约2520人。有演出场所4家,总投资过亿元;二是娱乐业。全市共有娱乐场所99家,投资总额超亿元;三是互联网上网服务业。共有互联网服务场所143家,投资额约6000万元;四是出版印刷业。包括公开发行报刊3种,报社1家,出版发行经营单位146家,各类印刷企业732家。光盘复制企业2家,生产线总量21条48头,年生产能力近2亿张。2014年全市印刷包装产业规模以上实现增加值13.3亿元,比增24.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0%;五是广播电视业。我市有市级广播电视台1家,县级广播电视台2家,年总收入1.3亿元。由此可见,我市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市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
四是文化旅游特色化。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众多的文物古迹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发展潮州文化特色旅游的独特资源。我们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着力打造潮州非遗文化旅游品牌。一是配合我市的旅游推广工作,做好非遗的宣传。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台、电台、网络和宣传栏等媒介、园地,广泛宣传能有效促进整个旅游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有关情况,提高人民群众对非遗工作的认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积极组织我市各门类非遗项目参加国家和省组织的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打造潮州文化品牌,不断提高潮州非遗的知名度。二是鼓励非遗传承人开设传习馆(所),扩大非遗的覆盖面。鼓励传承人积极申报各类非遗保护基地,提高非遗影响力,让广大游客感受潮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三是认真做好市政府提出“坚持文化旅游带动,着力推进文化经济融合”的战略部署要求,将非遗项目融入地方特色文化旅游中。近几年来,我们通过认真组织发动,组织一批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的非遗项目,进驻到市区各文化旅游景点,丰富了文物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我们还争取政府扶持,在“牌坊街”创建了与传统戏剧和传统音乐相关的“潮州戏苑”、“潮州曲社”等活动场所,定期举办培训、展演活动,利用节假日在“牌坊街”举办非遗项目的展演展示和文艺节目表演等活动,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推动地方传统工艺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2014年1至12月份,全市接待游客人数达758.13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8.4%;全市景区景点接待游客954.123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5.5%;全市旅游收入达到115.9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
二、文化与经济融合的存在问题
我市文化经济有固有特色和亮点,文化产业发展资本规模不断壮大,文化经济在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文化经济总量仍较小,提高竞争力、发展文化产业需要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不足。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的魂,文化是生产力、竞争力,是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但很多人对经济与文化的关系还认识不足,片面认为发展文化只是一个政府投入的公益性事业,对文化产业所蕴藏的经济价值和具有广阔发展前景没有足够的认识,对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深入研究,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加大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不够。
(二)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我市文化产业管理存在继承计划经济发展模式多,创新管理方式少,管办不分离,政事不分开,文化运行机制存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的问题,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提升力度不够,国有文化资源与民营文化资本未能有效结合,难于形成整体和合力。另外,文化投入资金紧缺,历年来文化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低于省人大要求的1%水平,文化事业单位融资能力弱,经费自给率低,自我扩张能力差,多数文博单位门类不全,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不高,文物得不到有效抢救保护,文化基础设施滞后。总的来说,对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从产业发展目标定位到政策扶持及领导措施,当前的领导体制与文化体制改革,尚未较好应对我市发挥地方文化经济特色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大体制改革力度,为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优良环境。
(三)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尚未形成产业优势。除陶瓷、潮绣服装、印刷复制业在全市形成一定规模外,音像、报刊、文艺娱乐尚未形成产业优势。部分传统工艺业面临人亡艺绝危险,如麦稿画、潮绣、陶塑等。传统工艺由于产品制作复杂,发展中缺乏必要的扶持和政策保护,传统工艺创新不足,缺乏创造力和生命力,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单一,水平明显下降,打造不出具有市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品牌,无法更好地开拓市场,大多数工艺美术业企业投资规模小,自我发展能力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小,产业发展存在“小、散、乱”,龙头企业少,经济总量仍不高,开拓市场准备不足,开发与流通没有形成良性循环,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地方丰富文化资源未能真正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未能真正发挥。
三、促进我市文化与经济融合的若干对策
大力发展我市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用新的思维、新的措施增强文化经济特色亮点,擦亮名城文化品牌,提高文化的竞争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一)提高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当前,文化对一个城市的持续发展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逐渐成为城市发展后劲的决定性要素,文化产业也成了新世纪最有活力的产业之一。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文化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转变把文化作为政治附属物和意识形态化的观念,树立文化资源只有通过流动,资产转换,增加附加值,才能实现其经济和社会价值的观念。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宣传,组织领导成员学习文化产业理论,了解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了解我市文化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充分认识当今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深刻认识发展文化产业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树立正确的文化产业观念。特别是文化部门,要懂文艺,懂管理,也要懂经济,逐步实现从“等、靠、要”到“自觉、自立、自强”的转变,使我市文化资源在运动变化中实现它的价值与意义,发挥文化对经济的引领作用。
(二)建立健全文化产业领导体制。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工作重点,纳入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大局进行规划、决策和部署。要立足资源普查,结合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和工作重点,分门别类制订文化发展规划和扶持的政策、措施,构建宏观调控机制,
(三)制订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措施。首先,要根据我市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公益性文化、产业化文化等多个方面促进文化创新,制定与本地文化发展相适应的政策,为文化与经济的有机融合提供政策保证,积极引入项目,把文化发展纳入市场体制,激活文化发展的活力。其次,加强农村文化方面的投入。把本市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基层农村,把农村文化发展纳入到整个城市文化发展的体系中,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四)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改革是文化发展的动力,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就要破除文化管理体制上的障碍,用新观念、新思维、新手段开拓新的天地。要结合当前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努力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要坚持党管喉舌、管理干部不改变,政府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要以政府为主导,对公益型文化事业单位,各级政府要重点扶持,加大资金投入,给予财政保障,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要进一步改革人事管理体制,大力营造有利于文化人才培养、引进和选拔环境,还要改变文化单位机关化、从业人员干部化、管理工作行政化的状况,增强文化事业单位活力;发展经济性文化产业要转换机制,面向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对经营性文化产业,要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盘活国有文化资源,打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的现状,将释放国有文化资源的存量潜力与放开民营文化资本的增量实力结合起来,通过进行股份制和兼并重组,构建区域和城市文化产业链,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组合,打造一大批面向市场、面向群众、富有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使之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五)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目前我市具有一定基础、规模、潜力和优势可发展的文化产业,主要有文化旅游业、包装印刷业、工艺美术业和演艺娱乐业等,要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立足潮州实际,加强对我市丰厚的地域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整合、提升,发挥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吸收融合当今先进文化发展成果,紧跟行业发展前沿步伐,以市场为导向,依靠企业自主创新,科技进步,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擦亮潮州文化“金字”招牌,加快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做强做大优势产业,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一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要突出抓好构建一个有利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机制,主要是建立一个高层次、有权威、能决策的新领导体制,加强文化旅游专项规划,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各种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实行文化、文物、旅游景点统一管理的机制,大力发展民营文化旅游,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实施多元投资,全面推动潮州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是做大做强包装印刷业。要加强印刷复制行业的领导,成立行业协会,加强统计分析工作,引导企业调整发展思路,鼓励扶持企业兼并联合,优化资源配置,引进改造生产设备,紧跟行业发展科技前沿,形成集约化生产经营格局,实现行业发展从数量增长为主到以质量效益提高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变,培育、建设印刷企业链条,提高印刷产品档次,争取潮州成为全省印刷产业的集散地。
三是改革创新发展工艺美术业。要制订民间艺术和传统工艺美术品整体保护开发发展规划,积极培养工艺美术人才,引导工艺美术行业树立质量和品牌意识,改革创新发展传统工艺美术产品,注重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积极创新产品,解决传统产品单一、规模化生产程度不高和经济总量小的情况,激活地方传统工艺美术业,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化发展。
四是搞活演艺娱乐业。要深化专业文艺团体的改革,继续实施品牌战略,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发展民营艺术团体和个人创作室,提高剧目生产能力,积极开拓国内外演出市场。要调整经营性娱乐场所布局,发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及音像制品连锁经营,进一步提高娱乐业的整体层次,搞活演艺娱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