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35-01
素质教育体现出的是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和谐统一的教育观。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呢?个性的基础是人性,它体现在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宽容。因此语文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我从树立科学正确的学生观和语文教学过程这两个方面,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做法。
一、应树立科学正确的学生观
1、必须正确看待学生,要把学生当“人”看,要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包容他们。长期以来,父母打着“爱”的旗帜,把上一代的意志加于孩子身上;学校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总是单方面传输知识,孩子失去了选择的自由,丢失了自我意识。可是,父母、老师不能跟随孩子一生,孩子总要独自面对未知的人生和社会,让他们成为拥有独立个性的人。这是教育者必须考虑的问题。这毋庸置疑,也迫在眉睫。因此,教师必须正确对待学生,把学生当一个个鲜活独立的“人”看。
我曾经布置过一篇题为《榜样》作文。一个学生文中写到,他一直崇拜明星周杰伦,先是深深地被他的音乐迷住了,后因他坎坷的身世嗟叹不已,为他成功欢喜雀跃。但是一则新闻(周杰伦说自己是台湾人,不是中国人),却扭转了他的认识。他为周杰伦的话震惊,他感到周音乐上的魅力被随心所欲的行为粉碎了,他心中的榜样坍塌了。写到这里,文章本可以结束,但作者有进一步探究:榜样也是人,因为是人,所以会有人的弱点;不能奢求明星就该完美,人无完人。这个思考更为深入了,但文章还未完成,作者又由名人想到普通人,写出“平凡的我们亦可以有自己的闪光点”。学生的自主意识已经觉醒。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并赞赏学生。教师在唤醒学生自主意识的同时也要加以引导、培养,使其成为对民族和国家有用的人。
2、教师还应该意识到,我们的学生毕竟还是孩子。他们有可爱纯真的一面,也有好动、任性、懒惰、爱想象的一面。学生的成长不该以失去童心作为代价,学生的幻想中就很可能萌发着创新的契机,遇到好的时机,它就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迅速成长。
我们常说学生作文没有想象力,其实往往是我们在不经意间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为了提高成绩,我们会用模式和规范去约束学生,养出了一个个“套中人”。一说春花秋月,学生就会想到人生的流逝;一说秋风暮雨,学生就会想到命运的坎坷。学生写这些模式的文章生搬硬套,千篇一律。纵有深情,也多是虚情假意,实是无情无义,读者的反应只能是置若罔闻。我们责怪学生不能创新,更应该反躬自问:学生被什么困住了想象的翅膀?学生的个性是怎么被磨灭了?
3、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乃至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气质与性格,教育者不但要看到学生的个性差异,更要尊重、培养学生的独特性。现实中,我们统一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统一的课桌摆放,统一的教材,统一的作业,统一的答卷,统一的答案,等等。有人说,这从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就开始了,并已经似乎是理所当然。我们不禁要问:一直如此,就永远正确吗?这些东西不能改变吗?
我们知道,人是有差异的。人的性格不同,人的品味、能力也不一样,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文章、文学作品都是千姿百态的。我们也可以通过多变的形式塑造学生个性。比如,教师课桌的摆放就可以围成一圈,便于讨论;教材的内容也可以是与时俱进的,不一定是课本的;老师的教法也可以“花样百出”,对同一篇文章也可以有多种解读方式,不是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何必强求一律!
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具有独立个性的“人”,理解他们,包容他们,营造宽阔的思想空间让他们展现自我。只有这样,才可能塑造有个性的学生。
二、语文教学过程应该符合人的发展规律
1、构建符合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运用符合学生人格特点的有效的教学激励方法。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时期,其生理、心理正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当然,这种变化是渐进的,而不是跨越式的,语文教学须适应这一变化。语文教学活动一直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自然就会影响到师生主客观关系,教师和学生都会有所变化。我们应该构建相应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跟上变化,一步一步,循序渐进,不断成长。
学习,不仅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满足。就如我们所知道的,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深层次的需要,总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我们可以运用发现法来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学生带着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学习和思考,发现事物间内在的因果联系,看到努力后得到“真理”,就会感到惊奇和震惊;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感知到自身的智慧和力量、看到自己的劳动果实,就会体验到创造的喜悦,感到满足和自豪。
2、回归自然常态的语文学习。社会环境纷扰,外界的诱惑刺激强烈,学生不能沉下心来品味文化魅力。在应试教育下,学校、教师、学生都把重点放在如何才能多得分、得高分,不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缺少文化积淀。课余时间被大量的作业占据了,语文课堂则又被老师的繁琐分析和频繁提问占去了。缺失了阅读和积累,学生的文化积淀贫乏,语文功底薄弱。
语文功底薄弱,不光语文学科学不好,而且妨碍其他学科的学习。比如,理解力差,不能采集和整合有效信息,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不善表达,不能正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不能良好地与他人沟通交流,很难在险恶的社会生存立足。语文学习,不仅为了理解词语的内涵和掌握语法的规律,更是为了体验和领悟生命中的真、善、美,继承和发扬人类几千年来的精神文明。这些美好的事物和精神,必须出于心灵的呼唤,由情感来激发,靠智慧来启迪。单纯的课文分析和练习习题是绝不可能实现的。
北大教授钱理群说得好:我们的文学教育就应该唤起人的想象力,一种探索的热情,或者说是一种浪漫主义精神。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把学生拉回到文本作品中,让学生成为读书人、爱书人、品书人,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下,素质教育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成功。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学生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都是有百利而无害的。因此,语文素质教育一定要“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