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琼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甚至是最有影响力的一部分了。如果课堂教学依然还局限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模式,就已经远远不能赶上整个时代的发展节奏了。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与课堂教学进行一定整合是势在必行的举措。而信息技术的运用,教学模式的转变,其根本的目的还是要服务于学生,能够让学生在有限地时间和空间当中,针对不同的年级特点,不同课程的重难点,选择合理的信息技术手段,使得学习收效最大化,那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就是实实在在有价值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 阅读教学 习作教学 学习实效
早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信息技术就以早期幻灯片的形式出现在我国发达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强调“课程实施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传统的“教师——学生”模式,将要转变为“教师——媒体——学生”模式。信息技术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过程中扮演重要的第三方参与者。信息技术的丰富多样,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乱用滥用也可能演变成教学的累赘,只有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精选信息技术手段,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
一、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一切认识、求知源于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望的儿童来讲,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一种乐趣。其过程可概括为:探究——满足——乐趣——产生动机,具体操作时,教师有意识地把儿童一步步带入课文描写得相关情境,让儿童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儿童可涉足期间,仿佛进入了其人可见、其声可闻、其景可观、其物可赏的境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脑丰富多样的呈现方式,为学生创设最自然的情景。如在执教《黄果树瀑布》一课时,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在品读课文的同时,更好地了解黄果树瀑布声音和形态的特点,让学生充分理解“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因为并不是所有同学都亲眼见过瀑布,更不可能每一个学生都深切体会过瀑布的气势和力量,但是如果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就可以将难点变成亮点。在品读欣赏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巧妙地将各种变化的水声贯穿整篇课文:从未见其形,先闻其声时的缥缈水声,引起学生对于欣赏瀑布的期待;逐渐增强水声,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瀑布的喧嚣,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的力量;最后水声随水花散开,请孩子想象“银雨洒金街”的奇景。这段想象很难,因为这个画面不是实景,它的美就在于虚虚实实,如梦如幻,结合信息技术中声音的运用,老师给予学生一定程度,一定坡度的引导,就能带领学生将“话”变成“画”。整篇课文,就是通过水声,让学生始终都在观赏瀑布的情景中,这也是信息技术手段给课文教学带来新活力。
2.及时交互,质疑解疑。学生在学习新的阅读课文的过程,势必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尤其是阅读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由于学生的个体发展的不同,他们对于文字的理解存在差异。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对文本提出质疑,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热忱。通过查阅资料来解答疑问如果放在课堂上进行,那是极其耗费时间的,如果让学生课后再寻找答案,可能会错过解疑的最佳时间。而利用信息技术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及时,有效,快速地展示寻找、删选、整理资料的全过程,而这也应该是学生应该要掌握的语文能力之一。如执教《卢沟桥烽火》第一小节,“‘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逐步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军和伪军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学生分别对“‘九一八事变”“蚕食”“伪军”“咽喉要道”等处提出质疑,老师课堂展示互联网查询资料的过程,通过文字资料,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和对于“伪军”的定义。在理解“蚕食”“咽喉要道”的时候,学生就会发现文字的解释没有图片的示意来得清晰。那么,学生课后就可以运用课堂所得来预习其他课文,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
3.媒体展示,突破重难点。很多课文的语言文字都是非常优美的,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也有匠心独具的地方,但学生往往忽略对于这些语言文字的品味,多媒體的展示,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文字进行关注,并且产生全新的认识。在《我和祖父的院子》一文中的重难点就是要体会“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学生在理解这样一段文字的时候遇到了瓶颈:”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通过多媒体展示,可以简单调整文字的结构,如下: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
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
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它若愿意长上天去,
也没有人管。
句式练习:
___________愿意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
这样的展示,首先可以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节奏感,朗朗上口的韵律,其次通过反复出现的“……愿意…..,就……。”学生感受院子当中一切事物的自由不羁,最后以句式的练习,将学生的实际生活生活,学生的内心世界与语言文字,与作者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进而实现学生与文本地之间的对话。
二、信息技术与习作教学
1.搜集素材,讨论构思。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习作的第一道坎儿就是写作材料,如果没有合适的素材,空有写作技巧依然无法完成一篇成功的习作。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要求学生观察植物叶子的颜色和形状,然后以“秋天的树叶”为题,完成习作。叶子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极其普通的一道风景,但是却少有同学真正为一树的叶子而停下脚步,细细欣赏品味的。所以学生对于树叶的印象往往就是——熟悉,但是无处说起。而信息技术的优势就是能够让将生活中的风景,真实地还原到课堂中来。习作准备阶段,请学生先按照语文书上的要求,收集生活中有特点的叶子,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叶子带进课堂,学生也可以分组讨论。根据学生的需要,择取一种较为典型的叶子,对其进行拍摄,然后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因为展示的叶子是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所以全班的展示可以引发学生对于叶子特点的讨论热情。更可以通过图片展示一片树叶的样子,一树叶子的形态和一片树林的景色。学生可以将一片树叶带进教室,却无法带进一棵树,一片树林,而这些景象通过丰富的网络图片或视频就可以实现。更可以利用互联网海量的资料,对树叶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2.分类建库,资源共享。习作教学中,为学生解决了内容素材的问题后,就是写作的过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我们可以将于习作内容相关的词语篇章进行分类建库,在学生写作过程中进行出示,有针对性地扩大学生词汇、句式的积累量。依然以《秋天的树叶》为例,学生写作前可以为学生推荐相关的优秀习作,看看其他人是如何抓住秋天树叶的特色,以指导自己的习作。
3.还原习作修改过程。相比较写作的过程,我更想谈的是利用手段来进行习作的修改。很多同学会写,但是不会修改,不知道从何处改起。平时的工作中,我会请学生进行面批,这樣的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有效果的,但是一个班级四五十个学生,一个一个进行面批需要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可想而知。有了多媒体手段的介入,我就可以随机地将比较典型的习作范例及时展示在学生面前,与学生共读习作,并进行讨论修改。这样的方式非常直接,学生的参与度相对较高,学生直观了解习作修改的全过程,大大提高了习作修改的效率。
三、结语
阅读和习作的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环节,现代信息技术参与教学活动给予学生更大,更自由的学习新天地,为小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和工作平台。实践证明,教学活动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参与度,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得到了更大的提高。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以此为机遇,通过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信息化水平,推动语文学科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11年版), 国家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