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
摘 要:《能力标准》对合格高校辅导员应该具备的基本要求做出了详细规定,并第一次以文件形式规定了辅导员职业名称、职业定义、职业等级和培训要求。这为辅导员继续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规范,是相关学者和高校教育者面临的新的课题。本课题基于《能力标准》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提出构建构建分层培新、分类开展、分時段设置、分平台建设的模块化辅导员继续教育一体化体系。
关键词:《能力标准》 辅导员继续教育 创新
2014年国家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能力标准》分别从职业守则、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标准三个维度对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提出了要求与标准,并根据层级、能力水平要求逐步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成为一支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的有战斗力的高素质队伍。本文基于《能力标准》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对如何在《能力标准》下开展辅导员继续教育工作,构建系统的辅导员培训教育体系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一、辅导员继续教育工作现状
高校辅导员继续教育是指根据高校学生工作和高校在职辅导员自身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高校辅导员所实施的促进其职业素质提高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近几年,随着教育部出台一系列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文件,辅导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关注。当前,辅导员队伍已经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队伍,据统计,高校各种形式的专职辅导员队伍在2004年以后发展很快,到2012年底,人数接近12万之多。但辅导员在能力素质提升以及职业发展中遇到了很多瓶颈。具体表现为:
1.学历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教育部每年的辅导员专项计划有限,2016年的计划为150人。以南京大学为例,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每年均拿出一定数量的指标,但与超过13万的高校辅导员数量相比,远远不够。所以,单纯依靠学历教育这条通道,无法解决辅导员队伍整体的教育需求与职业素养要求。
2.非学历教育体系:2004年中央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辅导员的工作要求。考核培训等做了相关规定,随后,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培训与教育的规划与方案,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国家级培训基地、省级培训基地、校本培训的完整的层级培训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国家级培训基地着重于高级培训,每年的培训名额非常少。对普通辅导员而言,更多的培训进修机会来自于省级培训基地。江苏省为例,为了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能力,江苏省教育厅建立了一批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研修基地依托全省教育资源和所在高校师资,对全省辅导员开展了“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等11个培训主题的培训,这11个示范培训项目分布在全年的5个月份开展,是全省各高校辅导员接受能力培训的主要渠道,对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与素养起了重要支撑作用。但对照《能力标准》要求,省级辅导员示范培训项目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目前各个培训基地培训以专项为主,不系统,不全面,无法满足初级和中高级能力要求。辅导员培训基地的示范项目确立的11个主题,缺乏系统的规划,基本以各基地的优势项目为主,而对于中高级辅导员所急需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更是内容空白。(2)层次性不明显。相对于《能力标准》中对对辅导员初级、中级、的职业等级划分明确,高级省级培训计划中并没有对应的层次划分。培训内容大而化之,对培训人员的工作年限、能力水平没有具体要求,(3)培训机会有限。省级基地数量少,仅有11所高校获批,而且这些培训对辅导员来说,个体每人每年最多参加一到两个培训,名额有限,而且每个高校辅导员很多,轮到的机会也非常有限,这极大限制了辅导员能力提升。(4)培训时间有限。《能力标准》规定了辅导员基本培训时限,按照这个最低时限要求,辅导员培训基地所能提供的时间和机会都很有限,需要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开展系列培训、由此可见,要满足辅导员能力的基础培训全面、系统的要求以及高级培训高标准、高需求的要求,应发掘和整合高校自身资源,探索校本继续教育体系,按照分层培新、分类开展、分时段设置、分平台建设的模块化辅导员继续教育一体化体系。
二、《能力标准》对辅导员继续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1.辅导员能力要求的多样性要求继续教育体系的综合化。《能力标准》要求辅导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如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宽口径厚基础的知识储备,同时要具备管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多样宽厚的知识能力要求,给辅导员继续教育需要涵盖的领域提出了要求与挑战。辅导员的继续教育体系必须朝着综合性和复合型发展。
2.辅导员能力要求的等级性要求继续教育体系的层级化。《能力标准》对辅导员的职业层级的划分必然需要继续教育体系的层级化。基础教育重宽口径的知识储备以及职业道德要求;中级培训重研究与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方向引导,高级培训要精英化、专家化。
3.辅导员能力要求的发展性要求继续教育体系的动态化。辅导员能力要求的复合型要求继续教育体系的双动性,既要发挥组织的引领与督促作用,又要营造良好的竞争与发展氛围,让辅导员感到危机,发现不足,抓住机会,主动提升自身能力。
4.辅导员能力要求的标准化要求继续教育体系的制度化、长效化。高校应将辅导员这一职业的继续教育作为核心专业来培养。从教材、师资到培养方案、学时、教学计划、资金保障、政策支持做好顶层设计与体系构建,从而形成多部门协同、制度完善,体系长效的良好运转机制。
三、建立分层级分时间段分平台的辅导员继续教育体系
1.互联网+背景下的层级性继续教育体系。按入职时间标准,可以开展四个层次的培训。(1)以职业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高校育人理念为本的入职培训。一般放在新进辅导员的入职培训中进行。目前各省以省级培训基地为平台,对辅导员入职前进行了相关培训。培训内容涉及职业守则、职业道德等内容,帮助新入职的辅导员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增强职业认同感。(2)以通识教育为主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培训内容应涉及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指导以及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职业的基础知识,一般以入职1到3年的辅导员群体为主。(3)以专业知识为核心的中级教育阶段。这一阶段以工作3-8年的辅导员群体为主,在具备辅导员职业的通识知识的与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化转型。对辅导员进行专业方向的引导,提供套餐式培训选择,形成专业性发展群体,为专家化培养打下基础。(4)以学术研讨为主的高级教育阶段互联网+系列研讨与培训。具体可以开展互联网+实践、互联网+研讨班、互联网+导师等形式,以工作8年以上的辅导员群体为主,配备专门的导师,以网络平台为依托,以学术交流为核心,加强校级交流与学术前沿分享,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家化。
2.职业化为标准的系统的培养方案。在辅导员继续教育内容与培养方案设定上,应参照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培养方案,以职业化为标准建立系统的培养方案。在初级和中级阶段,培训课程设置应以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认同为核心的辅导员相关通识教育课程为主,例如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生涯规划实务以及心理健康实用知识与技能等,让辅导员宽口径、厚基础,在职业化与专业化的方向指引下,打下坚实的职业基础知识与能力。在高级阶段,应注重专业课程设置以及研讨性课程设置,注重课程的前沿性、学术性以及专业性,以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与教育模式,培养专业化发展的辅导员。最后,应注意学历性继续教育与非学历性继续教育相结合,为辅导员在职攻读辅导员专项博士提供积极的政策支持,从而培养出专家化、精英级的专业辅导员,建立完整的辅导员的专业梯队与思政教育的研究梯队。
3.创新教育平台。辅导员是青年学生的人生导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当代青年学生是成长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一代。因此,在辅导员继续教育体系中,融入互联网+的多元平台,既是辅导员继续教育内在需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要求。高校辅导员继续教育应不断创新教育平台,探索互联网+实践、互联网+研讨班、互联网+导师等创新平台,不断增强辅导员继续教育体系的活力与发展力。
4.打造高校辅导员继续教育的系统工程。高校辅导员继续教育是一项系统工作,高校自身应加强校本培训,在制度、机构、人员、培养方案、培训计划等方面做出全盘规划,并将辅导员的继续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发展的重要规划中。
5.建立辅导员继续教育的质量评估体系。《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中提出,到2017年,國家级骨干示范培训5年达到1万人次,省级培训5年内实现轮训一遍,校级培训实现全员化、全覆盖要求。这是对辅导员继续教育的数量要求。在达到全员化、全覆盖的要求的同时,高校应更加重视培训内容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培训效果的持续性。高校应以辅导员工作实效、辅导员队伍的发展现状等实质性指标科学评估辅导员继续教育的质量,并将评估结果反馈到辅导员的培养计划与培养方案中。将高校辅导员继续教育作为系统工程来开展,这既是高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基础工作的迫切要求,也是高校继续教育体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基于《职业能力》建立完善辅导员继续教育体系既是对高校师资队伍管理工作的要求,是高校的必须所为,同时也为高校做好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建设标准,辅导员继续教育体系的开展与发展工作也必将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姜如星:《构建高等学校辅导员继续教育体系的探讨》,继续教育研究,2011,(7):P5-6.
[2]凌靖波,谭钊,陈道华,蒋达勇:《高校辅导员队伍继续教育专门化探究》,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8):P56-59.
[3]王惠:《“能力标准”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55-157.
[4]张益:《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分级培训体系的层级图式模型建构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5,(4):P102-102.
[5]吴满华:《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继续教育的分析与思考》,.林区教学,2009,(8):22-23.
[6]路长胜:《高校辅导员继续教育的现状及实施途径》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4):229.
[7]陶爱荣,高月萍:《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机制的几点思考》,中国电力教育,2011,(5):39-40.
[8]教育部教思政〔2014〕2号《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
[9]丁贞全,高校辅导员继续教育体系构建分析,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7.
[10]滕云,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1.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财经大学继续教育研究课题成果,课题编号:Jg2015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