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端
摘 要:十八大以来,基层政府的公信力在社会发展和变革中面临新的挑战。本文首先分析了政府公信力下降的表现,包括政府行为公信力弱化、公共政策的公信力弱化、政府绩效的公信力弱化、政府资信的公信力弱化四个方面。然后简要分析了原因。最后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基层政府公信力,要转变政府工作人员理念,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公共决策机制,进行正确的社会引导。
关键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切实维护政府公信力,是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我国未来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基层政府是国家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政府公信力直接影响着基层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改革进程,关乎政治稳固和社会稳定。
一、基層政府公信力缺失的表现
1.政府行为公信力弱化。政府行为公信力弱化指的是由于政府行为(包括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不规范、不负责任导致的信用危机现象,其直接导致政府行为公信力弱化。一是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在十八大以后所查获的贪污腐败案件中,地方政府同样占了相当大的比例。部分乡镇基层干部怀着侥幸心理,违规给亲友办低保,违规操办红白喜事,违规公款吃喝等。二是政府行政行为不规范。行政“不作为”,“越位”,“错位”,“缺位”。食品安全、金融安全、质量检测、生产安全等事件频发,与基层政府市场监管不到位有很大关系。三是政府行政行为不负责。基层干部基于自身政绩的考虑,一切工作以招商引资为中心,违规征地、违规拆迁、侵犯群众合法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事件发生后,政府又急于撇清直接或间接的责任,从多起非法集资的处理即可看出。
2.公共政策的公信力弱化。公共政策的公信力弱化指公众对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以及政策稳定性降低的现象。主要有如下一些突出表现:一是政策制定缺乏科学性。一些地方政府在自身利益驱动下,盲目制定出某些脱离实际和违背群众利益的公共政策,造成严重失误之后,又难以兑现其承诺的责任。二是政策执行不到位。具体表现为执行意识淡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与中央政策冲突的地方;执行方式简单,布置多,落实少,选择性执行或变相执行政策。三是政策缺乏稳定性。一个班子一套思路,一届政府一个政策,公共政策变更的随意性很大。新官不理旧事,新官上任后往往会出台新的发展思路及政策,使原有的发展政策和方向中断。
3.政府绩效的公信力弱化。政府绩效的公信力弱化指是地方政府绩效追求的价值取向背离公众利益,以及这种绩效本身的真实性受到公众怀疑所导致的政府公信力下降。一是政府工作绩效低。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的工作能力和绩效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升,自身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不能很好地完成。“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情况依旧存在,正常上班时间脱岗、工作日中午饮酒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现象在基层政府依然普遍,尤其在乡镇。二是过于追求政绩。虽然十八大以来对干部的考核已经不再仅仅依据GDP一个指标,但是对于基层政府来说,发展经济依旧是最主要的任务,只有经济发展上去了,政府才有财力投入到社会其他方面。
4.政府资信的公信力弱化。政府资信的公信力弱化指政府资信不真实、不准确、不及时的现象,使得公众对政府资信持怀疑的态度,造成政府工作被动。一是信息不公开。部分基层政府不及时公布工作信息,特别是涉及财务等诸多事宜的敏感信息。“国家的各项政策制度特别是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优惠政策就不能在基层得到很好的传达与贯彻,从而造成群众对于政府和国家工作的不理解、不支持,引发群众不满。”①二是信息不真实。经常可以看到不同场合、不同政府部门之间针对同一数据也会出现不一致的现象。此外,社会事件发生后,政府官方媒体和网站经常性修改和删帖也引起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政府公信力下降成为习惯性怀疑主要病根。
二、影响基层政府公信力的主要因素
1.行政主体人员是直接因素。行政主体包括具体的行政机构及政府公务人员,作为行政行为主体,作为代表政府同群众直接接触的他们,无疑对基层政府公信力的建设状况具有直接的影响。主要因素有“官本位”思想遗存,经济利益驱动,行政惰性使然。
2.基层政府体制制约是主要因素。地方基层政府相对于中央和省市政府,改革力度小,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职能改革缓慢,责任机制模糊,处理危机能力不足。
3.社会公众参政意识增强是关键因素。基层政府直接面向的客体是社会公众,作为基层政府公信力的信任方,政府公信力状况与之直接相关。一方面,基层公众期望提高,另一方面,公众参政议政途径多元。
4.社会快速发展是根本因素。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结构、经济体制、民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社会阶层分化,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公众参政意识不断增强。
三、加强和提升基层政府公信力的对策与建议
1.转变执政理念。理念是行为的先导,行政价值理念直接影响着行政人员的行为。基层政府应尽快转变执政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此基础上树立服务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的理念。建设服务政府。服务政府理念要求政府要以民为本,以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理念,要把谋取群众利益最大化为政府己任。要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深入群众,听民情、查民意,解民困,建立经常性的基层调研制度;为群众做实事做好事,坚决反对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建设法治政府。法治政府理念要求政府依据宪法及法律法规行使自身职权。要坚持信息公开原则,建立完善信息公开机制,加强对舆论的引导和对媒体的管理,及时通过新闻发布会、电视电台以及政府网站向社会发布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全面、客观、公正的信息,保证公民的知情权,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让公众了解时事及国家政策、法规的变动。要坚持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立法,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强化行政法律责任机制,切实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建设廉洁政府。一是加大反腐工作力度。将反腐败工作作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大事来抓,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积极构建进行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制度上抑制腐败,不给腐败发生的环境。二是加强政风建设。推行公共服务承诺制,建立行政问责制度,完善年度绩效考核和晋职评先制度,以此促进工作作风的转变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以具体行为人的良好作风提高政府整体公信力。三是要增强工作责任心。政府工作人员要加强道德建设,努力提高道德素质以及工作责任感,养成良好的从政道德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做到谨言慎行,言出即行,言而有信。
2.完善决策机制。一要提高政府决策的公众参与度。要进一步拓宽公众参与决策的渠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一些重大的公共事项,必须严格依照科学决策的程序进行决策。“一方面降低决策的成本和提高了决策的质量,另一方面加强了公众对政府决策的认知,提高了透明度和政府的公信力。”②在决策的实施阶段更离不开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因为没有政策对象参与政策是无法实现的。政策出台后,要坚决按政策兑现承诺,不忽悠群众,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切实树立诚信政府的形象。二要加强政策可行性研究。“政府制定公共政策要以人民利益和意愿为出发点,公共政策的价值和利益取向要与人民的意愿一致,要做到民心所向,取信于民。”③要努力实现政策制定和政策本身的制度化、法制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政策的制定要有可预见性,尽量做到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过时,做到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只有增强政策的稳定性才能提高可信度。
3.改革行政体制。一要转变政府职能。在当前经济与社会转型阶段,只有科学合理地转变政府职能才能进一步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只有以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导向,明确政府职能转变方向,调整政府职能重心和管理权限,转变政府履行职能的方式,强化社会管理职能,弱化政府本位观念,才有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基层政府应明确自身的角色,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对社会公众的服务能力。一方面,要紧密联系群众,主动去倾听群众的声音,搜集了解群众的需要和诉求。另一方面,要提高自身服务水平,这既包括基层政府硬性的物质提供能力及分配结构设置,也包括基层公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此外,在组织结构上,基层政府尤其是乡镇可尝试进行机构改革,学习借鉴城市经验,将涉及群众日常事务的公共服务职能独立出来,弱化行政管理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和群众满意度。二要转变激励机制。要适当提高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待遇和福利。当前,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持续推进,城市和乡镇的生活成本相差越来越小,而同级别的工资待遇差別依旧存在。相对城市,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因工作需要有更多额外的交通支出和加班工作。要改善绩效管理和选拔制度。调整优化基层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标准,坚持硬性及软性指标的结合,既要有硬性的、可通过数据进行衡量的量化指标,也要有非量化的定性指标。同时增加基层干部特别是乡镇干部外出学习培训和选拔提拔的机会,增加从基层干部选拔的指标。
4.加强社会引导。一要推进信息公开。推进政务信息公开是树立政府权威、保持和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手段,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度与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是成正比。基层政府要着眼于制度建设,建立可监督的信息发布机制;要防止政府公信力在信息互动中的流失;要尊重信息传播规律,正确引导媒体传播方式;要推行全面素质教育,提高公众信息选择能力;要确保信息通俗易懂,降低信息选择成本。二要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时代的到来,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政府要以改革开放的态度和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做好网络服务与管理,才能取得更多的公众信任。将互联网当作权力资源来对待,要借力发力,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增强学习能力,强化政务信息的适切性,不断展现自己的工作情况;同时还要大力建设网络平台,积极引领社会公共领域的话语权;要强化对社会公众的网络参与通道的顺畅,加大网络监督管理,提高不良信息的违法成本,净化网络环境。三要发展社会资本。政府公信力已成为影响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的关键因素。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感,优化和规范政府行为,增强政府与公众的互动,这就要求政府部门积极培育社会组织,降低社会组织准入门槛,构建社会网络,形成利益共同体。通过网络化治理,寻求社会共识,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网络的互动与合作以提高政府公信力。
参考文献:
[1]巴沂晋:乡镇基层政府公信力问题浅析,《党史文苑》2014年10期.
[2]丁雪融: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湘潮(下半月)2010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