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毅 柳碧清
摘 要:高校教师作为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生力军,在教学科研的开发和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现行科技和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和多元化社会背景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高校教师协同创新活力的发挥,探讨激发高校教师协同创新活力的有效措施具有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教师 协同 创新活力 制约
一、前言
高等教育是国力强大、民族昌盛、社会文明的重要推动力,高校不仅承担着培养人才、发展科技、传承文化的使命,还承担着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任务。高校教师作为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生力军,在教学科研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现行科技和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和多元化社会背景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高校教师协同创新活力的发挥。因此,探讨制约高校教师协同创新活力因素,激发教师创新活力有着重要意义。
“2011计划”提出: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高校协同创新不仅包括高校与校外机构、行业的协同,也包括校内资源的整合与部门间的协同。高校协同创新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对高等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协同创新活力是协同创新的关键。协同创新活力,通常表现为乐观自信、思维敏捷、共同发展,将有效地激发团队创新,使团队获得高效率和高效益。高校教师创新活力的差距决定着学校发展的快慢,促进创新活力的因素也就至关重要。
二、制约因素调查分析
而与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相悖的是,在多元化社会背景下,面对全面提高质量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要求,我国高校教师的创新活力不足,创新精神不强,协同创新问题日益显现。通过对我校和全省部分高校教师的调查了解,有以下因素制约着高校教师的协同创新活力。
1.协同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就是一场博弈。在多元化社会背景下,受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而滋生出一些浮躁现象,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异化,一些教师精神空虚,耐不住寂寞、清苦。缺乏协同创新观念,创新缺乏动力和活力。滋生了“小富即安”、“吃现成”和个人主义第一等心态。
2.缺乏内在动力。许多教师习惯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研究方式,因为不愿、不会协同,极大阻碍了科研创新。有的人对取得创新成就者嫉贤妒能,或是出于个人目的冷嘲热讽,使你难以专注创新。參与协同创新的教师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生追求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协同困难,甚至产生内耗。
3.创新机制不够健全。评价、激励手段不健全是制约高校创新活力的主要因素,产学研有机结合体系不健全也成为了创新活力不足的瓶颈。调查中,教师认为搞科研创新难是与体制有关的,现行体制滋生了腐败行为的产生。相当多的科研创新项目实际是各级权力利益的分成,一般教师做课题是劳民伤财、浪费时间、为别人作嫁衣的事,这都不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有的教师感觉搞科研是一种痛苦,科研与职称晋升的一刀切的评价体系,没有真正起到与教学挂钩的作用。
4.对失败的包容度不够。忽视创新精神的培养、呵护和鼓励。对于青年教师的棱角不是积极引导,而是倍加指责,求全责备。各种清规戒律、用人导向,把人才的个性与创新精神磨损无遗,不能做到人尽其才。
5.创新的文化氛围变异。公平公正的问题凸显。一些人名利熏心、投机取巧,剽窃他人成果,知识产权难以得到有效保护。某些人则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头衔挂名盗名,缺乏诚信和公信力。伪科学盛行,严重影响创新文化氛围。官场潜规则影响着高校教师的创新活力,拜金主义盛行,扭曲了师德。
6.学术腐败逐渐形成导向偏差。学校管理者选人亲疏有别、失去客观公平性。如在科研课题立项申报、经费资助、结题过程中,人际关系占主导,对成果的评价不够公平公正,一些教师的独到见解往往被扼杀或埋没。创新活动不能有效地与产学研相对接,导致无法实施。
三、激发措施
学校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创新活力,理论培训学习是基础,实践锻炼是核心,体制机制是关键。需要运用多种机制和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和热情,激发他们的协同创新活力。学校要发挥服务和引领作用,为广大教师提供创新思路和帮助,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切实有效的措施。
1.增强协同创新意识,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是行动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信之愈深,行之愈笃。协同创新需要坚持、理解和奉献。作为高校教师,其自我实现主要体现在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竭尽全力完成好教学、科技创新任务。创新过程中将会有困难接踵而来,要敢于冲破思维模式,大胆质疑,关注想法的出现和实现。养成多角度思考的习惯和求异思维,力图使创新研究与教学密切相关。努力创造与团队学习交流的机会,在交流碰撞中学会运用理论表达,引发创新的共鸣,同时达到内涵的提升。使自己的思想、观念、经验和智慧转化成某种终身有用的资源和信息。以充沛的精力致力于创新团队,体验到创新与服务的乐趣。既要增强合作意识,勇于探索、锲而不舍。又要不怕权威、不怕挫折,大胆创新、独辟蹊径。摒弃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树立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潜心研究,诚信求实。不断创新,尊重他人的成果和知识产权。破除思维障碍,树立积极的核心信念和优秀的自我表现力。从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善于总结分析。学习能力是创新的源动力。创新必须勤于学习,通过学习别人先进的理念和技术,领会其精髓,并应用到创新工作中。最后通过总结分析,发现不足,促使改进,激发创新的欲望。其实,不同民族发展速度的快慢,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与其创新能力和活力大小息息相关的。创新还要注重研究性学习,以经验为起点,经过对经验的重组和改造进行学习研究,并将学习当成是终身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需不断拓宽学术视野。从而使自己能多层面、多视角看问题,使知识变成智慧,进而转化为创新的动力因素,将创新成为学习的最高形式。
3.精心选择核心领军人物,发挥支撑引领作用。协同创新团队的领军人才应发挥“鲶鱼效应”,言传身教、率先垂范,有效激发团队的创新活力,从而以自身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赢得团队和同行的尊重与认可。协同创新过程中既有“主角”,也有“配角”,要推動创新由“点”向“线”带“面”,领军人物必须注重使大家在热烈而平等的讨论争鸣中相互启发和帮助,时刻把“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摈弃官本主义和金钱的干扰影响。通过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来调动和激发创新团队的内在活力,形成尊重知识、学者优先、公平分正、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由于创新是一种博弈,要抱有“积极心态”,变“被动”为“主动”,集结大家的智慧,多角度、多渠道思考问题。教师要重视所属团队的团结协作、诚实守信,建立融洽的的工作氛围,激发创新活力。
4.崇德尚能,知行合一。作为高校管理者,应从管理的视角,带领广大教师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避免官僚作风。用人格力量去影响协同创新团队,用专业人做专业的事,维护学术公正和学术民主,避免分配不公与不公平竞争。努力在教师间营造和谐融洽的气氛,要有给下属各抒己见的意识,鼓励教师敢想敢闯,坦诚面对教师的直白,使教师建立自信,勇于尝试,敢于交流,从而调动其积极性。要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必须尊重教师的个性,对个人失败和失误要有适当的包容性。有个性的人在某些方面往往具有独到的见解和突出的才能,虽然这些人在常人眼中特立独行,甚至行为有些怪异,但往往能做出不同凡响的成绩。学校也需要给予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有效疏导教师的情绪。正确对待教师的合理诉求,解决其后顾之忧,让教师能集中精力进行教学、科研,以饱满的状态与激情投入到创新团队的工作中。
5.构建科学的管理体制,激活教师创新活力。国家“2011计划”的启动,为高校协同创新带来机遇。学校要以此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充满活力的协同创新团队。以良性的体制机制,鼓励跨学科、跨领域和跨单位的紧密合作,使协同创新迸发出更大的正能量。对协同创新团队要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强化绩效考核,建立目标管理机制,形成一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并行的良性机制。
5.1注重人才培训培养。加强对教师教育培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提升其创新意识和活力。协同创新团队成员有优先获得培训的机会,通过业务技能竞赛等来增强教师的团队精神。使教师通过培训,进行适当的启迪、开发、训练和实践,将潜能充分释放。从而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勇于开拓的思维意识,形成敢为天下先的理念。
5.2突破体制障碍。打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障碍,打破校内条块分割,实现校内协同,如在学校层面建设跨学科科研平台,共享学科和课程资源。通过网络平台等实现教学科研信息和资源共享等。根据协同创新、持续创新的需要,要把人才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避免教师功利化倾向,合力打造利益共享机制,建立一套规范的教师评价和管理制度,落实“按劳分配”原则,真正实现个人贡献与利益分配、资源配置挂钩。在项目申报、职称评聘、医疗保障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从而激发教师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通过改革创新,充分释放活力,推动协同创新良性发展,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不竭源泉。
5.3引进激励机制。创新活力同样要通过激励的方式来连接,让人才价值有所体现。“2011计划”指出:“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人事分配新机制。着力完善分配、激励和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与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鼓励人才创新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鼓励自主协同创新,完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的评价和监督体系。加大表彰奖励力度,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新热情,从而使教师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踏实教书育人。在以典范带动创新的同时,要对丑恶的学术行为敢于披露、毫不留情。学校应不断完善奖惩考核标准,促使教师出成绩,学校得实效。建立与协同创新相适应的教师聘用与激励机制是高校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高校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内在需要。通过机制不断创新,释放和激发高校教师的创造潜能和活力。
5.4营造创新氛围。倡导求真务实、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团队精神,营造兼容并包、民主开放、自由轻松的学术氛围。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倡导科学、健康的学术观,建构宽松、民主的学术氛围。尊重和保护学者的探究精神,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潜心研究、长期积累。对待学术研究既不搞行政命令,也不为了学术“政绩”而片面追求“量化”,努力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保护创新的宽松和谐社会主义学术环境。
四、结语
总之,在高校协同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激发教师的创新活力,既是提高教学科研工作效率的关键,又是衡量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2011计划”为引领,以学科交叉融合为着力点,夯实协同创新的基础,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使教学与科研在协同创新下交汇融合、和谐共进,均衡发展。必须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全方位地激活教师创新活力,尤其要解放富有创新活力的青年教师。既使教师踏实育人,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又能释放创新活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高校多种功能的协同发展,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党的十八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确立了新的坐标。随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贯彻落实,广大教育工作者只要勇于和善于创新,不断提升协同创新活力,一定能共同见证教学科研的协同式跨越发展和中华民族的科技繁荣。
参考文献:
[1]《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
[2]《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作者:叶金福,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3]《科学谋划 提升协同创新能力》作者:张宗益 中国教育报 2012-9-23.
作者简介:李敏毅(1984.6— ),男,江西新余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管理、高校教育教学。;柳碧清(1959.11—),女,江西萍乡人,教授,学士,研究方向:素质教育、高等数学和教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