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新农村建设培训班,是经请示省农委主任李国强同意后举办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以训代会的方式,认真分析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新形势,研究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参观典型,交流经验。
大家共同參观了东丰县新农村建设的现场典型,辽源市、东丰县、梅河口市、公主岭市、通化县和吉林市丰满区的代表分别作了经验介绍。虽然现场参观的典型不是全省最高水平,但是就东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整县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县推进农村美化、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新农村文化生活等方面,在全省走在了前列,特别是对于省内中部、西部地区更具借鉴和推广意义。希望各地认真学习先进典型经验,努力把本地新农村建设工作提升到一个崭新水平。
一、认真分析形势,进一步增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统领,紧紧抓住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两大重点,强化领导、科学规划、政策支持、科学推进,从试点推进到深入实施,从千村示范到万村提升,从政策引导到合力共建,从完善基础到提升魅力,农村产业不断优化,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环境越来越美,新农村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呈现出以下五个显著特点:
一是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省、市、县三级始终不断强化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单位分工负责的强有力领导体系,做到了高度摆位、高位谋划,不断形成全党全社会合力共建新农村的大好局面。各级农业部门始终不移把新农村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领导力度不减弱,工作劲头不滑坡,积极想事、认真谋事、踏实干事,主动出击、积极作为,有力推动了全省新农村建设。
二是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近些年全省各级新农村建设投入不降反升,突破了财政紧张的“瓶颈”制约。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投入达到20.2亿元,带动市、县等各方面投入400亿元左右,特别是围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道路、围墙大门、排水沟等重点民生项目建设,市、县两级投入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16年,公主岭市新农村建设总投入达到5亿元;梅河口市投入达2亿元;吉林市专项资金在去年1000万元的基础上增加到2200万元;四平市本级投入1000万元。县级投入也实现较大增长,柳河县、梨树县、通榆县、白城市洮北区、舒兰市、敦化市等总体投入达到2000万元以上;通化县、双辽市、珲春市、长春市九台区、绿园区、朝阳区、吉林市龙潭区等达到1000万元以上;靖宇县达到800万元;大安市今年新设立专项资金800万元,蛟河市、延吉市新设立专项资金200万元;预计年底全省新农村建设投入将达到10亿元以上,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强有力支撑。
三是覆盖范围越来越广。截至目前,全省新农村建设的点达到3328个村,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35.8%;实现整县美化推进的县(市、区)达到25个,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41.7%;开展环境整治的村达到8857个,自然屯3.4万个,分别占全省行政村和自然屯总数的94.8%和89.5%,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享受了新农村建设带来的丰硕成果。
四是建设标准越来越高。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打造示范村、重点村,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样板村群和整片区打造,实行了整县、整乡镇、整村改造提升村容屯貌,全省建成规划科学合理、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配套、产业支撑作用明显、环境清洁优美的标兵村800个、先进村1000个,集中连片的样板村群80个,建成新型农民小区120个。按照先基础设施、后环境整治、再提升田园景观的建设步骤,下大力度打造新农村建设升级版,开启美丽乡村建设创建示范。到今年末,全省共创建美丽乡村258个,打造15万个美丽庭院和40万个干净人家。同时还注重打造新农村文化品牌,精心挖掘了一大批农耕文化典型、民俗文化典型、历史名人文化典型、红色记忆文化典型等,共打造新农村建设文化品牌村653个,进一步提升了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五是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强。全省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努力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不仅农村各个产业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尤其在新农村建设项目支持引导下,新建了一批农村路水电气房等基础设施,围墙大门、村部广场、垃圾排水、绿化美化亮化等建设成为了新的亮点,农村面貌崭新靓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民生,解决了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赢得了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同时,中央领导、外省(市)政府部门、外国团体、各级人大、政协都纷纷来到我省考察新农村建设典型,提升了社会知名度和公共影响力。
这些既是取得的主要成绩,也是多年探索的工作思路,积累的经验,各地一定要认真研究,不断发展和完善,使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更富有成效。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自身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新农村建设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个别地方重视程度减弱、投入减少的趋向明显;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卫生环境建设欠账依然很大;建设美丽吉林和建设美丽乡村的任务仍任重道远等。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要认真加以解决。
当前,我省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加快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要求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来认识、来谋划、来推进。一是新农村建设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两会”期间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吉林省要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包括农业、农村、农民全方位发展的,因此不仅要突出现代农业建设,还要突出农村面貌改善、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农民增收等方面。所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必须先行;二是新农村建设是改善农村民生的重要支撑。生活设施落后、生活品质低,是多年来我省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现实问题。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改变传统落后生活方式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当前,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农村路水电气房、围墙大门改造、绿化美化亮化、垃圾污水处理、人畜分离等30多项建设任务,这些都是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因此,加强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提升,是我们急农民之所急、解群众之所盼,加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改善农村民生的主要措施和重要支撑;三是新农村建设是建设美丽吉林的重要基础。吉林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美丽吉林必须要由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打基础。我们要通过新农村建设,把一批村庄打造成主导产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服务设施配套、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生活健康文明的美丽乡村,实现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同步建设,努力让广大农民过上城市居民一样的美好生活;四是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是农村,重点在农村,尤其我省还有1500个贫困村,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要通过新农村建设,下大力气解决好贫困落后地区农村环境脏乱差、村庄布局零乱、房屋结构陈旧、基础设施不配套、公共服务水平低等突出问题,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保证贫困群众同全省人民一道跨入小康社会。
总之,我们要坚持新农村建设为己任,扛起这一重大责任,以更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毫不动摇、坚持不懈地抓实抓好新农村建设,提升新水平,开创新佳绩。
二、明确总体要求,全力做好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工作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总的要继续坚持统筹推进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以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基础,以新农村建设为统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加快生产发展和民生改善,突出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幸福和谐的美丽家园,努力让广大农村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要着力抓好以下6项重点工作。
(一)要认真做好规划。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规划做不好就容易打乱仗,规划不执行,就会失去其严肃性和法定性。前几年,结合推进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全省完成了71.2%的建制镇(不含城关镇)、43.9%的集镇、28.9%的行政村、17.4%的自然村规划编制任务,总的来说,新农村规划面还比较窄,深度还不够。今后,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必须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牢固树立先规划后建设的基本理念,真正做到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要确保规划落地,做到规划项目化、项目资金化、资金渠道化。规划一旦敲定,要一张蓝图画到底,后任接着前任干。二是在原则要求上,要注重实际、尊重农民意愿,不搞“一刀切”,不千篇一律,防止大拆大建。要注重保护民族特色、历史文化、生态环境和乡村功能。注重新农村建设与打造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传承等产业紧密结合,实现“物的新农村”与“人的新农村”同步推进。三是在规划内容上,要突出抓好县(市)域镇村体系规划、村庄规划和县(市)域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规划编制工作,并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要注重村庄布局规划,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新农村建设中心村、民族特色村和集中上楼的农村社区。四是在功能定位上,要坚持协调推进新农村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但要规划好居民集中区的各项设施,还要统筹安排和科学确定农村产业及服务业。五是在规划思路上,要注重点、线、片、面结合。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成面,通过重点村、示范村、美丽乡村的重点打造及美丽庭院、干净人家活动的推动,示范带动整片区域的新农村建设水平提升,进而取得整县美化、整县推进的工作效果。
(二)要突出产业增收。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就是产业发展。只有产业发展了,村集体经济才能搞上去,农民的腰包才能鼓起来,新农村建设才会有质的飞跃,所以必须要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和收入基础。要瞄准农业现代化这个总方向,认真实施吉林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规划,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上下功夫,在农村产业全面转型升级上下功夫,在把握市场需求、提高质量效益上下功夫,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畜牧产业、园艺特产业、食品加工业,积极培育绿色产业、休闲产业、“互联网+”等新兴业态。结合新农村建设,以持续发掘农业文化遗产和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重点,重点打造现代农业展示、居民农事参与、生态旅游观光、乡村民俗文化、农家生活体验、休闲度假娱乐等发展模式,拓展农业多功能性。我省农民收入最大的问题是结构问题、渠道问题,长效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表现就是基础不稳固、不牢靠,因灾返贫、因病返贫。所以,要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让他们有稳固的收入来源。要抓种植结构调整增收、抓畜牧业增收、抓转移就业增收、抓节本降耗增收、抓品牌开发增收、抓新业态增收、抓规模经营增收、抓深化改革增收、抓社会保障增收,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化增收新格局,加快实现富村裕民步伐。
(三)要改善农村民生。这些年我省在改善农村民生上做了大量工作,尤其在农村公路村村通、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农村校舍安全改造、村部建设、标准化卫生室、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农村社会救助福利中心、农村宽带网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大病救助、农村“五保户”供养和最低保障、农作物保险、农村送文化下乡等14个重大民生方面,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其中全省农村公路里程接近80000公里,解决了1018.06万农村居民及74.87万农村学校师生飲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泥草房76.4万户、危房34.4万户,农村居民参加养老保险达到622万人,推进1503个贫困村整村跃升,实现116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农村基础建设欠账较多,农村公路、卫生厕所、农村饮水、教育医疗等一些重大民生建设项目亟待完善提高。尤其是农村道路破损严重,设施维护不到位,贫困地区项目整合难度大等问题亟待我们进一步研究解决。因此,今后我们仍要继续不断加强基础建设,重点推进村屯道路硬化、桥涵坚固化、边沟排水渠系化、庭院改造标准化、绿美亮一体化、公共服务配套化,切实解决好农民群众出行难、饮安全水难、开展文化生活难等各种问题。在项目建设上,要积极沟通各部门,强化部门联合,实现各涉农资金的有效整合,确保集中力量办大事,合力解决最直接最困难的现实问题。
(四)要整治农村环境。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部署要求,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好专项整治行动,要以垃圾清理和卫生日常保洁为重点,把季节性突击检查和日常性保洁有效结合,抓好农村生活垃圾规划、设施建设和分类处理工作。努力推进行政村建立设施管护、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垃圾处理设施、保洁队伍和专项经费,建立财政补贴、村集体筹集、农户适当出资的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制度。探索我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标准和路径,努力实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要不断深入实施以清垃圾、清柴草、清粪堆、清院落、清沟渠、清死角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清洁工程,重点抓好沿公路线、铁路线、旅游线和环城镇周边的“三线一环”地带,小城镇和农贸集市,村部、学校、广场、企业等公共场所,沟渠河道、路边排水沟、水库塘坝、水源地,村屯周边、农户房前屋后、庭院,畜禽养殖小区、棚膜蔬菜园区、工业集中区和乡村旅游观赏区,城郊、镇郊、村屯相邻地带、公铁路区间相邻地段、高速公路出入口卫生管理死角区域等重点部位环境整治。要实施农村环境整市、整县、整乡、整村推进战略,今年全省完成2000个行政村的环境整治,以后每年推进1000个行政村,到2020年全省农村环境整治要全面达标。
(五)要创建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突出要求是既要新、又要美,达到生态、绿色、美观、宜居、宜业。我省要坚持以整治农村环境为基础,以建设样板村群为依托,推动美丽乡村集群、规模建设。一是要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基础、不同民俗文化特点,精心打造一批各具特色、风格迥异的美丽乡村典型,实现农村居家美、环境美、生活美、人文美、创业美,今后全省每年要创建美丽乡村和魅力乡村100个左右;二是要全力打造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美丽庭院、干净人家是打造美丽乡村的一个单元、一处细节、一方亮点,通过抓小单位,从细微之处入手,改变农村面貌,塑造美丽乡村新形象。今后五年,全省要打造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100万户;三是要继续推进农村整体美化工程。整县(市、区)美化,既有利于农村生态建设、美化建设,又能调动农民参与绿化美化、清洁村庄的积极性,通过美化可以解决农村垃圾乱倒问题,一举多得。到2020年,全省整体推进美化的县(市、区)要达到30个左右;四是要注重打造美丽乡村文化品牌。美丽乡村美不美,不仅体现在产业、设施、服务上,更重要体现在民俗文化挖掘、历史文化传承、现代文化培育、区域文化打造上,使每个村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牌,增强文化底蕴。要加强对现有农村街路、广场、桥涵、景点、园区、社区、河湖等公共建筑物的文化命名,赋予生命力。
(六)要抓好扶贫攻坚。要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通过新农村建设,基本满足贫困地区人口的衣食住行和教育医疗等基本保障。要按照全省东、西两片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提升农村建设水平。按照东、西两片划分,共支持15个贫困县(市、区)80个重点村建设,并且要全面完成1500个贫困村村党组织书记培训任务。要抓好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长效脱贫。要积极抓住各级领导、各个部门、各类企事业团体争取投入、帮扶贫困村建设有力契机,加强引导,整合力量,增加投入,完善标准,促进贫困地区改变落后面貌,平衡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
三、切实加强领导,注重发挥农业综合部门的职能作用
(一)要把新农村建设摆到重要位置。新农村建设统领“三农”工作,农业部门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 “三农”工作,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切实发挥好农业部门的职能作用。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把新农村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谋划,强力推进。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为当地党委政府当好参谋,争取专项资金投入,研究部署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切实发挥综合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积极组织发动各个部门单位和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新农村建设,合唱一台戏,共下一盘棋,分兵把口,协同作战,进一步增强新农村建设合力。
(二)加强新农村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各级新农村办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工作机构、工作队伍,增加工作经费,完善办公条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做到人力、物力、财力到位,确保工作顺利进行。同时,要加强新农村建设干部队伍的培养,学习政策,填充知识,武装头脑,增长才干。各地要积极学习和借鉴省内省外新农村建设好的思路、好的做法和好的经验,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开拓视野,丰富思路,完善提高。
(三)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和资金兑付。各地要抓住有效时间,全力推进新农村项目建设,抓进度,抓质量,抓监管,抓验收,抓兑现。今年全省要求做到三个100%;即项目竣工验收要达到100%;项目资金兑现要达到100%,项目绩效考核合格率要达到100%。总的是项目施工要在10月底前完成,项目验收要在11月底前完成,资金兑付要在12月末前完成,同步推进绩效考核工作。对于已经完工的项目,要抓紧验收和项目评审,做到边验收、边评审、边兑付资金,一切工作往前抢,打提前量。省政府已经派出督查组,利用10~12月三个月的时间,深入各地进行督查,重点是解决不作为、慢作为和乱作为问题,并进行问责,希望引起各地的重视。
(四)进一步谋划新农村建设思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各地、各行业、各产业都在寻求创新突破,新农村建设也不例外。如果跟不上形势,跟不上发展大势,想要完成艰巨繁重的新农村建设任务,是不可想象的,一定要跳出老路、走出新路。这两年全省注重物的新農村与人的新农村同步建设,注重新农村模式创新和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改变了过去修几条路、改几条墙、建几条排水沟等原有的工作方式,给新农村建设注入活力,增添了光彩。但是在涉农资金整合方面,在推动部门形成合力方面,在利用金融产品方面,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方面,我们还欠缺很多功课,没有趟出新路。不进则退,大家要有危机感,这方面内蒙古自治区、贵州省、公主岭市、梅河口市积累了一些经验,希望全省各地要很好的研究。
我们要把现在作为新农村建设新的起点,进一步深化认识、统一思想,进一步明确目标、落实任务,进一步加强领导、奋力推进,以百折不挠的韧劲、奋发有为的干劲、扎实苦干的实劲,全力做好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为实现吉林新一轮的振兴和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省新农村办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