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通化县坚持把创新机制、转型发展,加快发展步伐作为农村工作的目标,积极探索体系创新、体制创新、治理创新、科技创新,初步走出了一条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积极探索以体系创新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机制。通过规模经营主体的辐射带动,提高县域农业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累计帮助东宝、华夏、一洋等十余户龙头企业争取固定资产贷款贴息等扶持资金3000余万元。五年来,新创建了中国驰名商标4件、地理标志商标2件、吉林省著名商标和名牌农产品15件。与此同时,通化县还致力于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基础设施,预计到今年年底,完成全县16个乡(镇)、159个村的土地确权外业工作。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带动土地良性有序流转,2015年全县共流转土地13万亩。政策性农作物保险面积近6.3万亩。今年,全县政策性农作物保险共承保面积4.66万亩,参保农户5545户。全力做好2.5万吨仓容平房仓建设项目,开展新型经营主体建仓试点,鼓励并支持种粮大户、农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粮食仓储设施,实现产、储、销一体化经营。近年来,推广“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同时引入工业化生产平台和“互联网+”运营方式,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
积极探索以体制创新为核心的產业带动机制。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基础上,以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坚持市场为导向,强化政策引导。2015年全县农作物订单面积达到15.5万亩。今年全县调减玉米2万亩;到2020年,全县将调减10万亩,平均每年调减2万亩。在畜牧业发展机制上创新。在全县范围内推行规模养殖、生态养殖、清洁养殖。着力抓好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85个,截至2015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7.98亿元。在林业转型发展机制上创新。
建立完善林业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提高森林管护和森林培育补贴标准。石湖国家森林公园、石湖国家自然保护区和英额布国家湿地公园初见成效。持续扩大中药材山野菜种植基地、食用菌培植基地和森林养殖基地建设,实现由项目示范向产业建设转型。截至2015年,全县林业总产值达88.9亿元。
积极探索以治理创新为载体的农村发展机制。2008年以来,通化县累计投入10亿元,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水平,全力打造四条美丽乡村精品路线,完成全县村部改造,新建村史馆18个,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美丽庭院、“星级”文明户等系列活动,打造了一批风景优美、人文厚重、产业发展、和谐稳定的美丽乡村。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大力发展人参、贝母、北细辛等中药材产业、食用菌产业、棚膜蔬菜产业、蓝莓、大榛子等特种经济作物种植产业和林蛙、梅花鹿等经济动物养殖产业。目前,全县共投入扶贫资金1957.2万元,总结出适合通化县发展的十大扶贫产业模式,已经确立贝母、食用菌种植以及生猪、肉牛养殖等扶贫产业项目56个扶贫农特产业工程,有效推动困难人口如期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