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审计是宪法赋予经济改革的需求,能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本文从审计发展的趋势及经济新常态下审计工作必须履行新使命、新发展的使命角度,剖析了新审计准则的实施阻力与应对措施。
关键词:新常态 实施阻力 趋势 措施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逐步进入新常态,审计工作和新审计准则也成了从事经济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为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我国陆续出台了新会计准则以及新审计准则。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始终坚守自身的职业操守,克服外来重重阻力,不受干扰,提高处理复杂局面的独立审计能力,认真履行审计工作者的职责是经济、政治新常态下必须面对的严肃问题。
一、审计工作在新审计准则下的发展趋势
2014年新审计准则的更新及实施环境新常态话,进一步推动我国审计工作向独立化、一体化、科学化、国际化“四化”发展。独立化来源于我国法律赋予的独立发展道路,拥有独立的审计监督权,是任何经济监督机关所不能代替的;一体化体现在刘家义审计长提出了审计“免疫系統”功能理论,就是在行动中采取部署、资源、技术、共享等方面上下联动方式。另一方面表现是审计在加强审计风险防控,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力, 呈现出一体化发展趋势;科学化突出表现队伍建设规范化、责任转型服务化,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配合作用下,审计工作及会计工作在服务法治经济发展过程中,科学化建设的步伐正在加强。国际化体现在新准则与国际准则框架体系趋同、准则内容趋同,充分体现了与国际化趋同发展方向的一致性。这些都推动了审计工作的国家化发展。这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是相当重要,更容易被世界范围接受。
二、新常态下新审计准则实施阻力分析
十八届四中全会和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新常态大局观,审计主动适应新常态。审计工作从过去一般的审计指向“钱是怎么花的”转向审计考量 “花钱的效果”上,真正发挥独立的监督大臣作用。因此不可避免的要遇到很大的阻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队伍职业素质的阻力。新审计准则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资格条件和职业要求进行了具体规定,明确了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及职业胜任能力等职业要求,并规定审计机关应当建立和实施审计人员录用、继续教育、培训、业绩评价考核和奖惩激励制度,以持续保证审计人员具有与其从事业务相适应的职业胜任能力。但是现实中,很多人不能从国家大局出发,自觉履行维护审计的使命,对审计单位会计的违规、违法做账开绿灯,吃小钱等等。另一方面,虽然新审核标准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不能出现作弊的行为,注册会计师有义务根据审计标准的要求进行审计任务,获得财务报表在全方位没有产生较大错误的正确保障,新的审计标准也要求注册会计师应该及时指出作弊的不良情况,并把作弊同财务错误进行了详细区分,以及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应该如何履行好个人在工作中的责任,包含规定注册会计师主动地去辨别、评定以及面对作弊现象的情况等等。但是现实中,很多会计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确实被审计对象的帮凶,共同造假、作弊欺骗国家和政府,严重违背了一个注册会计师应该坚守的节操。
2.不良环境和歪风邪气的阻力。审计工作一般都是审计指向钱是怎么花的,对于花钱的效果么样,产出如何,均没有介入。很多单位的钱真正干了什么,审计只看账面。这就助长了单位习惯性作弊,对经营资金、流动货币、产值等弄虚作假,偷税漏税的现象。十八大以后,虽然社会步入新常态,但很多单位不能自觉转入正确轨道,依然抱有过去那种不良环境和歪风邪气的的观念,仍然与政府审计部门及会计事务所背道而驰,相向而行,这种大面积的不良环境和惯性思维,给新审计准则的实施及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对我国审计工作的良性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
3.准则体制阻力。当前的新审计准则虽然完整构建了准则框架体系,对审计质量责任、审计职业道德、审计人力资源、审计业务执行、审计质量监控多了明确规定,对注册会计师的执业准则体系做了具体说明,从内容和理念上既体现了国际趋势,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又考虑了中国市场的国情。最大限度的进行了体制完善,但是体制还是存在一定缺陷,中国审计准则体系在准则项目和内容上均采取与国际趋同,但是中国的法治还是有别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国宪法规定中国审计是为中国经济社会进行服务的,这就决定了审计准则在完善过程中肯定有一定的阻力。虽然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要求。审计内容拓展到自然资源资产、机构编制、经济政策与决策等新领域,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方方面面。但是准则在实施过程中与现行的国际准则体制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当然所有一些体制的阻力,很大程度上也是我国特色的市场经济需要所决定的,随着市场的完善,这些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4.信息沟通阻力。当前,随着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智慧审计”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很多流程都采取了网络化工作,但是管理部门与注册会计师缺少相应的接触沟通机制,很难根据各自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互相交流,积极采取监管与控制,对避免信息化带给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存在的盲点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注册会计师在保持独立的同时要适应时代的变化,要主动与主管部门了解网上账本、网上做账的有关内容和疑点,积极强化了审计人员与单位管理层的信息沟通。
三、应对新审计准则实施阻力的措施
新准则的实施是一把双刃剑,既对审计主管单位及注册会计师执业提供法律依据和指导,同时也明确的指出了审计单位及注册会计师应付的责任和必须履行的义务,对注册会计师在具体的审计工作过程中的态度、意识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保持清醒的头脑,领会和把握好新准则的内涵和精神,尽职尽责,扎实踏实的工作,需要每一位注册会计师及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进行认真的学习研究。
1.加强队伍素质建设,适应现代审计需求。新形势下,新常态的高压环境对审计部门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考验和要求,审计队伍必须快速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做好新常态下的审计工作要求,加强质量控制建设来适应这种需求。从“人、法、技”着手提升业务质量,作好防范审计人员“精气神”不高、职业道德缺失、管束不足甚至撞高压、越雷区、踩红线之险,必须制度、教育、监督三管齐下,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切实做到三个坚持:坚持从严、从实、从细、从常抓作风建设,确保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面对阻碍、威逼、利诱审计人员和“说情风”的种种陷阱,必须做到既坚持原则、依法审计,又辩证思维、科学执审;既要自觉抵御风险,又要敢于直面挑战。“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厉”,全力打造审计“铁军”。
2.树立风险审计理念、完善审计体制,提高应对风险能力。审计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审计工作的风险,所以当前的审计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风险审计理念,正确贯彻审计准测中的审计方法和程序,自觉养成遵循审计准则的良好习惯。不被潜在的风险诱惑、攻击。作为一名执业注册会计师必须与时俱进,工作方法、方式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要与社会需求和社会环境相呼应,不能脱离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从国家层面讲,要进一步细化审计独立性条文,对《审计准则》审计业务划分进一步分类,有计划循序扩大,推动向细化与专业化发展。在新的环境下,我国的审计工作从原先的“看看明细、钱花了没有”转变成“存在什么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改进”等深层次的审计,进而推动自上而下的审计体系深化改革和规范管理。
风险审计理念下的审计方法和程序 就是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针对已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传统的审计方式与大数据时代的计算机联网审计之间的矛盾,对审计方式提出了较为严峻的挑战。大数据的共享、审计专业与日新月异技术进步相关专业的技术精细化,对审计人力资源由粗放复合型向精细化集约型转变形成了挑战,审计的法治化与职业化,对审计发展科学化起着助推作用。同时,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愈加细化与专业化,对社会生产、工作、生活方式及文化形成巨大的冲击,对审计人员的理念也形成冲击。如果继续采用传统审计模式,局限于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把审计的主要资源集中在具体交易事项和余额细节测试上,极易引发审计风险。各地方审计单位要强加思想和行动转变,在工作过程中要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设,要建立和完善以审计报告复核、集体审定及审计责任追究制度为主体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严格按照有关制度规定的程序进行管理。落实好审计报告三级复核、审理责任制。进一步强化对风险审计理念的重视,培养队伍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审计人员综合审查能力。严格落实审计质量管理制度,增强审计人员质量意识,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只有整个体系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推动着审计工作向职业化、法治化、规范化迈进。
3.抓好新准则指南学习,适应新常态环境。十八大以来,审计内涵急剧丰富,外延迅速扩大。 随着审计地位和作用提升,审计范围、内容不断扩大,对审计的要求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知识能力思想作风与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数量与审计任务矛盾更加突出。面对各地、各部门、各行业呈现的快速多变的发展格局,对与在新常态中审计的地位及审计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与水准进行了多次强调,国家审计署提出“绩效规划”后,审计工作已由违规审计转到绩效审计,不同层面的会计、注册会计师、行政机关向相关人员都应紧跟我国经济社会需求,不断加强对准则的学习研究,紧跟准则的更新步伐。审计准则体系全面、系统,但又是提纲挈领和概念性的。注册会计师作为国家认定的合格监督人员,需要在準则的纲领下,对审计指南详研,在研究中创新,在创新中适应。通过对准则不断学习,达到与时俱进,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正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努力干好新常态下的审计工作。
四、结语
全球经济环境和政策的日益复杂化,跨国项目、公司越来越多,审计工作的任务越来越艰巨,风险越来越大,新的审计准则和会计准则是为了适应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修订,不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粗略修改,而是经过多层次的研究后进行的改修、补充完善,基本上每一条都对原有准则做了或大或小的修订,有的甚至作了原则性的改动,尤其是会计准则。只有结合审计工作实际,认真研究,才能在经济新常态下真正发挥审计工作的价值。因此,各审计单位及注册会计师要联合作战,充分依法履行好审计职能,要善于运用审计队伍的基层普遍性,不仅搞好审计监督,而且搞好审计服务。
参考文献:
[1]冯延超,梁莱歆. 上市公司法律风险、审计收费及非标准审计意见——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审计研究. 2010(03).
[2]梁杰,韩放,姜兴利,赵江涛. 基于审计准则变迁的市场反应考察——来自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财会月刊. 2012(29).
[3]武恒光. 非审计服务与审计质量:基于审计行业专长的调节效应[A]. 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11年年会暨第二十四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 2011.
[4]朱小平,郭志英. 不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条件下审计费用增加的信息含量研究——不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条件下审计意见购买的线索分析[J]. 审计研究. 2006(02).
作者简介:黄志芳,女,湖北省黄冈人,中级会计师,财务经理,主要从事财务会计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