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芳 周晓艳
人们常常在神话剧情中看到衣袖一摆扇云播雨的神仙,他是人类千百年来梦想征服自然的化身。如今,晋西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张全秀带领着他的团队,自主创新发明了一种“防雹增雨火箭弹”,“呼风唤雨”、“空中水库”终于不再是梦。
“山西省绿色转型卓越人物”、“山西省金桥工程”三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一项项荣誉的背后,是张全秀倾心尽力的忘我奉献。作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从事科研工作近30年来,他坚守在机械制造自动化研制第一线,见证了一项项技术突破,用智慧和实干打造了自己精彩的职业生涯,与所有晋西人一同点燃科技梦。
心系家乡 科研转化促生产
为家乡作些贡献,是张全秀的愿望。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山里娃,张全秀深知山西十年九旱、缺雨水的现状,也知道灌溉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他亲眼见过家乡父老在面对恶劣天气时的无奈和无助,他一直想用自己的知识来帮助他们,在晋西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他脚踏实地、虚心好学、刻苦钻研,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梦想。
经过大同市、小店区等多地考察,他发现民用增雨火箭产品还停留在土火箭的应用水平上,于是,他把军工企业转型发展的创新思路用于实践中,作为项目总设计师,2009年开始了第一个军转民产品的研发,自主创新发明了一种“防雹增雨火箭弹”核心普通发明专利。仅仅几年之内,山西省防雹增雨火箭弹从原先的最大射高6公里提高到现在的8公里、12公里,对缓解全省的旱情,降低春季森林火险等级,有效改善土壤墒情,增加空气湿度,减少环境污染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项目完成设计定型后,张全秀与中国气象局签定了2000发的订货合同,创产值1000余万元,2012年荣获山西省国防科技创新一等奖,2014年新型人工影响天气系统荣获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授予的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2015年防雹增雨系列产品正式登上中国国家气象局政府采购目录。目前,他自主研发的38项专利可用于民用产品,其专利技术和产品已達到世界先进水平。
破解难题 技术创新节成本
在“防雹增雨火箭弹”项目研发过程中,如何节能减排、节省费用是张全秀时常在思考的问题。现在的市场环境变了,原先的产品研发成本太高,很难实现成果转化,更难以应用到生活中。
为了节省成本,在解决静电问题时,张全秀尝试着去掉“军用安保机构”这一环节,采用了比较便宜的民用设备,在内蒙古靶场进行实验时,问题没有完全解决,造成了事故。
既要节省成本,又要保证产品的可靠性。张全秀冥思苦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民用机构和地方院校联合,他研发了一种替代产品,解决了静电问题,仅安保机构一项比以前成本下降了10倍。
产品科技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品质。对此,张全秀非常重视技术创新,某系列Ⅰ型产品系统是国家某重点研发项目,作为该项目关键部件的主任设计师,他本人获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该产品于1992年完成设计定型试验,并投入批量生产,且已装备部队,创产值60多亿元,为公司和国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专注科研 扎营过夜苦作乐
张全秀几十年如一日,在岗位上脚踏实地学习、工作,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一个项目的研发最短需要3~4年的研发周期,长的更需要8~10年,包括方案论证、设计、仿真计算、地面静态考核、动态飞行试验考核、设计定型、生产定型,最后批量生产。目前,配套先进的软件设备,研发周期可压缩到3~4年。
而这些环节中,“地面静态考核,动态飞行试验考核”往往是在靶场进行的。靶场都是远离城市、荒芜人烟的地方,譬如齐齐哈尔、内蒙古等实验靶场。
一待一个月,整天吃方便面,睡在沙漠里……这对于张全秀及他的团队来说再平常不过了。“以天为盖地为庐”常常说的是外出野营的人,然而,张全秀带领他的团队进入靶场的那一刻,就已经做好了在沙漠扎营过夜的准备。
在工作中,张全秀敢于打破常规,一直勤于学习,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很强的创新能力,现任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某重点前沿探索项目创新团队成员,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2013年获得“山西省国防工办职工十大优秀技术创新成果”荣誉,2014年获得“山西省2014十大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荣誉,2015年获“山西省绿色转型卓越人物”荣誉、“山西省金桥工程”三等奖。
不顾安危 亲临一线排故障
张全秀从事弹箭领域技术、理论与装备的研究设计工作一干就是30年。这30年,他亲临一线,靠前指挥,与队员们一起摸爬滚打,常常是连续几天几夜不休息,随时解决产品研发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在试验阶段,现场安全管理尤为重要,他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安全生产。
防雹增雨火箭弹的研发在地面静态考核中,接起发火线是最危险的一个环节,更是科研试验的关键。新研制的产品,里面包含有各种各样的火工品(火药、炸药、雷管等),危险系数可想而知,谁去冒险?每每这个时候,张全秀总是冲在最前面。
“5、4、3、2、1……”张全秀告诉笔者,在接起发火线后,只有下达“54321”指令,火箭弹才能发射,而指令下达后没作用是经常遇到的情况,这就需要有人现场查原因、排故障,而排故障的人将面临着极大的生命危险和未知因素。
去年5月,在做防雹增雨火箭弹系列产品的静态实验时,接起爆线以后却没有作用,为了查明原因,张全秀毫不犹豫地冲到现场,用手一点一点摸索,进行线路检测,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他找出了故障原因,确保了产品研发的进度。那一刻,他早已忘记了自身的安全。而类似于静态试验、飞行试验等的危险工作,张全秀每年都要进行两三次。
创新、敬业、责任是张全秀这一生最大的追求,也是他诠释人生最动听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