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蕊
分类是根据实物的某种特征将其集合成类的过程。生活中分类无处不在:超市里分类整理过的货品让我们更容易找到自己需要的商品;厨房里的各种调料分别码放便于我们烹饪美味佳肴;垃圾分类可以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占地;图书馆的书按科目分类便于我们翻阅和查找。
以往我们看到很多关于教育活动中如何分类的案例和研究,其中不乏教师明确讲解和演示,幼儿被动记忆和操作;幼儿按照教师的范例模仿操作,能正确分类却不能清楚地表达出分类理由等现象。那么,一日生活中该如何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帮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区分”和“归并”呢?在实践中,我和孩子们在找一找、比一比、讲一讲中玩各种分类的游戏,孩子们一次次体会着生活中分类游戏的趣味和重要,以及带给大家的便利。
收集材料,做分类游戏的主人
以往,教师总是设计制作大量精美的玩教具供幼儿学习和练习分类。如何让孩子们做游戏的主人,我们尝试从请幼儿参与和收集材料做起。秋天从树上飘落下的不同树的叶子;书架上摆放的大小、薄厚不同的图书;毛绒、电动等各种功能的玩具;小朋友每天穿着的不同质地、颜色、款式的服装;吃到嘴里不同的谷物果实等等,我们利用这些身边的材料和孩子玩分类游戏,帮助他们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1. 小棉签大乐趣
棉签虽小,但也让孩子们过了一把创造性使用材料的瘾。兰兰到医务室上药后回到班里和我说:“医务室的棉签和我们家里的不一样。幼儿园医务室的棉棒是木棍做成的,一头上有棉花。我们家棉签两头有棉花。”回家后,我找出家里的棉签,发现我家棉签的棉棍是塑料的。原来,小小的棉签竟有细微的不同,谁又能注意到这些呢?
第二天,我把棉签带到幼儿园,兰兰笑着说:“老师,我们家的和你的也不一样。”我请小朋友每人从家带一根棉签,然后收集起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棉签来报到,孩子们发现棉签有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区角活动时,孩子们利用美工区的涮笔筒玩起了棉签分类的游戏,把一个棉头和两个棉头的分开;把木棍和塑料棍的分开。小科、睿睿还玩起了层级分类:他们把一个棉头的木棍棉签、两个棉头的木棍棉签、两个头的塑料棍棉签都逐一分出。在区角评价时,我请他们向大家介绍了这些玩法,越来越多的孩子在观察的基础上,先区分再合并,将棉签分类。之后,我和孩子们用水彩笔将棉签头分别染成了黄色和蓝色,孩子们还在一半的棉棒上画了条纹。这样的创造让棉签分类游戏拥有了各种变化的可能,使得无论是按照棉棍还是按照棉球都有了新的分法。孩子们参与收集材料的分类游戏,培养了他们对生活中的物品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和比较的兴趣。
2. 拖鞋也能玩游戏
每天午饭前后,孩子们都会到柜子里拿拖鞋,这一换鞋的环节再平常不过。随着季节的交替,天气逐渐变冷。一天孩子们拿完拖鞋小声交谈:“我换新拖鞋了,原先的有点儿冷。”听着小朋友的谈论,看着大家把拖鞋像平常一样放在椅子下面,我说:“咱们班有多少个小朋友还穿着原来的拖鞋,又有多少个小朋友换了新拖鞋呢?”孩子们立刻兴奋起来,一边商量一边按薄厚分了两堆:塑料的、棉毛的。这时晨晨指着塑料拖鞋喊:“怎么这么多蓝色的啊!”几个孩子想把这些蓝色的拖鞋摆出来成一堆,马上遭到其他几个小朋友的反对:“这样不行!他们也是塑料的,就应该在圈里。”那几个孩子觉得他们说得有一些道理,可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在这时,悦悦说:“要不咱们把蓝色塑料的鞋摆在里面吧。”大家小心地摆好,满意地去幼儿餐厅进餐,饭后大家急忙回到教室,嘴里念着:“真好玩,真好玩!”摆好拖鞋上床睡觉。
接下来的几天里,孩子们还在换鞋环节尝试按鞋的颜色分为了红、蓝、黄、紫;按鞋上有无图案进行分类;按照有没有后跟分类;按照蝴蝶结、交叉带、洞洞鞋等款式进行了好玩的分类游戏。没想到,生活中每天陪伴的拖鞋在一段时间里竟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让孩子们体验了有趣的多重分类。
3. 分享秋天果实的意外收获
在秋天即将结束时,我们开展了一次亲子活动。在活动中意外收获了一份晚秋赠与我们的分类礼物。“葡萄之间有缝的比较甜。”“颜色深的比较甜。”“太阳晒得多的比较甜。”“大的甜!”孩子们是采摘的主人,他们在园子里比较葡萄珠的大小、颜色、疏密的关系,体验着葡萄的甜度。回到班里我们把采摘和收集的葡萄和葡萄干放在一起品嘗:有的孩子按照颜色把葡萄分出了绿、红、紫三种;有的孩子按照新鲜与否分出了两类;有的孩子在分的过程中主动进行了层级分类:将又大又甜的葡萄,或者又紫又甜的葡萄或者葡萄干分出类,这是食物带给孩子们的分类体验。
交流方法,做方法的主人
喜欢思考的孩子才会和数学成为好朋友。怎样让孩子不仅知道要这么分,还知道为什么这么分?怎样帮助幼儿不仅知道一种分法,还能想出更多分法呢?
1.多说说,为什么这么分
除了在一日生活中为幼儿多多营造分类的机会和情境外,在孩子们分完我会鼓励孩子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分”。从而支持幼儿用语言对自己所分的结果进行表述,提高他们思维抽象和内化的水平。
瑞瑞图书整理得又好又快,一次在整理图书后,我问:“你是按照什么分的?”他却愣着半天说不出理由,我和他一起将分好类的书进行比较,他总结和归纳出整理的方法:“先按照书的大、中、小码了三层,然后再把薄的书放在书架上,厚的书立在旁边。”在过渡环节,我请瑞瑞和其他幼儿分享了自己分类的想法和标准。在这之后,我又和孩子们制作了“图书摆放提示卡片”,鼓励孩子们说出更多的分类理由,并选择出明确、利于表达的分类方法,和更多的幼儿分享。
2.多想想,还能怎么分
为激发幼儿不断思考,促进他们发散思维的发展,我会对已经分好类的幼儿提出挑战:“还能怎么分?”来激发孩子们换一种角度寻找事物间的不同。
植物角里孩子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植物,浇水的时候我和张老师乐此不疲地把植物在屋里窗台和屋外木架之间运来运去。在区角活动的琪琪看着我们忙来忙去就说:“屋里的两盆多浇水,阳台有三盆要多浇水,要是挨着就好了。”我连忙问:“为什么啊?”琪琪还来不及回答,站在一边的乐乐说:“这样省事儿啊,一块儿都浇水了。”有了好主意,孩子们紧锣密鼓地忙活起来,大家很快把花盆按照浇水量分成一堆儿一堆儿的。这时我问道:“还能怎么分呢?”小米说:“咱们可以把喜欢阳光不怕冷的放在窗台上,把喜欢喝水的放在屋里。”“为什么呢?”“这样方便我们浇水照顾啊。”他的建议一说出来,好几个孩子开始行动,一盆植物要具备两个条件,在搬的时候,几个眼尖的孩子喊起来:“错了,错了!”原来是有两个小朋友把喜欢“喝水”、不怕冷的植物和需要多浇水和喜欢阳光的放屋里了。
有了这次帮植物搬家的尝试,孩子们更关注如何既节省时间还能把植物照顾好了,植物们也因此搬了好几次家。孩子们把同样叶子的植物放在一起便于擦上面的尘土,把开花的植物放在一起便于小朋友观赏、写生等,他们想出了一些多重分类的方法。
跳集体舞《幸福花朵舞曲》时,孩子们要和伙伴一起用手拉成圈舞蹈。一支舞中有两段间奏,一共有三次和伙伴拉手的机会。跳了两个星期后,孩子们想换一换伙伴,和不同的朋友拉手跳舞。又该跳舞了,妙妙说:“老师,我们能按男女生拉圈跳舞吗?”她这一说,君君说:“还能按照高个子和矮个子拉圈。”“好哇!今天就按你们说的跳!”当大家开心地和新朋友拉手跳舞后,又先后商量出按照穿园服和没穿园服;梳小辫和没梳小辫;双眼皮和单眼皮等方法。每次的集体舞由于孩子们的好办法而变得不同起来,每天都有着新的变化让大家充满期待,一次次体会着分类在舞蹈中带给自己的创造和喜悦。
多重挑战,做集合游戏的主人
具备多种不同的特征或属性的事物,可以用不同的分类标准把它们划归到不同的集合之中,我们把这样按不同标准分类的方式叫做“多种分类”,也就是按多重标准进行多次分类。每个孩子在解决分类问题时,对物体特征和属性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为了避免分类活动中人人都用单一结果解决问题,我鼓励孩子们通过采访朋友的方式,尝试做集合游戏的主人。
在大班下学期,小朋友在向往小学生活的同时,也开始回顾自己在幼儿园的点滴生活,萌生的友谊让孩子们投入到好朋友采访的活动中。针对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和表达能力,我从“多角度比较自己与伙伴的相同和不同,运用简单标记、符号记录访谈结果”设计了采访朋友的集合游戏。孩子们通过访谈和画符号,将自己和同伴的相同之处画在双圈重合处,感知交集,将自己与伙伴的不同之处画在圆圈的两边,并分别介绍。增进友情的同时,充分感受了两个集合交集、差集中的元素。
“我是马世辰,今年6岁1个月,是6月的生日。 平时梳短头发,爱吃苹果,我是双子座的男生。”“我是聂赫阳,今年6岁1个月,是5月的生日,平时梳两个小辫,爱吃草莓,我是金牛座的女生。”兩个小朋友:“我们俩的共同点是都喜欢跑步,都喜欢吃西瓜。”
两个小朋友:“我们俩是很好的朋友,我们都喜欢冬天,因为可以堆雪人、打雪仗,我们俩都6岁,因为太好了,好到两个人坐在一把椅子上。”“我叫唐嘉薇,喜欢蓝色,是狮子座的女孩,平时喜欢穿裙子,喜欢吃中餐,妈妈骑自行车送我到幼儿园。”“我叫姜弈同,喜欢绿色,是白羊座的男孩,喜欢吃西餐,每天爸爸开车送我到幼儿园。”
经过这样的集合游戏,孩子们更关注同伴的信息,主动地发现和比较自己与他人的喜好:“我俩都开始学滑冰了!”“咱们都是一个星座呀!”“原来你也喜欢寒冰射手(植物大战僵尸里的角色)”……通过比较和朋友的异同而对朋友的了解更多,出于爱好相同还结交了更多的新朋友,促进了社会性交往。
在实践中我不断发现孩子们学习分类的特点:无论是从外部特征分类还是内部属性分;无论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还是层级分类,均是每个个体独立建构学习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要在生活中敏感地发现、正确地判断、适时地指导孩子们主动形成有益的集合概念,不断激发每个孩子喜欢数学的积极有益情感,做思维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