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恩来对全民族持久抗战的贡献

2016-06-09 13:37毛胜
红广角 2016年3期
关键词:周恩来抗日战争

毛胜

【摘 要】周恩来为全民族持久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主要表现在:同意和支持毛泽东关于中日战争持久性的估计,并率先在华北抗战中推动和部署全民族持久抗战;大力宣传毛泽东持久战理论的基本精神,使之在国民党统治区和国际社会产生广泛影响;同国民党顽固派展开坚决斗争,维系全民族持久抗战直至胜利。

【关键词】周恩来;抗日战争;持久战

坚持全民族持久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重要体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持久性有着科学预见和深刻认识,并在《论持久战》中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论证。在整个抗战过程中,周恩来不仅多次阐述自己对全民族持久抗战的理解,大力宣传毛泽东《论持久战》的观点和主张,而且在实践中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洛川会议前后:周恩来同意和支持毛泽东关于中日战争持久性的估计,并率先在华北抗战中推动和部署全民族持久抗战

日本帝国主义侵入中国后,有不少人对抵抗侵略存在悲观情绪,认为两国军事力量悬殊,中国“战必败”。全国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的严重失利,国民党内部和社会上更是出现了“再战必亡”的论调。与此同时,蒋介石统治集团始终寄希望于国际社会的干预,认为只要英美等国出面制衡,或是苏联直接出兵,中日战争很快可以解决。

与“亡国论”、“速胜论”这些错误观点不同,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对整个战争形势有着清醒认识和科学分析,很早就作出中日战争将是持久战的估计。在瓦窑堡会议上,毛泽东关于军事战略方针的报告,就表达了开展全民族持久抗战的思想。他认为抗战的战略方针应是坚决的民族革命战争,1936年的军事部署应是:“正确估计敌我力量,准备对日直接作战,扩大红军,发展游击队及白军工作。”要“准备六个月后,打到山西方面去。要在战略上扩大战果。号召全党学习军事,一切服从战争。”①明确提出:坚持“战略的持久战,战役的速决战,反对战役持久战,反对‘拼消耗”。②并据此强调:“根据日军对绥远进攻的情形,适时地由山西转向绥远,用小的游击战争与日军周旋。”③周恩来与张闻天、张浩等人都同意这个报告,并进行了补充发言。周恩来着重指出,“防御应站在主动的地位,不是被动的地位”,要“集中主力于一个主要的方向”。④后来的实践证明,无论是军事上,还是政治上,掌握主动权对全民族持久抗战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瓦窑堡会议的精神,中共领导人在各个场合进一步阐述全民族的持久的抗战。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强调现时革命形势的一个特点就是“帝国主义还是一个严重的力量,革命力量的不平衡状态是一个严重的缺点,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①,必须反对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年1月2日,周恩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新的形势下党的组织任务》的报告,指出:“整个政治形势中心问题是开展民族战争,党的组织任务是团结领导千千万万群众在党的周围,进行民族革命战争。”②1936年7月,毛泽东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进一步分析说:“战争要打多久”要看“中国统一战线的实力和中日两国其他许多决定的因素如何而定”。如果“中国抗日统一战线有力地发展起来,横的方面和纵的方面都有效地组织起来”、“认清帝国主义威胁他们自己利益的各国政府和各国人民能给中国以必要的援助”、“日本的革命起来得快”,中国就会迅速胜利,反之就要延长,但结果一定是“日本必败,中国必胜”。③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周恩来作为中共代表,与国民党谈判全国对日抗战时,反复强调团结抗战和持久抗战的问题。1937年8月4日,周恩来和朱德、博古等人向中共中央提出《关于全国对日抗战及红军参战问题的意见》和《关于红军主力出去抗战的意见》,认为应“参战不迟疑,但要求独立自主担任一方面作战任务,发挥红军运动战、游击战、持久战”的优点;红军不拒绝主力出动,但为适应持久战的需要,“主力出去仍可節约兵力,谨慎使用,不打硬仗,多行侧面的运动战与游击战”。8月11日,周恩来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部谈话会上发言指出:“当前战争中,必须培养出可以独立持久的能力。在正面防御上,不可以停顿于一线及数线的阵地,而应当由阵地战转为平原与山地的扩大运动战。另一方面,则要采取游击战。”④

在全国抗战刚刚爆发的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适时召开洛川会议,讨论制定党在抗战时期的任务及各项政策。毛泽东全面分析抗日战争的形势,一方面强调要动员全国军民开展民族解放战争:现在已经开始政府的抗战,而且得到人民的拥护,但人民还没有大规模地参加,这就成为现在的弱点与今后的任务——使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另一方面强调要实行全面持久抗战的方针:“我们的方针最基本的是持久战,不是速决战,持久战的结果是中国胜利。”⑤张闻天在发言中支持毛泽东的观点,指出:“我们总的方针是使政府的抗战发展为全民族的抗战,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但这是一个艰苦、持久、变化很多的斗争过程。”“抗日是持久战,即使部分妥协发生也仍是持久战。”⑥周恩来也强调对形势要有持久战的估计,并具体分析说:“在华北,目前还不具备粉碎日本进攻的条件,但是我们愈持久,群众的积极性可以更大起来,我们的部队也能壮大起来,敌人消耗愈多,愈增加困难,对我们愈有利。”⑦洛川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明确指出:中国的抗战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洛川会议结束后,八路军从山西开赴华北前线作战。为什么先开入山西?关键在于“山西方面地形交通限制了敌人的长处,恰又补足我们的短处,便利于我们的防守,持久斗争与打击敌人。”⑧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周恩来与彭德怀等人前往山西,与阎锡山商谈抗战计划。一见面,周恩来就向阎锡山说明了抗战的持久性,指出“日本军国主义是可以打败的,虽然目前是敌强我弱,但打下去,必然是敌人一天天弱下去,我们一天天强大起来”。①阎锡山听后对薄一波说:“周先生对抗战前途看得非常清楚。”②忻口会战失败后,周恩来立即向阎锡山提出:应放手武装民众,布置全省的持久战局。八路军开展游击战的目标,也是为了保卫山西,这对支持华北抗战有重要作用。③在撤离太原前,周恩来同傅作义会晤又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在战略上不应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要注意保存有生力量。”④1937年11月16日,周恩来在临汾各界群众大会上发表《目前抗战危机与坚持华北抗战的任务》的讲演,分析上海、太原失守后的抗战形势,提出八路军留在华北作战是推动和领导华北持久战的重要因素。他指出日寇兵力不可能统治全华北,“不仅是乡村占不了,城市也占据不了太多”,“即使是铁路公路要道,也不能普遍占据”。这决定华北抗战将是持久抗战,而且游击战争会成为坚持持久抗战的主体,这个游击战也将在持久战中“壮大自己,武装人民,恢复许多城镇,破坏敌人交通,消灭部分敌人,最后得到全国生力军的参加,可以转到胜利的反攻,收复失地,驱逐日寇帝国主义出中国”。⑤

以上材料足以表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基于他们对抗战形势的科学分析,在全国抗战开始前就倡导和推动全民族持久抗战。正因为如此,1938年5月10日,毛泽东在中央常委会上说他“一贯估计中日战争是持久战”⑥,而他这个估计的一个坚定支持者和执行者无疑是周恩来。

二、毛泽东《论持久战》发表前后:周恩来大力宣传毛泽东持久战理论的基本精神,使之在国民党统治区和国际社会产生广泛影响

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党当局曾将持久抗战作为“作战指导之基础主旨”,蒋介石等人还提出“持久消耗战”、“以空间换时间”等口号。但是,国民党的“持久战”局限于军事方面,而且仅是单纯的军队和政府的行为,缺乏广泛的政治动员和全民抗战的群众基础,从而注定了难以持久。对此,周恩来在山西抗战中就所察觉。1937年10月19日,他致电毛泽东、朱德等人,指出“南京政府对持久战已发生动摇,加上国际上的引诱,妥协和平空气逐渐抬头,正酝酿着放弃华北的危险。建议由中国共产党公开发表宣言,反对和平妥协,要求开放党禁、开放民众运动、改造军队、武装民众,为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抗战到底”。⑦

1937年12月,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团负责人,来到武漢主持抗日统一战线的工作。有鉴于国共两党对持久战的不同理解,他刚到一个月,就根据洛川会议精神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群众》周刊上发表《怎样进行持久抗战》,阐述中共关于持久抗战的主张,并提出争取持久抗战最后胜利的八项具体办法:巩固前线;建设新军备;建立军事工业;发展敌占区的广大游击战争;进行广泛的征募兵役运动;巩固后方;加强国防机构;运用国际有利条件。⑧

到1938年5月,抗日战争已进行了整整十个月。在北平、上海、南京等重要城市相继沦陷的情况下,战争形势将怎么样?中国能不能继续坚持下去并取得胜利?当时,仍然有很多人对这些问题感到迷惘。毛泽东深感有必要“做个总结性的解释”,特别是“有着重地研究持久战的必要”。①5月26日至6月3日,他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论持久战》的长篇讲演,深刻总结抗日战争的初期经验,系统阐述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最后胜利的战略。他认为中日战争双方有一些互相反对的特点:日本虽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中国的国力虽弱,但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日本是一个小国,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战争。②因此,毛泽东不仅得出结论:“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且指出战争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基于此,毛泽东提出一套实现持久战的具体方针,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他还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③

周恩来知道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后,立即将宣传这个讲话的精神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据程思远回忆:“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把它向蒋介石转述,蒋也十分赞成。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取得了周公的同意,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④在会见各界人士时,周恩来经常谈到全民族持久抗战的问题。1938年11月,他在长沙青年会礼堂向湖南各抗日救亡团体作《抗日第二阶段我们的任务》的讲演,宣传持久战的思想,指出这一阶段的中心任务是深入下层和敌后,配合前线和敌后的斗 争。⑤他还向《救亡日报》记者叶厥孙分析中日两国情况,指出“我们的战略是持久战、全面战”,应该坚信我们是会取得胜利的。⑥

为了让全民族持久抗战的精神广为人知,周恩来非常重视新闻媒体的作用。1938年10月7日至9日,他在《新华日报》以连日社论形式发表《论目前抗战形势》,讲述毛泽东《论持久战》的观点,强调十五个月的抗战证实“只有坚持长期抗战,才能争取中华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究其原因,在于“日本强盗既不可能一下子把我们赶到中国的‘堪察加,迫上昆仑山,我们也不能很快的转弱为强,反守为攻,将日本强盗赶出中国”,正如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所指出,“须经过持久战的三个阶段,才能争取最后胜利”。在困难面前,“只有坚持长期抗战,加强国内团结,才是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转入相持局面的基本方针。”⑦1939年2月,周恩来同桂林八路军办事处负责人李克农等谈中共广西地方党的工作,专门提及要注意宣传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的思想,同时结合具体情况,利用一切机会动员群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⑧周恩来还将《论持久战》从武汉寄到香港,委托宋庆龄找人翻译成英文向海外发行,在国际上引起重大反响。

《论持久战》的发表与宣传,有力地回答了人们当时最关心的问题,犹如拨开了笼罩在人们头上的云雾,进一步凝聚了全民族抗战的磅礴力量。1939年8月4日,周恩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就此说道:“不管他们对于共产党的看法怎样,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是谁,大部分的中国人现在都承认毛泽东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和国际的因素,并且无误地描绘了未来的一般轮廓。”①1945年4月30日,周恩来在中共七大作《论统一战线》的发言,进一步总结道:从“七七”抗战到武汉撤退这个时期,斗争的中心“是全面抗战还是片面抗战。我们党的口号,是持久战争、人民战争,就是全面的抗战、全民族的抗战”。蒋介石最后也“被八路军的力量、人民的力量逼得不能不走向持久战,不能不在政治上表示一点进步”。②

三、皖南事变前后:周恩来同国民党顽固派展开坚决斗争,维系全民族持久抗战直至胜利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抗日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③为什么这么说?除了敌人的攻击,一个重要原因是抗战阵营内部的矛盾。由于日本的诱降、英美对日本的绥靖主义政策,以及国民党对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不断壮大的畏惧,蒋介石集团出现了妥协投降和反共倾向,国民党顽固派开始制造反共磨擦。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在重庆举行,不仅声明“绝不愿见领导革命之本党发生二种党籍之事实,更不忍中国实行三民主义完成革命建国一贯之志业,因信仰不笃与意志不坚,致生顿挫”,而且确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秘密通过《防制异党活动办法》、《共党问题处置办法》等反共文件。这导致国共兩党关系紧张,各地磨擦日益加剧。1月25日,周恩来致信蒋介石,认为国共两党“非亟加改善不能减少磨擦贯彻合作到底”,并分析指出:“中共既成为党,当然需要发展,惟因合作既属长期,故中共六中全会特决定不再在国民党及国民党军队中发展党员。中共愿在某些省区减少发展,以示让步,但最基本的保证,还在一方面中共绝无排挤或推翻国民党的意图,另一方面国民党对中共的部分发展不应恐惧。”④

为坚持全民族持久抗战,周恩来要求共产党人注意工作方式,避免不必要的冲突。1939年4月,他在金华听取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刘英等人汇报工作时说:“党的任务是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以,共产党员在国民党政府机关或群众团体工作,“都要埋头苦干,不暴露,不突出,不刺激,办事情要照顾全局,照顾多数,照顾将来”。⑤另一方面,周恩来提出要对投降妥协倾向保持高度警惕。1939年7月3日,他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发言指出,中共对时局宣言应成为动员全国舆论反对日本诱降政策和国民党中投降妥协倾向的有力武器。其纲领应是:“坚持抗战到底,反对投降妥协;坚持统一战线,反对挑动内战;发动全民抗战。”⑥根据会议精神,他在7月7日《新华日报》发表《抗战两年》,指出投降妥协倾向是目前的主要危险,必须“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坚持统一战线,反对挑拨离间;发动全面战争,反对包办国策”。⑦

然而,国民党顽固派并没有停止反动的步伐,分别于1939年冬至1940年春、1941年1月、1943年春发动三次反共高潮,严重破坏了全民族持久抗战的局面。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以“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为根本指导原则,坚决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周恩来在国民党统治区与顽固派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领导南方局从政治上和宣传上进行了猛烈反击。1941年1月17日,周恩来向国民党谈判代表张冲提出质问和抗议,并打电话怒斥何应钦:“你们的行为,使亲者痛,仇者快,你们做了日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①当《新华日报》揭露皖南事变真相的报道被封杀后,周恩来立即题写“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登在被扣稿件的位置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周恩来还领导南方局通过召开座谈会、散发传单等方式,向社会各界公布皖南事变的相关事实,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面目。与此同时,他们继续表达中共对全民族持久抗战的决心,以维护统一战线。据许涤新所述,当时侯外庐、翦伯赞曾问周恩来:“国共会不会从此破裂?抗战会不会因此就被夭折?”周恩来回答说:“党的方针,就是争取时局的好转,但同时还要准备更坏的局面的出现。至于抗战能不能继续下去,那决不是蒋介石一人所能决定的。”②

皖南事变的恰当处理,说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正确把握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也说明对国民党顽固派必须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这两方面归结起来,就是坚持全民族的持久抗战。也正因为这一局面得以维系,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作者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周恩来抗日战争
论周恩来对新四军的卓越贡献
浅谈大革命时期周恩来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贡献
周恩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研究
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贡献研究综述
心系雪域高原
让听课高效起来——以《抗日战争》为例
抗日战争(第一卷)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的精兵简政
《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卷简介
抗日战争期间苏联在华军事顾问及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