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梨瘿蚊发生规律研究

2016-06-09 08:58张晓伟郝国伟白牡丹郭黄萍贺晋瑜冯建路
果树资源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高峰期平均温度梨园

张晓伟,郝国伟,杨 盛,白牡丹,高 鹏,郭黄萍,贺晋瑜,冯建路

(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山西 太谷 030800;2.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193)

山西省梨瘿蚊发生规律研究

张晓伟1,郝国伟1,杨 盛1,白牡丹1,高 鹏1,郭黄萍1,贺晋瑜1,冯建路2

(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山西 太谷 030800;2.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193)

梨瘿蚊是近年来山西省梨园新发现的害虫之一,亟需了解该虫在该省的发生规律及为害情况。通过观察梨瘿蚊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对虫量发生动态及新梢危害率调查,分析梨瘿蚊发生规律与日温、土壤温度的相关性,以及该虫在不同品种、不同管理条件下的危害情况。结果表明:该虫在山西省1年发生3代,第1代幼虫高峰期为5月中下旬,第2、3代幼虫高峰期分别为6月中旬、7月上中旬;梨瘿蚊对黄冠危害较重,酥梨次之,玉露香梨较轻或不为害。这将为该虫在山西省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梨园;梨瘿蚊;发生动态;温度;为害调查

梨瘿蚊,别称梨蚜,梨卷叶瘿蚊,属双翅目,瘿蚊科,寄主为梨树。在安徽砀山、江苏徐州、贵州黔南、湖北武汉等主要梨栽培区均有发生[1-3]。主要以幼虫为害梨芽和嫩叶,芽和叶被害后出现黄色斑点,不久,叶面出现凹凸不平的疙瘩,受害严重的叶片纵卷,变褐,干枯,提早脱落;受害梨树光合作用受到影响,严重影响新梢生长及来年产量。近年来,在山西地区部分梨园也发现有梨瘿蚊的为害。为尽快摸清山西省梨瘿蚊发生为害规律,有效控制其发生,课题组从2013-2015年在山西省晋中、运城盐湖区、代县选点,对不同时期梨瘿蚊危害情况进行田间观察,初步摸清了梨瘿蚊不同时期的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为梨瘿蚊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共选择2个果园, 果园1是山西省农科院果树所苗木假植园,面积0.067 hm2,该园株行距30 cm×30 cm,供试品种为3年生黄冠,苗木假植园杂草丛生,粗放管理。叶片虫态调查取自果园1。果园2是山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品比园,面积0.2 hm2,品种为玉露香梨。品比园地面铺设黑地膜,省力化密植栽培模式,施肥喷药及时,管理水平较高。品比园及苗木假植园均位于太谷县西南,东经112°32′,北纬37°23′,海拔850.6 m,为黄土高原丘陵台地,土层深厚,土质为砂壤土及粉砂壤土,土壤pH值7.8,有机质含量1%左右,年均气温为10.6 ℃ ,年日照时数2 300 h,降雨量400~600 mm,无霜期160~180 d。

1.2 试验方法

采用田间观察、淘土调查和电脑显微镜目视的方法,对梨瘿蚊在我省梨园的发生为害情况进行调查,并对梨瘿蚊成虫特征进行描述。果园1采用五点取样,随机调查梨树5株,每株按东南西北方位抽取50条新梢枝条,并记录调查数。新梢叶片为害率采用(卷叶数/调查总叶片数)×100%计算,虫量采用随机抽取东南西北不同方位100片叶统计其上幼虫及蛹期虫量。每5 d调查一次,根据调查的梨瘿蚊虫量,分析梨瘿蚊在我省梨园的发生动态和发生世代数。淘土采用60目筛。镜检采用奥林巴斯DX51显微镜。梨园内目测记载新梢生长期,温度数据由田间温湿度传感器提供。

2 结果与分析

2.1 梨瘿蚊的形态特征及生活史观察

2.1.1 形态特征 成虫分雄虫和雌虫两种。

雌虫体长1.8~2.2 mm,翅展3.2~4.3 mm,体暗红色,头部小,复眼大,触角丝状,15节。前翅具蓝紫色闪光,翅面微毛,足细长,腹末有管状产卵器。雄虫略小,触角念珠状。卵,长椭圆形,长0.3 mm,宽0.087 mm,初产时淡橘黄色,卵孵化前为橘红色。幼虫,共4龄,长纺锤形,13节。1~2龄幼虫无色透明,3龄幼虫半透明,4龄幼虫乳白色,渐变成橘红色。老熟幼虫体长1.8~2.4 mm。触角2个,前胸腹面具“Y”字形黄色剑骨片,体节13节。蛹,橘红色,长约1.6~2.0 mm,外有白色胶质茧。

2.1.2 生活史 山西省梨瘿蚊1年发生3代,且世代重叠,以第3代老熟幼虫在树冠下6 cm土壤中结茧越冬。越冬以2 cm深的表土层中居多。世代发育起始代为蛹。越冬幼虫于翌年4月下旬开始活动,之后种群数量逐渐增加,5月中下旬为第1代幼虫盛发期;成虫在春梢嫩叶叶缘处产卵。第2代幼虫盛发期为6月中旬,第3代幼虫盛发期为7月上中旬。梨瘿蚊幼虫孵化后即钻入芽内为害,随芽叶生长使叶纵卷成苞,在苞内吸食汁液继续为害。幼虫具有集中为害特性,1片叶内少则几头多则数十头不等,最多达53头。幼虫怕光,脱叶长时间遇强光照射可导致其死亡。老熟幼虫遇降雨高湿天气才脱叶化蛹。成虫阴雨天躲藏在阴蔽处,晴天、傍晚活动比较频繁,成虫寿命较短,一般2~3 d。老熟幼虫需借助降雨或露水才能爬出卷叶,随水珠沿枝干下行或落到地面潜入树冠周围直径约1.5 m范围内的土壤表层或者树干翘皮裂缝内结茧越冬,且表土层越冬量最大。当梨树抽生新梢前遇降雨,则梨瘿蚊发生较重。

2.2 田间观察梨瘿蚊发生动态规律

梨瘿蚊为全变态昆虫,可以某个虫态的发生规律来判断其一年的发生代数。由于梨瘿蚊的成虫期较短,不易诱捕调查。故选择其幼虫的动态规律来判断其发生代数,同时,梨瘿蚊完成一个世代需要(越冬代除外)25~31 d[4]。据此,我们将幼虫数量的消长,作为推断梨瘿蚊发生规律的一个重要指标。

由图1表明,梨瘿蚊在山西省1年发生3代,在4月下旬开始观察到第1代梨瘿蚊幼虫的出现,盛发期为5月中下旬,头数达到15.9头,第2代幼虫盛发期在6月中旬,头数为12.8头,第3代幼虫盛发期为7月中旬,头数为7.9头。

图1 田间观察梨瘿蚊幼虫发生规律

2.3 梨园平均温度与世代梨瘿蚊高峰期的关系

2.3.1 梨园平均温度与第1代梨瘿蚊虫量高峰期的关系 由图2表明,在4月下旬开始观察到第1代梨瘿蚊幼虫的出现,随着平均温度的升高,第1代梨瘿蚊的数量增多;5月12日梨园平均温度骤降至11.38 ℃,消减了第1代梨瘿蚊的数量,随着平均温度的回升,第1代梨瘿蚊的数量又变多,5月20日梨园平均温度达到20.15 ℃,此时的梨瘿蚊数量达到高峰期,百叶虫量为15.9头。第1代梨瘿蚊发生高峰期历时约1周,发生始末期历时约1个月。

图2 梨园平均温度与第1代梨瘿蚊虫量高峰期的关系

2.3.2 梨园平均温度与第2代梨瘿蚊虫量高峰期的关系 由图3表明,在6月上中旬,梨园平均温度在20 ℃以上,第2代梨瘿蚊数量逐渐增多,6月17日,数量达到高峰值,为12.8头,比第1代梨瘿蚊的高峰值相对降低了19.5%。第2代梨瘿蚊发生期历时约1个月。

2.3.3 梨园平均温度与第3代梨瘿蚊虫量高峰期的关系 图4表明,在7月上旬,梨园平均温度在21.5 ℃以上时,第3代梨瘿蚊数量虽有增多,但高峰值仅为7.85头,比第1代和第2梨瘿蚊的高峰值相对各降低了50.6%和38.7%;第3代梨瘿蚊发生期较第1代和第2代也短,7月中下旬老熟幼虫开始遇雨高湿天气脱叶化蛹。

图3 梨园平均温度与第2代梨瘿蚊虫量高峰期的关系

图4 梨园平均温度与第3代梨瘿蚊虫量高峰期的关系

另外,在调查中发现,栽培管理较好果园危害较轻,粗放管理果园危害较重;不同梨品种间受害程度存在较明显差异。2013年在我省的运城盐湖区、代县、祁县等地进行调查,均未发现梨瘿蚊危害。2014、2015年只在祁县、太谷部分果园发生危害,且2014年玉露香梨危害较轻,为7.09%;酥梨次之,为26.8%;黄冠危害较重,为68.72%。2015年黄冠梨危害率为32.75%,酥梨危害率为15.82%,玉露香梨为0。

3 小结与讨论

在山西省调查发现,梨瘿蚊越冬代成虫在山西始见期为4月20日左右,日均温为14.68 ℃,与梁瑞郑日均温在14.1~16.1 ℃发现越冬代成虫研究结果一致[4]。4月26日初现梨瘿蚊幼虫,日温18.06 ℃,与胡长效日温18 ℃幼虫发育起点温度8.6 ℃相吻合[5]。因而气温也是确定梨瘿蚊越冬代成虫发生的一个限制因素。据调查,2015年山西梨瘿蚊成虫越冬代羽化出土期比2014年推迟了1个星期,也许由于气候、降雨等因素的不同,越冬代成虫出土羽化略有差异。在梨树新梢抽发盛期,随着温度的升高,成虫大量羽化,虫口密度逐渐加大,出现第1代高峰期,百叶虫量达到15.9头。此时,土壤温度16.72 ℃,比胡长效等的20 ℃大量羽化所需温度略低[7]。可能由于地域昼夜温差不同,日温已达到羽化所需温度。对于降雨量及土壤湿度在山西省对梨瘿蚊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梨瘿蚊危害程度与梨园管理水平和梨树品种具有密切关系[8-9]。梨瘿蚊在我省1年发生3代,第1代发生比较整齐,是防治的最佳时期。后2代世代重叠,而且虫龄不整齐,防效欠佳。因此,应结合气象资料和田间调查,第1代幼虫发生期重点防治。此外,加强梨园的管理水平,合理施肥,及时中耕除草,冬季深翻,可有效降低虫口基数。

[1]李先明.武汉地区梨瘿蚊发生特点及防治[J].湖北植保,2000(3): 23-24.

[2]万津瑜,周 玲,张青文,等. 梨瘿蚊生物学及综合防治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12(4):194-196.

[3]洪文英,吴燕君,张莉丽,等.杭州地区梨瘿蚊种群的动态变化[J].浙江农业科学,2009(2):389-391.

[4]Velimirovic V.Contribution to the knowledge of cecidomyidae of the pear leaf dasyneura-pyri cecidomydae Diptera[J].Acta Entomologica Jugoslavica,1976(12):109-112.

[5]梁瑞郑,全金成,万保雄,等. 梨瘿蚊越冬代成虫始见期的观察和药剂防治试验初报[J].南方园艺,2009(5):32-35.

[6]胡长效,朱 静,张 芋,等. 梨瘿蚊的生物学、生态学及其防治[J].中国植保导刊,2005(7):11-13.

[7]胡长效,贺 峰.梨瘿蚊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4,32(5):953-956.

[8]蒙华贞,杨翠芳.梨瘿蚊的发生及防治试验初报[J].中国南方果树,2004(4):57-58.

[9] 李怡萍,袁向群,仵均祥,等.梨瘿蚊的危害特点及药剂防治技术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0,38(6):171-175.

2015-11-18

山西省农科院攻关项目(2013gg10)

张晓伟(1971-),女,本科,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梨栽培技术及相关研究工作。

1005-345X(2016)01-0008-03

S436.611.2

A

猜你喜欢
高峰期平均温度梨园
关于规范中最低日平均温度定义的探讨与建议
兰州地区区域加权平均温度模型构建方法研究
南方地区圆拱形和锯齿形大棚内温度四季差别探究*
蛋鸡产蛋高峰期短的原因
梨园周年管理历
梨园寻梦淮安缘
“梨园”演变考述
梨树进入生长高峰期 管理技术看这里
梨园逐梦人
防患于未“燃”,温暖过冬So Ea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