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焱
摘 要:分层教学是推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必要补充,它更加强调重视学生个人的学习状况,教师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有差异的教学方法,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本文首先介绍初中数学采用分层教学的必要性,接着结合苏教版初中数学教学案例重点探究分析分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分层教学;初中数学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群体都有上中下的,尤其是现在的初中学校,以自然常态分班,上中下不同层次的学生尤为突出。所以在初中的课堂教学中,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就必须实施分层教学,尤其在数学课整节课教学中,教师必须更好地完成宏观调控,无论从练习题的选用还是学生及学生知识面的实际情况,都必须应用分层教学去解决。
一、深入了解学生,准确划分学生层次
分层教学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情况进行明晰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准确地进行层次的划分。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分层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经验而逐渐形成的对学生的区别意识,学生之间并没有这样的认识,因此,并不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负面影响。笔者在对班级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后,对学生进行了以下划分。
A层:数学基础好,数学学习能力强。由于该层次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优越性,笔者将学习的主动性充分交由学生,在学生攻克难题、拓展方面给予积极的引导。并且出于学生数学学习上的“天赋”,笔者还对该层次学生提出更高要求,比如课后的提升练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断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潜力。
B层:数学基础一般,数学学习能力中等。该层次学生的发展空间广阔,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形成主导意识,进而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完善。值得注意的是,该层次学生普遍存在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如粗心、懒惰等,因此,教师的鼓励、引导作用显得非常重要。
C层:数学基础差,数学学习能力欠佳。该层次学生并不是不想学习,而是确实在数学学习上比较“吃力”。对待该层次学生,关键是要坚持“学生中心”理念,相信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教师对待该层次学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增加“存在感”,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划分,是开展分层教学的前提。划分好层次之后,教师不仅能够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而且能够帮助不同层次间的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够保证数学教学的高效性。总之,不同层次的划分为分层教学的备课、授课及教学指导指引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二、加强教学过程的层次化
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数学学习过程有着不同的要求。第一组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比较主动,教师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就可以了,利用课堂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扩展。对于第二组学生,教师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点播。这一层次的学生的思维运行速度较快,但有时会因为思维障碍无法对数学问题进行顺利地解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第三组学生多提问,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向第一组过渡。对于第三组的学生,他们对于教师的依赖性较大,教师要注重对其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学习。比如在讲解有关于正数与负数的知识时,学生对于正数的理解过程一般较为容易。在让学生认识负数时,教师可以引导第一组的学生自主学习,对于不懂的问题及时提出,共同解决。对于第二组学生,教师要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听讲、学习,加深学生对负数的概念、运算方法的理解。对于第三组的学生“教师要在班级授课的基础上”为其安排一些练习题目“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对数学学习内容加以内化。不同的学习过程会给学生不同的数学学习体验”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练习题型、难度的分层
由于学生的能力程度不同,优等生素质好,自学能力强,学习速度快,一般15至20分钟可完成一节课的内容。这时课堂上有必要补充一些难度大、综合性强的习题,让他们的智力和能力都得到发展。而待进生的学习速度慢,要求他们完成一些简单的基础练习,教师并要注意他们在练习中的困难,并给予耐心的指导,所以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的时候对练习题进行题型和难度的分层。课堂练习的要求分层次不仅体现在量的方面,诸如知识的多少?思维成分的多少等,而且也包括质的方面,诸如知识的深浅?思维水平的高低等?我们知道:数学这一门学科是主要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即练习去完成知识掌握的过程,所以教师如何更好地设计好课堂练习,对学生是否有兴趣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因素,练习分层、难度渐高、限时训练,在具体操作中,同一练习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学困生只要求作一般解答,对学优生的要求则不但要解答是什么,更要解答为什么。例如我在《垂径定理》新授课中设计了三组练习:第一组练习的设计是围绕轴对称的内容、等弧的内容设计,简单易懂,能启动全班学生包括待进生都集中注意力,并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激起学生的练习兴趣,这一练习主要针对待进生设计。第二组练习的设计是为了巩固新知识,了解定理运用的几种情形,难度由浅入深,通过组织题目让学生限时练习,启发学生思考回答,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定理,把学生的思维和言语结合起来,这一练习的设计主要针对优等生而设计。第三组练习是围绕本节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检测练习:分A、B、C、D四小组题目,通过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基本按要求完成D类题目,能力一般的学生可完成B类或C类题目,有的学生只可完成A类题目。通过检测练习把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推向高潮,把教学法目标量化并进行检测,能及时反馈各层次学生的知识缺陷。可见学生对练习的要求是不同的。数学的大部分能力是在解题的实践中培养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练习量,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但长期以来,学生的练习量很大,但收效甚微,其原因主要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完成同一类型、难度一样的题目,只会使学生受到抑制,中下层生厌学。所以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我认为都应该确立以“技能训练为主题,把练习分层、分类、限时,让课堂练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技能,以提高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