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译者的主体性

2016-06-08 09:05晏小婷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4期

晏小婷

摘 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直接决定着译作是否成功,所以译者的主体性是不可忽视的。受到阐释学理论的启发,作者认为译者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这两方面。本文旨在对译者的主体性进行界定,使其有选择原文和翻译标准的权力,让译者主体性得到社会的认可。

关键词:主体性;阐释学;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一、引言

近年来,对于译者的研究都集中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及其在目标语言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杨武能分析了译者的道德心理与社会文化心理。并从阐释学的角度讨论了翻译的本质和特征。他认为翻译是一种阐释,贯穿了翻译活动的整个过程,而译者无疑是这个过程的主要承担者。本文旨在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并号召人们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做贡献给予足够的尊重。

本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第二部分介绍了本篇论文研究的理论背景。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译者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二、理论背景

阐释学是20世纪60年代后在西方广泛流行的一种文化思潮。其起初并不是专门针对翻译研究的,而是针对艺术作品的解释而言。但是由于对艺术作品的阐释在许多方面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作的解读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一切翻译就已经是解释,我们甚至可以说,翻译始终是解释的过程,是翻译者对先给予他的语词所进行的解释过程”(罗选民;屠国元,2003:12)。所以,阐释学理论对翻译研究也极具参考价值。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充分肯定人们的“偏见”。但是,当译者面对文本时,他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把其思想融入到文本中;当他阐释文本的意义时,即使他希望自己是完全客观,文本的意义还是成为了自己的解释方式。但这一过程也带来了译者的主体性。

三、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

由以上的阐释学理论可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是消极地接受文本,而是积极地创造文本。阐释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也就是译者对原文本在自身理解之后,对其进行的再一次解释。这些都无不显示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而译者主体性具体表现在其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这两个方面。

(一)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是其在翻译过程中做出的一系列选择,其中译者的词汇选择最能表现其主观能动性。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偏好不同,用词也会不同,例如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英译,在翻译“红杏”一词时,卓振英用“flaming”一词来突出了“红杏”中的红彤彤的色彩,而许渊冲则直接将其翻译为“apricot”没有突出其色彩。又如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片段对话中的“说着,跳蹿蹿的引着刘姥姥进了后门……”杨宪益夫妇将“跳蹿蹿”翻译为“scampered” 很好的表现了孩子蹦蹦跳跳走在前面却又很热心的给刘姥姥引路,极具画面感。霍克斯则将其直接翻译为“Led”,显得译文少了些情感,多了些呆板。

以上译文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这里并不是为了比较谁的译文较好。而是通过列出这些译文来说明,虽然译者在翻译时被词的固定意思所限制,但是译者仍然能在翻译过程中运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根据他们的倾向来产生不同的译文。

(二)译者的创造性

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影响,译者需要激发读者的认可感,以此达到与原文本相同的艺术效果。这说明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需要译者创造力的创造性活动。而这种创造性恰恰表现了译者的主体性。这种创造性翻译在广告翻译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由于广告的特殊性,译本必须达到“醒目”或“醒耳”,以便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所以在广告翻译中,为了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与最大程度传递原文本的目的,译者通常会进行创造性翻译。例如UPS快递公司的广告“We care to provide service above and beyond the call of duty.”译者并没有按照原文将其翻译为“我们愿意给顾客高于或超出使命的服务”,因为这种翻译并没有达到“醒耳”的效果,也不符合广告的形式。为了达到更好的市场效果,译者将其创译为“殷勤有加,风雨不改” 这样,创译后的译本不但传递出了原文本的精神,而且其简洁性与工整性会让消费者对其印象深刻。

四、结语

主体性是翻译活动中译者的内在特征。“阐释学认为译者不是被动的接受文本,而是主动地创造文本。其基本理念是,对源文本的真正理解是对其进行创造性的重新阐释,”(张德让,2001:34)这为译者主体性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作者将译者的主体性分为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并从译者词汇的自主选择上对其主观能动性进行研究,从广告翻译的创造性上对其创造性进行研究。

译者主体性研究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重视译者的主体性,以使他们得到应有的地位,同时,我们应该避免对这一问题的过度宣传,以辩证的态度看待译者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罗选民.屠国元.阐释与解构:翻译研究文集[C].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

[2]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2003(6).

[3]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中国翻译,2003(1).

[4]张德让.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与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