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东阳
在门口的抗议声中,台湾“行政院退辅会”度过T58周年庆典和第34届“荣民节”。
由于资不抵债,2012年3月,“退辅会”下属的“国企”荣电公司破产停业,不出意外,这将成为“退辅会”体系中第一间倒闭的公司。雪上加霜的是,由于积欠员工薪资2.3亿新台币至今未还,被欠薪的下岗工人一直抗议不断。
1954年成立的公营事业“行政院国军退除役官兵就业辅导委员会”,曾负责处理大量国民党军队进入台湾就业等社会问题。全盛时期旗下有100多家公司,曾是台湾最大企业集团,甚至拥有台版“国资委”之地位。
在台湾民主化转型期间,“退辅会”的相关事业大部分转为民营,现存几个公司也濒临倒闭。而“退辅会”的职能也在转变,随着台湾“国军”“国家化”,“退辅会”也朝着类似欧美国家“退伍军人部”的功能转变。
体制的象征
早在抗日、国共内战期间,“国军”在地方上设有伤兵医院。但当时医疗条件极差,许多退除役伤员伤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兵闹事件频发。尤其是1945年后,民国中央政府和国民党机关由于重庆迁往南京,军中被大幅裁撤兵员的工作、生活无人过问,发生多起被裁撤兵员到南京中山陵“哭灵”、发泄对当局不满的事件。更有许多被裁士兵选择走向国军的对立面——解放军。
迁台后,国民党政权曾组织多次会议检讨“失败原因”。蒋经国针对上述问题特提出成立一个管理退除役官兵组织,用于安顿退除役人员以稳定军心的意见。于是,退除役管理机构于1954年11月1日设立。
最初称为“国军退除役官兵就业辅导委员会”,负责辅导退除役军人就业。初期,“退辅会”的规模并不大,只是“行政院”属下一个编组单位。首任主任委员是严家淦。1956年4月底,蒋经国被聘任为“退辅会副主委”。此后,严家淦出任台湾省主席,蒋经国成为“退辅会主委”。蒋经国曾在这一岗位上工作8年,因此时至今日,“退辅会”仍然是台“行政院”中最蓝的“部会”。在陈水扁执政期间,每逢蒋经国逝世周年纪念,只有“退辅会”会高调纪念并前往谒陵。
初期,“退辅会”负责安置“荣民”。“荣誉国民”,是官方对退伍军人的尊称,能获得此资格,军官、士官、士兵必须服现役满10年。迁台早期,退伍军人大量都是迁至台湾的外省籍军人。而蒋经国的任务便是对一些已经不适台参战的老兵进行安置,主要是辅导就业。资料表明,自“退辅会”1954年成立至蒋经国去世为止,“退辅会”共计安置荣民35.4万人,辅导就业21.8万人。
“退辅会”是蒋经国作为接班人的第一个“正部级”岗位,因此也被视为蒋经国赚取政治资本的重要履历。蒋经国很快让“退辅会”成为拥有实际资源最多的“部会”。早期,由于台湾当局财政收入有限,安置退伍军人的费用—直都动用美援。为解决这一困境,“退辅会”开始经营一些企业,希望能自给自足。很快,这个政府部门发现,进入尚未完全开放的市场,自己拥有天然优势。
为集中收治伤、病官兵,“退辅会”于1959年11月1日建成荣民总医院。在蒋经国的直接干预下,这家医院实现了他在奠基典礼上的讲话,“拥有最新的设备、最好的管理、最美的环境、最优良的医师与良好的医德”,至今仍是台湾最好的医院之一。
“退辅会”还成立“荣工处”,组织荣民修建东西横贯公路(现称中部横贯公路),并参与了部分十大建设、电力水力建设等大型工程。此后,为了安置越来越多的荣民,“退辅会”又在台湾圈地建设多个“国有农场”,包括著名的清境农场等。
“退辅会”的触角开始慢慢伸至社会各个领域,包括客运公司、百货公司、物流公司、天然气公司。最早这类公司成立的初衷都是以为“荣民之家”提供生活服务为初衷,但规模慢慢扩大,甚至成为行业翘楚。
1975年6月27日,“退辅会”联合台湾电力公司、交通部电信总局(中华电信前身)等“国企”和其他“部会”,与“退辅会”投资的荣侨投资合资成立荣电公司。退辅会及荣侨投资合计持股逾6成,是荣电最大股东。蒋经国次子蒋孝武担任荣电第一任董事长,这与他父亲早年接班前,蒋介石的布置和安排如出一辙。
在台湾解禁前后,“退辅会”及其相关事业也进入了鼎盛时期,拥有台北、台中、高雄荣民总医院及12所荣民医院、荣民服务处19个、荣民之家16所、农场5处,持有100多家公司的股份,是台湾最大的企业集团。能与之相媲美的可能只有国民党党产管理机构“中投”公司,这家企业的投资当时也遍布全台。
“国企”改制与“退伍军人部”
上世纪90年代,解禁后的台湾开始一系列改革。
1990年代中期,当“三军参谋总长”唐飞出现在“立法院”接受民意代表质询,标志着台湾军队改革开启,军队愿意完全接受文人政府领导。此前作为军队和文人政府桥梁的“退辅会”的改革也被提上日程。
与迁台国军和早年入伍的本省军人不同的是,解禁前夕,军人的福利便已经和社会接轨,军队向民政部门缴纳社保,军队退休的老干部和服役10年以上的退伍军人的退休工资也由民政部门承担。因此,“退辅会”又回到设立初期“辅导退伍军人就业”的角色。
“退辅会”旗下的公司也不适应越来越开放的市场,政府向民营资本开放了几乎所有领域,同时也不再扶持公营事业——荣民医院在民营医院的挑战中慢慢走下神坛,无论是服务态度还是员工薪水全落下风。从1990年代开始,和其他台湾公营事业一样,“退辅会”旗下的企业慢慢走向民营化道路。
以2003年民营化的“退辅会”拥有的塑胶工厂为例,这家由“退辅会”投资的企业成立于1972年,在台湾民主转型之前,《退辅条例》为这家塑胶工厂提供了市场保障,名义上这家企业被赋予支援“国防等各项军公”任务,但也垄断了军队和政府市场。但很快,这家企业的市场便被民营公司“台肥”所挤压。解禁后,政府和军队的采购对象更加多元,招标也更加透明,物美价廉的“台肥”很容易就能胜出。
1997年,《退辅条例》废除后,市场空间进一步被挤压。而产能过剩部分也很难转入民间市场——这家塑胶工厂即使生产民用产品,其生产成本和产品甚至不如一些家庭作坊。《退辅条例》的废除标志着这一批依靠“退役国军”安置基金事业的议价特权走入历史。荣电公司成为“退辅会”旗下最后一块肥肉。直到2004年,荣电公司成功竞标台“国防部”博爱专案(即“国防部新大楼”)合约,人们还看不出这家公司有任何衰败的迹象。但“博爱专案”却成为这家公司最后一项业务。
这项工程原定于2008年完工。但直到2011年8月,在接下工程后的第8年,这家公司的效率实在太低,工程大量延宕,遥遥无.期,此后由于原物料涨价,荣电要求提高价款遭“国防部”否决。荣电公司因此欠债新台币41亿元,爆发财务危机,并开始拖欠员工薪水。
为了缓和危机,荣电公司曾向“退辅会”要求增资,但因资金缺口过大,加上法律问题,“退辅会”无法伸出援手,“退辅会”、“国防部”及荣电公司曾数度召开协调会,最后都不欢而散。最终,“国防部”宣布中止合约,并准备向荣电求偿。两家“部委”开始对簿公堂。
2012年7月,大台北银行向台北地方法院申请对荣电应收账款进行强制执行。而被欠薪的下岗工人也开始走上街头,最激烈的一次发生在今年8月21日,荣电工会、台北市产业总工会、华隆纺织工会等组织以抬棺材的方式冲撞“行政院”,随后占领台北市忠孝西路与中山北路口的天桥,数度与警方发生推挤。
为了缓和矛盾,台“退辅会”秘书长吕嘉凯回应,“退辅会”拟动用“国军退除役官兵安置基金”支付荣电员工退休金及资遣费,但未获“行政院”核准,他理解陷入困境的员工采取激烈抗争的态度。
虽然当年的辉煌不再,旗下的企业困难重重,但也给予台“退辅会”转型契机。早在民进党时期,多任“行政院院长”均提出希望能效仿欧美国家,将“退辅会”改制成“退伍军人部”,以拓展对退伍军人的服务和权益维护。
马英九执政期间,“国军”将慢慢采取“募兵制”,未来退休的职业军人将越来越多,“退辅会”走向“退伍军人部”似乎只是时间问题。但民进党成为在野党后,其论调也发生重大转变,在“立法院”,民进党的民意代表们高呼要大砍“军公教”(军人、公务员、教师)开支;而“募兵制”的前提便是增加军队收入,以吸引更多人成为“职业军人”,这一切看起来很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