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彦,刘静,刘丽红,高博,指导:崔蒙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
类方概念探析及形式化表达
朱彦,刘静,刘丽红,高博*,指导:崔蒙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
摘要:类方有组成结构相近、功效治法相类的特点,类方研究对方剂理论的总结和临床实践的指导均有重要价值。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界定了广义类方、衍化(狭义)类方、事实类方、理论类方等相关概念,并与衍生方、广义方剂衍化、加减方等近似概念进行对比和辨析,对类方衍化关系的组成结构从最简单的三元组到最高级的类方树进行形式化表达,为使用计算机技术完成类方衍化关系的自动发现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类方;类方衍化关系;类方树
【引文格式】朱彦,刘静,刘丽红,等.类方概念探析及形式化表达[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6,40(3):1-5.
第一作者:朱彦,2013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医药信息学。E-maiI: zhuyan166@126.com
E-maiI: gaobo_cat@126.com
方剂是中药应用的基本形式。“方剂”的原意是以药物按一定的规矩和方法组合成方[1]。方剂是治法的体现,是根据配伍原则,总结临床经验,以若干药物配合组成的药方。
中医数千年临床实践积累下来大量的成方,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晚清时期,历代古方就超过10万首[2]。这些方剂都是在历代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并经过实践检验后留存至今的,是医家治疗经验及智慧的载体。对方剂学的学习是中医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步,将方剂结合其主治、尤其是结合相关医案进行综合分析,挖掘用药规律,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手段。但这样庞大的方剂知识,要一一精习、掌握并不现实,因而对类方的分析研究就必不可少。研究类方衍化规律,挖掘类方衍化关系的内涵并构建数学模型,进而实现类方衍化关系的自动识别,辅助构建古今类方衍化关系知识体系,对方剂的学习和临床应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类方有组成结构相近、功效治法相类的特点,一般有一个制方较早的基础方剂,其他方剂均为该方的加减衍化。所以类方是学习方剂的一条捷径,只要熟练掌握了祖方及加减变化规律,在临床中就能够应对自如;而类方组成结构和功效方面的相似性,也对配伍规律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清代徐大椿在《伤寒论类方》中就采用了“以方类证”的方法,将《伤寒论》113方分为桂枝汤类(19方)、麻黄汤类(6方)、葛根汤类(3方)、柴胡汤类(6方)、栀子汤类(7方)、承气汤类(12方)、泻心汤类(11方)、白虎汤类(3方)、五苓散类(4方)、四逆汤类(11方)、理中汤类(9方)、杂方(22方)等12类[3]。这样不仅将《伤寒论》诸方做了分类,并对同类诸方随证加减变化做了深刻研究,这种研究方法,不但易于掌握,而且对临床应用颇有意义。
另一方面,类方就是传统名方繁衍发展而成的方剂系统,是历代名医应用古方的精华,是指导临床组方用药、加减变化的规矩与准绳[4],对类方的研究,也是对历代组方配伍衍化规律的学习过程。如二陈汤首见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原方用于治痰饮为患,被后世誉为祛痰通剂的祖方,历代医家以二陈汤为基础加减变化,逐渐形成以二陈汤为核心的治痰方剂二陈汤类方。《局方》以后二陈汤类方有数百首之多,这些方剂不但含有二陈汤基本药物,而且主要病因病机均为脾不健运、湿聚为痰、气机阻滞,治法均以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为主,故均为二陈汤类方。这样明确了二陈汤类方的发展演变过程,更有利于研究此类方剂的配伍规律。
类方研究也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如范欣生等[5]认为,类方在基本的共性规律之外又存在各异性,其共性基础在于类方基本方,体现了清晰的组方思路和结构特征,是学习和探讨方剂科学内涵的基础;各异性反映了证候变化的动态性和复杂性,蕴含着随证候变化而调整的加减化裁方法,揭示了“方证相关”的组方特点。黄煌[6]、宋小莉等[7]认为,从类方入手研究便于理解药性及方意,有利于中医方证规范化研究,有利于阐释复方的配伍规律和演变规律,更加方便临床使用。另外,探讨祖方与衍化方的源流关系也是类方研究的内容之一[8],是自明代《祖剂》首创类方研究以来的重要研究内容。
然而,中医数千年临床实践积累下来海量的成方,以及临床实际应用中不断产生新的衍化方,如果单纯靠手工查询、整理和分析,难免错讹疏漏,如果能基于计算机技术,对类方衍化关系进行自动分析研究,将大大提高研究效率,因而对类方的分析研究就必不可少。
2.1类方的概念
类方作为方剂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不但广泛出现在诸多方剂著述中,也已作为一个特定的专题研究领域。然而,从权威著述、教材及已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来看,类方的内涵和外延仍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类方既是某些类似方剂的综合,又是根据方剂的组成结构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顿宝生[9]认为类方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类方之间存在着渊源关系,并且在组成、结构、功效、主治病证上极相类似,往往是由一首主方(root formula)加减衍化出若干不同方剂所构成;二是类方之间虽然没有源流衍化关系,但它们在功效、主治病证等方面极相类似,亦称作类方。由于第二种类方的范围较大,包括了几乎所有的方剂分类法,研究起来比较复杂,多数学者按第一类方法对类方进行研究[10]。冯石强等[11]对类方的内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提出类方应该具有以下特点:⑴组成、功效、主治证候等具有相似性;⑵应当有祖方或基础方作为其核心方。
2.2类方的组成
类方由一首主方和多首附方(derived formula)组成。主方是古代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来的有确切疗效的、在药物组成上相对固定的一首方剂,今人多称之为基本方,在其基础上随证加减变化而衍化的方剂即为附方[9]。也有研究者将基本方称为原创方;附方称为衍化方,或加减方。有研究者对《伤寒论》进行基本方分析,发现其中虽有113首方剂,实则主要存在8首基本方:桂枝汤、麻黄汤、泻心汤、大承气汤、苓桂术甘汤、栀子豉汤、四逆汤、小柴胡汤[12]。大部分研究者认为类方是以基本方作为其源头或核心,强调类方源与流及衍化关系的问题。源头方剂又被称之为母方,并将最早出现的源头方剂视为祖方[11]。
2.3类方的识别
冯石强等[11]认为识别类方的关键点在于:⑴类方相似性的范围和程度:类方的相似性可以定位在方剂的基本要素即组成、主治及功效上。由于功效是特定组成的方剂作用于其适宜的病证(方证或适应证)显现的,方剂的功效与主治具有一定的锁定关系。因此,在组成和方证对应上的相似性应成为类方判断的主要依据。⑵类方的时间和空间范畴的界定问题:类方从内涵上强调母方蕴含有方剂之间在时间上的源流关系或药法上的逻辑联系,故研究者也应考虑从时间和逻辑的不同维度进行类方研究,既可从历史发展先后顺序的纵向上,也可从某一个截面(某一医家、某一流派、某一时期)的横向上来研究类方配伍及运用规律。
邢斌等[8,13]认为类方的研究关键在于类方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应该从祖方与衍化方的源流关系、构成类方的核心药物与边缘药物、类方的核心方剂与边缘方剂、类方与类方证群相关等入手。
李冀等[14]认为类方的衍化过程非常复杂,主要呈现以下3个特点:⑴辨证论治是衍化的依据。类方衍化过程一般是先有针对某一种证型的主方,然后随着证与证传变,衍化出以主方为基础的类方。⑵药味和药量加减变化是类方衍化的主要形式。或通过增加药味助其力,或通过减少药味去其偏;或通过增加药量以专其所长,或减其药量以合其法。⑶功效改变是衍化的结果。方剂由药物组成,药物是决定方剂整体功效的主要因素。因此方剂中的药物和药量的增减,必然造成方中药物间的配伍关系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导致方剂整体功效发生变化。
3.1广义类方和衍化(狭义)类方
基于已有关于类方概念的研究,笔者总结出2种接受度较广的类方定义。⑴广义类方:功效、主治、病证等方面极相类似的一组方剂。⑵衍化(狭义)类方:由一首祖方及其衍化出的若干不同方剂所构成,即组成类方的方剂之间存在着渊源关系;在组成、结构、功效、主治病证上极相类似。
衍化类方一般有一个制方较早的基础方剂,其他方剂均为该方的加减衍化,因此有着组成结构相近、功效治法相类的特点,对方剂理论的总结和临床实践的指导均有重要价值。故本研究采用了衍化类方作为研究对象。
3.2事实类方和理论类方
衍化类方又可以分为事实类方和理论类方。事实类方指有文献学证据的类方,即从文献学上,有明确的证据表明若干方剂组成为一组类方,如“四君子汤类方中包含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保元汤”,在《祖剂》和各版教材都有明确记载。理论类方即无文献学证据的类方,是没有明确的文献学证据的若干方剂组成的一组类方,只从类方的特点和定义来判断的一组方剂。
本研究讨论的类方包括理论类方,也包括事实类方,不从文献学上进行考证,只将文献学上的证据来作为纳入考察对象的标准之一。
广义类方、衍化类方、理论类方和事实类方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类方相关概念及其关系
3.3衍化类方的构成
衍化类方的基本形式为三元组,复杂的类方衍化关系则可形成高级形式——类方树。
3.3.1三元组三元组是表达衍化类方的最小单位,描述了被衍化方(母方)和衍化方(子方)之间的关系。三元组包含母方、子方和衍化关系3个要素,形式化表达为母方-类方衍化关系-子方。首先,定义一个“主体-谓词-客体”的三元组(triple)来表述“2个方剂存在类方衍化关系”的断言(assert)。主体为母方(被衍化方),类方衍化关系的左项。谓词为类方衍化关系(analogous formulas derivation relationship, AFDR)。客体为子方(衍化方),类方衍化关系的右项。
3.3.2衍化类方的一般形式一首母方通常会衍化出多首子方,这时,最初的母方就变成了祖方。祖方就是不能再向前溯源的母方。
所谓的类方就是由祖方和衍化方共同构成,一般形式的类方由一首制方最早的祖方和多首衍化方组成(见图2)。祖方(基本方/主方)是母方的一种特殊类型,即不再有母方的母方。衍化方或附方是指与祖方具有类方衍化关系的方剂。
图2 类方的构成
形式化表达为:类方AF=<RootF,ChildrenFC,AFDR>;其中RootF是根节点祖方,ChildrenFC是包含n个方剂节点的集合(n>0),AFDR为类方衍化关系,并满足:∀f∈ChildrenFC,AFDR(RootF, f)。即ChildrenFC中的任意方剂都是根节点祖方RootF的衍化方。
3.3.3衍化类方的高级形式——类方树当衍化方再衍化出新的方剂时,原本的子方就变成了母方,而新的子方又可以继续衍化出下一代的子方,如此反复。当衍化出若干代后,类方达到一定数量级,就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类方结构——类方树。这时类方呈现出一种多级别的模式(见图3)。
类方树是类方的一种特殊类型,形式化表达为:类方树(analogous formulae tree, AFT):AFT=<RootF,ChildrenFC,AFDR>;其中RootF是根节点祖方,ChildrenFC是包含n个方剂节点的集合(n>0),AFDR为类方衍化关系。并满足以下条件:⑴ChildrenFC中的每一个衍化方节点对于AFDR来说,有且仅有一个前驱节点;⑵ChildrenFC中的每一个衍化方节点对于AFDR来说,可以有0个或多个后继节点。
对于ChildrenFC中的每一个方剂节点f,它的前驱节点pf,即满足AFDR(pf, f);如果pf存在前驱节点ppf,那么f和ppf也满足关系AFDR (ppf, f)。
图3 类方树示意图
3.4类方与其他相关概念的辨析
3.4.1“衍化”还是“衍生”有少数研究者使用“衍生”一词来表达与“衍化”相近的概念,如“衍生关系”“衍生方”等。《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衍生”的解释是,“动词。⑴较简单的化合物中的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而生成较复杂的化合物。⑵演变发生”。可见,“衍生”有新生的含义,标识着出现了新事物,与“衍化”相比更倾向于质变而非量变。而“衍化”则为小幅度的更改,是在原事物上进行的发展。
类方的衍化是在母方基础上进行微调、产生子方的过程,并非完全脱离了母方的临床证治范畴,故而用“衍化”更为贴切。
3.4.2类方衍化与广义方剂衍化的区别广义方剂衍化包括方剂的任何发展变化,如四君子汤将君药人参换成党参,也属于广义方剂衍化方式;另外,还包括多个方剂组合形成新的方剂。而类方衍化的目的是通过对已有方剂的调整,使之更加适用于临床,药物组成变化是其变化形式,功效主治变化是其变化结果。祖方作为一组类方中的源头,除了制方时间最早,还应包含基本的含义,应该是一个很难再进行简化的高聚合体。
本研究通过专家咨询方式,获得业内的共识和意见,在此基础上对类方衍化概念进行界定,即“衍化方应该包含祖方所有的药物组成”。
3.4.3类方衍化与加减方的区别加减方和衍化方从临证目的而言不尽相同。衍化方是在出现了新的病证或较为重要的次主证时,有意识地对方剂进行变化,以左右方剂功效的方向,适应新的病证,是对治疗目标的根本性改变。而加减方则是在针对病证不变的基础上,针对新增或缺失的次要症状进行方剂调整,增加或减少药味和药量,从而达到对治疗目标的微调。加减方的形式化表达通过三元组描述为:原方-(加减关系)-加减方。
加减方与类方衍化关系存在3点区别:⑴从名称来看,加减方更加强调药物的少量变化,即“加减”。而衍化类方则是“类似性”和“变化性”的结合,而“类似性”是其主要特征。⑵加减方中加药的数目,一般不能超过基本方的一倍。衍化方可以突破这个规则,如香砂六君子汤仍然是四君子汤的衍化方。⑶加减方可以加药也可以减药。而本研究中的衍化关系只能加不能减。
关于类方的相关研究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使用数据挖掘方法研究类方的病证关联[15-22]。随着基本方等概念的提出,也有不少研究者尝试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研究基本方的自动识别[23-25],也有研究者通过聚类的方法获得基本的配伍规律和药物组合体[26-28]。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进行研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概念的确定和明晰。
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对类方相关的一系列概念进行梳理和定义,界定广义类方、狭义类方、事实类方、理论类方等相关概念,与近似概念如衍生方、广义方剂衍化、加减方等作出辨析和区别,并对类方的衍化关系从最基本的三元组到高级形式类方树进行了形式化表达,以使之更易为计算机所识别,为使用计算机完成类方衍化关系的自动发现奠定基础。
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将在此基础上,根据对衍化类方的分析和定义,结合方剂学理论与临床专家咨询结果,考虑数据可得性、研究的实际需求、计算机分析的特点等,构建类方衍化关系的量化模型,实现类方衍化关系的自动发现,为方剂知识发现及临床应用实践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1] 邓中甲.方剂学(第2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2] 彭怀仁.中医方剂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 徐大椿.伤寒论类方[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4] 段苦寒.中医类方辞典[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
[5] 范欣生,段金廒,孙世发,等.类方研究在方剂现代研究中的意义探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6):17-21.
[6] 黄煌.论《伤寒论》类方研究的学术意义[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1(2):18-20.
[7] 宋小莉,牛欣.类方配伍规律研究的意义[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1):6-7.
[8] 邢斌,曾林蕊,周纪芗.类方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18(2):17-18.
[9] 顿宝生.试论类方及其鉴别[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8,3(11): 38-40.
[10] 张红梅,范颖.方剂的类方分类法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6):471-472.
[11] 冯石强,谢鸣.“类方”之内涵探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12):800-803.
[12] 蒋永光,邓中甲,李认书,等.《方剂学》中基本方现象及其临证意义[J].中医药学刊,2001,19(4):382-383.
[13] 邢斌.论类方与类方证群相关[J].中医杂志,2005,46(7):483-485.
[14] 李冀,张雪.浅析类方的衍化[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8):1045-1045.
[15] 范欣生,段金廒,丁安伟,等.类方研究的四个层面[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3):246-251.
[16] 李崑,宋姚屏,陈云惠,等.数据挖掘技术在药对配伍规律研究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7):773-774.
[17] 周忠眉.中医方剂数据挖掘模式和算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
[18] 赵丹丹.数据挖掘在治疗糖尿病中药方剂数据库中的应用模拟[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6.
[19] 晏峻峰.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证素辨证方法研究[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07.
[20] 高宇.基于数据挖掘的古今医案常见妇科疾病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21] 晏峻峰,占艳,罗铁清,等.基于WEKA的中医证候病理数据挖掘实验系统构建研究[C]//中华中医药学会.朱文锋学术思想研讨会暨中医诊断师资班3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长沙:2012.
[22] 王峰.用于中药方剂知识发现的若干数据挖掘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3.
[23] 李敬华,崔蒙.方剂“基本方”现象及应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5):104-105.
[24] 李敬华,尹爱宁,崔蒙,等.中医方剂“基本方”理论及“方剂树形分析工具”的开发设计[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10):89-91.
[25] 杨铭,田雨,陈佳蕾,等.BK算法在中医方剂“基本方”发现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21):3323-3328.
[26] 张晓杰.荨麻疹辨证论治规律的聚类分析[J].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2):709-711.
[27] 董俊龙.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在方剂配伍规律研究中的应用[D].沈阳:东北大学,2010.
[28] 张菁.基于模糊聚类-关联方法的干祖望耳鼻喉疾病医案分析挖掘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
(修回日期:2016-05-03;编辑:魏民)
Concept Investigation and Formal Representation of Analogous Formulae
ZHU Yan, LIU Jing, LIU Li-hong, GAO Bo*, Tutor: CUI Meng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Analogous formulae have the features of similar composition, structure, treatment and efficacies. Analysis on formulae has important value for the summary of formula theory and guidance of clinical practice. This article defined concepts of analogous formulae in broad and narrow senses, record-based analogous formulae, theory-based analogous formulae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literature study and expert counseling. Then it compared the above concepts with other similar concepts like derived formulae, derivation in broad sense, modified formulae. At last, it conducted formal representations of analogous formulae derivation structure from the primitive triple to derived formulae tree, which builds up a good basis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on automatic reorganization of analogous formulae derivation.
Key words:analogous formulae; analogous formulae derivation relationship; analogous formulae tree
中图分类号:R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6)03-0001-05
DOI:10.3969/j.issn.2095-5707.2016.03.0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项目(81503494);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基金
*通讯作者:高博,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医药信息学。
收稿日期:(2016-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