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杰晖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所谓“对话式教学”的理念,它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通俗地说,对话是人类语言交流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对话式教学”,其实就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方式,它不同于独白式教学以教师的权威为价值取向,它的活动主体之间更具有平等性,是以理解为依托进行的有目的性的交际,在彼此的互动之中还将产生共同的“指向性”,活动双方都希望把自己内心的感受通过自己的表达传递给对方。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对话式教学就应该是一种活动主体之间平等、民主、协作的关系,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思考,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于是,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对话式教学开始在全国各地的语文教学课堂上实践发展,然而,由于教师和学生的主观因素影响以及教育机制的客观制约,实践过程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学生准备不足,对话教学难以有效展开
为了让对话式教学能够在课堂实践中有效进行,只有老师的充分准备是绝对不够的,对话的平等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要求学生也需要进行充分的课堂准备。但是,在如今大部分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语文课虽然一直都是应试教育中的主要科目,但其受重视程度却逐渐被弱化,很多老师、学生、家长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了外语、数理化等科目上,花在语文学习上的时间越来越少,除了个别的兴趣使然,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以外是不会主动学习语文的。于是,所谓的复习、预习逐渐成为空谈,也就无所谓“课堂准备”了。语文的学习并非只是简单的课文阅读背诵,只有更多地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也能在课堂上应对各种“对话教学”要求。因此,没有准备的对话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极其容易再度转化为以教师为主的“独白式教学”,需要时刻警惕。
二、流于形式,无效对话大量存在
由于“对话式教学”才兴起,很多老师和学生的对话意识并没有完全的调动起来,这样就很容易使教学对话流于形式,无效对话大量存在。所谓无效对话,就是指那些表面看上去是对话,但实际空有形式,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和内涵,它只是为了对话而对话,没有思维上碰撞的火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部分老师在设计对话时,依旧是以自身为主宰,使对话形式流于虚假;部分教师盲目寻求课堂气氛,丧失了对话的控制引导,使对话逐渐失去目的性,失去意义;还有的时候我们发现,课堂对话仅仅是老师和优秀学生之间的对话,并没有面向全部的学生,对话教学成为一种失衡的状态。无效对话让对话式教学背离了教学目标,无法产生实际意义,不仅不能促进教学的健康发展,更是浪费了教学资源。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提出一定的策略来促进课堂中形成合理的对话模式,创造真正有效、高效的课堂对话。
1.转变姿态,促进师生形成正确的对话意识。对话式教学是一种创新性的课堂教学形态,它从根本上体现了新课改的人性化发展趋向,它要求对话主体能够真正互相理解、互相交流,形成思想上和心灵上的碰撞与激发,而不是流于形式的“虚假对话”。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放下“权威”的架子,真正以平等的姿态去参与对话,而学生也需要放下对老师的“盲目敬畏”与排斥,只有双方都能达成真正的信赖,才能形成和谐友好的对话教学氛围。
2.提升积极性,促进双方形成完善的对话准备。对话式教学在没有充分准备下是难以有效展开的。因此,在课堂之外,老师需要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以兴趣提升学习动力,以动力促进学习准备,以准备完善教学对话。另一方面,老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文化素养,除了完备的学科知识、扎实的文字功底,广泛的生活常识同样也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文化素质。语文科目不同于其他教学科目,它的辐射性较广,如果只局限于单一的课本知识,将难以应对学生深层次的对话需求,对话教学效果也难以提高。
3.科学设计对话内容,促进语文课堂高效对话。语文课堂的教学对话并非是漫无目的的聊天,而是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围绕教学目标有意义地进行。因此,科学设计对话内容十分必要。首先,老师在对话设计中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兴趣和渴望,让对话教学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其次,当对话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对话的内容设计还需要有引导性和启发性。毕竟,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简单的“你问我答”,因此在设计对话时要把握正确的“度”,既不能太简单让学生一下就答出来,失去挑战性;也不能太难让学生无从下手,失去积极性。总而言之,科学的设计对话内容,才能真正提高对话式教学的效果。(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市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