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2日晚,经过195个缔约国代表为期两周的艰苦谈判,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一次缔约国大会终于顺利通过一项全面、包容、有力度、涵盖所有国家、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协定——《巴黎协定》,其中,森林及相关内容作为单独条款纳入了《巴黎协定》。
大会期间,缔约国代表就2020年后如何继续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独特作用进行了分组磋商。各国代表一致同意继续将森林碳汇作为2020年后减缓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
根据《巴黎协定》中有关森林的条款,2020年后各国应采取行动,保护和增强森林碳库和碳汇,继续鼓励发展中国家实施和支持“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排放及通过可持续经营森林增加碳汇行动(REDD+)”,促进“森林减缓以适应协同增效及森林可持续经营综合机制”。《巴黎协定》森林相关条款同时强调,在实施这些行动时应当关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非碳效应。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森林既是碳吸收汇,也是碳排放源,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减缓和适应双重功能。通过开展植树造林、森林恢复、合理采伐和森林管理,可不断增加森林碳吸收。研究显示:改变林地用途、不合理采伐,不进行更新造林和森林恢复,导致毁林和森林退化,会增加碳排放。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独特作用使国际社会认识到,保护森林,减少毁林,提高森林质量,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森林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选择之一
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显著特征便是气候变暖,导致气候变暖的元凶是“碳”。
森林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并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森林碳汇就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森林是陆地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估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2.48万亿吨碳,其中1.15万亿吨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科学研究表明: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平均约吸收1.83吨二氧化碳。目前,全球森林资源锐减,减弱了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成为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许多专家指出,应对气候变化应该“两条腿走路”,一是工业、建筑、交通减排,二是森林碳汇。与工业直接减排相比,森林碳汇虽然是间接减排,但它的固碳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经济可行性和现实操作性较强。每公顷森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20~40吨,释放氧气15~20吨。
恢复和保护森林作为低成本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写入了《京都议定书》。IPCC在2007年发布的第四次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指出:林业具有多种效益,兼具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双重功能。扩大森林覆盖面积是未来30?50年经济可行、成本较低的重要减缓措施。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利用森林碳汇应对气候变化。
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
有关资料表明,森林面积虽然只占陆地总面积的1/3,但森林植被区的碳储量几乎占到了陆地碳库总量的一半。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减缓了温室效应。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森林的碳汇作用。二氧化碳是林木生长的重要营养物质。它把吸收的二氧化碳在光能作用下转变为糖、氧气和有机物,为生物界提供枝叶、茎根、果实、种子,提供最基本的物质和能量来源。这一转化过程,就形成了森林的固碳效果。森林是二氧化碳的吸收器、贮存库和缓冲器。反之,森林一旦遭到破坏,则变成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源。
现在,地球越来越“缺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甲烷等温室气体排量仍在绝对值上占有优势。据挪威一项研究显示,如果不采取措施大力减排温室气体,北冰洋很可能在未来60年内变成一池“死水浑汤”。国内最新研究也表明,如果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下降的话,中国2100年的地表年平均气温可能要上升2.2℃~4.2℃。
要锁住碳,除了我们主动选择低碳生活外,最经济有效的首选利器就是森林和湿地。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的蓄积量,平均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一棵椴树一天能吸收16千克二氧化碳,150公顷杨、柳、槐等阔叶林一天可产生100吨氧气。
然而,在过去的1/4世纪中,全世界的森林面积已减少约3.19亿英亩(约1.3亿公顷)。联合国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700万公顷的天然森林流失,5000万公顷的林地被烧毁。
专家说,森林和湿地影响雨水落下的方式与地点,并且能够过滤和洁净雨水;森林也通过地下水补给、控制水土流失等多种方式,在供应和调节水资源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联合国森林论坛秘书长索伯拉指出,保护和恢复森林不仅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这也是发展新净水基础设施之外一个符合成本效益与环保的替代方案。
今年的世界森林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呼吁各国政府、企业与社会采用综合政策和方式来保护、恢复和维持健康的森林。潘基文说:“全世界的森林对实现我们人类和地球的共同愿景不可或缺。森林对我们未来的繁荣和全球气候的稳定至关重要。”
在世界范围内,森林保护的现状仍不太令人乐观,但有报告显示全球砍伐森林的速度正在放缓。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表明,上世纪90年代,全世界每年平均丧失0.18%的森林,但在2010年至2015年间,由于中国的积极贡献,该数字已降至0.08%。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在中国,森林保护成为卓有成效的环保工程。有证据表明北京从1998年开始实施的森林保护项目正在奏效。长达数十年的砍伐作业和开垦林地曾使中国的森林面积日渐萎缩,而最新数据显示,在2000年至2015年期间,中国森林覆盖面积已实现净增长。
一个科学家小组利用卫星图像对中国的森林覆盖状况进行研究后发现,在10年间,中国约1.6%领土上的森林覆盖率出现大幅增长,而覆盖率持续下降的区域仅占0.38%。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的森林面积和蓄积连续保持双增长。这表明,中国政府确定的林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等一系列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全球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中国森林面积达到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1.63%,森林蓄积量达到151.37亿立方米,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84.27亿吨。在全球森林资源总体下降的情况下,中国森林资源连续30多年持续增长,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截至2014年底,全国参加义务植树人数累计149.2亿人次,植树688.4亿株。在亚洲,我国森林资源面积和蓄积均列首位,人工林面积继续保持世界首位。
中国通过发展和保护森林,固定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减缓气候变暖方面了发挥了巨大作用,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亮点。
逐渐被社会认知的森林碳汇
森林碳汇是森林生态系统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通俗地讲就是森林具有吸碳固碳的功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进程中,森林的碳汇功能被视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
因此,林业碳汇被作为重要的抵减碳排放内容,列入了1997 年制定的《京都议定书》规则中。如允许发达国家利用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购买发展中国家实施造林/再造林(A/R)项目产生的碳汇减排量,以此抵减其在国内的部分碳排放。而后,随着国际社会对林业措施的日愈重视,把减少毁林和退化林地造成的碳排放,以及增加森林面积和可持续经营森林增加碳汇(简称REDD )等措施,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成为当前国际气候谈判涉林议题的核心内容。
2007年6月,我国发布实施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林业被纳入我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根据这个方案的总体要求,国家林业局组织专门力量,从2007年7月开始,历时2年多,研究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确定了通过林业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原则、阶段性目标、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行动。
国家林业局成立了碳汇工作管理机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和亚太森林网络管理中心;与多家国有大型企业合作,推进森林生物能源林基地建设;和世界银行合作,在广西成功实施了全球首个清洁发展机制碳汇造林项目。
2007年国家林业局联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等成立了中国绿色碳基金。为企业、组织、团体及个人自愿参与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活动搭建了平台。在此基础上,2010年建立了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专门用于支持碳汇林业发展。这是中国首家以林业增汇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为主要目的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秘书长李怒云介绍说,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这些年来出了很多“小新招”,创造了一些品牌,例如给购买碳汇的有车族发“碳补偿”车贴、制作各种人性化、个性化的碳汇贺卡、通过网络购买碳汇履行义务植树等。我们还在前门建立了全国首个“零碳创意馆”,在一些城市建立了十多个志愿工作站,这些工作站有的是咖啡馆、有的是少儿培训中心或者公司,都在广泛宣传绿色低碳。还组织了诸如北京APEC会议、中国绿公司年会等大型会议的碳中和项目等。
作为中国较早一批接触碳汇,研究碳汇的人,李怒云曾被媒体称为是中国绿色碳汇的“布道者”。她向记者坦言,自己会利用一切机会向社会公众介绍森林碳汇的相关知识,让更多人了解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资料显示:林业碳汇因其固碳减排效果显著且非碳效益高而备受关注。森林趋势生态系统市场多年的连续监测发现,2007年以来,由于风电项目的成本效益优势,曾于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在碳市场的交易量处于领先地位。随后,防止毁林项目(REDD)等林业碳汇项目产生的碳信用受到国际社会的欢迎。2014年,林业碳汇交易达到3440万吨成交量的历史最高水平,交易额达到2.57亿美元。开展植树造林、森林保护与经营的面积达到2620万公顷。
在已经实施的森林碳汇项目中综合效益非常明显。2013年,全球159个森林碳汇项目创造了9000个就业岗位,有15万人参加过培训或接受过相关的能力建设训练,产生了用于教育、卫生和基础设施建设的4100万美元生计收益;与此同时,还促进了项目区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报告,2013年签订的交易合同中,有37个项目是在社区管理的集体土地上开发的,也是建立此报告制度以来在集体土地上实施森林碳汇项目数量最多的一年,碳汇交易量达到38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为社区带来不少于800万美元的直接收入。林业碳汇交易成为推进植树造林、森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以及社区发展的重要融资工具。
专家指出,开展森林碳汇交易有利于增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人人有责、企业有责、社会有责的意识,促进能源结构的快速调整,促进高耗能企业技术改进和效能的提高,推动低碳经济时代加速到来。既可以遏制世界森林资源的快速消耗,又实现了减排的目的,将传统的造林与保护统一起来,使森林的生态功能得到认可和发挥。
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这一背景下,全球碳市场发展迅速。根据世界银行2015年碳市场发展报告,碳交易和碳税所涉及的排放量在过去10年中增加了3倍,目前大约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全球排放量的12%。其中,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涵盖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是单一规模最大的国际碳交易体系;其次是中国和美国,分别涵盖1亿吨和0.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2015年,全球范围内碳价值达到500亿美元,其中70%(350亿美元)来自碳交易体系,剩余的30%来自于碳税。
我国从2007年起逐步明确了建立和发展国内碳交易体系的立场。2010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要求探索碳交易机制。2011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湖北、深圳7省(市)自2013年起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2年6月,国家发改委公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以推进自愿碳市场的发展。到2015年,7个碳交易试点地区全部出台了核证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交易的相关要求和条件,且7个试点碳市场允许使用的抵消比例为5%?10%不等,已经完成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的CCER项目开始进入碳市场,进入实质的交易履约阶段。截至2015年12月,7个试点市场共纳入企事业单位2000多家,年发放配额总量约12亿吨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配额交易量超过4000万吨,成交金额超过10亿元,碳排放权的市场价格在每吨12元至130元之间波动。2016年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了《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进一步为全国碳市场启动定下时间表和实施细则:2016年将完成立法和行政法规的相关工作,并开展配额分配;2017年启动全国碳市场。
目前,林业碳汇已作为CCER项目纳入了国家碳排放权交易体系。2017年全国碳交易体系的建立,将为林业碳汇交易带来好机遇。
李怒云表示,考虑到中国承诺的强有力的自主减排目标、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和《巴黎协定》达成的时代背景,中国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将越来越大,这将促进包括林业碳汇项目在内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的开发和交易,并且因林业项目具有多重效益,更受市场欢迎。所以,将会有更多的业主开发林业碳汇项目,促进林业生态产品的市场化,从而促进我国温室气体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
森林碳汇的中国探索
如果你乘飞机旅行2000公里,那么你就排放了278千克的二氧化碳;如果你用了100度电,那么你就排放了78.5千克二氧化碳;如果你自驾车消耗了100公升汽油,那么你就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在中国,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2.7吨,但一个城市白领即便只住40平方米的房子,开1.6L车上下班,一年乘飞机12次,碳排放量也会在2611吨。这些数字虽然非常直观地表示出人类生活与碳排放的关系,但还是有很多人没有将其放进心里。
尽管备受关注的气候变化巴黎大会达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定》,提出了将全球气温升高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明确了“自下而上”的以国家自主贡献为基础的减排机制,标志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取得重要进展。然而,在一些人看来,气候变化与自己的生活,犹如北京到巴黎的距离那样,十分遥远。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去年11月发布的关于气候变化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仅有18%的人认为气候变化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是开展调查的40个国家里比例最低的。所以,在气候变化和碳汇等问题上,我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要走。
“现在生产过程排放温室气体的企业很多,但是愿意捐资造林、自愿减少碳排放的企业还是不多。另外,由于碳汇这个概念很专业也较生僻,在我国不要说工业碳排放企业,就是林业企业、林场技术员大都不了解碳汇怎么生产、计量、交易等。这实在是件令人遗憾的事情。”李怒云执着地说,“这是我的事业,未来我们要继续推动它!”
随着中国碳市场建设的稳步推进,林业碳汇项目也被纳入了中国核证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机制,现已成为7省(市)碳交易试点普遍接受的碳抵消项目类型,也将是未来全国统一碳市场积极鼓励和重点支持的项目类型之一。这就为林业部门和企业未来获得国家政策支持,以及在市场上获得资金提供了路径和方法。2014年9月,北京顺义区碳汇造林一期项目作为北京市首个碳排放权抵消项目在北京环境交易所挂牌;同年12月,承德丰宁千松坝林场碳汇造林一期项目在北京挂牌并成功实现交易;2015年5月,我国第一个碳汇造林CCER项目——广东长隆碳汇造林项目获得签发。这都是林业项目借助碳市场融资的有益尝试,为盘活林业经济、促进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2014年10月,浙江临安的42 户农民森林经营产生的碳汇减排量由中国建设银行浙江分行出资购买用于银行办公大楼的碳中和。家有竹林、树林,还可以通过碳汇交易赚钱!在拿到碳汇交易的钞票后,临安市河桥镇泥骆村村民张建荣还有些难以相信。而这就是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实施的“农户森林经营碳汇交易体系”项目,旨在帮助林改后的农民在可持续经营森林的同时,生产碳汇出售增收。通过碳汇交易,不仅企业履行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同是也解决了森林经营期太长农民收益少,见效慢的问题;林改后的农民首次获得了森林生态服务的货币收益,增强了农民可持续经营森林的信心。
2015年6月,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发布了《碳汇城市指标体系》,企图探索一条通过交易生态产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在我们国家,森林覆盖率高、林业碳汇量大、生态产品多的地区大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经济欠发达。而通过出售碳汇的形式,提供生态产品的欠发达地区可以获得相应的生态补偿。
李怒云表示,推行绿色碳汇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到植树造林、保护森林、保护野生动植物等活动中;创新绿色碳汇的普及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希望社会各界,特别是重点碳排放企业,积极参与到绿色碳汇减排活动中来,创新企业社会责任履责形式,捐资造林,减少碳排放,改善生态环境,树立绿色、低碳、环保的负责任企业形象。
李怒云呼吁,欢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这种自愿碳汇交易,倡导企业和公众在实践低碳生产和生活的同时帮助农村扶贫解困,为促进生态服务市场化进程、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地球家园做出贡献。
植树造林增加碳汇
面向未来,中国向国际社会宣布了低碳发展的系列目标,包括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等。
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积极承担应尽的责任,倡导并推动各国携手应对生态危机、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共同守护地球家园,得到国际社会“点赞”。
“森林是我们从祖宗继承来的,要留传给子孙后代,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充分调动各方面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扩大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
中国造林绿化大大减缓了全球森林退化的趋势,中国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对世界环境发展大有裨益,中国林业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伯希·米希卡先生提及中国林业的作用赞不绝口。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高度肯定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相关评估报告指出,林业具有多种效益,兼具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双重功能,是未来30?50年增加碳汇、减少排放的成本较低,且经济可行的重要措施。如果人类仍像工业革命时期那样对大自然进行前所未有的改造和索取,森林消失、湿地退化、水土流失……那么,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灾害频发、病疫肆虐便不再是梦魇。
在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中国持续增加造林绿化和森林经营投入,特别是2009年以来,中国仅投入森林抚育的资金就达249亿元,涉及森林1520万公顷,几近覆盖全国;着力推进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成立了1个国家级和4个区域级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中心,技术水平得到国际认可;划定了生态红线,要求全社会决不能越雷池一步……大战略推动大工程,大发展推动大跨越。
1978年以来,中国先后在林业启动了16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2011年启动的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目标是到2020年,新增森林面积7800万亩、森林蓄积11亿立方米、碳汇4.16亿吨。自1999年工程试点启动以来,退耕还林工程已累计完成造林2857.83万公顷。截止2012年,“三北”防护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500多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2.4%,森林蓄积量由1977年的7.2亿立方米增加到14.4亿立方米。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14年来,累计完成人工造林374.67万公顷、飞播造林103.86万公顷、新封山育林293.44万公顷。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关系全人类福祉的长远大计。发展林业的内涵也早已远远超出了保护生态系统的范畴,它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之本,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兴衰和社会发展的变迁。
虽然目前我国森林面积2.08亿公顷,森林蓄积量151.37亿立方米,森林植被总碳储量84.27亿吨。但仍存在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林业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针对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3,人均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4和1/7的现实,中国政府将通过林业措施增加森林碳汇作为提升气候变化应对能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提出了到2020年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的“双增”奋斗目标。
这是负责任大国的胸襟和意志,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更是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增进全人类福祉的责任担当。届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行动”必然会赢得全世界的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