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生 郭长杰 尹兆涛 苏南阳
摘要:以“互联网+”发展趋势为背景,结合中国石油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实际,分析了“互联网+”的内涵特征及其与传统信息化的关系,介绍了中国石油践行“互联网+”、助力业务提质增效升级的有效实践,指明了“互联网+”对中国石油未来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义和方向价值。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思维;石油;创新
中图分类号: F273 文献标识码: A
0 引 言
“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已提升至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互联网+”体现出信息化进一步向网络化、智能化、互联化、融合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中国石油作为传统石油石化企业,始终把信息化作为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驱动力和实施战略部署的重要支撑,坚持按照总体规划持续推进集中统一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了传统业务管理网络化运行,在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取得了长足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中国石油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和提质增效升级提供了有利契机,也为企业信息化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指明了方向。
1 “互联网+”概述
所谓“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扩散、应用的过程,其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互联网+”高度概括了信息通信技术高度融合发展背景下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知识社会创新的互动与演进,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与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此时的互联网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网络,而是物质、能量和信息互相交融的物联网。
“互联网+”体现着“跨界、变革、开放和融合”的理念。对传统企业而言,实现“互联网+”成功转型的关键在于将互联网思维与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机对接。在满足用户需求方面企业将树立“用户至上”的理念,准确把握顾客的“痛点”需求和个性化需求,全面提升用户体验。传统的供销体系将被打破,企业注重整个生态体系的协同发展和高效整合,实现“开放、平等、协作、高效、分享”的运行机制。企业对传统条块分明的组织管理架构进行变革,实现去中心化、去中介化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商业环境。传统企业、行业间的壁垒逐渐消失,企业借助互联网的开放与融合,实现整合多资源、承载多业务、统一多门户、服务多客户等平台创新,实现“单点思维”到“平台思维”的转变。
“互联网+”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必然形态,是两化深度融合的登高升级,将带来更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相关测算表明,信息消费每增加100亿元,将带动GDP增长338亿元。麦肯锡预计,2013年至2025年,信息化将帮助中国GDP增长0.3%~1.0%。这就意味着,在这十几年中,信息化将有可能在中国GDP增长总量中贡献率为7%~22%。
2 “互联网+”与信息化的关系
“互联网+”的内涵根本上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化,或者说“互联网+”重新定义了信息化。信息化的传统定义为:通过先进管理理念与信息技术融合,简化、优化、标准化业务流程,搭建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扩大信息资源共享,促进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效益的过程。就企业信息化而言,更多是站在企业内部管理提升的角度,借助信息技术推动业务发展变革和质量效益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既受到整个行业信息化发展环境以及企业员工参与程度的影响,更大程度上又受到企业管理层特别是“一把手”认识水平和创新意识的影响,体现为“一把手”工程,因此更多是由内而外的“单点”创新。“互联网+”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信息化的内涵,将互联网作为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不再从单一实体出发,而是其站在产业链全局的角度,通过将开放、透明与共享的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产业渗透融合,在更大的空间和时间创新形成新的、更具颠覆性的商业模式,从而改变传统商业规则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倒逼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和信息化升级,因此更多是由外及内的“平台创新”。
一方面,“互联网+” 创新发展的基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互联网+”驱动经济社会变革的不仅仅是无所不在的网络,还有无所不在的计算、无所不在的数据、无所不在的知识,可以概括为“云、网、端”。“云”是指云计算、大数据等海量信息处理技术;“网”不仅包括传统互联网,还包括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是海量信息传输的主要通道;“端”是广大用户直接接触的个人电脑、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传感器,乃至以软件形式存在的移动应用等,是海量信息的主要入口。
另一方面,“互联网+”为信息化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化开始回归“以信息为核心”的本质,体现出向网络化、智能化、互联化、融合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给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特别是“互联网+”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发展和服务提升的需求,能够加速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显著增强信息技术支撑和服务能力,进而提升信息化水平。
3 中国石油信息化建设进展
自“十五”以来,中国石油信息化建设一直按照信息技术总体规划持续推进,先后建成应用了集中统一的经营管理平台、生产运行管理平台、办公管理平台和网络基础设施,推动生产经营管理网络化运行,总体上实现了信息化从分散建设向集中建设的阶段性跨越。“十二五”以来,中国石油准确把握阶段定位,以ERP应用集成、物联网系统建设、云技术平台应用为重点,不断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持续深化已建信息系统应用,努力推进信息化从集中建设向集成应用的新跨越。
3.1 以ERP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应用集成
目标是建立可支撑公司战略、计划、执行、控制及考核的闭环管理环境,推进油气生产、管道储运、炼油化工与销售业务协同、数据共享,提高各级管理者的工作效率,提高各项业务一体化优化水平。目前已完成总体方案设计及各专业领域详细方案设计,梳理优化业务流程3 023个、报表511个、经营指标1 921个,搭建了系统集成、用户访问、数据分析、非结构化数据管理、权限管理和自主开发6个平台,正在8个专业领域、30余家企事业单位试点实施。
3.2 可扩展的物联网系统平台建设
建设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逐步实现对单井、计量间、集输站、联合站、处理厂等现场生产数据的自动采集、生产运行的实时监控,目前已完成5 000余口油气水井、180余座站库的现场实施,在塔里木、新疆等6家试点油气田上线运行;建设工程技术物联网系统,逐步实现作业现场数据实时采集、处理、远程传输和技术支持。目前已在渤海钻探等4家单位试点上线,累计在300余支作业队部署实施,实现对160余口井的远程作业监控,采集实时数据2 610万条、成果数据2.5万条。
3.3 依托数据中心的云技术平台建设
以“两地三中心”(北京、吉林总部级数据中心)为依托,搭建了全局性云平台和共享式资源池,管理2 500余台物理服务器,支持1.2万个虚拟服务器,存储容量达3 300TB,设计了面向业务应用的规范云服务,正在分批次开展信息系统云化实施,通过ERP系统和电子邮件系统的云化实施形成信息系统云化方法论。云技术平台的应用,使各信息系统共享计算、存储等硬件资源,在转变信息化建设和运维模式、提高信息化水平、降低信息化成本等方面带来诸多效益。
3.4 移动应用平台建设
综合运用无线通信、桌面虚拟化和信息安全等技术,搭建移动办公平台,在确保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累计实现移动应用近60个,使公司员工利用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访问公司网络,查看、调用、审批非涉密资料文档,处理日常业务,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3.5 信息系统深化应用
根据业务发展战略,深化应用覆盖公司经营管理、生产运行、办公管理的大集中系统;结合用户应用过程中提出的业务改进需求,对信息系统功能进行持续拓展和完善,进一步提升系统性能和可视化操作水平,优化用户体验,支持流程调整和组织变革,充分发挥信息系统价值。
4 “互联网+”助力中国石油提质增效升级
中国石油在利用信息化创新传统企业运作模式、推进业务转型升级等方面已取得了明显成效,是对“互联网+”的积极践行。
在油气田企业,通过建立覆盖油气井区、计量间、集输站、联合站、处理厂等规范、统一、可扩展的数据管理平台,实现作业现场数据自动采集、远程传输和生产运行实时监控,彻底改变信息采集、传递、控制与反馈方式,创新生产运行模式,压缩管理层级,优化员工布局,有效支持油气田生产科学决策,大幅提高生产效益。长庆油田创新形成“电子巡井、人工巡站、远程监控、中心值守”的生产组织方式,一线用工大幅度减少,在油气当量从2 000万吨/年增加到5 000万吨/年时,用工总量仍保持7万人不变;新疆陆梁油田实现对1 000多口油水井、60多座计量站等管控一体化,用工量仅为同等规模采油厂的20%;青海冷湖油田优化一线员工布局,在改善工作环境的同时,人员派遣和现场运维费用降低1/3。
在炼化企业,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对新建和改扩建炼化装置开工过程的实时监控和远程指导,为装置一次开车成功提供支持;通过实时监测重要工艺指标,动态跟踪非计划停工等生产异常情况,进一步加强生产受控和量化考核,提高生产调度效率和操作平稳率,有效降低加工损失率和装置能耗;通过在总部和炼化企业之间、计划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建立计划排产及效益测算协同平台,实现“优化—计划—效益测算—结果分析”闭环管理,从全局平衡的角度进行整体优化,为整体效益最大化和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决策支持;通过搭建总部级炼化生产指挥调度平台,形象直观地展示生产进度、库存情况、产品出厂等信息和装置负荷率、平稳率、柴汽比等各类技术经济指标,增强总部对成员企业实时生产监控能力和对异常生产情况的应变能力,提升炼化生产的指挥调度水平。
在油品销售企业,通过物联网控制加油机按预定时点自动变价,实现油品价格自上而下的统一调整,将储备库和集散库划归大区公司统一管理,分销库上划省公司统一管理,强化对销量、价格、库存和销售方式的一体化管控,实现成品油进、销、存、量、价全方位的精细化管理;通过前庭控制器将系统的控制命令和配置信息发送给加油机、液位仪设备,自动获取设备状态信息、配置信息、交易信息、液位信息等,将基层员工从手工量油、手工记账中解脱出来,取消专职计量员、核算员岗位,卸油时间压缩三分之一,损耗降低30%;通过油库物联网实现液位自动计量、IC卡门禁、视频监控,可燃气体报警、火灾报警、电子巡更和红外线周界防范,改变过去各环节多人操作方式,实现驾驶员“一卡通”自助付油,从刷卡验证身份、开车入库、刷卡确定任务、开始装油、刷卡打印发票、开门出库,全程一人完成,发油效率提高40%,财务月结时间由1~3天缩短到10分钟,油库岗位设置由4级减少到2级,用工减少50%;通过信息系统对分布于全国各地加油站内的非油品进行管理,实现批量采购进货、统一配送、统一定价,每年增加非油品销售近100亿元,利润占到加油站总利润50%左右。
在油气管输企业,通过信息系统及时跟踪全国5万多千米管道储运动态,优化运行方案,加强管输计划、调度、计量等业务的全过程统一管理;通过与SCADA系统、模拟优化及仿真系统的集成应用,有力保障全国油气管网的集中调控;借助系统的业务管理和专业分析功能,有效辅助业务优化和节能降耗;新建管道投产与系统投用同步,实现管道业务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支持业务快速拓展。
中国石油在未来业务发展中,将以“互联网+”作为撬动传统业务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支点,加快现有信息系统与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电子商务、网络直销、移动营销、远程服务等新的经营模式;通过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与油气业务融合发展,以互联网思维对管理思路、组织形式和业务模式进行适当调整,进一步支持油气开采、炼化生产、管道运营、油品销售等业务操作的在线化、数字化,打造行业新生态、新模式,在极大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为用户带来更加优质、高效、多元的服务,支持企业由“规模效益”向“效益规模”转变,努力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5 “互联网+”带给中国石油信息化的机遇和挑战
对信息化本身而言,就是要以“互联网+”指导信息化顶层设计,着力搭建更加开放、先进、实用的信息系统平台,提升信息技术共享服务能力;通过广泛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应用等先进信息技术,实现各类信息全面数字化并能够及时获取、充分共享和深度利用,实现业务决策分析智能量化、生产运行实时优化、经营管理精细协同,上下游、国内外业务一体化高效运作,大幅提升市场反应速度、资源配置能力、整体运营效率和企业效益价值。
5.1 继续ERP应用集成建设,实现上下游业务价值链有效集成
ERP系统作为信息化的基础平台,结合互联网应用实际更加开放。通过深入开展面向总部、不同专业领域之间以及同一领域内部业务应用的信息系统集成,大幅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和业务的联动性,扩大共享范围,有效支持科学决策、业务协同和生产优化运行。
5.2 扩展物联网系统应用,实现信息化与自动化有效集成
通过持续开展物联网系统在各业务领域的扩展实施,加快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等重点业务领域自动化系统升级完善,以及主要工艺流程和生产设备的信息化、智能化改造;通过利用泛在物联网、移动应用等技术,搭建生产数据自动采集、传输、处理和分析平台,在丰富和拓宽数据获取渠道和范围的同时,极大提升数据质量,实现高度数字化业务环境下的最优化运行,进一步降低生产运行成本,提高效率效益。
5.3 完善云技术平台建设,实现信息基础设施有效集成
在现有私有云建设的基础上,扩展云技术的覆盖范围,完善云技术平台,提升云平台资源池供给和管理能力,初步搭建平台云,从而提高业务需求响应能力和信息安全管理能力,加强资源快速供给和应用快速部署,提高系统敏捷实施能力。
5.4 开展大数据平台建设,实现跨业务、跨平台数据有效集成
基于长期累积和不断增长的各类海量复杂数据,以业务创新为目标,重点关注数据跨界集成、决策支持平台、专项业务分析等,采用更智能的方法和更先进的技术,逐步建成大数据决策支持中心,实现企业数据资产的统一管理与全面掌控,更加全面高效地开展数据分析、深入应用和价值挖掘,提高企业精细化管控能力。
5.5 推广移动互联网应用,实现企业、客户与供应商有效集成
在企业内部,丰富完善移动应用大厅,开发各业务应用系统的移动版本,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实现员工利用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访问企业网络,提高日常办公和业务处理效率;在企业外部,实现企业与外部供应商和客户无缝衔接,加快开展互联网营销,通过互联网向消费者提供各类服务,进行产品网络销售,满足随时随地的交易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
6 结 语
在“互联网+”如火如荼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石油应加快“互联网思维”与油气行业的深度融合,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大好机遇,将互联网应用与企业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紧密结合,不断拓展信息系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使信息化在支撑业务运行、助力发展扩张、创新商业模式中发挥更大作用,不断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郭杰. “互联网思维”激发油气行业新变革[N]. 中国石油报, 2015-04-21.
[2]阿里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报告[R]. 2015.
[3]曹淑敏. 《 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解读[J]. 软件产业与工程, 2015,(5):7-10.
[4]操友根. “互联网+”时代企业转型出路[J]. 企业管理, 2016 (1):107-109.
[5]刘希俭. 企业信息化实务指南[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1.
[6]王吉斌, 彭盾.互联网+:传统企业的自我颠覆、组织重构、管理进化与互联网转型[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
第一作者简介:
基本信息:张春生(1982-),男,河北雄县人,中国石油规划总院,工程师,博士,研究方向:油气行业信息技术应用、规划
通讯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西沙屯桥西中国石油创新基地A12地块B1楼726室
邮编:102206
电话:15810458805,18500362558
Email:zhyut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