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智启
这几天,我一直在读一部新出版的叫《旅途》的诗集,作者是大庆油田的作家李学恒。认识学恒兄已经好多年了,他长我几岁,在文学创作上他更是一个令我敬重的师长和勤奋的早行者。中学期间他就开始文学创作,文革中,他因家庭遭迫害背井离乡到大兴安岭当知青,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回到大庆。但在那艰难困苦的岁月里,他依然笔耕不辍,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在省里的报纸和杂志上发表作品,这些年一路走来,可以说成绩斐然。创作了上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多次在国内和石油系统获大奖。他在创作上的勤奋忘我精神和取得的成绩,令我十分敬佩。从学恒《旅途》这部诗集里,更让我看出他渐行渐宽的诗路和愈加成熟的思想与写作历程。这是一部饱含深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活底蕴与思辨力的正能量作品。
一是正能量力透纸背。李新民,1205队第十八任队长,铁人精神的传人,关于他的事迹,可以说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用诗的方式来表现新时代铁人队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整不好会费力不讨好。但通过读《石油的声音》却带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惊喜。作者用“把井打到国外去”“干就干出个样子来”“井打到哪里铁人精神就到哪里”“萨迪格”“家里就你辛苦了”等这样几个构架,一下把新一代石油工人的钢铁英姿矗立在读者面前。不得不承认,作者以诗来写李新民、写新一代石油工人是很成功的。第一,承载容量大。比如“把井打到国外去”第一句就是“从玉门到大庆/老铁人是坐着火车来的/从中国到苏丹和伊拉克/新铁人李新民是坐飞机去的……”仅此几行,就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衔接和铺垫,天衣无缝。正是有了这样的跨度,才有了几代人把井打到国外去的梦想和今天以李新民为代表的新铁人率领石油工人征战国外石油市场的壮举。第二,人物形象丰满或者说饱满。李新民不仅仅是一个钢铁硬汉,在外他不但能驰骋国外疆场,在家他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男人,但为了石油,为了中国梦,他把儿女情长都压进了心底,这才是感人的地方。可以说,作者用凝练的诗行,塑造了石油人光辉的群像,读后让人眼含泪光。
二是深厚的生活积淀。《旅途》这部诗集来源于作者不同的生活时期。有对油田日月的吟咏,有对书里书外的人生思考,有对蹉跎岁月的感叹。总之,每首诗中的生活基础牢靠而深厚。作者很早就下乡去了大兴安岭,那段生活给作者打上的烙印到底是什么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那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通过那段艰难困苦流放般的岁月,从作者身上焕发的是色彩斑斓的北疆美丽风光和额尔古纳的豪放与野性;是一段“没有金蔷薇却有炊烟的温暖/没有灰姑娘却有乡妞回眸”的柔情,那段岁月让他体验到了人间冷暖与黄金。作者后来虽然离开了那里回到了油田,但那段沐风浴火的炼狱般的生活,经过岁月的打磨,越发显出青铜般的光亮。这些都成了作者写作的珍贵元素。所以就有了《失落的大兴安岭》《接站》和《油田日月》里的《万人广场》《铁人》《采油歌》,以及《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厚德情怀!
三是饱含深情的歌吟。从写石油的干打垒、薛桂芳墓到书里书外的梵高、三毛,包括失落的大兴安岭、草原小路和知青难忘的岁月等篇什,无不透露出浓浓的“情”字。作者是在用生命感知,用智慧构思,饱蘸深情写作。尤其是通过《干打垒》这首诗更能窥见作者饱含深情的心路。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干打垒比作母亲:四十年离家,重新看到英姿不再、墙皮剥落的干打垒老屋,就像见到了青春陨落、白发苍苍的母亲……许多往事涌上心头,尽管四季的守望,挽不回岁月的沧桑,但娘亲的呼唤像血液、乳汁一样滋养了新一代油田儿女的成长;那倒下去的干打垒也许在人们泪光中永远消失了,但站起来的是擎满日月星辰的钻塔和高楼大厦,是石油人常绿不败的精神丰碑。
四是较强的艺术张力。对于诗人来讲,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必须通过艺术语言来实现。这种艺术语言来自于作者本人的艺术感觉。读学恒的诗,能透视出他艺术感觉的根须扎得很深也很准确,在撩拨读者心音和共鸣方面有很强的感染力。作者在《萨尔图车站》中写道:“车站早已改名了/从蛹一样寂静的萨尔图/蜕变成蝉一样飞鸣的大庆/可在我心里,萨尔图/这月亮一样存在的/是牧歌与草原的共舞/是精神如野马般的飞驰……”全诗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几行,不但让我们体验到了人在旅途洒泪挥别的情愫,也感受到了他在字里行间放射出的很强的审美效应和艺术张力。类似这样的诗书中还有很多,作者用炽热的情感把大森林中殷虹的枫叶、伊甸园般的林区小镇、油田的钻塔和采油树、荒原上的白杨树和腊梅等自然物象,都化作了酿造诗歌的丰富的艺术源泉,所以,读他的诗很有营养和温度。
好的文字,需要人品的支撑,学问的养成,才情的展现,思想的深邃。学恒崇尚唯美、深度、力感的诗文,淡泊名利,唯想自己的文字有尊严地立在世上。从学恒这部诗集里,不难看出他渐行渐宽的诗路和愈加成熟的思想与写作历程。认识学恒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品行端正的人,他不抽烟不会喝酒,更没有其他不良嗜好,阅读与写作,是学恒一种自觉的生活方式,唯有沉浸在书卷和对文字的挚爱中,才让他周身舒泰、血脉通畅,找到生活乐趣和自信。尽管那段知青岁月让他经历了人生磨难,但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过早地经受了锻炼。尤其对一个搞文学创作的人来讲,苦难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苦难有多大,笔下喷薄的力量就有多强。正是因为在大森林里的风雨洗礼,学恒才如醉如痴地热爱脚下这片土地,让他为伊讴歌、文思泉涌,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成了他笔下闪烁灵光的诗行与篇章。在文学的道路上,他以信念为动力,以坚韧为支撑,在身后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脚印。